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卷]第107節:衛綰丟官
------------
衛綰把矛頭直指應征而來的士子們。
“所舉賢良中,有學申不害,商鞅,韓非,張儀,蘇秦的學說的,會禍亂國政,一律不要用,而應當馬上掃地出門!”
衛綰這些年貴為三公,一直以忠厚長者的形象為人處事,景帝在位的時候,除了忠厚可嘉,也是抱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辦公,結果反倒贏得了包括景帝在內的好感。
不過,這也並不難以理解,黃老哲學下,朝廷上下都是老好人,哪怕放個屁都能找出元兇,衛綰這樣的厚道人自然就招人喜歡。
衛綰好不容易熬到自己的學生做了皇帝,本應該更有資格養尊處優,隻拿俸祿不幹活。可他卻像換了個人似的,帶頭把一群人給得罪光了,更讓人難以捉摸的是,他的折子獲得了劉徹的許可。
很快,長安城隻剩下一些儒家弟子,其餘門派的弟子們都被打發幹淨了。
因為關係到飯碗問題,這件事情讓信奉黃老的官員們非常緊張,他們看不出衛綰到底出於什麽目的,但是從現實上講,新皇上有扶持儒家的意思。
在官員們的串聯下,衛綰由眾人眼中老好人變成了黃老派的公敵,必欲除之而後快。
盡管有人來提醒衛綰,做事情別做絕了,衛綰也仍未在意,以他的資曆和地位,朝中還沒人扳得倒他。而且,他的本意也不是針對黃老派,作為劉徹的啟蒙老師,他比誰都明白新皇上的心性和誌氣。出這麽個主意,有取悅主子的意思,也有輔助學生成為有為君主的意思。
然而,衛綰萬萬沒有想到,黃老派的官員們很快就能還以顏色。
衛綰整天圍著劉徹轉的同時,忽略了一個休養在深宮中的老太太,太皇太後竇氏,她可是黃老學派的鐵杆支持者。
自從兒子景帝死後,竇太後元氣打傷,一直在深宮中靜養,未央宮朝議中為征召賢良方正和用不用儒生連日來吵翻了天,幾乎都要打起來了,也沒人敢來煩老太太。
白發人送黑發人的事情,老太後經曆了兩次,加上身體殘疾(失明),誰也不知道她還有多大的承受力!
盡管如此,黃老派中還是有膽大不怕死的人把她給驚動了。
竇太皇太後聽了朝中發生的事情,並沒有想象中的憤怒,而是淡然地叫他們退下了。
老太太的反應不夠激烈,不代表她什麽都不做,隻不過在她看來,現在的事情還輪不到她來出麵,目前為止,她的孫子隻是發布了求賢令而已,並沒有實質上改變治國的方向。她的眼睛雖然瞎了,可心裏卻比誰都明白。孫子一上台,就明著阻礙他做事,這樣也不利於他的成長,但也不能任由他胡來。
老太太的可怕之處不久就得到了應驗。
衛綰在處理各種事務的時候,明顯感到了來自於東宮的壓力和不順暢,他的學生劉徹也時不時被叫去東宮接受詢問。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建元元年六月,丞相衛綰被免職了,同時被免職的還有禦史大夫直不疑。直不疑雖然是信奉黃老的,但是因為不願與黃老派共同對付衛綰,因此被孤立了,最後幹脆一起卷了鋪蓋。
衛綰和直不疑走了,劉徹猶如少了左膀右臂。
他們的免職也讓少年劉徹意識到,東宮的力量還不是他一個稚嫩少年所能撼動的。
來日方長。
聰明的劉徹為了不至於觸怒太皇太後,給新丞相物色了一個絕妙的人選。
該人選正是老朋友魏其侯竇嬰。
在竇家家族中,竇嬰最被老太後倚重,而且他還是先帝的重臣,最讓劉徹欣喜的是竇嬰好儒,讓他擔任丞相,既能調解東宮與未央宮的關係,又能推進儒家治國策略,真是一箭雙雕。
劉徹接著把太尉的職位給了同樣好儒的舅舅田吩。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竇嬰和田吩的第一把火也定位在給劉徹搜羅人才上,他們分別向劉徹推薦了很有名氣的儒生王臧和趙綰。
這兩個人同樣上演了平步青雲的神話。
------------
衛綰把矛頭直指應征而來的士子們。
“所舉賢良中,有學申不害,商鞅,韓非,張儀,蘇秦的學說的,會禍亂國政,一律不要用,而應當馬上掃地出門!”
衛綰這些年貴為三公,一直以忠厚長者的形象為人處事,景帝在位的時候,除了忠厚可嘉,也是抱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辦公,結果反倒贏得了包括景帝在內的好感。
不過,這也並不難以理解,黃老哲學下,朝廷上下都是老好人,哪怕放個屁都能找出元兇,衛綰這樣的厚道人自然就招人喜歡。
衛綰好不容易熬到自己的學生做了皇帝,本應該更有資格養尊處優,隻拿俸祿不幹活。可他卻像換了個人似的,帶頭把一群人給得罪光了,更讓人難以捉摸的是,他的折子獲得了劉徹的許可。
很快,長安城隻剩下一些儒家弟子,其餘門派的弟子們都被打發幹淨了。
因為關係到飯碗問題,這件事情讓信奉黃老的官員們非常緊張,他們看不出衛綰到底出於什麽目的,但是從現實上講,新皇上有扶持儒家的意思。
在官員們的串聯下,衛綰由眾人眼中老好人變成了黃老派的公敵,必欲除之而後快。
盡管有人來提醒衛綰,做事情別做絕了,衛綰也仍未在意,以他的資曆和地位,朝中還沒人扳得倒他。而且,他的本意也不是針對黃老派,作為劉徹的啟蒙老師,他比誰都明白新皇上的心性和誌氣。出這麽個主意,有取悅主子的意思,也有輔助學生成為有為君主的意思。
然而,衛綰萬萬沒有想到,黃老派的官員們很快就能還以顏色。
衛綰整天圍著劉徹轉的同時,忽略了一個休養在深宮中的老太太,太皇太後竇氏,她可是黃老學派的鐵杆支持者。
自從兒子景帝死後,竇太後元氣打傷,一直在深宮中靜養,未央宮朝議中為征召賢良方正和用不用儒生連日來吵翻了天,幾乎都要打起來了,也沒人敢來煩老太太。
白發人送黑發人的事情,老太後經曆了兩次,加上身體殘疾(失明),誰也不知道她還有多大的承受力!
盡管如此,黃老派中還是有膽大不怕死的人把她給驚動了。
竇太皇太後聽了朝中發生的事情,並沒有想象中的憤怒,而是淡然地叫他們退下了。
老太太的反應不夠激烈,不代表她什麽都不做,隻不過在她看來,現在的事情還輪不到她來出麵,目前為止,她的孫子隻是發布了求賢令而已,並沒有實質上改變治國的方向。她的眼睛雖然瞎了,可心裏卻比誰都明白。孫子一上台,就明著阻礙他做事,這樣也不利於他的成長,但也不能任由他胡來。
老太太的可怕之處不久就得到了應驗。
衛綰在處理各種事務的時候,明顯感到了來自於東宮的壓力和不順暢,他的學生劉徹也時不時被叫去東宮接受詢問。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建元元年六月,丞相衛綰被免職了,同時被免職的還有禦史大夫直不疑。直不疑雖然是信奉黃老的,但是因為不願與黃老派共同對付衛綰,因此被孤立了,最後幹脆一起卷了鋪蓋。
衛綰和直不疑走了,劉徹猶如少了左膀右臂。
他們的免職也讓少年劉徹意識到,東宮的力量還不是他一個稚嫩少年所能撼動的。
來日方長。
聰明的劉徹為了不至於觸怒太皇太後,給新丞相物色了一個絕妙的人選。
該人選正是老朋友魏其侯竇嬰。
在竇家家族中,竇嬰最被老太後倚重,而且他還是先帝的重臣,最讓劉徹欣喜的是竇嬰好儒,讓他擔任丞相,既能調解東宮與未央宮的關係,又能推進儒家治國策略,真是一箭雙雕。
劉徹接著把太尉的職位給了同樣好儒的舅舅田吩。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竇嬰和田吩的第一把火也定位在給劉徹搜羅人才上,他們分別向劉徹推薦了很有名氣的儒生王臧和趙綰。
這兩個人同樣上演了平步青雲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