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虜帳冬在沙陀中,
索羊織葦稱行宮。
從官星散依塚阜,
氈蘆窟室欺霜鳳,
春梁煮雪安得飽,
擊兔射鹿誇強雄,
朝廷經略窮海宇,
歲遺繒絮消頑兇”
突然,唐康身後的車隊中,傳來歌女的清聲,在這沉默而枯燥的旅途中,悅耳的歌喉,有時候的確是能鼓舞起人們的士氣來。
但這歌聲,卻叫唐康微微皺起了眉來。
這歌的歌詞,乃是由蘇轍昔年出使契丹後,所寫的《虜帳》一詩,他使團中的十名官妓,乃是宋朝送給遼主的禮物,此時遠來這塞北之地,感傷觸懷,亦屬人之常情。然出使契丹,最忌諱的,便是以華夏驕人,這常易引起兩國的糾紛,蘇轍此詩,又是說“虜帳”,又是說“頑兇”,對契丹可不太尊重。
他瞥了一眼陪伴的契丹官員與將士,他們也都在側耳傾聽著,但臉上卻並無不悅之意。唐康不由得一愣,這時才想起來,那歌女乃是用吳語作歌,身邊的這些契丹官員,縱然聽得懂漢話,充其量也就是能聽懂汴京官話而已,想要聽懂吳語,那是斷斷不可能的。
唐康自失的一笑,放下心來,心思又轉到歌詞上來,“朝廷經略窮海宇,歲遺繒絮消頑兇”,這樣的日子,將一去不複反了。
便在此時,隻聽到“嗚――嗚――嗚――”,連續的號角之聲從前方傳來,唐康便見護送使團的一個契丹武官從腰間摘起號角,“嗚――嗚――嗚――”的吹了起來。
使團停了下來。頃刻之間,方才還是渺無人煙的曠野中,不知從哪裏突然插出來一隊騎兵,向著使團疾馳而來。
契丹接伴官策馬到唐康身邊,抱拳笑道:“唐大人,前麵便是耶律衝哥將軍的防區了。”
“耶律衝哥?”唐康幾乎是脫口而出,聲音中竟露出幾分期盼之意》但這須怪不得唐康,耶律衝哥,的確,他已經久仰了,自紹聖以來,這位全天下聲名最盛的將軍!
“唐大人,童大人,一路辛苦。”
唐康見著那隊騎兵在離自己一行五六十步時翻身下馬。一個二十來歲,身著白色胡服,體格矯健,頭領摸樣的北朝男子大步走過來,抱拳朝自己與副使童貫打著招唿。他一麵和童貫抱拳迴禮,心裏正暗思著樞密院的檔案中,曾記載哪個契丹官員是這般摸樣,卻聽那契丹接伴官已趨步上前,行禮道:“狀元公”
唐康聽見這三字,心頭“啊”的一下,恍然道:“原來是他!”
果然,邊聽那接伴官已笑著介紹道:“唐大人、童大人,這位便是本朝去年的武狀元,乃省女直部節度使完顏劾裏缽大人之次子完顏阿骨打將軍。”
唐康心裏暗暗點頭,又笑著迴了一禮:“原來是狀元公。”轉身對童貫笑道:“前幾日,還和供奉說及生女直男子勇敢善戰,冠於北朝諸部,不想今日便見著其中之佼佼者。”
一麵又留神打量著完顏阿骨打――便見這阿骨打雖然頭上戴著狼皮帽,卻依舊可見他顱後留著幾綹頭發,與契丹絕不相同。唐康早知遼國各族,大多有髡發之俗,但各族在髡發上仍有區別。如女直便是顱後留發,而契丹則是剃光顱頂,留下四周或主要是顱的兩側的頭發。
他又看阿骨打身後騎兵,見其髡發都同於阿骨打,心裏已知這定然全是生女直部族兵,不由得越發留意起來。
幾年前,遼國駐宋正使韓托古烈歸國,升任北麵都林牙――此職在北朝,是相當於宋朝的學士院長[1]的要職。在韓托古烈的建議下,遼國進一步改革科舉製度――韓托古烈參考宋朝製度,將科舉製與契丹的世選製完美的結合起,把進士科分成文、武、雜三門,文進士考儒家經典、詩賦策論;武進士考兵法武藝;雜進士考天文地理醫學算術之類。又把契丹、漢人及渤海人、奚人及諸部族分開,做三場分別考(蟹蟹)試,以求將各部族的菁英全部通(蟹蟹)過科舉加以籠絡利用。過去契丹的世選製,是從貴族子弟中擇賢授官,但更類似於漢代的察舉,至耶律洪基之時,已經難以為繼,而且世選製選拔人才,也限於契丹等核心部族,但韓托古烈的這一改革,卻是不僅將世選製科舉化,而且還是遼國第一次向境內所有部族開放政權,分享權力。這次改革對於緩和契丹與國內各部族之間的矛盾,的確效果顯著。生女直對契丹素來有著極大的仇恨,許多部族表麵上接受遼國的官職,但卻頗以此為恥,其中不少部落甚至與宋朝職方館還暗中有聯係,但在此政策下,各部族仍然免不了要讓本族子弟去參加科舉,因為這事關生女直內各部族之間的相互競爭,考(蟹蟹)中科舉者,不僅能給本族帶來榮譽,而且也的確能帶來許多實在的利益――似完顏阿骨打這般考(蟹蟹)中武狀元甚或隻是各科前三名,其直接的利益便是可以讓完顏部免除三年的賦稅。
也因此,完顏阿骨打這位狀元公,引起了唐康極大的興趣。
韓托古烈的這次改革,也許是關乎契丹國運的一次改革。也許,各族菁英進入遼國政權,會削弱各族對契丹的反對力量,甚至進而最終緩和遼國國內部族之間激烈的矛盾;但是,這種政策也並非全然沒有風險,因為契丹在遼國始終是一個人口不居多數的部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如若各族之間的矛盾始終無法真正緩和,甚或在某一天更加激化,那這些各族的菁英迴到自己的部落後,就再也不是當初沒見過世麵的蠻夷可比,他們將會給契丹帶來前所未有的麻煩。
更何況,開放政權也會讓一些契丹人的既得利益受損,即使是遼國漢人――他們雖然歡迎遼國通(蟹蟹)過科舉選拔更多的官員,但他們對於其他諸科進士同樣的心存歧視,對於韓托古烈的改革,如果職方館的情報沒錯的話,他們同樣也頗多微辭這些勢力,有一天會不會反撲?他們會不會在有一天將這筆賬算到完顏阿骨打們身上從而引發更大的衝突?
所有這些都是唐康心裏的疑問,或者期待。
盡管石越認為這對宋朝也是一件好事,石越相信不僅僅是契丹,宋朝也更願意與更開化的蠻夷打交道。但是唐康卻不在乎這些,不管他們開化還是野蠻,他隻關心那些能給契丹人惹麻煩的蠻夷。雖然石越對唐康的確有著極大的影響,但這點上,唐康與石越完全不同,對於蠻夷的那種優越感,是刻入他骨子裏,與他的思維方式完全無法分割的。
他仔細觀察著完顏阿骨打和他的部下,以及他們對同行契丹人的態度,或者同行契丹人對這些生女直的態度。尋找他們之間存在著相互間的歧視、敵意,以及可以加以利用的機會。
他留意到護送他們的契丹軍隊與完顏阿骨打的那隻騎兵,完全沒有交集,仿佛互相視對方為路人一般。他們之間沒有交談,仿佛是兩支完全陌生的軍隊,但是,唐康卻也感覺不到那種緊張、敵視的氣氛。
與部族的漠然相比,那接伴官對完顏阿骨打卻有一種奇怪的熱情,唐康理解其中的原因――契丹人其實與宋人沒什麽兩樣,對於所謂的“狀元”充滿了莫名其妙的景仰。但這種感情卻讓並非進士高第出身的唐康十分的不屑,這讓他很容易想起自己在宋朝所受到的歧視――無論他如何能幹,甚至無視他有什麽樣的背景,不是進士高第出身的官員,仿佛注定就是要低人一等一般,哪怕“武經閣侍讀”這個帶職,保護了他在升遷的時候不會受到這種歧視。
而讓唐康略感意外的,確實阿骨打的不卑不亢。
職方館自從創立之日起,便一直很注意收集遼國重要人物的情報。而種建中接管職方館後,對遼國更加用心,他非常有遠見的收集起阻卜、女直、室韋等臣屬於遼國的部落的情報,但是,職方館收集的情報畢竟有限。阿骨打之父雖然是遼國的生女直節度使,但那和宋朝的“歸德將軍”沒什麽區別,不過是一種名義而已。完顏部算不上一個很重要的部落,若非阿骨打拿了武狀元,又被耶律衝哥挑中,做了這位名將帳下的一名行軍參謀,唐康絕不會知道世間還有這個人的存在。
在唐康的心裏,契丹已是“蠻夷”,而女直哪怕在契丹眼裏也是“蠻夷”,至於生女直,那便在女直眼裏,隻怕也屬於“蠻夷”之列了完顏阿骨打雖然是生女直部節度使的次子,但這種身份,在唐康眼裏,便等同於南海雍國某個不知名的酋長家的次子。更何況,他畢竟隻是次子,又不是長子。
即便他是武狀元!但多半時候,人們也隻會因為他的身份而感到一種稀奇。韓托古烈的改革,將契丹人參加的科舉稱為“國科”,漢人與渤海人稱為“漢科”,而奚人與諸部族參加的考(蟹蟹)試稱為“諸部科”――而**則俗稱為“北科”、“南科”、“夷科”。說到底,阿骨打不過是一個諸部科或者是夷科武狀元而已。
更何況他才二十多歲。唐康已經記不清檔案上怎麽說,二十三歲還是二十四歲?
唐康完全無法想象,他身上的氣度是怎麽來的?
那種感覺是,你感覺不到他傲慢的痕跡,他卻能仍你覺得,所有對他的稱讚都是理所當然,甚至,他還會讓你覺得,如果你想對他有所批評的話,他是肯定不會把它當迴事的,盡管唐康還能夠從他的眼裏看到謹慎與謙卑。
一種非常奇妙的感覺。仿佛一個偏遠鄉下來的青年,到了汴京後,他會本能的擁有一種防衛性的謙卑,他小心翼翼的觀察著別人,謹慎的應對著所遇著的一切――這並不算稀奇,唐康見過無數這樣的青年人。但真正稀奇的是,在這樣的同時,他還能讓你感覺,他可以和所有的人分庭抗禮,並且是理所當然――是所有的人!
這個生女直部節度使的次子,身上有一種讓唐康驚訝的氣質。
“若是在大宋,我定會將此人引薦給大哥。他會成為”唐康心裏掠過一個個的名字,但是卻找不到合適的人名,韓琦?富弼?他在心裏搖著頭,一個個的否定。很快他就決定放棄,無論如何,這還隻是一塊璞玉,即使遼國得到了他,即使有一天他被磨練出來,他要成為大宋的威脅,也還是很久以後的事情。
他讓自己的心思離開這個生女直男子,完顏阿骨打一行來了後,使團熱鬧了一些副使童貫與接伴官、完顏阿骨打高聲談論著伊麗河之戰。
“原來果真曾經翻越天山天險,以前我還以為是市井謠傳呢,嘖嘖,天山我沒見過天山,不過我曾經見過賀蘭山,聽說天山比賀蘭山還要高些”童貫讚歎著,望著阿骨打,“完顏將軍,想來這一路定然驚險?”
“童大人有所不知,在下那時還不是耶律大人的部屬。”
“唔,那還真可惜,我一直都想不明白,耶律將軍究竟是用了啥法子,將那五門火炮駝過天山的”
童貫這漫不經心的一問,令得唐康心中一動,立時豎起了耳朵,便聽阿骨打淡淡笑道:“耶律大人用兵如神,可俺跟隨未久,這些個內情,實實也是不知。”
“耶律將軍的確當得起‘用兵如神’四字。”那接伴官卻似是不太滿意他的保留,已是迫不及待地接過話來,誇耀到:“一萬鐵騎西征,大破北廷,飛越天山,當日伊麗河畔已集結了十餘萬以逸待勞的黑汗大軍,耶律將軍的部下加上西夏人,全部也不超過五萬。狀元公能在這等名將麾下效力,前途亦不可限量,他日必能隨耶律將軍為大遼立下更大的功勳”
“果真有十萬黑汗大軍?”童貫的驚訝中,帶著大煞風景的懷疑。
接伴官瞥了童貫一眼,傲聲道:“區區十萬之敵,有算得了什麽?非是下關吹噓,這火炮雖是南朝最早造出,但卻是耶律將軍第一個將它運用到大會戰中,若論善用火炮之利,耶律將軍認第二,隻怕沒人敢認第一。”
童貫與唐康飛快地交換了下眼色――接伴官所說,的確是輕易駁斥不了,這五六年間耶律衝哥確是稱得上威名遠播。
先是率八千馬軍,以貢物不恭為名,孤軍深入極北苦寒之地,大破斡朗改、轄戛斯,從此將“小海”[2]納入遼國的疆域之中,拓地數萬裏,招納族帳上萬戶,自此,在遼國的官製上,再無有名無實的斡朗改國王府、轄戛斯國王府,而是多了兩個名副其實的斡朗改大王府、轄戛斯大王府。
爾後,遼夏結盟,秉常請師於契丹,約定契丹出兵協助其征討迴鶻與黑汗,所破城池,土地歸西夏,金帛子女,盡歸契丹。耶律衝哥又奉命率一萬鐵騎西援秉常,破北廷、跨越天山與夏軍夾擊高昌,更於伊麗河畔,與夏軍一道,打敗前來幹涉的十餘萬黑汗軍隊。李秉常自從與宋朝修好後,無複東顧之憂,自此又得契丹之助,更是無所忌憚,先後攻破高昌、龜茲後,便將戰火燒向黑汗國境內。秉常親率夏軍南下,兼並於闐故地,兵鋒直指黑汗大可汗駐牙之喀什噶爾城;耶律衝哥則與禹藏花麻一道,縱馬於天山之北,其鐵蹄所至,連黑汗國最初建牙之巴拉沙袞城,亦不得幸免。
僅數年之間,耶律衝哥之名,威震西域。他橫行西域,百戰百捷,以用兵沉穩、不貪利、明進退而出名。他麾下將士,善能吃苦耐勞、忍饑挨餓,便在契丹人中,亦屬難能。耶律衝哥更有一樣長處,便在宋朝,亦頗得稱許――他乃是契丹軍中,最重視工匠、器械之將領。
前往西域時,耶律衝哥便不辭勞苦,駝了五門火炮去,伊麗河之戰,耶律衝哥居高架炮,用火炮出其不意,猛轟黑汗軍陣黑汗軍陣形大亂,秉常趁勢出擊,遂大破黑汗軍。遼夏聯軍得以以少勝多,這五門火炮功不可沒。
此役在宋、遼、夏三國,皆極為震動。
契丹鐵騎縱橫天下,所向無敵,然而若碰上了漢人列出重兵方陣或據堅而守,則隻能無可奈何,若要強攻,必然兩敗俱傷。故遼軍才有“成列不戰”的傳統。然而,自耶律衝哥第一次將火炮用於野戰起,大宋樞密院便以驚覺,他們過往的優勢,從此不複存在。此役令樞密院真正驚覺火炮在野戰中的作用,樞密院原本也對契丹擁有火炮做了一定防範,但是他們卻從未想過,一個善用火炮的契丹將軍,將在野戰中對他們的重兵方陣構成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威脅。
契丹的火炮的確遜於大宋的火炮,但若得善加利用,用之破壞敵軍之陣形,轟開敵人的城門,卻也綽綽有餘。大宋至此才真正意識到,大宋發明的火炮,從中獲利最多的,卻未必是大宋。
除此之外,耶律衝哥還仿效宋軍的神衛營,據說在他的軍中,隱藏著各種各樣工匠、沒有俘獲,他總會從工匠中挑出身強力壯者,充入軍中,平時作戰,與普通之戰士無異,然若到急時,他軍中總是不缺乏各種各樣的工匠。與契丹的其他將軍不同,他從來不會抱怨過多的輜重拖累了他的行軍速度,即便有時候派不上用處,甚至於迫於無奈丟棄在半路,但一有機會,耶律衝哥便會不厭其煩的將丟棄的輜重補充起來。
所有的這些,都表明,耶律衝哥更像是大宋的將領。
或者說,一個兼具宋遼兩國之長的將領。(手機閱讀)
這也是唐康、童貫對他如此感興趣的原因。職方館費了許多的財力,收集了不計其數的關於伊麗河之戰的情報,單單是唐康在樞密院參予過的沙盤推演,便有四五次之多。
宋軍中的馬匹數量的確遠多於舊,但是因為訓練騎兵成本高昂,而宋朝在財政壓力下,奉行的是維持一定數量的精銳騎兵政策,步兵仍然是宋軍的主力。而方陣是宋朝步兵對抗契丹騎兵的主要手段,但是,有什麽樣的方陣能夠在火炮的轟炸之下,還能夠保持陣形?
這是耶律衝哥給所有宋朝將領出的一道難題。
而大宋的將軍究竟有沒有找到答(蟹蟹)案,唐康與童貫都不知道。
不過,雖然唐康並不介意誇讚一下耶律衝哥,如今的大宋,已經有這種雍容與自信去誇讚對手,無論他給大宋製造了什麽樣的麻煩,但他卻也並不打算讓那接伴官太得意了,他並沒有出言反駁接伴官的話,童貫也知情識趣的閉上了嘴巴――這也是唐康最喜歡他的地方,童貫總是知道在什麽時候該說話,什麽時候不該說話――兩人隻是突然高深莫測的微笑起來。仿佛那接伴官是說了什麽夜郎自大的笑話一般,而二人隻是顧及他的麵子,不屑於反駁。
那接伴官被笑到心裏發虛,但又不願輕率相問,隻得也閉上嘴巴。完顏阿骨打卻似乎突然來了興趣,他饒有興致地看了唐康與童貫一眼,但是終於也沒有多問。
因為行禮輜重甚多,在完顏阿骨打部的護衛下,使團又走了近一個時辰,才終於到了廣平甸。到了這廣平甸,唐康便即恍然大悟,方知這所謂的“冬捺缽”,其實不過是契丹皇帝帶著群臣一起避寒。這廣平甸位於遼國之永州,乃是一片東西二十多裏,南北十多裏,地勢平坦之沙地平原,此地原本都是沙漠荒原,卻因為有兩河在此流過交匯,反使廣平甸成一得天獨厚之地,因為其四周都是沙漠,到了冬天,此地便是個極溫暖舒適的所在。加上又離契丹人心中之聖山木葉山不遠,契丹人堅信木葉山與其始祖及部落發源皆有極重要的關係。每歲十月,遼主與遼國皇後皆要率群臣祭山――“冬捺缽”選中廣平甸,不僅隱有得木葉山保佑之意,隻怕同時亦是為了方便。
契丹建國之時間,較宋朝猶長,這廣平甸既是遼主每年必來之所,雖說契丹君臣不曾在此刻意營造宮室殿宇,然畢竟也自有其規模氣象了。自進廣平甸,唐康便見帳幕相連,幾乎遮天蔽地一般。所有的帳幕全是坐西向東。契丹人又在此地多植樹木,遂使榆柳成林,使人渾然忘記自己原來身處沙漠之中。
那完顏阿骨打部護送著使團到了廣平甸,便告了辭迴去交差。接伴官則引著使團進了一處帳篷――唐康諸人也不以為意,這一路以來,他們所住的驛館,幾乎全部都是氈帳館――驛館的官吏們顯然早已得到宋朝使團前來的消息,準備得亦頗為妥當,幾十名兵吏使婢幫著宋朝使團的隨從搬卸行禮,幾名通譯跑前跑後,幫著翻譯交流。驛館特意撥出來五座帳篷給宋朝使團,唐康與童貫各占一座,其他隨從兵吏占兩座,歌妓占一座。接伴官待到他們安頓下來之後,也告了個罪,吩咐幾個小吏在那裏聽候差遣,也辭了出去交差。
前前後後又忙碌了一陣,伴當伺候著唐康洗了臉,換過幹淨衣服,又有遼國北樞密院、敵烈麻都司[3]的官員前來問候,唐康心裏掛念著正事,免不得要詢問遞交國書及覲見遼主之事,但那兩個官員職位低微,隻是一個勁請他們好好歇息,明天再行接風之宴。唐康又問他們能否拜見北樞密使衛王蕭佑丹或者敵烈麻都趙思茅,二人亦是吱吱唔唔;又問能否去會見大宋朝駐遼正使樸彥成,二人也是一問三不知。
唐康頓時疑心起契丹有心輕視,他使前雖然花了很大功夫,翻閱密院檔案,記熟外交禮儀,但這些小事,卻是檔案裏所不會記載,禮儀裏沒有規定的。他心裏雖然惱怒,卻到底也不敢孟浪,隻得耐著性子,計議著權忍一日,待到明日見了重要官員,在做計較。
打發了那兩個契丹官員,唐康眼見天色還不算太晚,正是夕陽將落未落之際,他好不容易來一次契丹,雖然知道身處廣平甸內,契丹人必不會允許他隨意離開驛館,但他卻也不想躲在帳篷之內,吩咐過伴當,便信步出了帳篷,在驛館內閑步。一路所遇,館內的契丹人見著他,有認得的也有不認得的,或欠身行禮,或是對他視若無睹,仍舊大聲說笑,隻是他們都是用契丹話交談,說的是什麽,唐康卻是一句話也聽不懂。他細心觀察他所遇契丹人的神情、衣飾,卻也察覺不到什麽憂容,館內人眾,自小吏到廝役,所穿衣鞋,也看不出破舊之處。他又迴想一路前來之所見所聞,雖然這廣平甸驛館之內,或的確可能是遼人刻意粉飾,但自南京至中京,至中京至廣平甸,沿途所過驛館,所遇百姓行人,他的確也是沒見過一人麵有饑色。到了這時候,唐康終於不得不承認,契丹如今的確也是處於“治世”之中。
“契丹不可促圖!”――唐康心裏,突然冒出他的頂頭上司、樞密使韓維這兩年常說的一句話來。在汴京時,唐康和他的同僚們,私下裏都對老眼昏花的韓維頗有微詞,他們覺得韓維越老越怯懦,全無當年智勇。但是唐康心裏麵突然有一點動搖。
沒有親身到過遼國的時候,無論從紙麵上看到多少檔案、情報,又從別人那裏聽到多少傳聞,唐康心裏麵對遼國能處於“治世”,也始終是懷疑的。這種心態在大宋非常普遍,即便是承認契丹處於治世,沒有親眼看到這一切的人,在心裏麵,也是不曾將夷狄之治世當一迴事的,夷狄畢竟隻是夷狄而已,他們的治世。又怎能與中夏相比?絕大部分的宋朝士大夫,終其一生,都從未到過遼國,因為他們對遼國的了解,來自於摻雜著真實與誇張的傳聞,還有一些書麵的記載。但所謂“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其實亦不是那麽靠得住的。任何親身到過遼國的人,都會有完全不同的感覺――從南京到中京所見到的富庶,從從中京到廣平甸所見到的廣闊,的確能讓唐康真正體會到,契丹是一個可以與大宋相提並論的大國。
在宋朝的官員中,唐康已然是屬於對契丹有相當認識的那群人,是樞密院內所謂的“知北事者”,但即便如此,當此前間接的認識與此時直接的觀察一一相互印證之後,鮮活起來的遼國,仍然讓唐康感覺到驚訝
唐康原本準備用一種最強烈的態度,終止條約,並趁機狠狠的羞辱契丹人一次,替大宋出一口悶氣。如若契丹人惱羞成怒,那正中唐康下懷,若契丹膽敢興兵,大宋正好趁機一舉恢複幽薊故地!
但他畢竟已經不是當年輕狂不可一世的少年,這一路的旅途,讓唐康不知不覺的收斂起心中的那種隻求快意的衝動。他永遠都不會接受那種條約,他也絕不會委曲求全的“妥為解釋”,大宋理當理直氣壯的終止條約,如此才能讓契丹人明白這個世界已經有了新的規則。但是,他也願意在這個過程中,給予契丹人合理的尊重。
他不懼怕因為談判失敗而挑起戰爭,也不會刻意去迴避戰爭,但是,他也不會再去尋求戰爭。
那樣可有點愚蠢。
1]即翰林學士承旨之別稱
即蘇武牧羊之所謂“北海”,今貝加爾湖。
3]敵烈麻都司,其長吏稱敵烈麻都,據《遼史?百官誌一》,其執掌是“總知朝廷禮儀,總禮儀事”,亦即此司略相當於宋之禮部。
手機問:httpp電腦訪問:
索羊織葦稱行宮。
從官星散依塚阜,
氈蘆窟室欺霜鳳,
春梁煮雪安得飽,
擊兔射鹿誇強雄,
朝廷經略窮海宇,
歲遺繒絮消頑兇”
突然,唐康身後的車隊中,傳來歌女的清聲,在這沉默而枯燥的旅途中,悅耳的歌喉,有時候的確是能鼓舞起人們的士氣來。
但這歌聲,卻叫唐康微微皺起了眉來。
這歌的歌詞,乃是由蘇轍昔年出使契丹後,所寫的《虜帳》一詩,他使團中的十名官妓,乃是宋朝送給遼主的禮物,此時遠來這塞北之地,感傷觸懷,亦屬人之常情。然出使契丹,最忌諱的,便是以華夏驕人,這常易引起兩國的糾紛,蘇轍此詩,又是說“虜帳”,又是說“頑兇”,對契丹可不太尊重。
他瞥了一眼陪伴的契丹官員與將士,他們也都在側耳傾聽著,但臉上卻並無不悅之意。唐康不由得一愣,這時才想起來,那歌女乃是用吳語作歌,身邊的這些契丹官員,縱然聽得懂漢話,充其量也就是能聽懂汴京官話而已,想要聽懂吳語,那是斷斷不可能的。
唐康自失的一笑,放下心來,心思又轉到歌詞上來,“朝廷經略窮海宇,歲遺繒絮消頑兇”,這樣的日子,將一去不複反了。
便在此時,隻聽到“嗚――嗚――嗚――”,連續的號角之聲從前方傳來,唐康便見護送使團的一個契丹武官從腰間摘起號角,“嗚――嗚――嗚――”的吹了起來。
使團停了下來。頃刻之間,方才還是渺無人煙的曠野中,不知從哪裏突然插出來一隊騎兵,向著使團疾馳而來。
契丹接伴官策馬到唐康身邊,抱拳笑道:“唐大人,前麵便是耶律衝哥將軍的防區了。”
“耶律衝哥?”唐康幾乎是脫口而出,聲音中竟露出幾分期盼之意》但這須怪不得唐康,耶律衝哥,的確,他已經久仰了,自紹聖以來,這位全天下聲名最盛的將軍!
“唐大人,童大人,一路辛苦。”
唐康見著那隊騎兵在離自己一行五六十步時翻身下馬。一個二十來歲,身著白色胡服,體格矯健,頭領摸樣的北朝男子大步走過來,抱拳朝自己與副使童貫打著招唿。他一麵和童貫抱拳迴禮,心裏正暗思著樞密院的檔案中,曾記載哪個契丹官員是這般摸樣,卻聽那契丹接伴官已趨步上前,行禮道:“狀元公”
唐康聽見這三字,心頭“啊”的一下,恍然道:“原來是他!”
果然,邊聽那接伴官已笑著介紹道:“唐大人、童大人,這位便是本朝去年的武狀元,乃省女直部節度使完顏劾裏缽大人之次子完顏阿骨打將軍。”
唐康心裏暗暗點頭,又笑著迴了一禮:“原來是狀元公。”轉身對童貫笑道:“前幾日,還和供奉說及生女直男子勇敢善戰,冠於北朝諸部,不想今日便見著其中之佼佼者。”
一麵又留神打量著完顏阿骨打――便見這阿骨打雖然頭上戴著狼皮帽,卻依舊可見他顱後留著幾綹頭發,與契丹絕不相同。唐康早知遼國各族,大多有髡發之俗,但各族在髡發上仍有區別。如女直便是顱後留發,而契丹則是剃光顱頂,留下四周或主要是顱的兩側的頭發。
他又看阿骨打身後騎兵,見其髡發都同於阿骨打,心裏已知這定然全是生女直部族兵,不由得越發留意起來。
幾年前,遼國駐宋正使韓托古烈歸國,升任北麵都林牙――此職在北朝,是相當於宋朝的學士院長[1]的要職。在韓托古烈的建議下,遼國進一步改革科舉製度――韓托古烈參考宋朝製度,將科舉製與契丹的世選製完美的結合起,把進士科分成文、武、雜三門,文進士考儒家經典、詩賦策論;武進士考兵法武藝;雜進士考天文地理醫學算術之類。又把契丹、漢人及渤海人、奚人及諸部族分開,做三場分別考(蟹蟹)試,以求將各部族的菁英全部通(蟹蟹)過科舉加以籠絡利用。過去契丹的世選製,是從貴族子弟中擇賢授官,但更類似於漢代的察舉,至耶律洪基之時,已經難以為繼,而且世選製選拔人才,也限於契丹等核心部族,但韓托古烈的這一改革,卻是不僅將世選製科舉化,而且還是遼國第一次向境內所有部族開放政權,分享權力。這次改革對於緩和契丹與國內各部族之間的矛盾,的確效果顯著。生女直對契丹素來有著極大的仇恨,許多部族表麵上接受遼國的官職,但卻頗以此為恥,其中不少部落甚至與宋朝職方館還暗中有聯係,但在此政策下,各部族仍然免不了要讓本族子弟去參加科舉,因為這事關生女直內各部族之間的相互競爭,考(蟹蟹)中科舉者,不僅能給本族帶來榮譽,而且也的確能帶來許多實在的利益――似完顏阿骨打這般考(蟹蟹)中武狀元甚或隻是各科前三名,其直接的利益便是可以讓完顏部免除三年的賦稅。
也因此,完顏阿骨打這位狀元公,引起了唐康極大的興趣。
韓托古烈的這次改革,也許是關乎契丹國運的一次改革。也許,各族菁英進入遼國政權,會削弱各族對契丹的反對力量,甚至進而最終緩和遼國國內部族之間激烈的矛盾;但是,這種政策也並非全然沒有風險,因為契丹在遼國始終是一個人口不居多數的部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如若各族之間的矛盾始終無法真正緩和,甚或在某一天更加激化,那這些各族的菁英迴到自己的部落後,就再也不是當初沒見過世麵的蠻夷可比,他們將會給契丹帶來前所未有的麻煩。
更何況,開放政權也會讓一些契丹人的既得利益受損,即使是遼國漢人――他們雖然歡迎遼國通(蟹蟹)過科舉選拔更多的官員,但他們對於其他諸科進士同樣的心存歧視,對於韓托古烈的改革,如果職方館的情報沒錯的話,他們同樣也頗多微辭這些勢力,有一天會不會反撲?他們會不會在有一天將這筆賬算到完顏阿骨打們身上從而引發更大的衝突?
所有這些都是唐康心裏的疑問,或者期待。
盡管石越認為這對宋朝也是一件好事,石越相信不僅僅是契丹,宋朝也更願意與更開化的蠻夷打交道。但是唐康卻不在乎這些,不管他們開化還是野蠻,他隻關心那些能給契丹人惹麻煩的蠻夷。雖然石越對唐康的確有著極大的影響,但這點上,唐康與石越完全不同,對於蠻夷的那種優越感,是刻入他骨子裏,與他的思維方式完全無法分割的。
他仔細觀察著完顏阿骨打和他的部下,以及他們對同行契丹人的態度,或者同行契丹人對這些生女直的態度。尋找他們之間存在著相互間的歧視、敵意,以及可以加以利用的機會。
他留意到護送他們的契丹軍隊與完顏阿骨打的那隻騎兵,完全沒有交集,仿佛互相視對方為路人一般。他們之間沒有交談,仿佛是兩支完全陌生的軍隊,但是,唐康卻也感覺不到那種緊張、敵視的氣氛。
與部族的漠然相比,那接伴官對完顏阿骨打卻有一種奇怪的熱情,唐康理解其中的原因――契丹人其實與宋人沒什麽兩樣,對於所謂的“狀元”充滿了莫名其妙的景仰。但這種感情卻讓並非進士高第出身的唐康十分的不屑,這讓他很容易想起自己在宋朝所受到的歧視――無論他如何能幹,甚至無視他有什麽樣的背景,不是進士高第出身的官員,仿佛注定就是要低人一等一般,哪怕“武經閣侍讀”這個帶職,保護了他在升遷的時候不會受到這種歧視。
而讓唐康略感意外的,確實阿骨打的不卑不亢。
職方館自從創立之日起,便一直很注意收集遼國重要人物的情報。而種建中接管職方館後,對遼國更加用心,他非常有遠見的收集起阻卜、女直、室韋等臣屬於遼國的部落的情報,但是,職方館收集的情報畢竟有限。阿骨打之父雖然是遼國的生女直節度使,但那和宋朝的“歸德將軍”沒什麽區別,不過是一種名義而已。完顏部算不上一個很重要的部落,若非阿骨打拿了武狀元,又被耶律衝哥挑中,做了這位名將帳下的一名行軍參謀,唐康絕不會知道世間還有這個人的存在。
在唐康的心裏,契丹已是“蠻夷”,而女直哪怕在契丹眼裏也是“蠻夷”,至於生女直,那便在女直眼裏,隻怕也屬於“蠻夷”之列了完顏阿骨打雖然是生女直部節度使的次子,但這種身份,在唐康眼裏,便等同於南海雍國某個不知名的酋長家的次子。更何況,他畢竟隻是次子,又不是長子。
即便他是武狀元!但多半時候,人們也隻會因為他的身份而感到一種稀奇。韓托古烈的改革,將契丹人參加的科舉稱為“國科”,漢人與渤海人稱為“漢科”,而奚人與諸部族參加的考(蟹蟹)試稱為“諸部科”――而**則俗稱為“北科”、“南科”、“夷科”。說到底,阿骨打不過是一個諸部科或者是夷科武狀元而已。
更何況他才二十多歲。唐康已經記不清檔案上怎麽說,二十三歲還是二十四歲?
唐康完全無法想象,他身上的氣度是怎麽來的?
那種感覺是,你感覺不到他傲慢的痕跡,他卻能仍你覺得,所有對他的稱讚都是理所當然,甚至,他還會讓你覺得,如果你想對他有所批評的話,他是肯定不會把它當迴事的,盡管唐康還能夠從他的眼裏看到謹慎與謙卑。
一種非常奇妙的感覺。仿佛一個偏遠鄉下來的青年,到了汴京後,他會本能的擁有一種防衛性的謙卑,他小心翼翼的觀察著別人,謹慎的應對著所遇著的一切――這並不算稀奇,唐康見過無數這樣的青年人。但真正稀奇的是,在這樣的同時,他還能讓你感覺,他可以和所有的人分庭抗禮,並且是理所當然――是所有的人!
這個生女直部節度使的次子,身上有一種讓唐康驚訝的氣質。
“若是在大宋,我定會將此人引薦給大哥。他會成為”唐康心裏掠過一個個的名字,但是卻找不到合適的人名,韓琦?富弼?他在心裏搖著頭,一個個的否定。很快他就決定放棄,無論如何,這還隻是一塊璞玉,即使遼國得到了他,即使有一天他被磨練出來,他要成為大宋的威脅,也還是很久以後的事情。
他讓自己的心思離開這個生女直男子,完顏阿骨打一行來了後,使團熱鬧了一些副使童貫與接伴官、完顏阿骨打高聲談論著伊麗河之戰。
“原來果真曾經翻越天山天險,以前我還以為是市井謠傳呢,嘖嘖,天山我沒見過天山,不過我曾經見過賀蘭山,聽說天山比賀蘭山還要高些”童貫讚歎著,望著阿骨打,“完顏將軍,想來這一路定然驚險?”
“童大人有所不知,在下那時還不是耶律大人的部屬。”
“唔,那還真可惜,我一直都想不明白,耶律將軍究竟是用了啥法子,將那五門火炮駝過天山的”
童貫這漫不經心的一問,令得唐康心中一動,立時豎起了耳朵,便聽阿骨打淡淡笑道:“耶律大人用兵如神,可俺跟隨未久,這些個內情,實實也是不知。”
“耶律將軍的確當得起‘用兵如神’四字。”那接伴官卻似是不太滿意他的保留,已是迫不及待地接過話來,誇耀到:“一萬鐵騎西征,大破北廷,飛越天山,當日伊麗河畔已集結了十餘萬以逸待勞的黑汗大軍,耶律將軍的部下加上西夏人,全部也不超過五萬。狀元公能在這等名將麾下效力,前途亦不可限量,他日必能隨耶律將軍為大遼立下更大的功勳”
“果真有十萬黑汗大軍?”童貫的驚訝中,帶著大煞風景的懷疑。
接伴官瞥了童貫一眼,傲聲道:“區區十萬之敵,有算得了什麽?非是下關吹噓,這火炮雖是南朝最早造出,但卻是耶律將軍第一個將它運用到大會戰中,若論善用火炮之利,耶律將軍認第二,隻怕沒人敢認第一。”
童貫與唐康飛快地交換了下眼色――接伴官所說,的確是輕易駁斥不了,這五六年間耶律衝哥確是稱得上威名遠播。
先是率八千馬軍,以貢物不恭為名,孤軍深入極北苦寒之地,大破斡朗改、轄戛斯,從此將“小海”[2]納入遼國的疆域之中,拓地數萬裏,招納族帳上萬戶,自此,在遼國的官製上,再無有名無實的斡朗改國王府、轄戛斯國王府,而是多了兩個名副其實的斡朗改大王府、轄戛斯大王府。
爾後,遼夏結盟,秉常請師於契丹,約定契丹出兵協助其征討迴鶻與黑汗,所破城池,土地歸西夏,金帛子女,盡歸契丹。耶律衝哥又奉命率一萬鐵騎西援秉常,破北廷、跨越天山與夏軍夾擊高昌,更於伊麗河畔,與夏軍一道,打敗前來幹涉的十餘萬黑汗軍隊。李秉常自從與宋朝修好後,無複東顧之憂,自此又得契丹之助,更是無所忌憚,先後攻破高昌、龜茲後,便將戰火燒向黑汗國境內。秉常親率夏軍南下,兼並於闐故地,兵鋒直指黑汗大可汗駐牙之喀什噶爾城;耶律衝哥則與禹藏花麻一道,縱馬於天山之北,其鐵蹄所至,連黑汗國最初建牙之巴拉沙袞城,亦不得幸免。
僅數年之間,耶律衝哥之名,威震西域。他橫行西域,百戰百捷,以用兵沉穩、不貪利、明進退而出名。他麾下將士,善能吃苦耐勞、忍饑挨餓,便在契丹人中,亦屬難能。耶律衝哥更有一樣長處,便在宋朝,亦頗得稱許――他乃是契丹軍中,最重視工匠、器械之將領。
前往西域時,耶律衝哥便不辭勞苦,駝了五門火炮去,伊麗河之戰,耶律衝哥居高架炮,用火炮出其不意,猛轟黑汗軍陣黑汗軍陣形大亂,秉常趁勢出擊,遂大破黑汗軍。遼夏聯軍得以以少勝多,這五門火炮功不可沒。
此役在宋、遼、夏三國,皆極為震動。
契丹鐵騎縱橫天下,所向無敵,然而若碰上了漢人列出重兵方陣或據堅而守,則隻能無可奈何,若要強攻,必然兩敗俱傷。故遼軍才有“成列不戰”的傳統。然而,自耶律衝哥第一次將火炮用於野戰起,大宋樞密院便以驚覺,他們過往的優勢,從此不複存在。此役令樞密院真正驚覺火炮在野戰中的作用,樞密院原本也對契丹擁有火炮做了一定防範,但是他們卻從未想過,一個善用火炮的契丹將軍,將在野戰中對他們的重兵方陣構成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威脅。
契丹的火炮的確遜於大宋的火炮,但若得善加利用,用之破壞敵軍之陣形,轟開敵人的城門,卻也綽綽有餘。大宋至此才真正意識到,大宋發明的火炮,從中獲利最多的,卻未必是大宋。
除此之外,耶律衝哥還仿效宋軍的神衛營,據說在他的軍中,隱藏著各種各樣工匠、沒有俘獲,他總會從工匠中挑出身強力壯者,充入軍中,平時作戰,與普通之戰士無異,然若到急時,他軍中總是不缺乏各種各樣的工匠。與契丹的其他將軍不同,他從來不會抱怨過多的輜重拖累了他的行軍速度,即便有時候派不上用處,甚至於迫於無奈丟棄在半路,但一有機會,耶律衝哥便會不厭其煩的將丟棄的輜重補充起來。
所有的這些,都表明,耶律衝哥更像是大宋的將領。
或者說,一個兼具宋遼兩國之長的將領。(手機閱讀)
這也是唐康、童貫對他如此感興趣的原因。職方館費了許多的財力,收集了不計其數的關於伊麗河之戰的情報,單單是唐康在樞密院參予過的沙盤推演,便有四五次之多。
宋軍中的馬匹數量的確遠多於舊,但是因為訓練騎兵成本高昂,而宋朝在財政壓力下,奉行的是維持一定數量的精銳騎兵政策,步兵仍然是宋軍的主力。而方陣是宋朝步兵對抗契丹騎兵的主要手段,但是,有什麽樣的方陣能夠在火炮的轟炸之下,還能夠保持陣形?
這是耶律衝哥給所有宋朝將領出的一道難題。
而大宋的將軍究竟有沒有找到答(蟹蟹)案,唐康與童貫都不知道。
不過,雖然唐康並不介意誇讚一下耶律衝哥,如今的大宋,已經有這種雍容與自信去誇讚對手,無論他給大宋製造了什麽樣的麻煩,但他卻也並不打算讓那接伴官太得意了,他並沒有出言反駁接伴官的話,童貫也知情識趣的閉上了嘴巴――這也是唐康最喜歡他的地方,童貫總是知道在什麽時候該說話,什麽時候不該說話――兩人隻是突然高深莫測的微笑起來。仿佛那接伴官是說了什麽夜郎自大的笑話一般,而二人隻是顧及他的麵子,不屑於反駁。
那接伴官被笑到心裏發虛,但又不願輕率相問,隻得也閉上嘴巴。完顏阿骨打卻似乎突然來了興趣,他饒有興致地看了唐康與童貫一眼,但是終於也沒有多問。
因為行禮輜重甚多,在完顏阿骨打部的護衛下,使團又走了近一個時辰,才終於到了廣平甸。到了這廣平甸,唐康便即恍然大悟,方知這所謂的“冬捺缽”,其實不過是契丹皇帝帶著群臣一起避寒。這廣平甸位於遼國之永州,乃是一片東西二十多裏,南北十多裏,地勢平坦之沙地平原,此地原本都是沙漠荒原,卻因為有兩河在此流過交匯,反使廣平甸成一得天獨厚之地,因為其四周都是沙漠,到了冬天,此地便是個極溫暖舒適的所在。加上又離契丹人心中之聖山木葉山不遠,契丹人堅信木葉山與其始祖及部落發源皆有極重要的關係。每歲十月,遼主與遼國皇後皆要率群臣祭山――“冬捺缽”選中廣平甸,不僅隱有得木葉山保佑之意,隻怕同時亦是為了方便。
契丹建國之時間,較宋朝猶長,這廣平甸既是遼主每年必來之所,雖說契丹君臣不曾在此刻意營造宮室殿宇,然畢竟也自有其規模氣象了。自進廣平甸,唐康便見帳幕相連,幾乎遮天蔽地一般。所有的帳幕全是坐西向東。契丹人又在此地多植樹木,遂使榆柳成林,使人渾然忘記自己原來身處沙漠之中。
那完顏阿骨打部護送著使團到了廣平甸,便告了辭迴去交差。接伴官則引著使團進了一處帳篷――唐康諸人也不以為意,這一路以來,他們所住的驛館,幾乎全部都是氈帳館――驛館的官吏們顯然早已得到宋朝使團前來的消息,準備得亦頗為妥當,幾十名兵吏使婢幫著宋朝使團的隨從搬卸行禮,幾名通譯跑前跑後,幫著翻譯交流。驛館特意撥出來五座帳篷給宋朝使團,唐康與童貫各占一座,其他隨從兵吏占兩座,歌妓占一座。接伴官待到他們安頓下來之後,也告了個罪,吩咐幾個小吏在那裏聽候差遣,也辭了出去交差。
前前後後又忙碌了一陣,伴當伺候著唐康洗了臉,換過幹淨衣服,又有遼國北樞密院、敵烈麻都司[3]的官員前來問候,唐康心裏掛念著正事,免不得要詢問遞交國書及覲見遼主之事,但那兩個官員職位低微,隻是一個勁請他們好好歇息,明天再行接風之宴。唐康又問他們能否拜見北樞密使衛王蕭佑丹或者敵烈麻都趙思茅,二人亦是吱吱唔唔;又問能否去會見大宋朝駐遼正使樸彥成,二人也是一問三不知。
唐康頓時疑心起契丹有心輕視,他使前雖然花了很大功夫,翻閱密院檔案,記熟外交禮儀,但這些小事,卻是檔案裏所不會記載,禮儀裏沒有規定的。他心裏雖然惱怒,卻到底也不敢孟浪,隻得耐著性子,計議著權忍一日,待到明日見了重要官員,在做計較。
打發了那兩個契丹官員,唐康眼見天色還不算太晚,正是夕陽將落未落之際,他好不容易來一次契丹,雖然知道身處廣平甸內,契丹人必不會允許他隨意離開驛館,但他卻也不想躲在帳篷之內,吩咐過伴當,便信步出了帳篷,在驛館內閑步。一路所遇,館內的契丹人見著他,有認得的也有不認得的,或欠身行禮,或是對他視若無睹,仍舊大聲說笑,隻是他們都是用契丹話交談,說的是什麽,唐康卻是一句話也聽不懂。他細心觀察他所遇契丹人的神情、衣飾,卻也察覺不到什麽憂容,館內人眾,自小吏到廝役,所穿衣鞋,也看不出破舊之處。他又迴想一路前來之所見所聞,雖然這廣平甸驛館之內,或的確可能是遼人刻意粉飾,但自南京至中京,至中京至廣平甸,沿途所過驛館,所遇百姓行人,他的確也是沒見過一人麵有饑色。到了這時候,唐康終於不得不承認,契丹如今的確也是處於“治世”之中。
“契丹不可促圖!”――唐康心裏,突然冒出他的頂頭上司、樞密使韓維這兩年常說的一句話來。在汴京時,唐康和他的同僚們,私下裏都對老眼昏花的韓維頗有微詞,他們覺得韓維越老越怯懦,全無當年智勇。但是唐康心裏麵突然有一點動搖。
沒有親身到過遼國的時候,無論從紙麵上看到多少檔案、情報,又從別人那裏聽到多少傳聞,唐康心裏麵對遼國能處於“治世”,也始終是懷疑的。這種心態在大宋非常普遍,即便是承認契丹處於治世,沒有親眼看到這一切的人,在心裏麵,也是不曾將夷狄之治世當一迴事的,夷狄畢竟隻是夷狄而已,他們的治世。又怎能與中夏相比?絕大部分的宋朝士大夫,終其一生,都從未到過遼國,因為他們對遼國的了解,來自於摻雜著真實與誇張的傳聞,還有一些書麵的記載。但所謂“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其實亦不是那麽靠得住的。任何親身到過遼國的人,都會有完全不同的感覺――從南京到中京所見到的富庶,從從中京到廣平甸所見到的廣闊,的確能讓唐康真正體會到,契丹是一個可以與大宋相提並論的大國。
在宋朝的官員中,唐康已然是屬於對契丹有相當認識的那群人,是樞密院內所謂的“知北事者”,但即便如此,當此前間接的認識與此時直接的觀察一一相互印證之後,鮮活起來的遼國,仍然讓唐康感覺到驚訝
唐康原本準備用一種最強烈的態度,終止條約,並趁機狠狠的羞辱契丹人一次,替大宋出一口悶氣。如若契丹人惱羞成怒,那正中唐康下懷,若契丹膽敢興兵,大宋正好趁機一舉恢複幽薊故地!
但他畢竟已經不是當年輕狂不可一世的少年,這一路的旅途,讓唐康不知不覺的收斂起心中的那種隻求快意的衝動。他永遠都不會接受那種條約,他也絕不會委曲求全的“妥為解釋”,大宋理當理直氣壯的終止條約,如此才能讓契丹人明白這個世界已經有了新的規則。但是,他也願意在這個過程中,給予契丹人合理的尊重。
他不懼怕因為談判失敗而挑起戰爭,也不會刻意去迴避戰爭,但是,他也不會再去尋求戰爭。
那樣可有點愚蠢。
1]即翰林學士承旨之別稱
即蘇武牧羊之所謂“北海”,今貝加爾湖。
3]敵烈麻都司,其長吏稱敵烈麻都,據《遼史?百官誌一》,其執掌是“總知朝廷禮儀,總禮儀事”,亦即此司略相當於宋之禮部。
手機問:httpp電腦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