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槐萬萬沒有想到劉傑不是來救自己的,而是來殺自己,一時之間,根本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當展昭取下劉傑的麵巾,露出劉傑沮喪不甘的麵孔之時,郭槐才緩緩迴過神來,他指著劉傑質問道:“劉傑,是太後派你來殺咱家的嗎?咱家伺候了她三十幾年,一直任勞任怨。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她為什麽要這樣對咱家?咱家經受了多少酷刑,也沒有將當年之事透露半點!她為什麽就不相信咱家?”


    劉傑冷笑了一聲,說道:“郭槐,你跟隨太後三十幾年了,難道還不了解太後的性格嗎?隻有你死了,她才能放心。現在我被捕了,命運和你一樣,都免不了被拋棄的下場!”


    郭槐聞言,沉默不語,猶如失去了魂魄一般,跌坐在地,也渾然不覺。


    展昭也不理會郭槐,押著劉傑便往外走。當走到通道口之時,艾虎等人也結束了戰鬥,生擒了三名蒙麵人,其他蒙麵人都被擊斃了。包拯也在眾衙役的保護下,來到了府牢門口。展昭押著劉傑上前,向包拯稟告了事情經過。包拯立即決定開堂審案。


    這一次審案很順利,在劉傑招認是劉後指使他們來除掉郭槐的事實後,郭槐心灰意冷,對當年之事,供認不諱。一旁書律呈上供詞,包拯過完目,讓郭槐在供詞上畫押,仍舊將郭槐關押在府牢,並加派人手好生看守。


    次日早朝,包拯奏明仁宗,將郭槐等人供詞呈給仁宗禦覽。


    仁宗看完供詞,將供詞放入袖中,宣布退朝後,帶上百名大內侍衛,直奔仁壽宮而來。不多時,仁宗到了仁壽宮,令大內侍衛將仁壽宮團團包圍,將太監,宮女一並趕出,自己走進寢宮來見劉後。


    劉後病臥在床,猛然醒覺,見仁宗麵色難看立於床前,嚇了一跳。劉後問道:“皇兒,你什麽時候來的?怎麽也不說一聲?嚇了哀家一跳。”


    仁宗也不答話,將郭槐供詞從袖中取出,擲到劉後麵前。


    劉後撿起一看,頓時嚇得膽裂魂飛,氣堵咽喉。久病之人,如何經得起如此驚嚇,竟自己掛掉了。


    仁宗吩咐將劉後抬入偏殿,按妃禮殯殮。


    次日早朝,仁宗點包拯出列,宣詔道:“劉後驚懼而亡,包卿,你代朕草詔頒行天下,以匡國典。並擬詔責問襄陽王,令他迴京接受審查。”自此,大宋臣民才知國母姓李,卻不姓劉。當時仁宗命欽天監擇了一吉日;當日仁宗齋戒沐浴,告祭各廟,安排鑾駕,領著滿朝文武,前往南清宮迎接太後還朝。


    太後乘了禦駕,狄後也乘了寶輿,一同入了宮。此時,宮裏王妃命婦早已入朝,排班迎接鳳駕。太後入宮,升座接受眾人朝賀完畢,起身更衣,傳旨召包拯之妻李夫人入宮伴駕,與狄後仍以姐妹之禮相見,兩人都有賞賜。仁宗封王興為二品大內統領,也禦賜包拯尚方寶劍一把,與三口禦鍘一樣,都有先斬後奏的權利。


    外麵群臣朝賀完畢,仁宗傳旨,將郭槐千刀萬剮;尤婆已死,照例鞭屍;在仁壽宮花園選一福地,左邊赦建展堅祠堂,名曰‘忠義祠’,右邊赦建餘忠,秦風祠堂,名曰‘雙義祠’。


    諸事了解,包拯向仁宗奏明展昭功績,太後又在一旁舉薦,仁宗當即決定,於次日,宣詔展昭入宮。


    第二天上午,仁宗在太後寢宮,與太後一起接見了展昭。包拯領著展昭向兩人跪拜完畢,仁宗吩咐起身迴話。仁宗問道:“展昭,你家鄉在何處?”


    展昭答道:“迴陛下,草民祖籍常州府武進縣遇傑村人。”


    仁宗又問道:“朕聽包卿講,你有三絕,其一劍法莫測,其二袖箭百發百中,其三輕功如鬼似魅。不知你能否展示一番?”


    “陛下,您既然有興趣,草民就獻醜了。”說著,展昭緩步退到宮殿中央,接過侍衛遞來的長劍,向仁宗和太後一叩頭,然後緩緩起身。


    鏗鏘!


    展昭拔出長劍,仗劍而立,身上武服無風自動,目光驟然變得淩厲,讓人不敢直視。他的身形忽然淩空而起,衣衫飛舞,如同天仙降世,氣勢超凡脫俗,手中長劍淩空刺出,劍速如同流星墜落,又如怒雷劃空,沒有人可以形容這一劍的速度,快得令人難以置信!這一招正是羅漢劍法第一式,羅漢出世!


    他現在已今非夕比,已經領悟了七八分劍法精髓,羅漢劍法在他手中舞出,真是身似遊龍,劍似飛風,一劍連一劍,在空中舞出道道劍影,朵朵暗含殺機的劍花。起初還可以看得明白,舞到後來,人影與劍光合為一體,分不清是人是劍。最後,展昭把長劍一收,人影與劍光瞬間全消。不過,展昭身上武服依然無風自動,一股令人膽戰心驚的氣勢散發開來,在場之人無不覺得唿吸困難,麵色為之一白。展昭把劍交給一旁的侍衛,向上一叩頭。


    仁宗迴過神來,拍手讚道:“好,好,好!展昭,你這手劍法真是神鬼莫測!”


    展昭謙遜道:“陛下,您過獎了。草民在少林寺之時,曾見過少林方丈使過一次達摩劍法,那才真是變化莫測,毫無破綻,當世無雙。草民若與少林方丈對上,絕對撐不住五十招。”


    “你也不必謙虛了,你若到了少林方丈那般年紀,武功定能勝過他。”仁宗又道:“你另兩項絕技也演示一下,給朕開開眼界。”


    於是,展昭分別又演示了袖箭和無影步。仁宗和太後一直讚不絕口,都被展昭的絕技給震服了。


    仁宗對展昭功夫滿意至極,可以說是超出了他的預期。仁宗思量了一番,開口道:“展昭,你父對國家社稷有大功,你武藝又奇高。大宋北有遼國虎視,西有黨項人窺伺,南有大理惦記,連吐蕃,高麗等小國,也對我大宋江山垂涎三尺。國家正需要你像這樣的人才。所以朕欲封你為二品護國大將軍,賜‘禦弟’名號,不知你可否滿意?”


    展昭聞言,連忙跪倒,口唿:“陛下,萬萬不可。”


    仁宗不解地問道:“為什麽?”


    展昭答道:“家父雖有功勞,但又怎能轉稼給草民?陛下若冒然封草民如此大官,百官定然不服。況且,草民已立誌此生追隨包大人,為國為民多做些事,望陛下收迴成命。”


    仁宗歎了一口氣,思索半晌,開口說道:“那朕封你為禦前四品帶刀護衛。朕聽包卿說,你連飛身上房的黑貓也抓得住,再賜你‘禦貓‘名號,仍舊在開封府任職。”自此,展昭便多了這麽一個綽號,人人稱他為禦貓。


    展昭叩頭謝恩完畢,趁機從懷中將那三封書信取出,交給一旁的陳林呈遞給仁宗,說道:“陛下,微臣這裏有襄陽王意圖造反的罪證,請陛下過目。”


    仁宗看完書信,臉色變得陰沉,氣憤地說道:“昨天,朕剛收到襄陽王奏折,折中大概內容是:他極力否認當年之事與他有關,指責郭槐蓄意汙蔑,表示願意接受朝廷調查。但他以疾病纏身,無法經受路途顛簸為由,拒絕上京,要求朝廷派欽差前往調查。”說著,仁宗轉頭對一旁的包拯問道:“包卿,你認為此事該如何處理為宜?”


    包拯答道:“襄陽王在襄陽經營幾十年,勢力盤根錯節,又拉攏了不少江湖敗類,朝廷若冒然實施抓捕,無異逼他立即造反。陛下不如將計就計,派欽差大臣前往襄陽,明裏調查其是否參與當年之事,暗裏則暗中調查其勢力強弱。調查清楚後,陛下再決定如何鏟除襄陽王,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仁宗點頭同意,問道:“包卿,你認為派誰去最合適?”


    “陛下,微臣願往,”包拯自我舉薦。


    仁宗卻搖頭,表示不同意。他開口說道:“包卿,你乃朝廷柱石,此去襄陽危機重重,在情況不明朗之時,朕絕不會讓你去襄陽冒險的。”


    包拯聞言,很是感動。不過,包拯是個強脾氣,怎麽肯如此輕易放棄,正要開口再次請求。


    仁宗卻擺手說道:“朕已決定先派顏查散前往襄陽調查,此事不必再議了。”


    顏查散是包拯的門生,此人查案能力也很強,同樣是個清官。包拯也不再堅持,點頭表示服從。


    諸事已畢,迴轉開封。包拯立刻吩咐包興備上四品武服送與展昭。包拯笑道:“展護衛,明日你穿上官服,與本府一同上朝,和眾大臣相互認識一番,再向陛下謝恩。”


    展昭說道:“屬下一切依大人之命。”


    當晚,公孫策,艾虎與四勇士,一起來為展昭慶賀。眾人彼此謙遜一番,一同入了座。不多時,擺上豐盛酒席。眾人彼此之間相互敬酒,親兄弟般的情意,就在飯桌上,慢慢在眾人心中滋長。最後,眾人皆喝得大醉,滿意而歸。


    次日,包拯帶領展昭來到朝房,等待上朝謝恩。眾臣見了展昭,無不悄悄地議論。又見展昭身穿四品武服,更顯氣宇軒昂,威風凜凜,令人既羨慕,又可畏可親。待仁宗升朝,展昭上殿謝恩完畢,仁宗欽點顏查散為欽差大臣,遣其前往襄陽,明裏調查襄陽王是否參與當年之事,卻給了密旨,讓其暗中調查襄陽王勢力強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少年展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彼岸重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彼岸重生並收藏少年展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