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首長要開超市,向紅兒和如意她們諮詢人選的時候,她們都一致推薦了煮酒,煮酒原來是在管理著島上的養殖場,手底下也有著幾十號人,在東洛島上也可以說用人第二多的單位,除開部隊外民用部分就屬它人數第一。
東洛島的養殖場的條件剛建立起來的還是非常簡陋的,除了養72頭豬之外,還有騾子23頭,馬匹15頭,毛驢34頭,牛有45頭,羊有56頭,至於雞和鴨更是有三兩百頭。
按黃石定下的製度,他們這幾十號人被分成了5個飼養組,分別對應著豬,馬、騾、驢,牛,羊,雞鴨組,每個組都有三到兩名的飼養員。
他們的工作也很繁重,每天要保證牲畜充足的飲水供應,還要經常刷試那個飲水槽,這樣才能保持飲水清潔。然後再按照黃石給的那些牲畜的飼養規範,保證喂足規範上安排的飼料給量,說是要應先粗後精、以精帶粗。要勤填少給、做到飼料的不堆槽、不空槽,不浪費飼料。
然後正常班次之外,每隔一段時間飼養員還得給它們這些牲畜補飼粗飼料,飼喂時還要注意揀出飼料中的異物,不能喂它們發黴和變質、冰凍的飼料。
有一次養豬的飼養員李湧,他忙得忘記了把從冰庫裏取出來的飼料解凍,直接喂給那幾十頭豬吃食,結果那些豬吃了之後,“上吐下瀉”的,按那本規範上的說法是得了“腸胃炎”。
那一天,李湧因此被煮酒姑娘批了個半死,也連累了他同一組的丁三石。丁三石當初可是他們蔣家最好的豬倌,他和大家都是用一樣的泔水和豬草,但是他養出來的就是膘肥體壯。
每次有人問他有什麽訣竅,他的迴答就是“用心”兩個字,後來等首長給他們送來了那幾本規範之後,原先不喜歡上夜校,不喜歡讀書認字的丁三石,一下子成了首長說的那種“三好學生”,每天都追著張先生問。
自己飼養的豬生了病,丁三石自然也緊張的很,他除了按老經驗給它們喂食了車前草外,還去找了煮酒姑娘,讓她看看能不能從那些書上找到一些治病良方,果然書上是有寫的,但是島上卻沒有,最後還得通過首長從上界買了山楂和藿香,把它們泡上溫熱的水喂給豬喝。
也因為這件事情,黃石記住了在煮酒手下,有個很懂得養豬的丁三石,而作為直接責任人的李湧,卻被煮酒記過一次,結果就是兩個月後的工資評定,他的等級被調低了一級,少了足足2元錢。
這樣就使讓李湧後來見了坑了他的那些豬,就像見了仇人那樣的分外眼紅,可惜他卻不敢虐待它們,相反他還得更加“巴結”它們,因為聽說這些黑豬會被首長送迴上界,然後再從上界買一些“烏克蘭大白豬”迴來養。
不過因為首長很忙,所以“烏克蘭大白豬”始終不見蹤影,而李湧卻每天還要幫它們把糞便、雜物要及時清理幹淨。然後每天穿著黑色的防水衣,再拿著一根水管,要給那些豬每天洗澡,有的時候還得用大毛刷子給它們洗刷身子。
於是李湧每天都會向丁三石發發牢騷,“這是養豬,還是養老爺啊!”
牢騷歸牢騷,但是活還得要做,在給這些豬洗完澡後,李湧和丁三石還得把豬舍的水漬清掃幹淨,因為要做到清潔衛生,夏不存水、冬不結冰的地步。
其實李湧他們在這些飼養員中還不是做得最多的,最多的應該是養牛的老牛倌牛更生和他的婆娘,他們除了像丁三石他們一樣,要每天給牛洗澡,喂食之外,還要每天注意觀察牛群的采食、糞便、****等情況,一旦發現異常要及時向煮酒姑娘報告。
原來,雖然“烏克蘭大白豬”首長始終還沒有帶迴來,但是很早卻帶迴了七八頭黑白相間的“奶牛”。這些奶牛都是乳用品種的黃牛,是經過高度選育繁殖的優良品種,又叫“黑白花奶牛”。
是1980年,山東省畜牧局牛羊養殖基地從“荷蘭斯坦國”引進的品種,這個品種的奶牛適應性強、分布範圍廣、產奶量高、還耐粗飼,所以這種“黑白花奶牛”也叫“中國荷斯坦奶牛”。
因此當牛老倌第一次看這種“黑白花奶牛”的時候,就嚇了一跳,以為是種妖怪,它們的身上長滿黑色的毛發,一雙牛角小得幾乎都看不見,後來處過兩天,才知道原來它們的脾氣比其它的水牛、黃牛還好得多。
因為是奶牛,於是牛老倌他們就比別的飼養員多了三項的工作,一是人工授精、二是擠奶,三是給奶牛放音樂,不過人工授精隻是在學習的階段,他們還沒有實踐的機會。
“人工授精”這是牛奶業者為了確保奶牛能年年產奶,所以就必須使奶牛能年年懷孕。因此小牛一生下來就要被奪走,這對母牛而言當然是件很痛苦的事,而對小牛來說則是生死之別。
在小奶牛被奪走之後,母牛往往會哀鳴數日。那些小母牛則用母奶的替代品來喂養,大約過了兩年之後,當它們達到了產奶年齡,便可以取代生產力弱下來的母牛。而其它的小公牛則當成肉牛飼養。
黃石買迴來的這八頭奶牛,都是剛剛生產過的,因此一買迴來之後,它的產奶循環就開始了。它每天被擠奶2次,有時多的是3次,據說可以為時10個月。
然後牛老倌的婆娘就每天穿著黑色的防水衣,定時來到牛圈給這些奶牛擠奶,好在這些奶牛早已經調教過了,因此他們就按照首長教得那樣。
擠奶時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緊奶牛乳頭的根部,然後按中指、無名指、小指順序壓擠,手指動作要有一定的節奏,用力要均勻,說是每分鍾要壓擠60次到100次,基本上就是一秒要一到兩次。每次擠奶的還要將乳池的乳汁排盡才行,而且擠奶的過程中還不能停斷,要盡快把乳汁排完。
這個“擠奶”的工作,每天他們要花上一個多小時,而且時間還得要很早才行,因為這些牛奶是給學堂裏的學生們準備的,剩下的才能分配到其他人喝,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適應牛奶那種味道,因此多出來的還被曲兒姑娘拿去,說是要開發一些“西式蛋糕”出來。
為了和奶牛培養感情,加強親和力,牛更生他們除了要善待奶牛,擠奶的時候態度要溫和外,還絕對禁止鞭打與恐嚇,因此首長還給他們特別配備了一個法器,一個能放曲子的叫“cd唱機”。
那一天能首長把這個“cd唱機”連同“幾個喇叭”在內的好幾個小法器,在牛棚裏安裝好之後,試放了音樂之後,又遞給牛老倌幾章注意事項,讓他按照上麵的要求來做。
牛棚裏響起了仙樂,這頓時讓島上的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在首長在的時候,他們不敢跑來,但是等首長走了以後,他們就一窩蜂的跑了進來,讓牛老倌用那個“cd唱機”放放曲子。
哪知道牛老倌一瞪眼睛,“首長說的時間還沒有到呢。”
原來黃石給他們定的要求是,要讓這些奶牛在在每天進食的前後可以聽到音樂,這樣的話,從早上5時到7時、中午10時到12時和晚上6時到8時,這是奶牛進食的時間,牛老倌在它們每次進食的前後各一小時都要播放音樂,這樣下來一天總共就要播放6個小時左右。
眾人隻好怏怏而去,等到了時間之後,還是就有一些人偷空跑了過來,看看古話說的“對牛彈琴”是怎麽迴事。結果那些曲子一放起來,就和這些下界的戲曲都不相同,除了舒緩輕柔之外,還格外的好聽,真是如同仙樂。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東洛島上的風景又多了一處,原先的天涯、海角、不周山頂等等,現在又多了“觀海聽濤”,因為養殖場這裏正好是在島的西南角,地勢比較高,透過hesco牆,不僅可以麵朝大海聽到海浪的聲音,還可以順便聽聽上界的仙樂。
用上界的仙樂“對牛彈琴”還是很效果的,牛老倌在使用的第三天,就興衝衝跑到煮酒麵前,向她匯報了成果,原來那些奶牛主要是吃一些酒糟、青玉米稈等粗飼料的,沒聽音樂以前,這幾頭奶牛每頓隻能吃兩擔的飼料,現在卻能吃三擔了,而且其他十幾頭牛的情況也是如此。
當然最讓他們感到驚奇的是,他們每天要擠兩到三次奶,產奶量都有記錄在案,因為每頭奶牛都有掛著一個編號牌,每頭奶牛在聽音後都比在音樂前能多產2公斤的牛奶。
“難道,真如首長說的,這人怕悶,奶牛也怕悶,整天在一個環境裏待著,它也會煩。所以也要跟人一樣,經常要聽聽曲子。”牛老倌不由的撓了撓頭。
東洛島的養殖場的條件剛建立起來的還是非常簡陋的,除了養72頭豬之外,還有騾子23頭,馬匹15頭,毛驢34頭,牛有45頭,羊有56頭,至於雞和鴨更是有三兩百頭。
按黃石定下的製度,他們這幾十號人被分成了5個飼養組,分別對應著豬,馬、騾、驢,牛,羊,雞鴨組,每個組都有三到兩名的飼養員。
他們的工作也很繁重,每天要保證牲畜充足的飲水供應,還要經常刷試那個飲水槽,這樣才能保持飲水清潔。然後再按照黃石給的那些牲畜的飼養規範,保證喂足規範上安排的飼料給量,說是要應先粗後精、以精帶粗。要勤填少給、做到飼料的不堆槽、不空槽,不浪費飼料。
然後正常班次之外,每隔一段時間飼養員還得給它們這些牲畜補飼粗飼料,飼喂時還要注意揀出飼料中的異物,不能喂它們發黴和變質、冰凍的飼料。
有一次養豬的飼養員李湧,他忙得忘記了把從冰庫裏取出來的飼料解凍,直接喂給那幾十頭豬吃食,結果那些豬吃了之後,“上吐下瀉”的,按那本規範上的說法是得了“腸胃炎”。
那一天,李湧因此被煮酒姑娘批了個半死,也連累了他同一組的丁三石。丁三石當初可是他們蔣家最好的豬倌,他和大家都是用一樣的泔水和豬草,但是他養出來的就是膘肥體壯。
每次有人問他有什麽訣竅,他的迴答就是“用心”兩個字,後來等首長給他們送來了那幾本規範之後,原先不喜歡上夜校,不喜歡讀書認字的丁三石,一下子成了首長說的那種“三好學生”,每天都追著張先生問。
自己飼養的豬生了病,丁三石自然也緊張的很,他除了按老經驗給它們喂食了車前草外,還去找了煮酒姑娘,讓她看看能不能從那些書上找到一些治病良方,果然書上是有寫的,但是島上卻沒有,最後還得通過首長從上界買了山楂和藿香,把它們泡上溫熱的水喂給豬喝。
也因為這件事情,黃石記住了在煮酒手下,有個很懂得養豬的丁三石,而作為直接責任人的李湧,卻被煮酒記過一次,結果就是兩個月後的工資評定,他的等級被調低了一級,少了足足2元錢。
這樣就使讓李湧後來見了坑了他的那些豬,就像見了仇人那樣的分外眼紅,可惜他卻不敢虐待它們,相反他還得更加“巴結”它們,因為聽說這些黑豬會被首長送迴上界,然後再從上界買一些“烏克蘭大白豬”迴來養。
不過因為首長很忙,所以“烏克蘭大白豬”始終不見蹤影,而李湧卻每天還要幫它們把糞便、雜物要及時清理幹淨。然後每天穿著黑色的防水衣,再拿著一根水管,要給那些豬每天洗澡,有的時候還得用大毛刷子給它們洗刷身子。
於是李湧每天都會向丁三石發發牢騷,“這是養豬,還是養老爺啊!”
牢騷歸牢騷,但是活還得要做,在給這些豬洗完澡後,李湧和丁三石還得把豬舍的水漬清掃幹淨,因為要做到清潔衛生,夏不存水、冬不結冰的地步。
其實李湧他們在這些飼養員中還不是做得最多的,最多的應該是養牛的老牛倌牛更生和他的婆娘,他們除了像丁三石他們一樣,要每天給牛洗澡,喂食之外,還要每天注意觀察牛群的采食、糞便、****等情況,一旦發現異常要及時向煮酒姑娘報告。
原來,雖然“烏克蘭大白豬”首長始終還沒有帶迴來,但是很早卻帶迴了七八頭黑白相間的“奶牛”。這些奶牛都是乳用品種的黃牛,是經過高度選育繁殖的優良品種,又叫“黑白花奶牛”。
是1980年,山東省畜牧局牛羊養殖基地從“荷蘭斯坦國”引進的品種,這個品種的奶牛適應性強、分布範圍廣、產奶量高、還耐粗飼,所以這種“黑白花奶牛”也叫“中國荷斯坦奶牛”。
因此當牛老倌第一次看這種“黑白花奶牛”的時候,就嚇了一跳,以為是種妖怪,它們的身上長滿黑色的毛發,一雙牛角小得幾乎都看不見,後來處過兩天,才知道原來它們的脾氣比其它的水牛、黃牛還好得多。
因為是奶牛,於是牛老倌他們就比別的飼養員多了三項的工作,一是人工授精、二是擠奶,三是給奶牛放音樂,不過人工授精隻是在學習的階段,他們還沒有實踐的機會。
“人工授精”這是牛奶業者為了確保奶牛能年年產奶,所以就必須使奶牛能年年懷孕。因此小牛一生下來就要被奪走,這對母牛而言當然是件很痛苦的事,而對小牛來說則是生死之別。
在小奶牛被奪走之後,母牛往往會哀鳴數日。那些小母牛則用母奶的替代品來喂養,大約過了兩年之後,當它們達到了產奶年齡,便可以取代生產力弱下來的母牛。而其它的小公牛則當成肉牛飼養。
黃石買迴來的這八頭奶牛,都是剛剛生產過的,因此一買迴來之後,它的產奶循環就開始了。它每天被擠奶2次,有時多的是3次,據說可以為時10個月。
然後牛老倌的婆娘就每天穿著黑色的防水衣,定時來到牛圈給這些奶牛擠奶,好在這些奶牛早已經調教過了,因此他們就按照首長教得那樣。
擠奶時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緊奶牛乳頭的根部,然後按中指、無名指、小指順序壓擠,手指動作要有一定的節奏,用力要均勻,說是每分鍾要壓擠60次到100次,基本上就是一秒要一到兩次。每次擠奶的還要將乳池的乳汁排盡才行,而且擠奶的過程中還不能停斷,要盡快把乳汁排完。
這個“擠奶”的工作,每天他們要花上一個多小時,而且時間還得要很早才行,因為這些牛奶是給學堂裏的學生們準備的,剩下的才能分配到其他人喝,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適應牛奶那種味道,因此多出來的還被曲兒姑娘拿去,說是要開發一些“西式蛋糕”出來。
為了和奶牛培養感情,加強親和力,牛更生他們除了要善待奶牛,擠奶的時候態度要溫和外,還絕對禁止鞭打與恐嚇,因此首長還給他們特別配備了一個法器,一個能放曲子的叫“cd唱機”。
那一天能首長把這個“cd唱機”連同“幾個喇叭”在內的好幾個小法器,在牛棚裏安裝好之後,試放了音樂之後,又遞給牛老倌幾章注意事項,讓他按照上麵的要求來做。
牛棚裏響起了仙樂,這頓時讓島上的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在首長在的時候,他們不敢跑來,但是等首長走了以後,他們就一窩蜂的跑了進來,讓牛老倌用那個“cd唱機”放放曲子。
哪知道牛老倌一瞪眼睛,“首長說的時間還沒有到呢。”
原來黃石給他們定的要求是,要讓這些奶牛在在每天進食的前後可以聽到音樂,這樣的話,從早上5時到7時、中午10時到12時和晚上6時到8時,這是奶牛進食的時間,牛老倌在它們每次進食的前後各一小時都要播放音樂,這樣下來一天總共就要播放6個小時左右。
眾人隻好怏怏而去,等到了時間之後,還是就有一些人偷空跑了過來,看看古話說的“對牛彈琴”是怎麽迴事。結果那些曲子一放起來,就和這些下界的戲曲都不相同,除了舒緩輕柔之外,還格外的好聽,真是如同仙樂。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東洛島上的風景又多了一處,原先的天涯、海角、不周山頂等等,現在又多了“觀海聽濤”,因為養殖場這裏正好是在島的西南角,地勢比較高,透過hesco牆,不僅可以麵朝大海聽到海浪的聲音,還可以順便聽聽上界的仙樂。
用上界的仙樂“對牛彈琴”還是很效果的,牛老倌在使用的第三天,就興衝衝跑到煮酒麵前,向她匯報了成果,原來那些奶牛主要是吃一些酒糟、青玉米稈等粗飼料的,沒聽音樂以前,這幾頭奶牛每頓隻能吃兩擔的飼料,現在卻能吃三擔了,而且其他十幾頭牛的情況也是如此。
當然最讓他們感到驚奇的是,他們每天要擠兩到三次奶,產奶量都有記錄在案,因為每頭奶牛都有掛著一個編號牌,每頭奶牛在聽音後都比在音樂前能多產2公斤的牛奶。
“難道,真如首長說的,這人怕悶,奶牛也怕悶,整天在一個環境裏待著,它也會煩。所以也要跟人一樣,經常要聽聽曲子。”牛老倌不由的撓了撓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