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第212節:羌亂1
------------
宣帝勤於政務,加之臣子多為正直能幹之人,所以政治較為清明,霍氏之亂後,朝中沒有什麽大事發生。-首-發e
雖然說處處一片安靜祥和的景象,但是卻有那麽幾個搗蛋的鄰居。
比如說匈奴人,在武帝時,已經被打得滿地找牙,國力大衰。他們天生蠻悍,幾年不搶日子就仿佛過不下去,所以,元氣稍有恢複便會侵犯邊塞,隻不過,已經沒了跟漢軍硬碰硬的勇氣,小打小鬧而且次數不多。
除匈奴之外,北方的烏桓,甘,陝一帶的氐,羌等族也惹過事,但都一一受到了懲罰。
在這些為數不多的民族矛盾中,都能見到一個人的身影,正是由於他的謀略與武功,才得以順利穩住大局。
他便是宣帝麒麟閣十一功臣排第四的名將趙充國。
趙充國(前137年-前52年),趙充國第一次為人所熟知,是以假司馬跟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匈奴,漢軍不幸被圍,他率百名死士殺開一條血路,漢軍得以突圍。
此役後,趙充國被武帝親自接見並查驗傷情,得到武帝的讚賞,稱之為勇士,升任中郎,稍遷為車騎將軍長史。
至此,趙充國便消失在人們的眼線中,當然,這是武帝刻意罷兵休養生息的結果,也是武帝想把這位將才保護好,留給兒子用的結果。
漢昭帝時,趙充國果然得到重用。
武都的氐族人造反,霍光任命趙充國以大將軍,護軍都尉的身份前去平叛。趙充國果然不負眾望,很快便平定叛亂,班師迴朝後升中郎將。
本始年間,趙充國受命出擊匈奴,結果也是斬獲頗豐,生擒匈奴西岐王,因功又升任護羌校尉,後將軍,少府等職。
幾次出擊下來,趙充國威震邊疆。匈奴曾打算興兵十幾萬再一次侵犯漢境,被漢廷得知,派出趙充國迎戰。匈奴單於顯然聽過趙充國的名頭,他知道這個人實在惹不起,兵行未遠便下令退兵。
鬧得最大的是元康三年(前63年)的先零羌的叛亂。
平亂的主角依舊是趙充國。
羌族人生活在今日的青海,甘肅一帶,之前我們有介紹,羌族並非一個統一的民族,而是漢人對於這一帶非漢人的統稱,羌人以部落而居,沒有統一的法律,甚至連服裝和語言都不一定相通。
羌人原本歸屬匈奴,武帝伐匈後,匈奴遠遁漠北,羌人即歸屬漢朝,漢朝在此處設立典屬國進行管理。
元康三年,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出使羌地,召集羌族首領來見,其中的先零部首領提出現在的地盤不好,我們打算北渡湟水(黃河上遊支流)放牧。
義渠安國當時沒有表態,他認為此事必須由朝廷作出決斷才行。
消息送到朝廷,劉詢將先零部提出的要求下發廷議。
朝臣們多認為此事可以同意,不是什麽大事。
但趙充國卻有不同意見,他做過幾年的護羌校尉,深知這個族群的習性,如果由著他們的興致做事,恐怕會助長他們的囂張氣焰。
所以,他不但反對此事,而且駭奏使者義渠安國玩忽職守,像這樣的無理要求就應該當時拒絕,而不是由朝廷來議決。
劉詢卻認為趙充國言重了,當然,劉詢不能不顧著老臣的麵子,他在這個問題上隻能以拖字決來應對。
劉詢考慮了趙充國的麵子,但羌人卻沒給劉詢麵子。
先零羌的首領是個有野心的人,他早就看到,羌人之所以依附匈奴,漢等強大國家,無非就是羌人自己不爭氣不團結,喜歡窩裏鬥。而漢廷對付羌人的辦法也是分而治之。
所以,他的第一步是與羌人各部落結束爭鬥,歃血結盟。
第二步是不管漢朝同不同意,他們都要往北遷,你漢朝有本事就派兵前來。
劉詢的決定還未作出,羌族人便時不時的北遷,漢朝的地方官吏隻能幹瞪眼看著,不敢製止。
消息上報到劉詢那裏,劉詢隻覺得權威受辱,但是,他對□□實在沒有過多的經驗,任憑再聰明的腦瓜也隻能成為一塊豆腐,無可奈何。
他再一次傳來年邁的趙充國,希望他能給個意見。
沒想到趙充國的迴答卻加深了他的擔憂。
趙充國認為從以往的各種跡象來看,羌人應是準備聯合匈奴了,待到秋天馬肥,他們可能就要叛亂了。
那如何是好?
劉詢在選官任官上一向獨具慧眼,卻對民族,外交問題一籌莫展。
趙充國卻一臉淡定,他給劉詢擬了一策,應加強邊備,然後派人去羌族,瓦解他們的部落聯盟,即可做到不戰而勝。
劉詢同意了,他再次派出使者義渠安國,臨行前囑咐其便宜行事。
義渠安國竟然會錯了意,他是帶著一肚子怒火去的。
出使羌地已經夠倒黴了,而這些野蠻人好好的地不待,非要不尊朝廷號令遷徙,導致他被趙充國老頭參了一本。
趙充國德高望重,他是動不了,他隻能動這些羌人。
所以,義渠安國一到羌地,便召集了三十幾個羌族先零部的頭領,以其狡黠為由全部殺掉。三十幾顆頭顱擺在眼前,義渠安國認為還不夠有震懾力,毅然下令出兵攻擊先零部,又殺了一千多人。
義渠安國的暴行立即引起羌族震動。
邊塞顯得無比熱鬧。
羌族人迅速結兵反擊,破了一些城鎮,殺了一些官員。
義渠安國派三千兵馬去平叛,沒想到卻大敗而迴,損失慘重。義渠安國狼狽迴到令居,將此事上奏朝廷。
奏報傳到朝廷,劉詢大怒。
神爵元年(前61年)春,朝廷為伐羌之事爭得不可開交。
劉詢頗為頭疼,因為自他登基以來,戰事很少,承平日久,提起打仗,不少大臣都頭皮發麻。
其實這還不是劉詢最頭疼的地方,打仗其實不可怕,現在國庫充盈,錢糧不是問題,問題在於諾大的朝廷,他竟然找不出可以信賴的將領。
趙充國是位勇將,可畢竟是年紀大了,還能不能上戰場,得打個大大的問號?
但劉詢實在找不到合適的人選,而他又不能讓大臣們看到他的茫然,隻能派禦史大夫丙吉摸到趙充國的府上,問是否有合適的將才可以推薦。
趙充國麵對問詢,微笑道,“恐怕沒有人比老夫更合適。”
丙吉原話帶迴,劉詢嘖嘖稱奇,不過,他還是不放心,又派人去問道,“將軍覺得羌虜怎麽樣,要多少兵馬?”
趙充國不像前次般不經思考,脫口而出了。
他略一沉吟,正是這一沉吟,恰好體現了他名將的盛名絕不是吹來的。
他說道,“百聞不如一見,臣隻有到了金城(蘭州)親自查看,才能得出結論。”
劉詢聽完趙充國的迴話,徹底放心了,趙充國用兵謹慎,實在是名不虛傳吧。
詔書很快下來,趙充國再一次受命帶兵平叛。
得到了皇上的任命詔書,七十歲的趙充國顧不得年邁,迅速地帶著不足萬人的騎兵直奔金城,打探敵情。
他到達金城後,便集結一萬騎兵,準備渡過黃河。
那陣勢看起來是要找羌人決戰。
但其實趙充國心裏不是這麽想的。對於羌族,他一直以備戰,分化,安撫為略。硬碰硬的大戰,不是趙充國所期望的。
所以,他渡過黃河,僅僅是威懾。
他是個謹慎的將軍。
為了以防不測,連渡河的細節他都作了安排。他命令,夜間,由三個小隊悄悄渡河,先行安營紮寨。等到天明後,大軍再度河。
趙充國的大軍過河時,羌族就有百餘騎前來窺視。
不少將領都忍不住要衝上去,卻被趙充國嚴令製止了,理由是前來的是驍騎,有可能是誘兵,現在衝上去就要上當了。
趙充國的部隊來到了一處峽穀前。
峽穀名為四望峽,峽穀幽長,非常便於伏兵。
趙充國不傻,他喝令部隊停止前行,並派出騎兵前去探查,放哨,看是否有伏兵。在反複確認沒有伏兵時,趙充國也沒有下令部隊前行。
部隊一直等到深夜,才等來了繼續前行的命令。
趙充國到達西域都護府,大軍入城。趙充國除了布置守城,還做了一件讓很多人不明白的事—----“日饗士卒”。
麵對羌人的數次挑戰,趙充國嚴令不準出戰。
這讓很多人都犯了糊塗,不明白這趙老頭葫蘆裏賣的什麽藥。
遠在長安的劉詢都迷糊了,他有點懷疑趙充國是不是人老怕死了。
趙充國他現在摸不透,他隻能為了保證勝利,繼續調兵遣將,他調集西北各地六萬人前往助戰。
趙充國堅守不戰,終於引起了地方官員的不滿。酒泉太守辛武賢就上書委婉的批評趙充國的“拖延”戰術,並提議出兵張掖先破先零人的羽翼開,破等協從部落。
劉詢把奏疏轉給趙充國。
沒想到趙老頭的迴話卻理直氣壯,趙充國的意思是辛武賢的策略是十分錯誤的,即便要打也應先懲首惡,協從自然不攻自破。
劉詢無法,隻能將趙充國的奏折廷議。
大臣們沒有看到趙充國的通盤考慮,多數站在辛武賢一邊,因為連劉詢也傾向於辛武賢。
廷議的結果是趙充國不想看到的。
侍中樂成侯許延壽為強弩將軍,酒泉太守辛武賢為破羌將軍,策略受到嘉獎。
同時,下詔趙充國,責他拖延用兵,不顧士兵艱苦,不計國家開支。令他即刻按辛太守之策行事。
趙充國就是趙充國,麵對這麽一份措辭嚴厲的詔書。
他的迴答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了給劉詢留麵子,他再次上奏,陳述己見。
劉詢收到奏折,大略看了一眼,便將其狠狠地摔在了龍案上。
------------
宣帝勤於政務,加之臣子多為正直能幹之人,所以政治較為清明,霍氏之亂後,朝中沒有什麽大事發生。-首-發e
雖然說處處一片安靜祥和的景象,但是卻有那麽幾個搗蛋的鄰居。
比如說匈奴人,在武帝時,已經被打得滿地找牙,國力大衰。他們天生蠻悍,幾年不搶日子就仿佛過不下去,所以,元氣稍有恢複便會侵犯邊塞,隻不過,已經沒了跟漢軍硬碰硬的勇氣,小打小鬧而且次數不多。
除匈奴之外,北方的烏桓,甘,陝一帶的氐,羌等族也惹過事,但都一一受到了懲罰。
在這些為數不多的民族矛盾中,都能見到一個人的身影,正是由於他的謀略與武功,才得以順利穩住大局。
他便是宣帝麒麟閣十一功臣排第四的名將趙充國。
趙充國(前137年-前52年),趙充國第一次為人所熟知,是以假司馬跟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匈奴,漢軍不幸被圍,他率百名死士殺開一條血路,漢軍得以突圍。
此役後,趙充國被武帝親自接見並查驗傷情,得到武帝的讚賞,稱之為勇士,升任中郎,稍遷為車騎將軍長史。
至此,趙充國便消失在人們的眼線中,當然,這是武帝刻意罷兵休養生息的結果,也是武帝想把這位將才保護好,留給兒子用的結果。
漢昭帝時,趙充國果然得到重用。
武都的氐族人造反,霍光任命趙充國以大將軍,護軍都尉的身份前去平叛。趙充國果然不負眾望,很快便平定叛亂,班師迴朝後升中郎將。
本始年間,趙充國受命出擊匈奴,結果也是斬獲頗豐,生擒匈奴西岐王,因功又升任護羌校尉,後將軍,少府等職。
幾次出擊下來,趙充國威震邊疆。匈奴曾打算興兵十幾萬再一次侵犯漢境,被漢廷得知,派出趙充國迎戰。匈奴單於顯然聽過趙充國的名頭,他知道這個人實在惹不起,兵行未遠便下令退兵。
鬧得最大的是元康三年(前63年)的先零羌的叛亂。
平亂的主角依舊是趙充國。
羌族人生活在今日的青海,甘肅一帶,之前我們有介紹,羌族並非一個統一的民族,而是漢人對於這一帶非漢人的統稱,羌人以部落而居,沒有統一的法律,甚至連服裝和語言都不一定相通。
羌人原本歸屬匈奴,武帝伐匈後,匈奴遠遁漠北,羌人即歸屬漢朝,漢朝在此處設立典屬國進行管理。
元康三年,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出使羌地,召集羌族首領來見,其中的先零部首領提出現在的地盤不好,我們打算北渡湟水(黃河上遊支流)放牧。
義渠安國當時沒有表態,他認為此事必須由朝廷作出決斷才行。
消息送到朝廷,劉詢將先零部提出的要求下發廷議。
朝臣們多認為此事可以同意,不是什麽大事。
但趙充國卻有不同意見,他做過幾年的護羌校尉,深知這個族群的習性,如果由著他們的興致做事,恐怕會助長他們的囂張氣焰。
所以,他不但反對此事,而且駭奏使者義渠安國玩忽職守,像這樣的無理要求就應該當時拒絕,而不是由朝廷來議決。
劉詢卻認為趙充國言重了,當然,劉詢不能不顧著老臣的麵子,他在這個問題上隻能以拖字決來應對。
劉詢考慮了趙充國的麵子,但羌人卻沒給劉詢麵子。
先零羌的首領是個有野心的人,他早就看到,羌人之所以依附匈奴,漢等強大國家,無非就是羌人自己不爭氣不團結,喜歡窩裏鬥。而漢廷對付羌人的辦法也是分而治之。
所以,他的第一步是與羌人各部落結束爭鬥,歃血結盟。
第二步是不管漢朝同不同意,他們都要往北遷,你漢朝有本事就派兵前來。
劉詢的決定還未作出,羌族人便時不時的北遷,漢朝的地方官吏隻能幹瞪眼看著,不敢製止。
消息上報到劉詢那裏,劉詢隻覺得權威受辱,但是,他對□□實在沒有過多的經驗,任憑再聰明的腦瓜也隻能成為一塊豆腐,無可奈何。
他再一次傳來年邁的趙充國,希望他能給個意見。
沒想到趙充國的迴答卻加深了他的擔憂。
趙充國認為從以往的各種跡象來看,羌人應是準備聯合匈奴了,待到秋天馬肥,他們可能就要叛亂了。
那如何是好?
劉詢在選官任官上一向獨具慧眼,卻對民族,外交問題一籌莫展。
趙充國卻一臉淡定,他給劉詢擬了一策,應加強邊備,然後派人去羌族,瓦解他們的部落聯盟,即可做到不戰而勝。
劉詢同意了,他再次派出使者義渠安國,臨行前囑咐其便宜行事。
義渠安國竟然會錯了意,他是帶著一肚子怒火去的。
出使羌地已經夠倒黴了,而這些野蠻人好好的地不待,非要不尊朝廷號令遷徙,導致他被趙充國老頭參了一本。
趙充國德高望重,他是動不了,他隻能動這些羌人。
所以,義渠安國一到羌地,便召集了三十幾個羌族先零部的頭領,以其狡黠為由全部殺掉。三十幾顆頭顱擺在眼前,義渠安國認為還不夠有震懾力,毅然下令出兵攻擊先零部,又殺了一千多人。
義渠安國的暴行立即引起羌族震動。
邊塞顯得無比熱鬧。
羌族人迅速結兵反擊,破了一些城鎮,殺了一些官員。
義渠安國派三千兵馬去平叛,沒想到卻大敗而迴,損失慘重。義渠安國狼狽迴到令居,將此事上奏朝廷。
奏報傳到朝廷,劉詢大怒。
神爵元年(前61年)春,朝廷為伐羌之事爭得不可開交。
劉詢頗為頭疼,因為自他登基以來,戰事很少,承平日久,提起打仗,不少大臣都頭皮發麻。
其實這還不是劉詢最頭疼的地方,打仗其實不可怕,現在國庫充盈,錢糧不是問題,問題在於諾大的朝廷,他竟然找不出可以信賴的將領。
趙充國是位勇將,可畢竟是年紀大了,還能不能上戰場,得打個大大的問號?
但劉詢實在找不到合適的人選,而他又不能讓大臣們看到他的茫然,隻能派禦史大夫丙吉摸到趙充國的府上,問是否有合適的將才可以推薦。
趙充國麵對問詢,微笑道,“恐怕沒有人比老夫更合適。”
丙吉原話帶迴,劉詢嘖嘖稱奇,不過,他還是不放心,又派人去問道,“將軍覺得羌虜怎麽樣,要多少兵馬?”
趙充國不像前次般不經思考,脫口而出了。
他略一沉吟,正是這一沉吟,恰好體現了他名將的盛名絕不是吹來的。
他說道,“百聞不如一見,臣隻有到了金城(蘭州)親自查看,才能得出結論。”
劉詢聽完趙充國的迴話,徹底放心了,趙充國用兵謹慎,實在是名不虛傳吧。
詔書很快下來,趙充國再一次受命帶兵平叛。
得到了皇上的任命詔書,七十歲的趙充國顧不得年邁,迅速地帶著不足萬人的騎兵直奔金城,打探敵情。
他到達金城後,便集結一萬騎兵,準備渡過黃河。
那陣勢看起來是要找羌人決戰。
但其實趙充國心裏不是這麽想的。對於羌族,他一直以備戰,分化,安撫為略。硬碰硬的大戰,不是趙充國所期望的。
所以,他渡過黃河,僅僅是威懾。
他是個謹慎的將軍。
為了以防不測,連渡河的細節他都作了安排。他命令,夜間,由三個小隊悄悄渡河,先行安營紮寨。等到天明後,大軍再度河。
趙充國的大軍過河時,羌族就有百餘騎前來窺視。
不少將領都忍不住要衝上去,卻被趙充國嚴令製止了,理由是前來的是驍騎,有可能是誘兵,現在衝上去就要上當了。
趙充國的部隊來到了一處峽穀前。
峽穀名為四望峽,峽穀幽長,非常便於伏兵。
趙充國不傻,他喝令部隊停止前行,並派出騎兵前去探查,放哨,看是否有伏兵。在反複確認沒有伏兵時,趙充國也沒有下令部隊前行。
部隊一直等到深夜,才等來了繼續前行的命令。
趙充國到達西域都護府,大軍入城。趙充國除了布置守城,還做了一件讓很多人不明白的事—----“日饗士卒”。
麵對羌人的數次挑戰,趙充國嚴令不準出戰。
這讓很多人都犯了糊塗,不明白這趙老頭葫蘆裏賣的什麽藥。
遠在長安的劉詢都迷糊了,他有點懷疑趙充國是不是人老怕死了。
趙充國他現在摸不透,他隻能為了保證勝利,繼續調兵遣將,他調集西北各地六萬人前往助戰。
趙充國堅守不戰,終於引起了地方官員的不滿。酒泉太守辛武賢就上書委婉的批評趙充國的“拖延”戰術,並提議出兵張掖先破先零人的羽翼開,破等協從部落。
劉詢把奏疏轉給趙充國。
沒想到趙老頭的迴話卻理直氣壯,趙充國的意思是辛武賢的策略是十分錯誤的,即便要打也應先懲首惡,協從自然不攻自破。
劉詢無法,隻能將趙充國的奏折廷議。
大臣們沒有看到趙充國的通盤考慮,多數站在辛武賢一邊,因為連劉詢也傾向於辛武賢。
廷議的結果是趙充國不想看到的。
侍中樂成侯許延壽為強弩將軍,酒泉太守辛武賢為破羌將軍,策略受到嘉獎。
同時,下詔趙充國,責他拖延用兵,不顧士兵艱苦,不計國家開支。令他即刻按辛太守之策行事。
趙充國就是趙充國,麵對這麽一份措辭嚴厲的詔書。
他的迴答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了給劉詢留麵子,他再次上奏,陳述己見。
劉詢收到奏折,大略看了一眼,便將其狠狠地摔在了龍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