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第173節:風波之李敢
------------
漠北一戰,漢軍大獲全勝,衛霍兩路大軍,斬殺胡人共九萬之眾,差點幹掉匈奴單於。漢匈交戰近百年,大漢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打敗了匈奴這個張牙舞爪的鄰居。
匈奴單於伊稚斜逃亡時,匈奴上下都以為他已經陣亡,匈奴的右穀蠡王自立為單於,新單於還沒來得及慶祝,伊稚斜就狼狽地出現了,匈奴上下官員正不知所措時,右穀蠡王隻能主動去了單於號,免了一場風波。
漢軍的傷亡也不小,兵員傷亡三五萬,馬匹亡十萬,然而這些損失是值得的,這一戰讓伊稚斜徹底服軟了,俗話說,惹不起我還躲不起麽。他不但遷都到了漠北,另外,他還破天荒地祭起了和親的招牌。
伊稚斜在趙信的諫言下,特地修書一封,向劉徹表示打打殺殺下去不是辦法,不如咱們兩家和親如何?劉徹看到這封國書就樂了,心裏罵著,你們也有低眉折腰的時候。
劉徹心中早有定論,他與伊稚斜雖然素未謀麵,但他十分了解自己的對手,劉徹豈會不知,伊稚斜能服軟是迫不得已,和親之計定然是他下麵的臣子攛掇的,翻臉不認帳是遲早的事,況且,依照現在的形勢,伊稚斜已經失去與自己和親的資格。
劉徹打定主意,但他還是煞有介事地將此事廷議,順便試探一下大臣們對於胡人的態度。
劉徹一直覺得,現在的朝廷存在著一股不正之風,特別是漠北大戰以來,他敏銳地感覺到下麵暗流湧動。
他把這股不正之風歸咎於現任丞相李蔡身上,李蔡是李廣的堂弟,人老實怕事,唯唯諾諾。
不過,話又說迴來,這樣的丞相不就是劉徹想要的麽?越平庸越無能,就越能少分他的權,為他所控製。
這個時候,他想起了李廣,李廣死得太不是時候了。
他的死,並沒有讓劉徹看到他身上的剛烈,反倒是加深了對他不堪大任的看法。堂堂一員叱吒風雲幾十年的老將,在當俘虜時沒死,在免官時沒死,在舉國大勝時卻死了,在劉徹看來,這是在幹什麽?是在以死抗爭,是對他的不滿!
所以,念在李廣往日的功勞,加上李廣之子李敢有戰功,他事後撫恤了李氏一族,希望大事化下,小事化了,但是刻在劉徹心中的困擾卻始終揮之不去。
劉徹把伊稚斜求和親的書信宣示朝廷,朝廷大臣們像平常一樣,直截了當分成兩派,一派可以同意和親,一派認為要匈奴成為屬臣。
丞相長史任敞說得更加直白,“匈奴大敗,讓他們做臣子,在邊境朝請。”
劉徹的心底自然是不同意和親的,現在是最利於己的時候,如果還同意和親,那不是作踐自己麽?胡人若能成為大漢的屬臣,那可再好不過,不過,以他對伊稚斜的了解,這種事伊稚斜斷然不會,不過他仍然要采納任敞的建議,一來挾乘勝之勢繼續在心理上震懾匈奴,二來要讓臣民始終提高對胡人的警惕,對付他們除了打服,沒有任何別的辦法。
朝議結束後,任敞成為了出使匈奴的使臣,果不其然,伊稚斜一聽要他臣屬漢朝,便勃然大怒,將任敞扣在了匈奴。
劉徹的目的算是達到了,不過就是苦了任敞。
伊稚斜雖說氣憤難當,卻隻恨生錯了時代,他在位十三年,連年吃敗仗,漠北之戰後再也不敢犯邊,於五年後,即元鼎三年(前114年)去世。
李廣之死繼續在發酵。
元狩五年(前118年),李廣死後的第二年,他的堂弟丞相李蔡因景帝陵園被盜一事,出事了。
劉徹當然明白有人在此事上推波助瀾,我們之後會提到,但是李廣之死留給他的憤怒,劉徹找到了宣泄的由頭,自然不會輕易放過。
景帝陵園被盜一事可大可小,這在劉徹祖父時就有先例,但還沒有到丞相要為此負全責的地步,丞相事無巨細,公事一大堆,不管精力如何旺盛也管不到這個層麵,要說責任,禦史大夫張湯也有失察之責。
然而張湯有他的一套,這可是扳倒李蔡再進一步的好時機,他耍起了心機,他與李蔡相約一起向皇上請罪,讓膽小怕事的李蔡吃了顆定心丸,當他向劉徹請完罪,張湯卻像個沒事人一般,把罪責推得一幹二淨。
李蔡這才知道上了張湯的當,不過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自己親手將把柄交給了劉徹,劉徹正等著呢,豈能放過。
思來想去,李蔡步了堂兄李廣的後塵,畏罪自盡。
李蔡自殺,張湯卻沒有得到他想要的丞相之位,丞相之位由莊青翟擔任。
在這些事件中,傷害最大的是李廣之子李敢。
李敢把這些帳全算到了衛司令的頭上,一直等待時機,要找衛司令討個公道。
元狩六年(前117年),李敢終於忍無可忍,他闖進了衛府,麵見衛司令,話沒幾句,便朝衛司令一陣亂拳。
事出突然,衛司令毫無防備,加之李敢年輕孔武有力,衛司令受了不小的傷,若不是衛司令的侍衛及時製止,恐怕就要出大事。
衛司令卻並沒有張揚,嚴令府中上下不準將此事外傳。
然而,霍小司令卻得知了,那後果就嚴重了。
------------
漠北一戰,漢軍大獲全勝,衛霍兩路大軍,斬殺胡人共九萬之眾,差點幹掉匈奴單於。漢匈交戰近百年,大漢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打敗了匈奴這個張牙舞爪的鄰居。
匈奴單於伊稚斜逃亡時,匈奴上下都以為他已經陣亡,匈奴的右穀蠡王自立為單於,新單於還沒來得及慶祝,伊稚斜就狼狽地出現了,匈奴上下官員正不知所措時,右穀蠡王隻能主動去了單於號,免了一場風波。
漢軍的傷亡也不小,兵員傷亡三五萬,馬匹亡十萬,然而這些損失是值得的,這一戰讓伊稚斜徹底服軟了,俗話說,惹不起我還躲不起麽。他不但遷都到了漠北,另外,他還破天荒地祭起了和親的招牌。
伊稚斜在趙信的諫言下,特地修書一封,向劉徹表示打打殺殺下去不是辦法,不如咱們兩家和親如何?劉徹看到這封國書就樂了,心裏罵著,你們也有低眉折腰的時候。
劉徹心中早有定論,他與伊稚斜雖然素未謀麵,但他十分了解自己的對手,劉徹豈會不知,伊稚斜能服軟是迫不得已,和親之計定然是他下麵的臣子攛掇的,翻臉不認帳是遲早的事,況且,依照現在的形勢,伊稚斜已經失去與自己和親的資格。
劉徹打定主意,但他還是煞有介事地將此事廷議,順便試探一下大臣們對於胡人的態度。
劉徹一直覺得,現在的朝廷存在著一股不正之風,特別是漠北大戰以來,他敏銳地感覺到下麵暗流湧動。
他把這股不正之風歸咎於現任丞相李蔡身上,李蔡是李廣的堂弟,人老實怕事,唯唯諾諾。
不過,話又說迴來,這樣的丞相不就是劉徹想要的麽?越平庸越無能,就越能少分他的權,為他所控製。
這個時候,他想起了李廣,李廣死得太不是時候了。
他的死,並沒有讓劉徹看到他身上的剛烈,反倒是加深了對他不堪大任的看法。堂堂一員叱吒風雲幾十年的老將,在當俘虜時沒死,在免官時沒死,在舉國大勝時卻死了,在劉徹看來,這是在幹什麽?是在以死抗爭,是對他的不滿!
所以,念在李廣往日的功勞,加上李廣之子李敢有戰功,他事後撫恤了李氏一族,希望大事化下,小事化了,但是刻在劉徹心中的困擾卻始終揮之不去。
劉徹把伊稚斜求和親的書信宣示朝廷,朝廷大臣們像平常一樣,直截了當分成兩派,一派可以同意和親,一派認為要匈奴成為屬臣。
丞相長史任敞說得更加直白,“匈奴大敗,讓他們做臣子,在邊境朝請。”
劉徹的心底自然是不同意和親的,現在是最利於己的時候,如果還同意和親,那不是作踐自己麽?胡人若能成為大漢的屬臣,那可再好不過,不過,以他對伊稚斜的了解,這種事伊稚斜斷然不會,不過他仍然要采納任敞的建議,一來挾乘勝之勢繼續在心理上震懾匈奴,二來要讓臣民始終提高對胡人的警惕,對付他們除了打服,沒有任何別的辦法。
朝議結束後,任敞成為了出使匈奴的使臣,果不其然,伊稚斜一聽要他臣屬漢朝,便勃然大怒,將任敞扣在了匈奴。
劉徹的目的算是達到了,不過就是苦了任敞。
伊稚斜雖說氣憤難當,卻隻恨生錯了時代,他在位十三年,連年吃敗仗,漠北之戰後再也不敢犯邊,於五年後,即元鼎三年(前114年)去世。
李廣之死繼續在發酵。
元狩五年(前118年),李廣死後的第二年,他的堂弟丞相李蔡因景帝陵園被盜一事,出事了。
劉徹當然明白有人在此事上推波助瀾,我們之後會提到,但是李廣之死留給他的憤怒,劉徹找到了宣泄的由頭,自然不會輕易放過。
景帝陵園被盜一事可大可小,這在劉徹祖父時就有先例,但還沒有到丞相要為此負全責的地步,丞相事無巨細,公事一大堆,不管精力如何旺盛也管不到這個層麵,要說責任,禦史大夫張湯也有失察之責。
然而張湯有他的一套,這可是扳倒李蔡再進一步的好時機,他耍起了心機,他與李蔡相約一起向皇上請罪,讓膽小怕事的李蔡吃了顆定心丸,當他向劉徹請完罪,張湯卻像個沒事人一般,把罪責推得一幹二淨。
李蔡這才知道上了張湯的當,不過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自己親手將把柄交給了劉徹,劉徹正等著呢,豈能放過。
思來想去,李蔡步了堂兄李廣的後塵,畏罪自盡。
李蔡自殺,張湯卻沒有得到他想要的丞相之位,丞相之位由莊青翟擔任。
在這些事件中,傷害最大的是李廣之子李敢。
李敢把這些帳全算到了衛司令的頭上,一直等待時機,要找衛司令討個公道。
元狩六年(前117年),李敢終於忍無可忍,他闖進了衛府,麵見衛司令,話沒幾句,便朝衛司令一陣亂拳。
事出突然,衛司令毫無防備,加之李敢年輕孔武有力,衛司令受了不小的傷,若不是衛司令的侍衛及時製止,恐怕就要出大事。
衛司令卻並沒有張揚,嚴令府中上下不準將此事外傳。
然而,霍小司令卻得知了,那後果就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