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人麵前的玉石高約三丈,渾身透亮,散發著耀眼的翠色光芒,令人一觀便知非是凡物。
更令人驚奇的是,每過得一時片刻,玉石本身發出的瑩光便會忽明忽暗,隱約間還會顯現出無數個莫名的文字。
密密麻麻的文字,一閃而過,三字一句,兩字一詞,根本連貫不起來,句不成句,詞不達意。
若非要連起來讀,恐怕是極為晦澀難懂。
然而這名道人卻是看得津津有味,似乎是在看一部功法秘籍一般癡迷。
足足兩個時辰之後,道人才有了離去的意思。
然而當玉石再次發出瑩光的那一刹那兒,青袍道人輕“咦”了一聲,似乎發現了什麽不同尋常的事情!
“林落凡?”
隨著道人口中之音的輕吐,果然,在那處玉石的最底端,發現了“林落凡”三個蠅頭小字。
在巨石石身上顯現的萬千的文字中,“林落凡”這三字顯得毫不起眼,大多數人往往會忽略掉,但細心的道人還是發現了。
道人每日裏都會重複地做著方才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
他又怎麽可能發現不了呢?
四間草房案幾上的書不是普通的書,那是天書,據說是蒼神恩澤大地,留在凡世間的絕世寶物。而看過這幾本天書的人,在這世上不會超過三個人。
書是天書,石頭自然也不會是普通的石頭,那是青雲石。
青雲石每次顯現的文字不是什麽功法秘籍,而是這人世間修行者的排名。
出現在青雲石上的每一個名字,都是這世間的強者。
每隔上兩個時辰,青雲石都會將上榜人的名字從頭至尾顯現一遍。這也正是道人方才在天石麵前所站立的時間。
那上麵的名字雖然每日都會有所變動,但道人都會記在心頭。按著道理來講,林落凡應該不會引起道人的注意。因為每天裏能上榜的人與落榜的人比比皆是,相對於榜首那幾個風打不動的名字,榜尾的名字則經常有所改變。但從道人驚異的表情之中,似乎還是看到了一些他的與眾不同。
忽地自山崖下吹來了一陣清風,道人眯眼望向遠處隱約可見的一座大山,以及那座大山裏巍峨壯觀的道殿,臉上的笑容恢複了前些時候的坦然與隨和,麵上滿是寧靜,好似一汪古井不波的池水,平淡無比,即便是風也不能在他的臉上抹出任何的皺紋。
順著草屋向東而行,伴著湖光山色,道人拾階而下,身後簡樸古舊的道觀外牆安靜無語,仿佛是在靜默地注視著那邊人世間的繁華莊嚴與清貴。
道士身後的道觀山門上有一道被風雨留下無數痕跡的舊橫匾,匾上寫著白雲觀三字。
在白雲觀的正西麵,數百公裏之外便是太平海。
太平海雖然叫“太平”,但卻真得不怎麽太平。之所以叫作“太平海”,想必是世俗人的一種期盼罷了。
令人驚懼恐怖的四季颶風登陸上岸之後,經由丘陵山川的阻滯,到這裏時便化作了淡淡清風,帶著充足的濕氣與清涼,卻沒有任何破壞力,所以這裏的夏季全然沒有大漢朝永安城的悶熱之感。
這個國度麵積不大,更談不上繁華,除了那些虔誠叩首繞山拜天的信徒外,看不到太多的閑雜人等。
狂燥不安的颶風在這裏化為了清風細雨,有山之靈秀而不高險,有水之靜柔而不湍急,有豐沃的平原,有鳥鳴其間的幽林,真是蒼天恩寵之地,因地處蒼茫大陸的極西方向,故名西域。
深山白雲觀可以遠遠望見的那座山,名為恆山。
恆山其名實是取自於永恆之意。
而這座山,也真得屹立了萬年之久,不曾有過任何的變化。
直至前些年,被某人闖入了其中,損毀了不少草木。
但它卻仗著蒼天的恩寵,早已複原如初,山間種植的異種植被從初春至夏末一直盛開,繁密茂盛豔奪眼眸。
恆山之上有幾道極為整齊光滑的崖坪,仿佛是蒼穹降下神力,用巨斧硬生生劈出來一般,在崖坪之上建著風格各異的無數座道家殿宇,合在一起便成了一座輝煌莊嚴的殿宇群,正是西域神殿。
西域神殿依著恆山的山勢而建,分為三層,在最接近天穹的上層崖坪之上有四座最壯觀的道家大觀,其中靠近崖畔的那座道觀以巨大的黑石砌成,形狀方正不似普通道家建築,永世冷漠注視著山道上那些伏地叩首的信徒。
黑色道觀大殿極為空曠宏大,數百米深處有一道珠玉織成的簾,簾後有一方由整方南海墨玉雕鏤而成的神座,蒼天道門三大神宮之一的聖言大神宮,平日便裏會坐在這方神座之下。
聖言大神宮穿著一身黑色的神袍,今天他沒有命令下屬掀起珠簾,而是麵無表情看著這方簾子,似乎想要把上麵的珍珠與翠玉全部看著粉末兒。
做為西陵神殿四大神宮之一的聖言大神宮,他是這個世界上最與蒼神接近的人。他將聆聽到的蒼神聖言訓誡講解給凡世間的凡人俗子。他的身份至高無比,他擁有著藐視蒼生的驕傲與榮耀。
然而今天的他卻匆匆命人除下了身上的黑色神袍,沐浴淨身後換上了一襲破舊的青布灰衣的道袍。
這件道袍已經洗得灰中泛白,甚至還打了三四處補丁。但他還是執意穿在了身上,隨後懷揣著一種崇敬之心向白雲觀急步走去。
西域神殿今天一定發生什麽大事,否則聖言大神宮不會隻身前往白雲觀。
方才那位道人所站立的位置就是白雲觀,而白雲觀隻有一名道人,他姓餘。
人世間都以“觀主”二字尊稱予他,而把“餘”字去掉。
“觀主”,自然也就更加地名副其實。
因為這世界上的每一座道觀,無論大小,他都是那個真正意義上的觀主。
此時的餘觀主站在白雲觀的山門前,在他的下首石階上站著是那位人世間地位尊崇無比的聖言大神宮……
更令人驚奇的是,每過得一時片刻,玉石本身發出的瑩光便會忽明忽暗,隱約間還會顯現出無數個莫名的文字。
密密麻麻的文字,一閃而過,三字一句,兩字一詞,根本連貫不起來,句不成句,詞不達意。
若非要連起來讀,恐怕是極為晦澀難懂。
然而這名道人卻是看得津津有味,似乎是在看一部功法秘籍一般癡迷。
足足兩個時辰之後,道人才有了離去的意思。
然而當玉石再次發出瑩光的那一刹那兒,青袍道人輕“咦”了一聲,似乎發現了什麽不同尋常的事情!
“林落凡?”
隨著道人口中之音的輕吐,果然,在那處玉石的最底端,發現了“林落凡”三個蠅頭小字。
在巨石石身上顯現的萬千的文字中,“林落凡”這三字顯得毫不起眼,大多數人往往會忽略掉,但細心的道人還是發現了。
道人每日裏都會重複地做著方才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
他又怎麽可能發現不了呢?
四間草房案幾上的書不是普通的書,那是天書,據說是蒼神恩澤大地,留在凡世間的絕世寶物。而看過這幾本天書的人,在這世上不會超過三個人。
書是天書,石頭自然也不會是普通的石頭,那是青雲石。
青雲石每次顯現的文字不是什麽功法秘籍,而是這人世間修行者的排名。
出現在青雲石上的每一個名字,都是這世間的強者。
每隔上兩個時辰,青雲石都會將上榜人的名字從頭至尾顯現一遍。這也正是道人方才在天石麵前所站立的時間。
那上麵的名字雖然每日都會有所變動,但道人都會記在心頭。按著道理來講,林落凡應該不會引起道人的注意。因為每天裏能上榜的人與落榜的人比比皆是,相對於榜首那幾個風打不動的名字,榜尾的名字則經常有所改變。但從道人驚異的表情之中,似乎還是看到了一些他的與眾不同。
忽地自山崖下吹來了一陣清風,道人眯眼望向遠處隱約可見的一座大山,以及那座大山裏巍峨壯觀的道殿,臉上的笑容恢複了前些時候的坦然與隨和,麵上滿是寧靜,好似一汪古井不波的池水,平淡無比,即便是風也不能在他的臉上抹出任何的皺紋。
順著草屋向東而行,伴著湖光山色,道人拾階而下,身後簡樸古舊的道觀外牆安靜無語,仿佛是在靜默地注視著那邊人世間的繁華莊嚴與清貴。
道士身後的道觀山門上有一道被風雨留下無數痕跡的舊橫匾,匾上寫著白雲觀三字。
在白雲觀的正西麵,數百公裏之外便是太平海。
太平海雖然叫“太平”,但卻真得不怎麽太平。之所以叫作“太平海”,想必是世俗人的一種期盼罷了。
令人驚懼恐怖的四季颶風登陸上岸之後,經由丘陵山川的阻滯,到這裏時便化作了淡淡清風,帶著充足的濕氣與清涼,卻沒有任何破壞力,所以這裏的夏季全然沒有大漢朝永安城的悶熱之感。
這個國度麵積不大,更談不上繁華,除了那些虔誠叩首繞山拜天的信徒外,看不到太多的閑雜人等。
狂燥不安的颶風在這裏化為了清風細雨,有山之靈秀而不高險,有水之靜柔而不湍急,有豐沃的平原,有鳥鳴其間的幽林,真是蒼天恩寵之地,因地處蒼茫大陸的極西方向,故名西域。
深山白雲觀可以遠遠望見的那座山,名為恆山。
恆山其名實是取自於永恆之意。
而這座山,也真得屹立了萬年之久,不曾有過任何的變化。
直至前些年,被某人闖入了其中,損毀了不少草木。
但它卻仗著蒼天的恩寵,早已複原如初,山間種植的異種植被從初春至夏末一直盛開,繁密茂盛豔奪眼眸。
恆山之上有幾道極為整齊光滑的崖坪,仿佛是蒼穹降下神力,用巨斧硬生生劈出來一般,在崖坪之上建著風格各異的無數座道家殿宇,合在一起便成了一座輝煌莊嚴的殿宇群,正是西域神殿。
西域神殿依著恆山的山勢而建,分為三層,在最接近天穹的上層崖坪之上有四座最壯觀的道家大觀,其中靠近崖畔的那座道觀以巨大的黑石砌成,形狀方正不似普通道家建築,永世冷漠注視著山道上那些伏地叩首的信徒。
黑色道觀大殿極為空曠宏大,數百米深處有一道珠玉織成的簾,簾後有一方由整方南海墨玉雕鏤而成的神座,蒼天道門三大神宮之一的聖言大神宮,平日便裏會坐在這方神座之下。
聖言大神宮穿著一身黑色的神袍,今天他沒有命令下屬掀起珠簾,而是麵無表情看著這方簾子,似乎想要把上麵的珍珠與翠玉全部看著粉末兒。
做為西陵神殿四大神宮之一的聖言大神宮,他是這個世界上最與蒼神接近的人。他將聆聽到的蒼神聖言訓誡講解給凡世間的凡人俗子。他的身份至高無比,他擁有著藐視蒼生的驕傲與榮耀。
然而今天的他卻匆匆命人除下了身上的黑色神袍,沐浴淨身後換上了一襲破舊的青布灰衣的道袍。
這件道袍已經洗得灰中泛白,甚至還打了三四處補丁。但他還是執意穿在了身上,隨後懷揣著一種崇敬之心向白雲觀急步走去。
西域神殿今天一定發生什麽大事,否則聖言大神宮不會隻身前往白雲觀。
方才那位道人所站立的位置就是白雲觀,而白雲觀隻有一名道人,他姓餘。
人世間都以“觀主”二字尊稱予他,而把“餘”字去掉。
“觀主”,自然也就更加地名副其實。
因為這世界上的每一座道觀,無論大小,他都是那個真正意義上的觀主。
此時的餘觀主站在白雲觀的山門前,在他的下首石階上站著是那位人世間地位尊崇無比的聖言大神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