晚飯時,康氏把自己決定去邊疆的事跟安武侯和兒子說了。
寧司宸最先反對:“母親,此去路途遙遠,您能不能到那裏是個問題,更別說身體受不受得了了。”
寧司慶道:“讓她去吧,她著魔了似的。”
安武侯冷淡地道:“你去之前,我會給你一紙休書,別到時候把安武侯府拉下水。”
安武侯的話讓康氏驚愕,隨後她憤怒地道,“怡姐兒就不是侯爺的女兒了?”
“大皇子毒害皇上,攝政王沒有將他們殺了,已經是恩賜。你還背著我們入宮去求情,是覺得我們有十個腦袋來砍不成?”
安武侯越想越覺得早晚要被康氏害死,“明日我便召集族人,把你休了。”
聞言,康氏臉色煞白,忙又軟下語氣求道,“侯爺,我辛辛苦苦管理侯府,生了幾個孩子,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如今怡姐兒受苦受難,我已經夠苦了,侯爺這個時候休了我,這是把我置於何地?”
“我置你與何地?”
安武侯狠狠摔下筷子,把所有人都嚇了一跳。
“在這之前,你做的那些事,我什麽時候追究過?最多禁足。今天你竟然敢去攝政王麵前求情,要跟亂臣賊子勾結在一起,這如何能忍?你想死,別拉著我們整個安武侯府陪葬。”
寧司宸道:“父親,母親也是疼怡姐兒,一時做了糊塗事。”
“一時糊塗?”安武侯指著康氏,“你說你是一時糊塗,還是把別人當傻子?今日我若不休妻,明日我們全都被連累了。”
康氏立即下跪,“侯爺,你不能這麽做,你不能這麽做。”
她要是沒有了安武侯府主母的身份,日後還怎麽生活?
寧晚橋是攝政王,外人不知道她跟寧晚橋關係不好,至少都會看在寧晚橋的份上,給她幾分薄麵,讓她坐在主位。
如果她被休了,迴不了娘家不說,圈內的夫人都會嘲笑她。
不行,她不能被休,不能被休。
“侯爺,我錯了,我不去找怡姐兒了,不去了。你不能休了我,你不能休了我。侯爺,我真的錯了,你不能休我,你不能…”
—
翁老爺子帶著自己的兒子和孫子們,在翁家的祠堂祭祀。
上完香,他跪在蒲墊上虔誠磕頭。
“我苦心潛行,步步為營多年,為的是有朝一日,為翁家兒孫奪得皇位。今日若成,則家門榮光。若敗,則願早登極樂,超脫生死。”
祭祀完後,翁老爺凝重地跟大兒子和二兒子進書房密談,商討即將到來的重大行動。
寧晚橋出宮到太夫山這一段路,有三千護衛兵護駕,而在太夫山上嚴控的衛兵有六千餘人。
如果會合,就有九千兵力。
而他們有七千精兵。
所以,他們打算在寧晚橋去太夫山的路上,用一小部分兵拖住這三千護衛軍。
再用主力軍去太夫山上刺殺寧晚橋,保證一擊必中,得到壓倒性的優勢。
前兩日,主力軍已經秘密潛伏在太夫山附近,等待最佳的出擊時機。
這些士兵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精銳之士,他們每個人手上,都有巧匠製作的弓弩。
弓弩小巧精致,可以藏在袖中,單手就可以操控。
它還可以一箭射穿百步之外士兵所穿的盔甲。
箭頭上都用毒藥浸泡過,隻要射中,立刻就會喪命。
—
春耕祭祀的前兩天,太後命太監過來,請寧晚橋去慈寧宮。
寧晚橋到了後,太後躺在貴妃榻上,初春的季節,暖閣裏的地龍仍然燒得火旺。
從太太上皇,到她成為攝政王,太後經曆了五朝更迭。
不管是內廷,還是前朝的事,太後從來不多過問,保持審慎的態度。
對於她成為攝政王的事,更是沒有說過一個不字。
因為不管誰當政,並不影響她是太後。
寧晚橋之前給她配的藥,她一直吃著。
但花白的頭發,下垂的眼皮和臉頰,沒有肉的軀體,都昭示她的生命之燭快要燃盡。
太後伸手招她坐到床邊,聲音盡是滄桑。
“腹中的胎兒還好吧?”
寧晚橋恭敬迴:“再過兩個月就生了。”
太後眼中盡是慈愛:“好啊,好啊。皇上還好吧?”
“皇上雖然昏迷中,不過前天,太監說看到皇上的手指動了動。也許很快就會醒來。”
太後微微點頭,“你辛苦了。”
隨後又對姑姑招了招手,姑姑端了個精致的錦盒出來,打開呈現在她麵前。
裏麵是一件金絲軟甲。
“我也沒有什麽送給你。去祭祀的時候,就穿上它,保護孩子,別讓支持太子的大臣們失望。”
寧晚橋知道,太後一直很關心她腹中的胎兒。
她住在宮裏的這些日子,太後經常命人送孩童的用品過來。又吩咐有經驗的嬤嬤過來教她,如何做才能順利地生產。
—
迴到華清殿,禮部尚書將耕田用的耒耜和種子呈給她檢閱。
她說沒有問題後,官員們捧著各種農具、種子,由午門左側門洞出去,在鼓樂和掛著彩旗的馬車護送下,將它們送到先農壇一畝三分地位置。
祭祀當日,攝政王的儀仗自宮門啟程,緩緩朝太夫山前進。
寧晚橋坐上轎輦後,蒙統領向她稟報,太夫山已經嚴密布控,確保祭祀不會出現任何問題。
京城全城戒嚴,街道兩旁由五城兵馬司巡邏守護,以確保秩序與安全
寧晚橋的儀仗在準備拐入太夫山時,突如其來的箭矢劃破天空,直奔她而來。
眨眼間,上百的黑衣人衝了出來。
蒙統領立即大喊護駕,士兵們迅速反應,護住寧晚橋,讓她繼續前行,以免誤了祭祀時辰。
—
太夫山上,文武百官們早已經在先農神壇前站好,太監們井然有序擺上貢品。
準備到吉時時,有個侍衛突然衝進來,說攝政王遇刺,可能來不及了。
大家議論紛紛,如今皇子們已經全部返迴封地了,怎麽還有人要刺殺攝政王?
有的說寧晚橋手段太殘忍,所以仇家多,一出宮就被刺殺。
有的說去年大封受災嚴重,情勢好不容易扭轉變好,若是誤了祭祀時辰,上天怪罪,隻怕往後又會災難不斷。
有的則讓在太夫山的衛兵趕緊去救駕,萬一攝政王受傷,大封豈不是亂起來了?受傷的還是老百姓。
寧司宸最先反對:“母親,此去路途遙遠,您能不能到那裏是個問題,更別說身體受不受得了了。”
寧司慶道:“讓她去吧,她著魔了似的。”
安武侯冷淡地道:“你去之前,我會給你一紙休書,別到時候把安武侯府拉下水。”
安武侯的話讓康氏驚愕,隨後她憤怒地道,“怡姐兒就不是侯爺的女兒了?”
“大皇子毒害皇上,攝政王沒有將他們殺了,已經是恩賜。你還背著我們入宮去求情,是覺得我們有十個腦袋來砍不成?”
安武侯越想越覺得早晚要被康氏害死,“明日我便召集族人,把你休了。”
聞言,康氏臉色煞白,忙又軟下語氣求道,“侯爺,我辛辛苦苦管理侯府,生了幾個孩子,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如今怡姐兒受苦受難,我已經夠苦了,侯爺這個時候休了我,這是把我置於何地?”
“我置你與何地?”
安武侯狠狠摔下筷子,把所有人都嚇了一跳。
“在這之前,你做的那些事,我什麽時候追究過?最多禁足。今天你竟然敢去攝政王麵前求情,要跟亂臣賊子勾結在一起,這如何能忍?你想死,別拉著我們整個安武侯府陪葬。”
寧司宸道:“父親,母親也是疼怡姐兒,一時做了糊塗事。”
“一時糊塗?”安武侯指著康氏,“你說你是一時糊塗,還是把別人當傻子?今日我若不休妻,明日我們全都被連累了。”
康氏立即下跪,“侯爺,你不能這麽做,你不能這麽做。”
她要是沒有了安武侯府主母的身份,日後還怎麽生活?
寧晚橋是攝政王,外人不知道她跟寧晚橋關係不好,至少都會看在寧晚橋的份上,給她幾分薄麵,讓她坐在主位。
如果她被休了,迴不了娘家不說,圈內的夫人都會嘲笑她。
不行,她不能被休,不能被休。
“侯爺,我錯了,我不去找怡姐兒了,不去了。你不能休了我,你不能休了我。侯爺,我真的錯了,你不能休我,你不能…”
—
翁老爺子帶著自己的兒子和孫子們,在翁家的祠堂祭祀。
上完香,他跪在蒲墊上虔誠磕頭。
“我苦心潛行,步步為營多年,為的是有朝一日,為翁家兒孫奪得皇位。今日若成,則家門榮光。若敗,則願早登極樂,超脫生死。”
祭祀完後,翁老爺凝重地跟大兒子和二兒子進書房密談,商討即將到來的重大行動。
寧晚橋出宮到太夫山這一段路,有三千護衛兵護駕,而在太夫山上嚴控的衛兵有六千餘人。
如果會合,就有九千兵力。
而他們有七千精兵。
所以,他們打算在寧晚橋去太夫山的路上,用一小部分兵拖住這三千護衛軍。
再用主力軍去太夫山上刺殺寧晚橋,保證一擊必中,得到壓倒性的優勢。
前兩日,主力軍已經秘密潛伏在太夫山附近,等待最佳的出擊時機。
這些士兵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精銳之士,他們每個人手上,都有巧匠製作的弓弩。
弓弩小巧精致,可以藏在袖中,單手就可以操控。
它還可以一箭射穿百步之外士兵所穿的盔甲。
箭頭上都用毒藥浸泡過,隻要射中,立刻就會喪命。
—
春耕祭祀的前兩天,太後命太監過來,請寧晚橋去慈寧宮。
寧晚橋到了後,太後躺在貴妃榻上,初春的季節,暖閣裏的地龍仍然燒得火旺。
從太太上皇,到她成為攝政王,太後經曆了五朝更迭。
不管是內廷,還是前朝的事,太後從來不多過問,保持審慎的態度。
對於她成為攝政王的事,更是沒有說過一個不字。
因為不管誰當政,並不影響她是太後。
寧晚橋之前給她配的藥,她一直吃著。
但花白的頭發,下垂的眼皮和臉頰,沒有肉的軀體,都昭示她的生命之燭快要燃盡。
太後伸手招她坐到床邊,聲音盡是滄桑。
“腹中的胎兒還好吧?”
寧晚橋恭敬迴:“再過兩個月就生了。”
太後眼中盡是慈愛:“好啊,好啊。皇上還好吧?”
“皇上雖然昏迷中,不過前天,太監說看到皇上的手指動了動。也許很快就會醒來。”
太後微微點頭,“你辛苦了。”
隨後又對姑姑招了招手,姑姑端了個精致的錦盒出來,打開呈現在她麵前。
裏麵是一件金絲軟甲。
“我也沒有什麽送給你。去祭祀的時候,就穿上它,保護孩子,別讓支持太子的大臣們失望。”
寧晚橋知道,太後一直很關心她腹中的胎兒。
她住在宮裏的這些日子,太後經常命人送孩童的用品過來。又吩咐有經驗的嬤嬤過來教她,如何做才能順利地生產。
—
迴到華清殿,禮部尚書將耕田用的耒耜和種子呈給她檢閱。
她說沒有問題後,官員們捧著各種農具、種子,由午門左側門洞出去,在鼓樂和掛著彩旗的馬車護送下,將它們送到先農壇一畝三分地位置。
祭祀當日,攝政王的儀仗自宮門啟程,緩緩朝太夫山前進。
寧晚橋坐上轎輦後,蒙統領向她稟報,太夫山已經嚴密布控,確保祭祀不會出現任何問題。
京城全城戒嚴,街道兩旁由五城兵馬司巡邏守護,以確保秩序與安全
寧晚橋的儀仗在準備拐入太夫山時,突如其來的箭矢劃破天空,直奔她而來。
眨眼間,上百的黑衣人衝了出來。
蒙統領立即大喊護駕,士兵們迅速反應,護住寧晚橋,讓她繼續前行,以免誤了祭祀時辰。
—
太夫山上,文武百官們早已經在先農神壇前站好,太監們井然有序擺上貢品。
準備到吉時時,有個侍衛突然衝進來,說攝政王遇刺,可能來不及了。
大家議論紛紛,如今皇子們已經全部返迴封地了,怎麽還有人要刺殺攝政王?
有的說寧晚橋手段太殘忍,所以仇家多,一出宮就被刺殺。
有的說去年大封受災嚴重,情勢好不容易扭轉變好,若是誤了祭祀時辰,上天怪罪,隻怕往後又會災難不斷。
有的則讓在太夫山的衛兵趕緊去救駕,萬一攝政王受傷,大封豈不是亂起來了?受傷的還是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