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家族的悲涼謝幕刺痛了人們的神經。
在晁錯鮮血的背後,細心的人猛然發現劉啟的內心並不像他的長相一樣仁慈。
在這之前,劉啟是仁聖的是魯莽的,在這之後,劉啟是殘酷的更是深藏不露的,他一向標榜自己尊師重教,狠抓教育工作,給予自己的老師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力,而到頭來卻親手處死了自己的老師,甚至連申辯的機會都沒有給他,更讓人唏噓的是,為了除掉眼中的“罪魁禍首”,學生精心設計了一場騙局,下套子讓老師踩。
劉啟的人生蛻變就是這麽血腥地完成了。
用他自己冠冕堂皇的話來解釋,為了國家,他可以犧牲任何人!
我們也可以這麽說,為了手中的權力,他可以犧牲任何人。
所以,無論削不削藩,晁錯的結局隻能是一個悲劇。
而陰謀的發起人袁盎隻是加速了這個悲劇時刻的上演。袁盎諫殺晁錯之時的身份,隻是一介草民,主意是他出的,聽不聽則完全在劉啟。
如果學生真的愛老師,他就不會讓陰謀變成現實。
因此,晁錯冤案的結論已經變得很簡單了,早在晁錯打擊朝廷異己,權傾朝野之時,早在晁錯提出要劉啟禦駕親征之時,劉啟的內心就已經拋棄了他的良師重臣。
而反觀始作俑者袁盎,他不是陰謀小人,不但不是小人,而且還忠肝義膽,宅心仁厚,袁盎的朋友圈子裏都是天下聞名的忠厚之人,比如申屠嘉,灌夫,劇孟,季心等等。而且,袁盎的為人,曆來為人所敬仰,後來的名臣汲黯便極度仰慕袁盎。
袁盎是君子,那麽按常理判斷,晁錯十有八九是小人。
實際上,晁錯也是正人君子,晁錯是有這樣那樣的毛病,比如平時不注意團結同事,不關心同事身心健康,聽不進不同意見,固執己見等等,優點還是很明顯的,不顧身體忘我工作,加班不要加班費,始終保持清正廉潔,始終把國家擺在第一位,敢幹得罪人的事情。
用現在的話來講,晁錯敢於開拓創新,敢於與惡勢力作鬥爭,是一位根正苗紅的好同誌。
袁盎與晁錯,都是好同誌,沒有深仇大恨,更沒有互相欠錢,大部分的爭執無非是政策之爭理念之爭,犯不著生死大戰。
而且,他們有著同一個誌向--忠誠謀國!
然而,先是傑出的好同誌晁錯誣陷袁盎好同誌,導致袁盎同誌丟了工作,再是袁盎號同誌將最歹毒的陰謀詭計用在了晁錯同誌身上。
為什麽會這樣?
我認為答案還是那個老生常談的結論,權力遊戲的規則使然!
晁錯不計後果追求自己的功業夢想,在追求的過程中不惜濫用權力,當濫用權力上癮之後,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的權力,勢必要打擊政敵,壓製異己,袁盎作為政敵陣營中的傑出代表自然首當其衝。結果,晁錯忘乎所以了,歸根結底,他的權力都是由劉啟給的,當劉啟一天天長大的時候,發現晁錯擁有的越多,劉啟擁有的就越少。
袁盎敏銳的發現了晁錯跟劉啟之間的微妙境地,他雖然沒有權力,但作為權力遊戲中的弱者,為了避免自己成為犧牲品,那麽隻能讓晁錯成為犧牲品。
結果,好同誌晁錯真的就犧牲了。
在權力遊戲麵前,沒有好人壞人,隻有輸家贏家。
成王敗寇。
袁盎在這場權力角逐中成了贏家,不但除了心腹之患,而且升了官。
但袁盎的日子卻並不好過,因為殺晁錯前,他給劉啟拍了胸脯,要用嘴去平叛。
一路顛簸。
與宗正劉通一起去見吳王,劉通是劉濞的親侄子,被劉啟派來與袁盎一起做說客。
袁盎為了殺晁錯,向劉啟放開膽子立口頭軍立狀,但袁盎比誰都明白,遊說吳王其實是件生死難料,成敗未知的事情。當然,即便遊說失敗,劉啟那一關也容易過,蒙第一次就能蒙第二次,最關鍵的問題是一旦遊說失敗,能不能有命迴來。
早在吳國任國相的時候,就見過劉濞的彪悍,說一是一,說二是二,開弓從無迴頭箭。豈能輕易勸說得動?一旦勸說失敗,難保劉濞不拿自己祭旗!
袁盎熟悉劉濞的風格,這一去,幾乎是兇多吉少,但他卻義無反顧地去。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這才是真正的袁盎,耍陰謀詭計不是袁盎,為權為利不是袁盎。
在袁盎的心裏,個人恩怨遠不足以作為權力鬥爭冠冕堂皇的理由,如若不然,以他袁盎的計謀,扳倒晁錯,又何必等到今天!
“晁錯啊晁錯,不是我害了你,你要怪就怪你自己,你陷國家於如此危急之境地,難道你不要負責嗎?不,你晁錯必須負責,必須負責!”袁盎依然在馬車上夢中囈語。
同車出使的宗正劉通聽得前麵喊殺聲震天,猛然驚醒,掀開簾子遣隨從探問,隨從縱馬前行探望,迴報正是吳楚聯軍大營。
劉通推醒袁盎。
袁盎下了馬車,看見一望無際的叛軍兵營,皺起了眉頭。袁盎沒有想到吳王竟能調動這麽多的兵馬,他在做吳國國相的時候曾經摸過吳王的老底,吳國能調動的兵馬頂多不過五萬,即便臨時募兵,也不過十幾萬軍隊。正是因為袁盎給劉濞算過賬,所以之前才能在劉啟麵前拍胸脯打包票。
“這連綿的軍營,粗略估算下來不下於三十萬人馬,難道是楚軍?也不可能,楚軍旗幟鮮明就那麽一塊地方,楚王劉戊那種飯桶也養不起多少軍隊,人數多不到哪裏去!那麽肯定是吳王的兵馬占主力!”
袁盎無論如何都想不明白,劉濞從哪裏弄出這麽多人馬來!
眼前的事實總算讓袁盎相信了劉濞不是被逼反的,這隻老狐狸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私藏軍隊,而且藏得滴水不漏!袁盎頓時預感到遊說可能兇多吉少,稍有不甚還有可能把小命丟了。
事實上,劉濞是隻老狐狸不假,但袁盎卻高估了劉濞的水平,他的兵力號稱三十萬,其實不過二十萬,而且把軍中十四歲到六十二歲的士卒全部征發,湊出了這支軍隊。
但袁盎兇多吉少的預感是對的。
即便他袁盎如何牙尖嘴利,僅憑三寸不爛之舌就想打發二十餘萬人迴家,這種賠老本的買賣,老狐狸劉濞是絕對不會幹的。
不過無論結果如何,來都來了,袁盎與劉通都得硬著頭皮去闖一闖。
袁盎帶著眾隨從停留原地,劉通則先行一步,去叔父帥帳傳旨。
劉通在皇帝身邊呆久了,見到叔叔劉濞,連禮敬長輩的規矩都忘了,反倒在劉濞麵前擺出天子使臣的架勢。
這讓劉濞一臉的反感,要不是公共場合,準罵得小輩狗血淋頭才是。
劉通從懷中掏出諭旨,要劉濞下拜迎見。
劉濞卻輕蔑地笑道:“我已為東帝,還要拜誰?”
劉通一時語塞,不知是念還是不念為好,尷尬了半晌,他才想起袁盎還在外頭。劉通打定主意還是讓名嘴袁盎進來遊說,自己是真幹不了這吃力不討好的事,一個是親叔,一個是陛下,一個是家主,一個是國主,哪方都不能得罪,得罪誰都沒好果子吃!
劉濞知道袁盎一同前來,他也早已領教過袁盎的利口,他知道是劉啟派他們來做說客的,聽之無用。但袁盎得確是個人才,劉濞早想收入囊中。如今自己送上門來,豈能輕易放過。何況非常時期,人才嘛,不能為我所用,那也不能便宜了敵人。
劉濞拒絕見袁盎,而且給袁盎帶了句號,。
袁盎在轅門前數丈開外焦急地等待,等了半天,沒等來劉通卻等來一隊吳國甲士,把吳王的意思帶了過來:“要麽來我這,要麽去黃泉!”
袁盎當即嚴辭拒絕。
吳國甲士二話不說,把袁盎劫到了早已預備好的營帳中。
劉濞對袁盎算比較客氣,好酒好菜伺候著,而且還派人過來陪侍,當然,陪侍的主要目的是勸降。
袁盎卻死活不上賊船,劉濞隻好作出第二個選擇,除掉袁盎,免得為劉啟所用。
劉濞雖說決定了要殺袁盎,可是卻並未馬上行動,袁盎從吳國故舊那裏得到消息,在故舊的幫忙之下,星夜跨上一匹快馬直奔長安而去。
劉濞得知袁盎逃走,並無過多表情,隻是跑了一個牙尖嘴利的名士而已,犯不著操心。
吳王劉濞現在最窩火的是攻打梁國睢陽不如計劃中的順利,朝廷主力大軍又動向不明!
劉濞在帥帳裏對著地形圖深思。
周亞夫遲遲沒有出現,他到底想幹什麽呢?
在晁錯鮮血的背後,細心的人猛然發現劉啟的內心並不像他的長相一樣仁慈。
在這之前,劉啟是仁聖的是魯莽的,在這之後,劉啟是殘酷的更是深藏不露的,他一向標榜自己尊師重教,狠抓教育工作,給予自己的老師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力,而到頭來卻親手處死了自己的老師,甚至連申辯的機會都沒有給他,更讓人唏噓的是,為了除掉眼中的“罪魁禍首”,學生精心設計了一場騙局,下套子讓老師踩。
劉啟的人生蛻變就是這麽血腥地完成了。
用他自己冠冕堂皇的話來解釋,為了國家,他可以犧牲任何人!
我們也可以這麽說,為了手中的權力,他可以犧牲任何人。
所以,無論削不削藩,晁錯的結局隻能是一個悲劇。
而陰謀的發起人袁盎隻是加速了這個悲劇時刻的上演。袁盎諫殺晁錯之時的身份,隻是一介草民,主意是他出的,聽不聽則完全在劉啟。
如果學生真的愛老師,他就不會讓陰謀變成現實。
因此,晁錯冤案的結論已經變得很簡單了,早在晁錯打擊朝廷異己,權傾朝野之時,早在晁錯提出要劉啟禦駕親征之時,劉啟的內心就已經拋棄了他的良師重臣。
而反觀始作俑者袁盎,他不是陰謀小人,不但不是小人,而且還忠肝義膽,宅心仁厚,袁盎的朋友圈子裏都是天下聞名的忠厚之人,比如申屠嘉,灌夫,劇孟,季心等等。而且,袁盎的為人,曆來為人所敬仰,後來的名臣汲黯便極度仰慕袁盎。
袁盎是君子,那麽按常理判斷,晁錯十有八九是小人。
實際上,晁錯也是正人君子,晁錯是有這樣那樣的毛病,比如平時不注意團結同事,不關心同事身心健康,聽不進不同意見,固執己見等等,優點還是很明顯的,不顧身體忘我工作,加班不要加班費,始終保持清正廉潔,始終把國家擺在第一位,敢幹得罪人的事情。
用現在的話來講,晁錯敢於開拓創新,敢於與惡勢力作鬥爭,是一位根正苗紅的好同誌。
袁盎與晁錯,都是好同誌,沒有深仇大恨,更沒有互相欠錢,大部分的爭執無非是政策之爭理念之爭,犯不著生死大戰。
而且,他們有著同一個誌向--忠誠謀國!
然而,先是傑出的好同誌晁錯誣陷袁盎好同誌,導致袁盎同誌丟了工作,再是袁盎號同誌將最歹毒的陰謀詭計用在了晁錯同誌身上。
為什麽會這樣?
我認為答案還是那個老生常談的結論,權力遊戲的規則使然!
晁錯不計後果追求自己的功業夢想,在追求的過程中不惜濫用權力,當濫用權力上癮之後,為了更好的保護自己的權力,勢必要打擊政敵,壓製異己,袁盎作為政敵陣營中的傑出代表自然首當其衝。結果,晁錯忘乎所以了,歸根結底,他的權力都是由劉啟給的,當劉啟一天天長大的時候,發現晁錯擁有的越多,劉啟擁有的就越少。
袁盎敏銳的發現了晁錯跟劉啟之間的微妙境地,他雖然沒有權力,但作為權力遊戲中的弱者,為了避免自己成為犧牲品,那麽隻能讓晁錯成為犧牲品。
結果,好同誌晁錯真的就犧牲了。
在權力遊戲麵前,沒有好人壞人,隻有輸家贏家。
成王敗寇。
袁盎在這場權力角逐中成了贏家,不但除了心腹之患,而且升了官。
但袁盎的日子卻並不好過,因為殺晁錯前,他給劉啟拍了胸脯,要用嘴去平叛。
一路顛簸。
與宗正劉通一起去見吳王,劉通是劉濞的親侄子,被劉啟派來與袁盎一起做說客。
袁盎為了殺晁錯,向劉啟放開膽子立口頭軍立狀,但袁盎比誰都明白,遊說吳王其實是件生死難料,成敗未知的事情。當然,即便遊說失敗,劉啟那一關也容易過,蒙第一次就能蒙第二次,最關鍵的問題是一旦遊說失敗,能不能有命迴來。
早在吳國任國相的時候,就見過劉濞的彪悍,說一是一,說二是二,開弓從無迴頭箭。豈能輕易勸說得動?一旦勸說失敗,難保劉濞不拿自己祭旗!
袁盎熟悉劉濞的風格,這一去,幾乎是兇多吉少,但他卻義無反顧地去。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這才是真正的袁盎,耍陰謀詭計不是袁盎,為權為利不是袁盎。
在袁盎的心裏,個人恩怨遠不足以作為權力鬥爭冠冕堂皇的理由,如若不然,以他袁盎的計謀,扳倒晁錯,又何必等到今天!
“晁錯啊晁錯,不是我害了你,你要怪就怪你自己,你陷國家於如此危急之境地,難道你不要負責嗎?不,你晁錯必須負責,必須負責!”袁盎依然在馬車上夢中囈語。
同車出使的宗正劉通聽得前麵喊殺聲震天,猛然驚醒,掀開簾子遣隨從探問,隨從縱馬前行探望,迴報正是吳楚聯軍大營。
劉通推醒袁盎。
袁盎下了馬車,看見一望無際的叛軍兵營,皺起了眉頭。袁盎沒有想到吳王竟能調動這麽多的兵馬,他在做吳國國相的時候曾經摸過吳王的老底,吳國能調動的兵馬頂多不過五萬,即便臨時募兵,也不過十幾萬軍隊。正是因為袁盎給劉濞算過賬,所以之前才能在劉啟麵前拍胸脯打包票。
“這連綿的軍營,粗略估算下來不下於三十萬人馬,難道是楚軍?也不可能,楚軍旗幟鮮明就那麽一塊地方,楚王劉戊那種飯桶也養不起多少軍隊,人數多不到哪裏去!那麽肯定是吳王的兵馬占主力!”
袁盎無論如何都想不明白,劉濞從哪裏弄出這麽多人馬來!
眼前的事實總算讓袁盎相信了劉濞不是被逼反的,這隻老狐狸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私藏軍隊,而且藏得滴水不漏!袁盎頓時預感到遊說可能兇多吉少,稍有不甚還有可能把小命丟了。
事實上,劉濞是隻老狐狸不假,但袁盎卻高估了劉濞的水平,他的兵力號稱三十萬,其實不過二十萬,而且把軍中十四歲到六十二歲的士卒全部征發,湊出了這支軍隊。
但袁盎兇多吉少的預感是對的。
即便他袁盎如何牙尖嘴利,僅憑三寸不爛之舌就想打發二十餘萬人迴家,這種賠老本的買賣,老狐狸劉濞是絕對不會幹的。
不過無論結果如何,來都來了,袁盎與劉通都得硬著頭皮去闖一闖。
袁盎帶著眾隨從停留原地,劉通則先行一步,去叔父帥帳傳旨。
劉通在皇帝身邊呆久了,見到叔叔劉濞,連禮敬長輩的規矩都忘了,反倒在劉濞麵前擺出天子使臣的架勢。
這讓劉濞一臉的反感,要不是公共場合,準罵得小輩狗血淋頭才是。
劉通從懷中掏出諭旨,要劉濞下拜迎見。
劉濞卻輕蔑地笑道:“我已為東帝,還要拜誰?”
劉通一時語塞,不知是念還是不念為好,尷尬了半晌,他才想起袁盎還在外頭。劉通打定主意還是讓名嘴袁盎進來遊說,自己是真幹不了這吃力不討好的事,一個是親叔,一個是陛下,一個是家主,一個是國主,哪方都不能得罪,得罪誰都沒好果子吃!
劉濞知道袁盎一同前來,他也早已領教過袁盎的利口,他知道是劉啟派他們來做說客的,聽之無用。但袁盎得確是個人才,劉濞早想收入囊中。如今自己送上門來,豈能輕易放過。何況非常時期,人才嘛,不能為我所用,那也不能便宜了敵人。
劉濞拒絕見袁盎,而且給袁盎帶了句號,。
袁盎在轅門前數丈開外焦急地等待,等了半天,沒等來劉通卻等來一隊吳國甲士,把吳王的意思帶了過來:“要麽來我這,要麽去黃泉!”
袁盎當即嚴辭拒絕。
吳國甲士二話不說,把袁盎劫到了早已預備好的營帳中。
劉濞對袁盎算比較客氣,好酒好菜伺候著,而且還派人過來陪侍,當然,陪侍的主要目的是勸降。
袁盎卻死活不上賊船,劉濞隻好作出第二個選擇,除掉袁盎,免得為劉啟所用。
劉濞雖說決定了要殺袁盎,可是卻並未馬上行動,袁盎從吳國故舊那裏得到消息,在故舊的幫忙之下,星夜跨上一匹快馬直奔長安而去。
劉濞得知袁盎逃走,並無過多表情,隻是跑了一個牙尖嘴利的名士而已,犯不著操心。
吳王劉濞現在最窩火的是攻打梁國睢陽不如計劃中的順利,朝廷主力大軍又動向不明!
劉濞在帥帳裏對著地形圖深思。
周亞夫遲遲沒有出現,他到底想幹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