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奭成為皇帝,王政君自然就成為了皇後。
仔細捋捋,就會發現,王皇後的登天其實是一個大家族的嶄露頭角。王政君的父親王禁是個酒色之徒,他兒女眾多,共有八個兒子,四個女兒,王政君排行老二。
如此一來,十一個兄弟姐妹,加上七大姑八大姨,不出意外,王家將是有史以來人口最為眾多的外戚。
問題就來了。
如此龐大的外戚集團,會不會威脅皇權?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後來的事實會證明一切。
現在的劉奭可管不著這些,恐怕他還得感謝王政君及時地為自己生下劉驁,宣帝在世,唯一見過的孫子就是劉驁,自然喜歡萬分,如此一來,對鞏固了劉奭的儲君之位。宣帝的七個兒子中,最為得寵的是二子淮陽王劉欽。
在宣帝的眼裏,劉欽更像自己,而劉奭雖然多才多藝,卻性格懦弱,有不順心的事全寫在臉上,而且整天跟儒生們混在一起,高談闊論可以,治國理政則不足。
任何一個當過皇帝的人都深有體會,皇帝絕不是那麽好當的,一個錯誤的決策就會令國家元氣大傷,甚至讓無數的人頭落地。滿口仁義道德是當不好皇帝的,必須要有殺伐決斷的氣魄。簡而言之,皇帝不能過於仁慈,該下殺手就下,絕不心慈手軟,當然,該施仁義時也不能吝惜。
劉奭與宣帝的分歧就在於此,宣帝對官吏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稍有不甚就會受到重罰。劉奭看不下去,曾當麵頂撞宣帝,當時把宣帝氣得渾身發抖,差點當場就把他廢掉。
劉奭卻滿不在乎,不當這個皇帝,琴棋書畫,經史子集才是他的菜,夠他研究一輩子了。
他會為一曲高雅的樂曲而癡迷,會為一個女人的離去而傷心,但是,卻不會為沒有得到皇位而難過。
“皇帝位,管他呢,誰稀罕!”
從這個角度看,劉奭是十分不幸的,幼年喪母,青年喪偶,不幸的事後麵還會繼續,但最為不幸的是,他坐了不該坐的位子,沒想到,國運從此衰微。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劉奭又是十分幸運的,他這樣的才子,居然還是有不短的皇帝命,無數人修了八輩子日想夜想也不見得有這樣的命。而且以他的仁弱,沒有碰上強悍的太後以及刁蠻的皇後,能得以善終的確是幸運了。
公子哥是做不了了,那就認命得了。
黃龍元年(前49年)十月,當劉奭忐忑地一屁股坐在金鑾殿上時,居然就粘在了那裏。
望著後宮成群的佳麗,他的情傷竟然奇跡般地不那麽痛了。
他發現,他的每一句話,臣子們都得洗耳恭聽,大多數時候,沒有人敢說半個不字,就連那些當初成天在他麵前高談闊論的儒生都得畢恭畢敬,謹言慎行,生怕說錯了一個字。
以劉奭的聰明,他知道這是皇權帶來的變化。
老實說,劉奭還真覺得這種變化有點變扭,他是個能容忍屈辱和不適的人,他寧願被生活牽著鼻子,也不願意去問為什麽。
這就是劉奭,他的身份,他的地位改變了,但是劉奭卻不會變,不用去指望劉奭會突然變得剛強而仁義。
劉奭最為倚重的自然是蕭望之。
蕭望之才高八鬥,治國理政是一把好手,他與周堪搭檔,可謂相得益彰。
蕭望之為國操勞的同時,還不望向劉奭推舉人才。
這其中就包括一個叫劉更生的年輕人,劉更生的名字你可能不熟悉,成帝時他還有另外一個名字你可能就有所耳聞了,他的另一個名字叫劉向,著名的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他也有個出色的兒子叫劉歆,父子兩在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劉更生是前宗正劉德之子,他目前很年輕,不到三十歲,卻受到蕭望之的賞識。
蕭望之何許人也?在輔政大臣中,他名義上排在史高後麵,可明眼人都知道,史高肚子裏沒貨,隻能靠邊站。
因此,能讓蕭望之看上幾眼的人,都不得了,更別說欣賞。
劉更生這個年輕人確實不一般,他不但得到了賞識,而且受到了重用,他在蕭望之的舉薦上,職任給事中。給事中是近臣,職責是陪在皇帝身邊,為皇帝的決策和行為查漏補缺。
蕭望之欣賞的另外一人叫侍中金敞,金敞是金日磾的侄子,他的父親金安上與金日磾都是出名的正臣,雖說有匈奴血統,但是對朝廷忠心耿耿,金安上在霍氏謀反一案中因嚴守宮門立功,官至建章宮衛尉。
金敞繼承了老金家的優良傳統,以犯顏直諫為榮,所以很受蕭望之器重,被任命為侍中。
有了這麽厲害的師傅和這麽正直的臣子,劉奭的日子是相當好過的,即便做不到父親那樣的好名聲,做個七七八八應該不會有問題的。
事實上,這個好的開局的確維持了足足的兩年時間。
直到史高的心裏出現了極大的失衡,才打破這個局麵。
史高名為輔政大臣之首,卻始終說不上話。
他說不上話也怪不得別人,水平就擺在那,也無話可說,一開始,他也挺想得開,沒有把它當迴事。
蕭望之周堪是眾所周知的名儒,把活給他們幹的確是應該的,因此,他也有意退居人後,做個有名無實的首輔大臣。
史高本以為皇上會念在他謙遜大度的份上,對他更加看重,更加尊敬。
不過,史高的算盤錯了。
他成了一個完全透明的人,或者說有他無他其實無關緊要。
蕭望之素來高傲,看不起這些胸無點墨的外戚子弟,更何況,說是外戚,那也是宣帝的外戚,新皇上與史家那可就又遠了一層。而且,許,史子弟的不法行為早就落在了蕭望之的眼裏,他一直隱忍不發,早就想找個機會敲打敲打這些驕橫跋扈的外戚子弟。
在他看來,首輔的位子應該是他,而史高是占了他的位子,別說合作了,就連好臉色都沒有。
這讓史高非常生氣。
皇上不看重他,蕭望之等排擠他,加上跟史家親近的人煽風點火,史高徹底失衡了。
他暗中行動,準備給蕭望之吃點苦頭。
仔細捋捋,就會發現,王皇後的登天其實是一個大家族的嶄露頭角。王政君的父親王禁是個酒色之徒,他兒女眾多,共有八個兒子,四個女兒,王政君排行老二。
如此一來,十一個兄弟姐妹,加上七大姑八大姨,不出意外,王家將是有史以來人口最為眾多的外戚。
問題就來了。
如此龐大的外戚集團,會不會威脅皇權?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後來的事實會證明一切。
現在的劉奭可管不著這些,恐怕他還得感謝王政君及時地為自己生下劉驁,宣帝在世,唯一見過的孫子就是劉驁,自然喜歡萬分,如此一來,對鞏固了劉奭的儲君之位。宣帝的七個兒子中,最為得寵的是二子淮陽王劉欽。
在宣帝的眼裏,劉欽更像自己,而劉奭雖然多才多藝,卻性格懦弱,有不順心的事全寫在臉上,而且整天跟儒生們混在一起,高談闊論可以,治國理政則不足。
任何一個當過皇帝的人都深有體會,皇帝絕不是那麽好當的,一個錯誤的決策就會令國家元氣大傷,甚至讓無數的人頭落地。滿口仁義道德是當不好皇帝的,必須要有殺伐決斷的氣魄。簡而言之,皇帝不能過於仁慈,該下殺手就下,絕不心慈手軟,當然,該施仁義時也不能吝惜。
劉奭與宣帝的分歧就在於此,宣帝對官吏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稍有不甚就會受到重罰。劉奭看不下去,曾當麵頂撞宣帝,當時把宣帝氣得渾身發抖,差點當場就把他廢掉。
劉奭卻滿不在乎,不當這個皇帝,琴棋書畫,經史子集才是他的菜,夠他研究一輩子了。
他會為一曲高雅的樂曲而癡迷,會為一個女人的離去而傷心,但是,卻不會為沒有得到皇位而難過。
“皇帝位,管他呢,誰稀罕!”
從這個角度看,劉奭是十分不幸的,幼年喪母,青年喪偶,不幸的事後麵還會繼續,但最為不幸的是,他坐了不該坐的位子,沒想到,國運從此衰微。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劉奭又是十分幸運的,他這樣的才子,居然還是有不短的皇帝命,無數人修了八輩子日想夜想也不見得有這樣的命。而且以他的仁弱,沒有碰上強悍的太後以及刁蠻的皇後,能得以善終的確是幸運了。
公子哥是做不了了,那就認命得了。
黃龍元年(前49年)十月,當劉奭忐忑地一屁股坐在金鑾殿上時,居然就粘在了那裏。
望著後宮成群的佳麗,他的情傷竟然奇跡般地不那麽痛了。
他發現,他的每一句話,臣子們都得洗耳恭聽,大多數時候,沒有人敢說半個不字,就連那些當初成天在他麵前高談闊論的儒生都得畢恭畢敬,謹言慎行,生怕說錯了一個字。
以劉奭的聰明,他知道這是皇權帶來的變化。
老實說,劉奭還真覺得這種變化有點變扭,他是個能容忍屈辱和不適的人,他寧願被生活牽著鼻子,也不願意去問為什麽。
這就是劉奭,他的身份,他的地位改變了,但是劉奭卻不會變,不用去指望劉奭會突然變得剛強而仁義。
劉奭最為倚重的自然是蕭望之。
蕭望之才高八鬥,治國理政是一把好手,他與周堪搭檔,可謂相得益彰。
蕭望之為國操勞的同時,還不望向劉奭推舉人才。
這其中就包括一個叫劉更生的年輕人,劉更生的名字你可能不熟悉,成帝時他還有另外一個名字你可能就有所耳聞了,他的另一個名字叫劉向,著名的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他也有個出色的兒子叫劉歆,父子兩在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劉更生是前宗正劉德之子,他目前很年輕,不到三十歲,卻受到蕭望之的賞識。
蕭望之何許人也?在輔政大臣中,他名義上排在史高後麵,可明眼人都知道,史高肚子裏沒貨,隻能靠邊站。
因此,能讓蕭望之看上幾眼的人,都不得了,更別說欣賞。
劉更生這個年輕人確實不一般,他不但得到了賞識,而且受到了重用,他在蕭望之的舉薦上,職任給事中。給事中是近臣,職責是陪在皇帝身邊,為皇帝的決策和行為查漏補缺。
蕭望之欣賞的另外一人叫侍中金敞,金敞是金日磾的侄子,他的父親金安上與金日磾都是出名的正臣,雖說有匈奴血統,但是對朝廷忠心耿耿,金安上在霍氏謀反一案中因嚴守宮門立功,官至建章宮衛尉。
金敞繼承了老金家的優良傳統,以犯顏直諫為榮,所以很受蕭望之器重,被任命為侍中。
有了這麽厲害的師傅和這麽正直的臣子,劉奭的日子是相當好過的,即便做不到父親那樣的好名聲,做個七七八八應該不會有問題的。
事實上,這個好的開局的確維持了足足的兩年時間。
直到史高的心裏出現了極大的失衡,才打破這個局麵。
史高名為輔政大臣之首,卻始終說不上話。
他說不上話也怪不得別人,水平就擺在那,也無話可說,一開始,他也挺想得開,沒有把它當迴事。
蕭望之周堪是眾所周知的名儒,把活給他們幹的確是應該的,因此,他也有意退居人後,做個有名無實的首輔大臣。
史高本以為皇上會念在他謙遜大度的份上,對他更加看重,更加尊敬。
不過,史高的算盤錯了。
他成了一個完全透明的人,或者說有他無他其實無關緊要。
蕭望之素來高傲,看不起這些胸無點墨的外戚子弟,更何況,說是外戚,那也是宣帝的外戚,新皇上與史家那可就又遠了一層。而且,許,史子弟的不法行為早就落在了蕭望之的眼裏,他一直隱忍不發,早就想找個機會敲打敲打這些驕橫跋扈的外戚子弟。
在他看來,首輔的位子應該是他,而史高是占了他的位子,別說合作了,就連好臉色都沒有。
這讓史高非常生氣。
皇上不看重他,蕭望之等排擠他,加上跟史家親近的人煽風點火,史高徹底失衡了。
他暗中行動,準備給蕭望之吃點苦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