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從鴻門宴迴來,心中還是後怕不已,便把怨氣全都撒在了左司馬曹無傷頭上。也不容他辯解,一刀把他給打發了,雖然他曾誓死追隨自己。
漢軍度過一劫,駐紮在霸上也是中規中矩,不敢輕舉妄動。項羽見劉邦確實很乖,於是徹底打消了消滅劉邦軍隊的念頭。
項羽把目光投向了不遠處的鹹陽城,此時此刻,他的仇人,正躺在驪山的墳墓中,而仇人的子孫們,卻依然活得很瀟灑。項羽是個記仇的人,他的爺爺,他的叔父,他的很多親人,都死在秦人的屠刀下。他怎能不恨?
秦國人,父債子還,你們的祖先犯下的血債那就由你們來還。你們不要怪我,要怪就怪你們的先人,他們種下了仇恨,讓你我成為仇人,對於仇人,我項羽隻用刀劍問候。
當年贏政四處殺戮六國的後人,哪曾想到幾十年後,自己的後人會死在六國後人的屠刀之下。
幾千年帝王政治最大的弊病就在於此,帝王保證得了生前,卻保證不了身後。
項羽在鴻門盤桓幾天後,命令全軍進入鹹陽城。
得知項羽入城,鹹陽老百姓陷入了極度的恐慌之中。
項羽一入鹹陽,馬山就命令部隊:給我盡情地燒,給我盡情地搶,給我盡情地殺。總而言之,極盡破壞之能事。楚軍將士跟著項羽混得時間長了,早已磨煉出一顆殘忍的心。
鹹陽百姓慘遭屠戮,秦王宗室,官吏死無葬身之地,秦王子嬰未能幸免。那些原本讓劉邦垂涎三尺的秦宮美女,寶物,統統被項羽打包送往彭城。
最可惜的是秦朝宮殿被付之一炬,其中就包括那令人神往的阿房宮,據說大火燒了三個月還沒熄滅。如果這些留傳下來,肯定是中華文明的瑰寶。
項羽做完這些,還意猶未盡,又命令三十萬將士卸下刀劍,扛上鋤頭,鏟子。浩浩蕩蕩開往驪山,幹了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挖墳。驪山墓早就聞名天下,想當年秦始皇征發無數民力為之修墓,修了幾十年,修的是至今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此兩千年來盜墓賊就經常不請自去光顧驪山,拉始皇帝談談心,嘮嘮嗑。項羽將挖出的金銀財寶,全部運走,光這些財寶就足足搬了一個月,可見秦始皇陵的埋藏之巨。
秦國積累幾百年的財富一掃而空。
鹹陽變成一座死城,城池殘破,濃煙蔽日,枯藤老樹昏鴉,鹹陽人破了家,原本繁華富庶的都城變成一片廢墟。
項羽看著自己的傑作,看著到處瑟瑟發抖的秦國人,心情出奇的舒暢。
他獲得了財富,獲得了美女,獲得了複仇之後的快感,但他卻失去了一樣東西—人心。
曆史是殘酷的,但卻是公正的。誰得人心,誰失人心,老百姓是一清二楚。
等著吧,項羽,總會有人來收拾你的。鹹陽百姓紛紛在心裏咒罵著這位魔王。
當今世上,好勇鬥狠,沒有人能比得過項羽。但是論用兵打仗,卻有一人,出神入化,其他人難以望其項背。他是項羽的命中克星。
劉邦需要他,老百姓更需要他。
鹹陽一片廢墟,項羽誌得意滿地領軍東歸。路上,謀臣韓生向項羽建議道:“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土地肥沃,可用來做都城,乃至稱霸。”
韓生的話是非常有遠見的,他的這個建議是在考慮國家的長治久安之上提出的。
項羽十分痛恨秦朝,鹹陽他是一刻都不想多呆,再則,早不說晚不說,偏偏在鹹陽被破壞得一塌糊塗時候說,這不是廢話嗎,所以他不耐煩地說道:“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誰會知道!”
項羽太低估了自己,別說錦衣夜行,就算是黑衣夜行,也沒人會不認得。
韓生見項羽不予采納,隻能歎氣道:“都說楚人沐猴而冠,看來是真的了。”
不幸的是韓生的自言自語被項羽聽到了,所以說,人一倒黴,喝涼水都塞牙。項羽一聽大怒,活生生的把他扔進開水鍋裏。
項羽離開了鹹陽,帶走了這兒的一切。偌大的鹹陽城,再也看不到昔日的繁華,再也看不到帝都的氣派。
到處是死氣,死氣沉沉。
秦王朝灰飛煙滅,宮殿被毀,王室被屠,祖墳被刨,什麽都沒有留下,隻留下那渭水河的哭泣,還有那鹹陽百姓心中永遠的傷痛。
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關懷古
戰爭就此結束,天下貌似太平。
貌似而已,不用當真。
項羽走的時候,劉邦還駐紮在霸上,範增建議不能讓劉邦在關中稱王,於是,項羽想了個辦法,他派人歸報懷王,請懷王下令把劉邦調出關內。但是,楚懷王給項羽迴了封信,讓項羽暴跳如雷,信的內容就兩個字:如約。也就是說按原先約定的“先入關中者王”辦。
項羽敏銳地認識到這個傀儡是個絆腳石,他開始考量楚懷王存在的價值問題:你楚懷王算什麽東西,沒有任何功勞,卻當了王,要不是我叔叔,你就是個放羊的賤民,我看得起你才跟你打聲招唿,現在竟然敢違背我的意思,看來你是活得不耐煩了?
項羽動了殺機,但在範增的勸阻下,他並沒有馬上殺他,畢竟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現在殺還不是時候。在處理掉楚懷王之前,項羽還作了一次秀,尊楚懷王為義帝。
高處不勝寒,一個天天宅在家裏的宅男,不用幹活也沒活可幹,卻升職加薪,這意味著什麽?
不用明說,意味著好日子要到頭了。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有白升職的宅男。
按照正常的情況,一個王朝的滅亡必然預示著一個王朝的興起。
但是,事實上沒有。
秦王朝壽終正寢,項羽是唯一可以號令天下的人,但他卻沒有一個長期而條理的經營江山的計劃,為了表彰有功之人,他開始大肆分封諸侯。
這些受封的人如下:
沛公為漢王,得巴蜀漢中地,都南鄭。
秦降將章邯為雍王,得鹹陽以西地,都廢邱。
司馬欣為塞王,得鹹陽以東地,都櫟陽。
董翳為翟王,得上郡地,都高奴。
魏王豹徙封河東,號西魏王,都平陽。
趙王歇徙封代地,仍號趙王,都代郡。
趙將張耳為常山王,得趙故地,都襄國。
司馬卬為殷王,得河內地,都朝歌。
申陽張耳嬖臣先下河南迎楚,為河南王,得河南地,都洛陽。
楚將英布為九江王,都六。
楚柱國共敖曾擊南郡有功,為臨江王,都江陵。
燕王韓廣徙封遼東,改號遼東王,都無終。
燕將臧荼從楚救趙,且隨項羽入關,為燕王,得燕故地,都薊。
番君吳芮芮為英布婦翁,曾由布招芮,從羽入關,為衡山王,都邾。
齊王田市徙封膠東,改號膠東王,都即墨。
齊將田都從楚救趙,隨羽入關,為齊王,得齊故地,都臨淄。
田安故齊王建孫,下濟北數城,引兵降楚,為濟北王,都博陽。
韓王成封號如舊,仍都陽翟。
以上共封十七人為王,而項羽自稱西楚霸王,這是一個曠古絕今的稱號。
項羽的封賞貌似很好很公平,有功之人都受到了封賞。實際上,這裏隱藏著巨大的危機。
危機一,劉邦不滿意,沒有按約定做成關中王。
危機二,陳餘不滿意,他與張耳齊名,張耳封了,他沒封王。
危機三,田榮不滿意,他是齊地最大的豪強地主,他沒封王。
危機四,彭越不滿意,雖然他功勞不大,但畢竟也有一批人馬。
這四個人都不是好惹的主。
項羽不是一個政治家,而範增也不是一個戰略家。
一個可以給天下諸侯封王的人,他不稱皇帝,不稱天子,卻自稱霸王。想想真有意思!
用現在的話說,項羽很潮。
如果不理解潮是什麽意思,你可以去買件衣服,找個牌子叫美特斯邦威,純正的國產,名字卻非國產,這就是潮。
項羽不稱皇帝,是因為皇帝稱號是秦始皇創立的,他痛恨秦始皇。
他不稱天子,是個性使然。在他眼裏,叫什麽無所謂,實力才是第一位的。
他的意思很明顯:我項羽就是這麽囂張,我就是這麽霸道,怎麽了?不服氣嗎?不服氣戰場上過幾招看看!
記住項羽,還要記住他的霸氣和個性。
其實,項羽已經是實質上的皇帝。
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說道:“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
這個“政由羽出”,就很說明問題,政是指政策,管理國家的政策都是由項羽頒布的,除了皇帝,天子,誰能有這個權利?
皇帝也好,天子也好,總而言之,我們記住,他現在叫西楚霸王。我們必須尊重原創者的姓名權。
封賞完畢,塵歸塵,土歸土。所有諸侯各迴自己的領土。
項羽迴到彭城,覺得義帝礙事,就把他打發去長沙,定都郴州,後來又密令英布和共熬在途中把他殺死於江中。後世的明太祖也是這麽把紅巾軍的共主韓林兒搞死的。
都是欲蓋彌彰,雖說是秘密暗殺,實際上所有人都知道是誰幹的。
為了防止劉邦不老老實實的去巴蜀,項羽調撥了三萬人跟隨劉邦,名義上是護送,實質上是脅迫。原本項羽是不把劉邦那點人馬放在眼裏,但範增這個老頭整天在項羽耳邊吹風:你要防著你那好兄弟,一定要防著他。
話說多了,也就半信半疑。
劉邦去南鄭的路上一直在生氣。
生氣歸生氣,還是得老老實實去。入蜀後,張良建議:為了消除項羽的懷疑,把所有入蜀的棧道(子午道)都燒掉,一是示自己無東歸之誌,二是防敵人有偷襲之舉。
劉邦采納了張良的建議,將棧道附之一炬。
去過四川的人都知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三國時候,魏國的鄧艾為了滅掉蜀國,不走棧道,沒有別的路,隻能走陰平小道,還是裹著褥被從山崖上滾下去的,足以說明蜀道有多艱險,要是沒有過多地想法,估計一輩子得都想趴在那裏不想動。
所以當得知劉邦燒除了棧道後,項羽一下子放下心來,一心一意與虞姬享受著人生最得意的時刻。
張良再次辭別劉邦,去找韓王成,他的韓國情結還是很濃。
張良一走,劉邦心裏又一陣空落落的。
劉邦,不用難過,張良走了還會迴來的。劉邦,別生氣了,項羽雖然封賞不公,但他給了你一個名字--漢,這個名字,流傳至今,讓我們一生引以為豪。
張良走了,有一個人來了,得到那個人也是劉邦真真正正的福氣。
他的名字叫韓信,一個帶兵多多益善的軍事奇才,曆史的聚光燈開始聚焦到這個年輕人的身上。
漢軍度過一劫,駐紮在霸上也是中規中矩,不敢輕舉妄動。項羽見劉邦確實很乖,於是徹底打消了消滅劉邦軍隊的念頭。
項羽把目光投向了不遠處的鹹陽城,此時此刻,他的仇人,正躺在驪山的墳墓中,而仇人的子孫們,卻依然活得很瀟灑。項羽是個記仇的人,他的爺爺,他的叔父,他的很多親人,都死在秦人的屠刀下。他怎能不恨?
秦國人,父債子還,你們的祖先犯下的血債那就由你們來還。你們不要怪我,要怪就怪你們的先人,他們種下了仇恨,讓你我成為仇人,對於仇人,我項羽隻用刀劍問候。
當年贏政四處殺戮六國的後人,哪曾想到幾十年後,自己的後人會死在六國後人的屠刀之下。
幾千年帝王政治最大的弊病就在於此,帝王保證得了生前,卻保證不了身後。
項羽在鴻門盤桓幾天後,命令全軍進入鹹陽城。
得知項羽入城,鹹陽老百姓陷入了極度的恐慌之中。
項羽一入鹹陽,馬山就命令部隊:給我盡情地燒,給我盡情地搶,給我盡情地殺。總而言之,極盡破壞之能事。楚軍將士跟著項羽混得時間長了,早已磨煉出一顆殘忍的心。
鹹陽百姓慘遭屠戮,秦王宗室,官吏死無葬身之地,秦王子嬰未能幸免。那些原本讓劉邦垂涎三尺的秦宮美女,寶物,統統被項羽打包送往彭城。
最可惜的是秦朝宮殿被付之一炬,其中就包括那令人神往的阿房宮,據說大火燒了三個月還沒熄滅。如果這些留傳下來,肯定是中華文明的瑰寶。
項羽做完這些,還意猶未盡,又命令三十萬將士卸下刀劍,扛上鋤頭,鏟子。浩浩蕩蕩開往驪山,幹了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挖墳。驪山墓早就聞名天下,想當年秦始皇征發無數民力為之修墓,修了幾十年,修的是至今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此兩千年來盜墓賊就經常不請自去光顧驪山,拉始皇帝談談心,嘮嘮嗑。項羽將挖出的金銀財寶,全部運走,光這些財寶就足足搬了一個月,可見秦始皇陵的埋藏之巨。
秦國積累幾百年的財富一掃而空。
鹹陽變成一座死城,城池殘破,濃煙蔽日,枯藤老樹昏鴉,鹹陽人破了家,原本繁華富庶的都城變成一片廢墟。
項羽看著自己的傑作,看著到處瑟瑟發抖的秦國人,心情出奇的舒暢。
他獲得了財富,獲得了美女,獲得了複仇之後的快感,但他卻失去了一樣東西—人心。
曆史是殘酷的,但卻是公正的。誰得人心,誰失人心,老百姓是一清二楚。
等著吧,項羽,總會有人來收拾你的。鹹陽百姓紛紛在心裏咒罵著這位魔王。
當今世上,好勇鬥狠,沒有人能比得過項羽。但是論用兵打仗,卻有一人,出神入化,其他人難以望其項背。他是項羽的命中克星。
劉邦需要他,老百姓更需要他。
鹹陽一片廢墟,項羽誌得意滿地領軍東歸。路上,謀臣韓生向項羽建議道:“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土地肥沃,可用來做都城,乃至稱霸。”
韓生的話是非常有遠見的,他的這個建議是在考慮國家的長治久安之上提出的。
項羽十分痛恨秦朝,鹹陽他是一刻都不想多呆,再則,早不說晚不說,偏偏在鹹陽被破壞得一塌糊塗時候說,這不是廢話嗎,所以他不耐煩地說道:“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誰會知道!”
項羽太低估了自己,別說錦衣夜行,就算是黑衣夜行,也沒人會不認得。
韓生見項羽不予采納,隻能歎氣道:“都說楚人沐猴而冠,看來是真的了。”
不幸的是韓生的自言自語被項羽聽到了,所以說,人一倒黴,喝涼水都塞牙。項羽一聽大怒,活生生的把他扔進開水鍋裏。
項羽離開了鹹陽,帶走了這兒的一切。偌大的鹹陽城,再也看不到昔日的繁華,再也看不到帝都的氣派。
到處是死氣,死氣沉沉。
秦王朝灰飛煙滅,宮殿被毀,王室被屠,祖墳被刨,什麽都沒有留下,隻留下那渭水河的哭泣,還有那鹹陽百姓心中永遠的傷痛。
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關懷古
戰爭就此結束,天下貌似太平。
貌似而已,不用當真。
項羽走的時候,劉邦還駐紮在霸上,範增建議不能讓劉邦在關中稱王,於是,項羽想了個辦法,他派人歸報懷王,請懷王下令把劉邦調出關內。但是,楚懷王給項羽迴了封信,讓項羽暴跳如雷,信的內容就兩個字:如約。也就是說按原先約定的“先入關中者王”辦。
項羽敏銳地認識到這個傀儡是個絆腳石,他開始考量楚懷王存在的價值問題:你楚懷王算什麽東西,沒有任何功勞,卻當了王,要不是我叔叔,你就是個放羊的賤民,我看得起你才跟你打聲招唿,現在竟然敢違背我的意思,看來你是活得不耐煩了?
項羽動了殺機,但在範增的勸阻下,他並沒有馬上殺他,畢竟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現在殺還不是時候。在處理掉楚懷王之前,項羽還作了一次秀,尊楚懷王為義帝。
高處不勝寒,一個天天宅在家裏的宅男,不用幹活也沒活可幹,卻升職加薪,這意味著什麽?
不用明說,意味著好日子要到頭了。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也沒有白升職的宅男。
按照正常的情況,一個王朝的滅亡必然預示著一個王朝的興起。
但是,事實上沒有。
秦王朝壽終正寢,項羽是唯一可以號令天下的人,但他卻沒有一個長期而條理的經營江山的計劃,為了表彰有功之人,他開始大肆分封諸侯。
這些受封的人如下:
沛公為漢王,得巴蜀漢中地,都南鄭。
秦降將章邯為雍王,得鹹陽以西地,都廢邱。
司馬欣為塞王,得鹹陽以東地,都櫟陽。
董翳為翟王,得上郡地,都高奴。
魏王豹徙封河東,號西魏王,都平陽。
趙王歇徙封代地,仍號趙王,都代郡。
趙將張耳為常山王,得趙故地,都襄國。
司馬卬為殷王,得河內地,都朝歌。
申陽張耳嬖臣先下河南迎楚,為河南王,得河南地,都洛陽。
楚將英布為九江王,都六。
楚柱國共敖曾擊南郡有功,為臨江王,都江陵。
燕王韓廣徙封遼東,改號遼東王,都無終。
燕將臧荼從楚救趙,且隨項羽入關,為燕王,得燕故地,都薊。
番君吳芮芮為英布婦翁,曾由布招芮,從羽入關,為衡山王,都邾。
齊王田市徙封膠東,改號膠東王,都即墨。
齊將田都從楚救趙,隨羽入關,為齊王,得齊故地,都臨淄。
田安故齊王建孫,下濟北數城,引兵降楚,為濟北王,都博陽。
韓王成封號如舊,仍都陽翟。
以上共封十七人為王,而項羽自稱西楚霸王,這是一個曠古絕今的稱號。
項羽的封賞貌似很好很公平,有功之人都受到了封賞。實際上,這裏隱藏著巨大的危機。
危機一,劉邦不滿意,沒有按約定做成關中王。
危機二,陳餘不滿意,他與張耳齊名,張耳封了,他沒封王。
危機三,田榮不滿意,他是齊地最大的豪強地主,他沒封王。
危機四,彭越不滿意,雖然他功勞不大,但畢竟也有一批人馬。
這四個人都不是好惹的主。
項羽不是一個政治家,而範增也不是一個戰略家。
一個可以給天下諸侯封王的人,他不稱皇帝,不稱天子,卻自稱霸王。想想真有意思!
用現在的話說,項羽很潮。
如果不理解潮是什麽意思,你可以去買件衣服,找個牌子叫美特斯邦威,純正的國產,名字卻非國產,這就是潮。
項羽不稱皇帝,是因為皇帝稱號是秦始皇創立的,他痛恨秦始皇。
他不稱天子,是個性使然。在他眼裏,叫什麽無所謂,實力才是第一位的。
他的意思很明顯:我項羽就是這麽囂張,我就是這麽霸道,怎麽了?不服氣嗎?不服氣戰場上過幾招看看!
記住項羽,還要記住他的霸氣和個性。
其實,項羽已經是實質上的皇帝。
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說道:“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
這個“政由羽出”,就很說明問題,政是指政策,管理國家的政策都是由項羽頒布的,除了皇帝,天子,誰能有這個權利?
皇帝也好,天子也好,總而言之,我們記住,他現在叫西楚霸王。我們必須尊重原創者的姓名權。
封賞完畢,塵歸塵,土歸土。所有諸侯各迴自己的領土。
項羽迴到彭城,覺得義帝礙事,就把他打發去長沙,定都郴州,後來又密令英布和共熬在途中把他殺死於江中。後世的明太祖也是這麽把紅巾軍的共主韓林兒搞死的。
都是欲蓋彌彰,雖說是秘密暗殺,實際上所有人都知道是誰幹的。
為了防止劉邦不老老實實的去巴蜀,項羽調撥了三萬人跟隨劉邦,名義上是護送,實質上是脅迫。原本項羽是不把劉邦那點人馬放在眼裏,但範增這個老頭整天在項羽耳邊吹風:你要防著你那好兄弟,一定要防著他。
話說多了,也就半信半疑。
劉邦去南鄭的路上一直在生氣。
生氣歸生氣,還是得老老實實去。入蜀後,張良建議:為了消除項羽的懷疑,把所有入蜀的棧道(子午道)都燒掉,一是示自己無東歸之誌,二是防敵人有偷襲之舉。
劉邦采納了張良的建議,將棧道附之一炬。
去過四川的人都知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三國時候,魏國的鄧艾為了滅掉蜀國,不走棧道,沒有別的路,隻能走陰平小道,還是裹著褥被從山崖上滾下去的,足以說明蜀道有多艱險,要是沒有過多地想法,估計一輩子得都想趴在那裏不想動。
所以當得知劉邦燒除了棧道後,項羽一下子放下心來,一心一意與虞姬享受著人生最得意的時刻。
張良再次辭別劉邦,去找韓王成,他的韓國情結還是很濃。
張良一走,劉邦心裏又一陣空落落的。
劉邦,不用難過,張良走了還會迴來的。劉邦,別生氣了,項羽雖然封賞不公,但他給了你一個名字--漢,這個名字,流傳至今,讓我們一生引以為豪。
張良走了,有一個人來了,得到那個人也是劉邦真真正正的福氣。
他的名字叫韓信,一個帶兵多多益善的軍事奇才,曆史的聚光燈開始聚焦到這個年輕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