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議下來,劉啟總算明白了不少事情。


    劉啟背著雙手,站在殿內軒窗眺望,腦海裏再一次浮現周亞夫堅定而無所畏懼的眼神,長舒一口氣,忐忑不安的內心一時平靜了下來。


    戰爭時期還是得靠武將給自己賣命,指望文臣們無異於自尋死路。晁大夫平日裏一向頗有智謀,然而風浪一來,卻全然驚慌失措。


    一想到晁錯在朝議上說的話,劉啟就無法抑製住心底的不快。


    文臣能分享朕的權力,難道武將就不會麽?


    心煩意亂的劉啟突然又意識到了另外一個問題。


    這時候,他的腦海裏浮現了一個人,竇嬰,他是唯一敢於在朝堂上跟晁錯對著幹的人。


    竇嬰性格耿直,一根腸子通到底,有什麽說什麽,想什麽做什麽。自從家宴得罪了竇太後,竇太後就對他不理不睬,並開除了他的門籍。竇嬰四處不討好,小官當得沒意思,便把官給辭了,賦閑在家。


    劉啟對竇嬰談不上什麽好感,但卻非常讚賞他的忠心。


    在臣子的考核選項中,所有皇帝都會毫無例外地選擇忠誠。


    劉啟點燃了火藥桶,這種時候,他最希望有人能救他一把,但他又不能完全信任救他的人,畢竟能救他的人能耐也極大,誰都無法保證這個人不會點燃另外一個火藥桶,為此就必須留有後手!


    劉啟叫內侍去召竇嬰覲見,他心知竇嬰是個軟硬不吃的家夥,由自己來召他出山這位仁兄還不一定給麵子。不過劉啟很聰明,他為接見竇嬰專門選了個見麵的地方,太後的寢宮。


    劉啟順道給太後請了安,把自己的意思向竇太後交待了一番。關外出了這麽大的亂子,太後也是解決危機的主心骨之一。


    竇嬰帶著一臉的疑慮到了長信殿。


    隻見竇太後正襟危坐,而劉啟卻是一臉的熱情。


    竇嬰心知有大事發生。


    劉啟在竇嬰麵前不打馬虎眼,直接表明了他的意思,要竇嬰出任大將軍,一則抵禦叛軍,二則節製平叛軍隊,三則嚴防朝中大臣的異動。大將軍職位在太尉之下,在各種將軍之上。


    竇嬰果然推辭。


    劉啟不停的勸慰,竇嬰這小子受了委屈,光靠幾句好話他是不會下台的,劉啟剛想換副臉孔威脅幾下,竇太後適時一聲幹咳,卻仍然一言不發。


    竇嬰猛然驚醒,隻見老太太臉露慍色,竇嬰不由自主打了個寒顫,心想如果再推辭不受,就不是開除門籍的問題,而是開除人籍的問題。


    竇嬰最終接受了大將軍的任命,並馬上向劉啟舉薦了兩個人。


    一個是曲周侯酈寄,當年誅除呂產立下大功。另一個是欒布,欒布年輕時跟彭越混的,彭越死後頭顱被懸在長安城門外,欒布頂風給彭越頭顱祭祀哭靈,他的忠心感動了劉邦,被劉邦拜為都尉,文帝時做過燕相,將軍,為人忠肝義膽。


    劉啟十分高興,非常時期,要的就是這種人,要是沒有竇嬰的推薦,是斷然不會想到他們的。


    竇嬰接受了大將軍的任命,一掃連日賦閑在家的陰霾,但他卻怎麽也笑不起來,劉啟對他好言相勸時露出的笑容,連一向忠厚的竇嬰都看到了其中深深的寒意,加上竇太後的橫眉冷對,更讓竇嬰戰戰兢兢。


    大將軍的職位看著光鮮誘人,但它不是常設職位,也就是仗打完了,將軍印還是要主動交迴給劉啟的。這對於竇嬰來說倒也無關緊要,關鍵是竇嬰並沒有在軍中混過的經曆。給個名號和大印容易,但履職卻不容易。劉啟發委任狀的時候,雖然沒有明說,但他的眼神告訴竇嬰,要麽別做,要麽做好,做不好就提頭來見。


    提頭去見竇嬰倒不怕,竇嬰怕的是七國之亂動搖了國本,熱血青年竇嬰是不願意看到這種局麵的。如果真有那麽一天,他報國的最好方式將是血灑疆場。


    大將軍不好做,要是容易做,劉啟也不會想到他。


    竇嬰是皇親國戚,到了軍營裏卻不認牌子,不管什麽出身,不管什麽能力,軍營裏認得是資曆和軍功。


    況且高幹子弟,皇親貴族在軍中打雜,看門的多如牛毛,到長安城十二城門轉一圈,隨便拉出個衛士問一聲,或許就是王族子弟。


    竇嬰除了背景,最缺的就是資曆和軍功。


    他和周亞夫,酈寄,欒布都不能比,周亞夫做過郡守,待過軍營,他主管過的細柳軍營至今仍被稱為軍中典範。酈寄更是老資格,年輕時就立了大功。欒布就更不用說了,從戰爭年代走過來,一生經曆無數次戰鬥,耄老之年仍然能帶兵打仗。


    可竇嬰在此之前,連個小官都做不穩當,要不是竇太後的麵子,依他的性格早就被人攆出了京城。


    竇嬰雖說忠厚,但他並不愚蠢,他冥思苦想想到了可以籠絡軍中將士們之心的辦法,他正式上任後,並不是馬上帶兵出征,而是先在長安設立大將軍的軍轅,軍轅的走廊上陳放著竇嬰的私人財產,在召集將士及其他軍務上若需要用錢,竇嬰則從走廊上取。


    竇嬰的私飽公囊的行為為他聚集了不少將士的忠心,很多將士都成為竇嬰的忠實下屬。


    長安城內在大將軍的動員之下,猛然間喧鬧起來,南軍,北軍都加強了警戒。


    四處的喧鬧聲驚動了正在謫居養傷的袁盎。


    袁盎路過竇嬰軍轅的時候,遠遠瞥見意氣風發的竇嬰,他意識到,翻盤的機會來了。


    袁盎命大,要是七國反叛稍有推遲,他準會被晁錯弄死。他早就聽說晁錯因為一言之失正被劉啟冷落,而一直跟他對著幹的竇嬰,出任大將軍,更說明了傳言絕非空穴來風。


    袁盎十分清楚,隻要晁錯還在朝中,還掌握實權,他緩過神的那一天,便是自己的末日。


    在權力的世界裏,有著很重要的潛規則,為了避免自己被幹掉隻能先幹掉別人。


    主意已定,袁盎趁夜拜會了竇嬰。


    “不知病根,大將軍如何治病?”袁盎劈頭便問,況且儒家向來有以暗語來表達內心意思的習慣,袁盎也算是投其所好。袁盎的意思是,你都不知道吳王為什麽反,怎麽平叛?


    竇嬰忠厚但不愚蠢,馬上就聽出了弦外之音:“病症已現,下猛藥治症為要!”竇嬰是說反都反了,管他為什麽反,先滅了他們才是當務之急。


    袁盎笑笑,“我知病根,大將軍可否代為上達天聽?”


    “哦,先生此話當真?”竇嬰自然清楚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道理,既然袁盎真的知道吳王為什麽反,說不定對平叛大有裨益,所以立馬來了興趣。


    “將軍引見便是!”袁盎依舊微笑。


    竇嬰連聲稱好。


    竇嬰命人準備好車馬,與袁盎同乘一駕直往未央宮飛馳而去。


    到得未央宮北門,竇嬰先行入殿稟報,得到允許之後袁盎隨之而入。


    袁盎見到劉啟的時候,發現晁錯也在殿中,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兩人狠狠地互相瞪了一眼,然而在劉啟麵前,又不便發作。


    劉啟急忙問道:“吳楚反叛,公有何看法?”


    袁盎淡然說道:“不足慮!”


    晁錯一聽,眼睛頓時一亮,現在朝廷的悲觀氛圍很濃,晁錯的境地一度尷尬,想不到政敵袁盎反倒幫了自己一大忙。晁錯也饒有興致地聽下去。


    “哦?吳王開山鑄錢,煮海製鹽,引誘天下豪傑,召集亡命之徒,舉旗造反,若是他沒有考慮周全,怎會造反?怎會不足慮?吳王豈是無能之輩!”


    “陛下所說,吳王鑄錢煮鹽,確實不假。可引誘天下豪傑卻不盡然,吳王若真得到豪傑之士輔弼,必然勸其不反。由此觀之,吳王召集的多是無賴子弟,不法之徒!”


    晁錯大喜,他現在最需要的就是這種諫言,於是也顧不得多年交惡,高聲道:“袁盎之言的確很對!”


    袁盎輕蔑地掃了一眼晁錯,心想:“奸猾小人,呆會兒就讓你笑不出來了!”


    劉啟不想跟袁盎饒舌子,說得再好聽還不如拿點實際的策略出來,於是問道:“有何計策?”


    袁盎早已料到劉啟會按捺不住,躬身肅然道:“請陛下屏退左右!”


    話音剛落,竇嬰和侍從便識趣地悄然退出,唯有晁錯依然肅立在旁,他認為自己是皇上的老師,當朝禦史大夫,沒有什麽不能聽。


    袁盎見晁錯沒有打算走的意思,便毫不客氣地說道:“此計除了陛下,臣子也聽不得!”


    話已說到這個份上了,晁錯的臉色立刻脹得通紅,氣得渾身發抖。劉啟也管不了許多,隻要誰能提出早日平定判亂的策略和計劃,誰的麵子他都可以不給。


    劉啟向晁錯擺擺手,示意他退下。晁錯無奈,隻能悻悻然退出大殿,去了東廂生悶氣。


    見晁錯退了出去,袁盎馬上向劉啟說了番話,正是這番話將晁錯最終至於死地。


    “吳楚串通反書上寫著,他們是高皇帝分封的諸侯,如今被賊臣晁錯削地奪權,因此反叛,揚言聯兵打入長安共殺晁錯,恢複封地,方能罷兵。臣以為為今之計,隻有斬晁錯謝諸侯,遣使者赦免諸侯罪名,才能平息判亂!”


    劉啟聽完袁盎的諫言,半晌沉默。


    袁盎之言並非不無道理,七國聯兵造反打得旗號,便是“誅晁錯、清君側”,不管諸侯們目的何在,晁錯活著,他們便可以冠冕堂皇的繼續判亂,如果晁錯死了呢?至少可以讓天下人看到他們的真實目的!可是要殺晁錯,談何容易?劉啟啊劉啟,你怎麽下得了手?他可是朕十幾年的老師啊!雖說晁大夫為人處事略有不周,但他的忠君為國,勇於任事還是很令人讚賞的。


    劉啟的心中,恍然間出現兩種聲音,殺與不殺,在不斷地爭執,不斷地撞擊著劉啟的內心深處。他站起身來,來迴踱步。


    袁盎從劉啟的步子中看到了他心中的掙紮,為了促使劉啟下定決心,便高聲道:“陛下,國為大,情為小!”


    劉啟猛然轉身,一道淩厲的寒光從他的眼睛直射袁盎,袁盎嚇得後退兩步。劉啟長舒一口氣,背對著袁盎擺擺說道:“真是如此嗎?果真如此,朕不會因為愛惜一個人而至國家於不顧!”


    袁盎馬上下拜。劉啟這句話的分量,足以讓任何權臣死無葬身之地。


    袁盎被任命為太常,一麵秘密查處禦史大夫晁錯罪證的任務,一麵準備行裝出使吳國遊說。畢竟晁錯是當朝重臣,處置不能無憑無據,以後惹人非議。


    像晁錯這種隻知道做事,不知道做人的權臣,得罪的人多如牛毛,要收集他的罪證,那是輕而易舉,隨便從朝中拉一個人出來,便可以給晁錯的罪行做人證。


    袁盎想起已故老丞相的申屠嘉悲慘結局,想起自己所受的牢獄之災,下定決心要麽不做,要麽做絕。


    袁盎在對待政敵方麵比晁錯老道。,不但要致晁錯於死地,而且還要斬草除根。


    然而,袁盎與同僚在密查晁錯罪行之時,卻發現,晁錯此人為官清廉,秉公辦事,要是從生活作風和工作作風上來做文章,恐怕還扳不倒晁錯。


    因此,袁盎將晁錯的罪行定格為梳理群臣百姓關係,意欲割讓土地給吳王,而且無人臣禮,大逆不道。


    這些罪狀,條條都是株連三族的死罪。


    劉啟收到袁盎的密詔之後,為了避免落下殺師的罪名,下密旨要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根據袁盎的密查結論,聯名駭奏晁錯。


    陶青,陳嘉,張歐都是老實巴交的人,對晁錯也深有不滿,能扳倒晁錯,而且還能替皇帝背黑鍋,自然感到非常的榮幸。


    當他們的奏折送上去之後,劉啟看都沒看,便禦筆朱批“可”字。


    所有程序上應該走的,都已經走完,就等著最後的雷霆一擊,而麵臨著生死劫難的晁錯卻仍然不分晝夜地調兵遣將,籌措糧草,為前線戰事傷透腦筋。


    十餘日後的早上,晁錯在府中休息,他起得大早,吳楚反後,他就沒一日得閑,今天終於可以稍微喘口氣了,在他的籌措下,發往前線的糧草軍需以及新兵的征募工作都有條不紊的進行著,長安城內人心也不會像之前一樣不穩了。


    而這一切,都與他晁錯的努力工作分不開的。


    心情出奇舒暢的晁錯在府院中活動著筋骨,感受著清晨的習習微風,聞著泥土的芳香,頓覺渾身充滿活力。


    正在這時,卻見陳嘉帶著一隊甲士到了府前,拿出詔書宣晁錯趕忙入宮覲見議事。


    晁錯望著甲士們全副武裝,滿臉肅殺之氣,心裏咯噔一下,“莫不是發生什麽大事了?”


    晁錯不敢怠慢,進入臥房穿戴朝服整齊後,急急告別夫人,鑽進了陳嘉準備好的軒車。


    讓晁錯感到奇怪的是,軒車去的方向並不是未央宮,而是東市,晁錯十分疑惑,喝令車夫停下。


    然而車夫卻像沒聽見晁錯的話般,仍然執鞭風馳電掣地把馬車拉到了東市法場。


    這時候,隻聽中尉拿出聖旨高聲道:“晁錯下車聽旨!”


    晁錯下得車來,發現自己身在東市的法場,腿腳一軟,癱在了地上,他已經猜出了個大概!


    當他聽到“腰斬”兩個字的時候,晁錯仰天長嘯,想要發出最後的聲音,卻不想劊子手的大刀已經劈了過來,晁錯刹那間齊腰變成了兩截!


    晁錯沒有立即斷氣,眼睛瞪得分外恐怖,嘴巴還一張一合,斷氣的時候口形卻分明是一個未出口的冤字。


    東市的法場上,晁錯的鮮血還未流幹,晁錯的家眷隨後也被押解到法場。


    哀怨的嚎哭,淋漓的鮮血,讓幾十年未見族誅殺戮的長安百姓不禁膽寒,紛紛躲避,不忍多看。


    法場邊上陰暗的角落裏,一身青衣的袁盎見此情形,也不免長歎一聲,搖搖頭,上了軒車,出了長安,直奔吳國而去。


    春雨綿綿,如泣如訴,如怨如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朝舊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墨如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墨如楓並收藏漢朝舊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