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第211節:宣帝治吏


    ------------


    清除了霍氏的勢力後,劉詢獲得了應有的權力。


    亂黨被清除,本應是舉國皆慶的事情,但細心的劉詢發現,朝廷的另一位台柱子衛將軍張安世氣色卻不怎麽好,看起來心事重重。


    經過一番虛頭八腦的試探,劉詢總算搞清楚了張安世氣色不佳的原因,這老頭是擔心霍氏之亂牽連己身啊。


    張安世的擔憂不是沒有來由的,他與霍光共事二十年,兩家人盤根錯節,如他有一孫女也是霍家親屬。


    劉詢敏銳地意識到張安世的情緒具有代表性,隻是有些寫在臉上,有的藏在心裏。


    他必須刻不容緩地消除這些惴惴不安的情緒,否則,沒人能好好給他幹活。


    所以,他下了一道詔令給張安世的孫女,特赦她不受牽連。


    詔書下得恰到好處,張安世的顧慮徹底打消,氣色大好,幹活的主動性大增。劉詢還沒完,他又下詔封賞張安世的子孫。


    劉詢果然達到了目的,他釋放不予追究的信號很快安定了朝廷內外的顧慮。


    現在他可以大刀闊斧的進行一些吏治上的改革了。


    劉詢長在民間,他十分清楚吏治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有道是沒有治不了的民,卻有治不了的官。官風不正,民自然多刁。官方若正,四海清平。


    然而,什麽樣的官員是合乎標準呢?


    事實證明,劉詢十八年在民間的飯沒白吃,他對此早有自己的見解。


    他的官一定不能貪。


    有“決策定疑”之功的田延年就是很好的例證,即便他是霍光的親信,即便霍光在世,隻要他敢貪,劉詢也就敢問罪。


    劉詢深知□□的腐蝕能量巨大,不但會導致民怨沸騰,上下失和,還會製造冤獄,陷害無辜。


    他對冤獄深惡痛絕,與他兒時慘痛的經曆有關。所以他給廷尉府增設了四名廷尉平的官員,專門做複核的工作,又設治禦史審核廷尉的量刑是否妥當。即便如此,劉詢還是不放心,他甚至親自參與某些案件的審理,最大程度杜絕冤獄的發生。


    他的廷尉於定國就受到朝野的稱頌:“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定國為廷尉,百姓自以為不冤。”


    劉詢經常說,“吏不廉平則治道衰”,為的是時時刻刻提醒官員們,手莫伸,伸手則治道衰。


    他的官一定不能迂。


    劉詢不喜歡迂官。混過社會的人都知道,人太迂容易偏激,往往處理不好事情,解決不了糾紛。當然,不要迂官並不說明劉詢喜歡圓滑之人。劉詢所推崇的是循吏。


    循吏是有著處理問題能力的官員,那些迂腐偏激腦筋不打叉的官員在劉詢這裏是混不到飯吃的。


    太子劉奭為犯了“刺譏辭語”罪的大臣楊惲、蓋寬饒等鳴不平,對劉詢說道,“陛下用刑過甚,應用儒生。”劉詢很不高興,板著臉孔說道,“漢家自有製度,以‘霸’,‘王’道兼用,怎能用周代時的純德政?更何況儒家不喜洞察世事變化,喜歡是古非今,連‘名’,‘實’都分不清,怎能治理國家?”劉詢看了眼太子不以為然的表情,歎了口氣,道,“亂我家者,太子也!”


    劉詢的一番話道出了他選任官吏的著眼點,即所謂能不能洞察世事變化,然後作出決策。


    所以,忠良的循吏自然就是劉詢的首選。


    劉詢對於□□嚴厲,對於良吏則優待很厚。


    他尤其重視地方郡守的人選,中央大員天天在他眼皮底下,他可以看得見這些人有沒有好好地幹活,業績怎麽樣,是好是壞時間長了就能分辨。


    可地方上的官吏就沒那麽好管了,他們一年到頭幹了些什麽事情,劉詢他看不著,隻能聽匯報,看報表。紙麵上的東西到底有多少水分,劉詢心裏實在沒底。


    一不小心就要被他們所蒙蔽,如果隻是蒙蔽皇帝,那倒也罷了,關鍵是老百姓就要遭罪了。這可是劉詢絕對看不下去的。


    因此,劉詢在選任郡守上非常嚴格,製定了相配套的製度。郡守們必須由朝中大臣推薦,擇日由劉詢當眾詢問其治郡安民之策,考校滿意者才有可能任命為郡守。


    這就像今天的求職者‘麵試’,麵試官是劉詢及所有的高級幹部,求職者的壓力可想而知。


    優秀的求職者好不容易過關,別高興的太早,穿上了郡守的官服,等待著的將是一套更嚴密的業績考核標準。


    他們得“五日一聽事”,本來郡守們隻需呆在辦公室裏處理公務的,現在得跟著縣官們一起上堂聽事。


    如此劉詢還是不放心,他會不定期從中央派人去各地方明察暗訪,逮著誰工作做得不好,就隻能迴家磕頭燒香了。


    對於考核優良的地方官員,劉詢從不吝嗇。


    不但給予精神上的鼓勵,如下詔褒獎,全國宣傳,而且還給予物質上的獎勵,如加薪賞錢,不一而足。


    劉詢給予良吏們的另一個優待是“久任”。


    對於地方要員,“久任”幾乎是不可能的夢想,以前的皇帝們怕郡守們在當地生根發芽甚至開花結果,都要時常給他們挪挪窩,免得他們成一方勢力。


    劉詢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他把“久任”製推廣到郡守一級,即便是政績優異也不輕易調動,目的隻有一個,希望借助他們“久任”形成的威望,壓製住違法犯罪及歪風邪氣。


    應該說,劉詢的做法成效十分顯著,史稱“是故漢世良吏,於是為盛,稱中興焉”。


    在劉詢各種吏治措施的施行下,湧現了一批優良的循吏,這批循吏的名單聚在一起,便是不折不扣的宣帝好郡守榜,現列舉一二:


    朱邑字仲卿,廬江人,曾為桐鄉嗇夫,廉平不苛,吏民悅服,遷補北海太守,政績卓


    著,推為治行第一。朱邑性情淳厚,待人以德,他不徇私,連中央幹部都敬憚他三分。他得到的祿賜,都賙濟族黨,家無餘財,非常儉約。後被拜為大司農臨終時道:“我嚐為桐鄉吏,民皆愛我。後世子孫,向我致祭,恐反不如桐鄉百姓,汝宜將我遺骸,往葬桐鄉,休得有違!”言罷即逝。他的兒子將他葬桐鄉西郭,百姓果為起塚立祠,祭祀不絕。


    龔遂字少卿,平陽人,曾是昌邑王劉賀的官員,後來受劉賀牽連,受了髡刑,罰為城旦。劉詢即位後,渤海郡的情況非常糟糕,盜賊蜂起,治安極壞,當時的郡守毫無辦法。劉詢希望選個合適的人選,丞相禦史們就推薦了龔遂。龔遂因為年紀大,一開始並不被劉詢看好,經過劉詢與龔遂的溝通,劉詢才正式任命龔遂為渤海太守。龔遂果然有一套,他針對渤海郡盜賊過多的情況,首先劃分什麽是盜賊,什麽是良民。拿兵械的是盜賊,拿農具的不是盜賊。這就給那些拿著鋤頭鐵鍬等當盜賊的人一條活路。對於拿兵械的盜賊,也有活路,隻要你把兵械拿去換牛,換牛犢,則不予追究。此辦法一下,盜賊聞風而散。他還罷免了捕吏,讓老百姓吃了定心丸。結果,渤海郡經過他一番整治,大治。龔遂也因此得到宣帝禦令嘉獎,召歸長安。走時,渤海吏民泣涕相送。


    此外還有黃霸,尹翁歸等等數之不盡在任非在任的好郡守成為了宣帝朝中興的基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朝舊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如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如楓並收藏漢朝舊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