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第157節:探索者張騫3


    ------------


    下一步該怎麽辦?


    逃跑?求救?或是以死示節?


    無數選擇充斥在張騫的心中,經常讓客居敵國的他夜不能寐。張騫想逃跑,卻苦於匈奴人監視嚴密,實在不敢輕舉妄動,以免招來殺身之禍。


    張騫明白,他的這條命,從踏出長安的那一刻時,就已經不屬於他自己了。他如果死了,不外乎能博得一個忠臣的名聲,可皇上現在最需要的不是隻有名聲的忠臣,他要的是敢於挑戰未知不辱使命的忠臣。


    張騫更明白,張騫若死,國中恐再無張騫。他可以易服飾,說胡語,甚至娶胡妻,但是唯一不能改的是他的內心,唯一不能丟的是朝廷給他的使節。


    張騫下定了決心要保住性命,伺機逃跑,哪怕等上個三年五載也在所不惜!


    張騫放下所有的顧慮,投入到了眼下的新生活中。


    他與他的新婚妻子相敬如賓,感情日篤,雖然是匈奴的高級囚犯,張騫卻從來不折節受辱,他禮待他人,寬大豪爽,影響著身邊的匈奴人對漢人的看法。


    他學習胡語,苦練騎射技術。北方天氣惡劣,風吹日曬如家常便飯,白天炎熱如夏,晚上又寒冷難耐,而且匈奴人隨水草遷徙,今冬在此,明春在彼。


    這些在匈奴人眼裏再平常不過的生活,對於張騫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考驗。


    張騫沒有選擇退縮,相反他把它視為一種難得的曆練。


    如果在匈奴都活不下去,那他又憑什麽麵對茫茫萬裏的西域戈壁沙灘?


    “為什麽你能如此不動聲色堅持下去?”


    “因為我身上還肩負著使命。”


    一年過去了,匈奴人對他的看守絲毫沒有放鬆,而他也喜得貴子。


    三年過去了,匈奴人對他的看守還是沒有放鬆,張騫已經精通匈奴語言及風俗。


    五年過去了,匈奴人對他的看守依然如故,張騫磨練出了出色的體格與騎射技能。


    十年過去了,匈奴人對他的看守稍有鬆懈,張騫摸清了匈奴的各處隘口。


    元光六年(前129年),漢匈戰場上,衛青奇襲龍城,第一次嶄露頭角,軍臣單於陷入了寢食難安的境地。


    元朔元年(前128年),匈奴發兵兩萬,襲擊漁陽,雁門。


    機會來了。


    張騫馬上叫來堂邑父和妻子,說明了他的主意,雖然妻子是匈奴人,當初有可能是軍臣故意安插在他身邊的眼線,但十餘年的朝夕相處已讓他們彼此深愛上了對方,如今他要走了,他自然要向她告別。


    張妻歎了口氣,這一天終於還是來了,這一走也不知道是否還能相見。


    她的眼中滿是不舍,淚水不由自主地掉了下來,但她還是堅定地支持夫君的做法。


    “走吧,孩子我會照顧好的,牛羊我會照顧好的。”


    “辛苦你了!”


    深夜,張騫向妻子做了最後的道別,便與甘父消失在夜幕中,而她的妻子為了不讓人發現,不能出門相送,隻能在帳中暗自淚流不止。


    張騫與甘父沒有逃往家鄉,而是沿水草西行,因為在匈奴呆了數十年,精通匈奴語言,通曉匈奴習俗,所以路遇盤查,也很快就能混過去。


    數日之後,他們兩人已經到達匈奴邊境,幾經周轉,到達了他所知的當年大月氏的聚居地,伊犁。


    然而,令張騫沒想到的是,十年之久,這裏早已是物是人非。


    當地居民告訴他,此地雖是伊犁,但卻不是大月氏,大月氏早在數年前就遷徙到遙遠的西南方了,現在這裏叫烏孫。


    烏孫是匈奴的附屬國,與匈奴並無血仇,當年,就是烏孫與匈奴聯手,才趕走大月氏。


    如此一來,烏孫國不能久待,必須繼續尋找大月氏。


    在當地人的指引下,張騫南下穿過天山山脈,沿著天山南麓直走,到了一片鬱鬱蔥蔥的高原之地。


    看到山巔如此蔥翠,而且山腳下多是種蔥,張騫知曉這就是早有耳聞的“蔥嶺”(帕米爾高原)。


    帕米爾,乃世界屋脊之意。遠古稱為不周山,漢代以降稱蔥嶺。相傳,不周山乃天地支柱,火神共工與顓頊爭奪帝位,怒觸不周山,致使支柱斷裂,天傾西北,地陷東南,才有了今天的神州大地。


    張騫翻過蔥嶺,又進入了一個富裕的國家。


    此國名叫大宛,屬於定居民族,他們有城廓,耕田。大宛盛產葡萄,張騫嚐過之後,便再也忘不了它的味道,這可是在大漢未見過的。更為人讚歎的是,大宛產一種馬,此馬揮汗如血,實屬極為罕見的良馬。


    張騫心想,要是能把汗血寶馬引入中原,那定能打造一支鐵血騎兵。


    張騫以漢廷使節的名義見到了大宛國王,大宛國王早就聽說遙遠的東方有一個十分富饒的國家,想通使卻難於跋涉,現在見到漢朝來的使者,自然大喜過望。


    大宛國王不但熱情地款待了張騫,當他得知張騫要去大月氏,便派了向導跟隨。


    有了大宛向導,一路上平坦多了。


    此時的張騫獲知,從大宛去大月氏,途中要經過康居國。康居是個小國,它分別向匈奴和月氏稱臣。


    聽到這些,張騫非常興奮,現在至少可以說明,大月氏還是比較強盛的。


    張騫一行經過康居,最終到達了他朝思暮想的國度。


    十年了,為了這個使命他等了十年,而今,重任即將完成,他自然感慨萬千。


    在大月氏,張騫見到了大月氏國王。


    作為漢廷的使者,大月氏國王自然不敢怠慢。不過,當張騫說明來意之後,月氏國王卻


    不置可否,隻是表示張騫初來乍到,暫且住下,聯兵之事可以從長計議。


    要是喚作他人,可能甩手便走,但是張騫沒有,他真的在大月氏住了下來。


    十年我都等了,還怕繼續等下去麽?不完成使命,我張騫誓不罷休。


    誰都知道,大月氏與匈奴有血海深仇,每一代國王必然時刻銘記於心,正是因為匈奴,他們才背井離鄉,千裏跋涉,經過千山萬水,他們終於來到腳下的這片土地,臣服當地的土著民,才有了今天的富饒強盛。


    自從有了這片土地,大月氏與匈奴再無瓜葛。兩國有千裏之遙,即便要打,如何打?


    大月氏國王並非愚蠢之輩,他當然希望有朝一日能複仇,不過,以大月氏目前的情況,剛剛獲得原大夏國的土地,貿然去千裏之外作戰,那是最不劃算的。不過,漢廷的使臣也不能得罪,聽說這個國家非常之富,奇珍異寶無數。兩國交好,必然好處不少。


    基於以上想法,大月氏國對張騫好吃好喝伺候。聯盟之事,即不說可,也不說不可。


    張騫的意誌果然十分強大,為了等大月氏的一個允諾,竟然在此滯留了一年有餘。


    一年之後,張騫遊說無數次無果後,最終放棄了。


    元朔二年(前127年),他踏上了歸途,準備迴國複命。


    連他自己也不知道,歸去的路途是否會像來時那樣艱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朝舊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如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如楓並收藏漢朝舊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