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第155節:探索者張騫1
------------
我們花了不少的時間領略了劉徹的殺伐決斷,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身邊圍著一群能臣幹吏,往往這種時候,對於皇帝來說未必是件好事,一旦控製不好,國家就要滑向主弱臣強的深淵。
年輕的劉徹不但穩穩地守住了祖宗留下的基業,而且還有了更大的突破。
壓製諸侯,擊敗強敵,開疆拓土,他用十幾年的時間完成了先祖幾代的夢想,這一切足以讓他獲得曆史的讚譽。
劉徹分明地感覺到,光榮的背後似乎總是缺點什麽。
缺什麽呢?
劉徹曾經數次暗暗地問過自己,都是苦思無果。
直到見到了一個人,他才恍然大悟。
不用說,你也猜到,這個人會是我們接下來的主人公,張騫。
元朔三年(前126年),張騫率領著他的‘使團’迴來了,此時的使團成員隻剩兩個人,張騫,胡人堂邑人甘父。
兩人衣衫襤褸,枯瘦如柴,他們身上的每一處似乎都在訴說著跋涉的千辛萬苦,盡管他們疲憊不堪,他們的眼神卻難掩喜悅與激動。
“皇上,臣迴來了。”張騫拜倒在朝堂上,忍不住地放聲大哭。
在場大臣們無不為之動容,沒有人製止,更沒有人打斷,就如一位久未歸家的遊子見到親人,這是幸福的淚水,是感人的淚水。
劉徹快步走到張騫的跟前,將他扶起。直到此時,劉徹終於看清了張騫的臉龐,這讓他想起十三年前,張騫應征出使郎中的場景,那時候,俊逸年輕的張騫英氣逼人,堅毅勇敢的眼神給劉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十三年過去了,劉徹幾乎都已記不起曾經有這麽一個使臣,帶著一批勇敢的人,代表著漢帝國走向遙遠而未知的世界。所有人都以為他們已經或死於刀兵,或死於猛獸,或死於疾病,漸漸地便再也沒有人提起他們,記得他們。
如今,張騫卻迴來了,這是何等的不易。
千言萬語,劉徹隻化為一句話,“愛卿,你受苦了!”
張騫的眼裏再一次閃爍著淚花,他跪謝隆恩,這一次的出使,雖然並未達到當初出使的目的,但張騫卻帶來了西域諸國的第一手資料,足以震動整個朝堂。
也就是這一刻,劉徹終於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萬國來朝。
撇除帝王個人的功業欲望,萬國來朝,代表的是一個大國的尊嚴。
劉徹敏銳地意識到張騫對於國家民族的功勞巨大,特意下旨封張騫為太中大夫,以表彰他的功績。
今時今日,我們自然比劉徹更為清楚張騫的偉大之處。
拋開他的使命不說,他的那份對未來世界的探索精神,那種冒險熱情,就足以堪稱偉大。在人類曆史上,張騫,哥倫布,麥哲倫以及無數有名的,無名的探險者用自己的勇氣為人類豎起了豐碑,開拓了人們的視野,加強了文明的交流,更讓人們不斷地了解和認識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
張騫,“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東西文明的使者,那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張騫。
張騫,字子文,前164年左右生於漢中郡城固縣,他的兒時經曆已不得而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張騫從小都堅韌勇敢,不是一個循規蹈矩者,他心胸寬廣,言而有信,因此具備了外交家的基本素質。
建元元年(前140),劉徹即位時,張騫已在宮廷中擔任郎官。
建元二年,劉徹從匈奴降民口中獲知,在祁連山,敦煌一帶,有一個國家叫大月氏,國力強盛。匈奴冒頓單於曾經在大月氏做人質,成為單於後發兵擊敗大月氏,到老上單於時,大月氏被徹底擊敗,月氏王的頭骨成了老上單於的酒杯。大月氏人懷著對匈奴的仇恨被迫西遷,留下的一部分則被稱為小月氏。大月氏人西遷到伊犁一帶,趕走當地的“塞人”,重新建國,大月氏人建國後,念念不忘國破家亡的仇恨,時刻準備著聯合他國,一雪前恥。
那時候劉徹也正思慮著反擊匈奴的問題,他認識到這是個機會,大漢與匈奴同樣有著不共戴天之仇,如果能聯合大月氏,東西夾擊匈奴,說不定有更大的勝算。
就這樣,劉徹向天下發布了招募出使大月氏人選的求賢令。
求賢令被張騫得知,他竟然興奮的一夜未眠。
張騫原以為會有不少人去應征,等翌日去招募館的時候,卻發現應者寥寥。
張騫想想也對,河西之地,到處是沙漠戈壁,風沙巨大,環境惡劣,而且還要經過匈奴的統治區域,自然危險之極。
雖然明知危險,不過張騫卻仍然下定了決心。
張騫很快被帶到了劉徹的跟前,劉徹上下打量了一遍張騫,眼前的這個年輕人不比自己年長多少,不過他的勇敢卻十分讓劉徹佩服,劉徹把此次出使大月氏的任務鄭重其事地向張簽作了交待。
“張騫,你不怕嗎?”
“迴陛下,臣不怕!”
看著張騫堅定的點了點頭,劉徹也會心地笑了,年少的劉徹太需要這樣敢幹敢闖的同齡人了。
劉徹給了張騫一百多個侍從和大批的物資,由胡人堂邑父甘名充當翻譯和向導。
建元二年,張騫出發了,開始了他偉大的征程。
他在出發之前,就擬定好了詳細的路線圖,此次出發地定在隴西臨兆,沿著河西走廊一路向西北,過酒泉,沿祁連山脈直奔敦煌,出關之後,再往西北穿過戈壁,沿天山北麓到達伊犁。
張騫率領使團從隴西出發,隴西一出,即是沃野千裏的河西走廊,這段路雖然好走,卻不安全。
原因是這裏雖然不屬於匈奴人的土地,但是匈奴人為了搶糧,也經常會出沒在這裏,如果運氣不好,被他們的騎兵撞上,那就兇多吉少了。
河西走廊南臨祁連山和阿爾金山(統稱南山),北枕馬鬃山,合黎山,龍首山(統稱北上),是一條狹長的沃土,約有1000公裏。
張騫一路看來,心中不禁感慨,多好的土地,要是大漢的子民能在這裏繁衍生息,必然將更加富裕。匈奴人乃遊牧民族,自然不看好這片土地,真是浪費啊浪費。
張騫邊走邊記下地形圖,別看畫得簡陋,對於後來人來說,這絕對是無價之寶,這上麵的每一個符號都能挽救不少生命。
張騫一行已經在河西走廊地帶走了近半個月了,行程還算勝利,不過張騫心裏清楚,這還僅僅隻是開始而已,後麵的路程將會無比的艱辛困難。
正在思考間,使團不少人一片騷動。
“匈奴人!匈奴人!”
不少人慌亂的大叫,年輕的張騫遠遠一看,心裏直喊,“大事不妙!”
------------
我們花了不少的時間領略了劉徹的殺伐決斷,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身邊圍著一群能臣幹吏,往往這種時候,對於皇帝來說未必是件好事,一旦控製不好,國家就要滑向主弱臣強的深淵。
年輕的劉徹不但穩穩地守住了祖宗留下的基業,而且還有了更大的突破。
壓製諸侯,擊敗強敵,開疆拓土,他用十幾年的時間完成了先祖幾代的夢想,這一切足以讓他獲得曆史的讚譽。
劉徹分明地感覺到,光榮的背後似乎總是缺點什麽。
缺什麽呢?
劉徹曾經數次暗暗地問過自己,都是苦思無果。
直到見到了一個人,他才恍然大悟。
不用說,你也猜到,這個人會是我們接下來的主人公,張騫。
元朔三年(前126年),張騫率領著他的‘使團’迴來了,此時的使團成員隻剩兩個人,張騫,胡人堂邑人甘父。
兩人衣衫襤褸,枯瘦如柴,他們身上的每一處似乎都在訴說著跋涉的千辛萬苦,盡管他們疲憊不堪,他們的眼神卻難掩喜悅與激動。
“皇上,臣迴來了。”張騫拜倒在朝堂上,忍不住地放聲大哭。
在場大臣們無不為之動容,沒有人製止,更沒有人打斷,就如一位久未歸家的遊子見到親人,這是幸福的淚水,是感人的淚水。
劉徹快步走到張騫的跟前,將他扶起。直到此時,劉徹終於看清了張騫的臉龐,這讓他想起十三年前,張騫應征出使郎中的場景,那時候,俊逸年輕的張騫英氣逼人,堅毅勇敢的眼神給劉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十三年過去了,劉徹幾乎都已記不起曾經有這麽一個使臣,帶著一批勇敢的人,代表著漢帝國走向遙遠而未知的世界。所有人都以為他們已經或死於刀兵,或死於猛獸,或死於疾病,漸漸地便再也沒有人提起他們,記得他們。
如今,張騫卻迴來了,這是何等的不易。
千言萬語,劉徹隻化為一句話,“愛卿,你受苦了!”
張騫的眼裏再一次閃爍著淚花,他跪謝隆恩,這一次的出使,雖然並未達到當初出使的目的,但張騫卻帶來了西域諸國的第一手資料,足以震動整個朝堂。
也就是這一刻,劉徹終於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萬國來朝。
撇除帝王個人的功業欲望,萬國來朝,代表的是一個大國的尊嚴。
劉徹敏銳地意識到張騫對於國家民族的功勞巨大,特意下旨封張騫為太中大夫,以表彰他的功績。
今時今日,我們自然比劉徹更為清楚張騫的偉大之處。
拋開他的使命不說,他的那份對未來世界的探索精神,那種冒險熱情,就足以堪稱偉大。在人類曆史上,張騫,哥倫布,麥哲倫以及無數有名的,無名的探險者用自己的勇氣為人類豎起了豐碑,開拓了人們的視野,加強了文明的交流,更讓人們不斷地了解和認識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
張騫,“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東西文明的使者,那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張騫。
張騫,字子文,前164年左右生於漢中郡城固縣,他的兒時經曆已不得而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張騫從小都堅韌勇敢,不是一個循規蹈矩者,他心胸寬廣,言而有信,因此具備了外交家的基本素質。
建元元年(前140),劉徹即位時,張騫已在宮廷中擔任郎官。
建元二年,劉徹從匈奴降民口中獲知,在祁連山,敦煌一帶,有一個國家叫大月氏,國力強盛。匈奴冒頓單於曾經在大月氏做人質,成為單於後發兵擊敗大月氏,到老上單於時,大月氏被徹底擊敗,月氏王的頭骨成了老上單於的酒杯。大月氏人懷著對匈奴的仇恨被迫西遷,留下的一部分則被稱為小月氏。大月氏人西遷到伊犁一帶,趕走當地的“塞人”,重新建國,大月氏人建國後,念念不忘國破家亡的仇恨,時刻準備著聯合他國,一雪前恥。
那時候劉徹也正思慮著反擊匈奴的問題,他認識到這是個機會,大漢與匈奴同樣有著不共戴天之仇,如果能聯合大月氏,東西夾擊匈奴,說不定有更大的勝算。
就這樣,劉徹向天下發布了招募出使大月氏人選的求賢令。
求賢令被張騫得知,他竟然興奮的一夜未眠。
張騫原以為會有不少人去應征,等翌日去招募館的時候,卻發現應者寥寥。
張騫想想也對,河西之地,到處是沙漠戈壁,風沙巨大,環境惡劣,而且還要經過匈奴的統治區域,自然危險之極。
雖然明知危險,不過張騫卻仍然下定了決心。
張騫很快被帶到了劉徹的跟前,劉徹上下打量了一遍張騫,眼前的這個年輕人不比自己年長多少,不過他的勇敢卻十分讓劉徹佩服,劉徹把此次出使大月氏的任務鄭重其事地向張簽作了交待。
“張騫,你不怕嗎?”
“迴陛下,臣不怕!”
看著張騫堅定的點了點頭,劉徹也會心地笑了,年少的劉徹太需要這樣敢幹敢闖的同齡人了。
劉徹給了張騫一百多個侍從和大批的物資,由胡人堂邑父甘名充當翻譯和向導。
建元二年,張騫出發了,開始了他偉大的征程。
他在出發之前,就擬定好了詳細的路線圖,此次出發地定在隴西臨兆,沿著河西走廊一路向西北,過酒泉,沿祁連山脈直奔敦煌,出關之後,再往西北穿過戈壁,沿天山北麓到達伊犁。
張騫率領使團從隴西出發,隴西一出,即是沃野千裏的河西走廊,這段路雖然好走,卻不安全。
原因是這裏雖然不屬於匈奴人的土地,但是匈奴人為了搶糧,也經常會出沒在這裏,如果運氣不好,被他們的騎兵撞上,那就兇多吉少了。
河西走廊南臨祁連山和阿爾金山(統稱南山),北枕馬鬃山,合黎山,龍首山(統稱北上),是一條狹長的沃土,約有1000公裏。
張騫一路看來,心中不禁感慨,多好的土地,要是大漢的子民能在這裏繁衍生息,必然將更加富裕。匈奴人乃遊牧民族,自然不看好這片土地,真是浪費啊浪費。
張騫邊走邊記下地形圖,別看畫得簡陋,對於後來人來說,這絕對是無價之寶,這上麵的每一個符號都能挽救不少生命。
張騫一行已經在河西走廊地帶走了近半個月了,行程還算勝利,不過張騫心裏清楚,這還僅僅隻是開始而已,後麵的路程將會無比的艱辛困難。
正在思考間,使團不少人一片騷動。
“匈奴人!匈奴人!”
不少人慌亂的大叫,年輕的張騫遠遠一看,心裏直喊,“大事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