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漸漸褪去了深沉,一抹淺淺的亮光,從遙遠的天際升起,以晨露玉華,洗去了那亙古無邊的沉凝,如泛白的魚肚,灑落絲絲縷縷的光明與溫暖,落在那座寧靜而美麗的小城上,如是淺淺而溫暖的笑容。
光明始矣,可小城中,依舊充斥著靜謐和安寧,仿似那抹淺淺的溫暖與光明並未打擾到城中人們的美夢。
夢境,總要比現實美得多。不過現實比夢境,卻更要有滋有味。
青木蔥蘢的英賢山上,緊閉的青木門扉開啟,“吱呀”的輕鳴,宛如素手勾起的琴弦,攜著清風的柔軟,譜出美妙的旋律,惹得天際的那抹光明從雲叢中灑下,落在少年嘴角泛起的笑容上,不留半分陰鬱與黑暗,門裏門外,分外璨爛。
唐笑風張開上雙臂,雙目微闔,嘴角泛出暖暖的笑意,清晨的陽光,總是如此美好而溫暖,讓人生不出一點惱怒與怨恨。
抬首間,光芒傾瀉如瀑,正落在前院一幢簡樸陳舊的建築上,青黑的磚瓦間雜有青苔斑斑,紅漆剝落的門窗上泛出枯黃,青石鋪就的台階間亦是坑窪不平,如同踽踽獨行的老人,在歲月風霜的洗禮下,悄悄逝去了青春年華,斂去了鋒芒棱角,變得滄桑,滿臉皺紋。
唯有建築中央的那塊青梨木牌匾上的兩個字,在陽光的鋪灑下,不沾絲毫塵灰,青金之色熠熠生輝,耀眼而奪目,不但不顯老舊、平凡,反而矯若遊龍,似要掙脫那方寸之地的束縛,遨遊霄漢九幽,意與天地試比高。
簡樸與耀眼,沉斂與驕傲,本應相互充斥的矛盾,卻在這方寸之間,顯得和諧自然,仿似少了誰,都會變得殘缺、遺憾。
“英賢”
唐笑風望著陽光之下那耀眼奪目青金牌匾,微微出神,輕輕呢喃了一聲。
“英賢書院”,或者說是“英賢塚”,相傳當年大唐初立,魏、莽趁唐新立未定時,各領兵十萬,意欲侵吞唐國,太祖領兵十萬,於西流北拒北莽,西退大魏,煌煌十萬之兵,萬千英賢魂葬西流城外。唐皇太祖感念十萬英賢衛國辟疆之功,提掌開山,盡葬戰死英賢於山中,而後立“英賢塚”於山頂,立塚紀之。
此後百年,西流城曆經兵燹戰亂,於一次與北莽交鋒之中,西流城破,北莽鐵騎席卷,數萬西流軍民退守“英賢塚”,以身護祠,死戰不退,北莽久攻不下,放火燒山,大火漫天,三日不絕,數萬西流軍民葬身其間,“英賢塚”亦付之一炬。
太宗皇帝聞報,怒不可遏,親領十萬大軍,以飛血將軍衛血城為先鋒,痛擊北莽百裏,收複西流城。是日,西流城殘存軍民,家家縞素,以念山中不屈英魂,唐皇悲之,哀之,於山中傾灑萬壇美酒,以祭山中英魂,本亦從先帝之法,修築“英賢塚”以紀之,但目睹西流城殘破苟延,亟需英才,便於山頂“英賢塚”原址修蓋學院,親書“英賢”匾額,既念昔日英賢報國之恩,又望將來可培養出益國英賢,是以題書“英賢”。
英賢書院即立,西流城百姓感念太祖、太宗之恩,故稱英賢書院所在之山為英賢山,山中細流為酒河。
據聞英賢書院成立之初,賢者名士師教於斯,英才輩出,有江流月一人一劍截江海,掩了江湖甲子劍道鋒芒;有秋長空三策定春秋,一筆可當百萬師;有夏無霜獨身赴國難,方寸山中方寸天,一人守國門,劍氣煌煌三萬裏;有楊歸名一卷《春秋》治春秋,為天下寒門士子筆開天途……天下俊才莫不以出之英賢而自傲,英賢一名,多傳後世。
可惜,水滿則溢,月盈則虧,英賢書院負天下盛名,倡導有教無類,學生之中良莠不齊,先有程略峰暗通曲款,與魏勾結,後有雪千山暗投北莽,夜引北莽鐵騎入城,劫掠西流,雖然英賢書院中奇人異士無算,但終難抗衡北莽煌煌鐵騎,英賢書院也於此一役中毀歿。
其風波之後,英賢書院雖得以重建,但終是元氣大傷,不複從前,朝中亦不乏攻訐之語,英賢書院由此沒落。
走過了,看過了,迴來了,也就被人忘記了!哪裏還會有人記得那十萬英賢十萬魂,十方風雨十方人。
唐笑風想的有些出神,從英賢書院的輝煌,想到了英賢書院的衰敗,從英賢山的不屈英魂,想到了投敵叛國的奸徒,想的有些遠,便想的有些多。
時間久了,脖子有些僵硬,唐笑風搖了搖脖頸,癡癡笑了一聲,他沒有什麽雄心壯誌去追尋昔日的榮光,他隻是想守護好英賢書院而已,因為這是他的家。
其實,這樣安安靜靜、平平淡淡,也挺好。
迴過神來,唐笑風迴屋取過一個竹籃,快步朝山下走去。每月十五前後,唐笑風都會到山下的集鎮采購一些油鹽醬醋等生活用品,現在時間雖然還早,但英賢山距離山腳的集鎮頗有一段路程,等到達山下時,想來集鎮已經熱鬧歡騰起來,宋叔的雜貨鋪也該開門了。等買完東西迴山,剛好跟上做早飯。
雖已是秋天,但並未到落葉滿南山的季節,山間小徑上沒多少落葉,倒是山野樹林一片橙黃,綴著青陽,頗顯喜慶。
乘著西流清秋難得的喜慶天,唐笑風隻花費了不到半炷香時間,就來到了山下集鎮,此時,街巷兩側已有商販忙碌著擺攤招攬生意,人流熙攘,頗為熱鬧。
不過唐笑風要找的宋記雜貨鋪並不在這兒,而是位於集鎮偏南的一條僻靜小巷裏,地段偏僻,人流稀少,除了周圍的街坊鄰居外,平日裏沒人上門買東西,比較冷清。不過唐笑風倒寧願多走幾步路來宋記雜貨鋪買東西,因為這裏不但物品種類齊全,斤足秤滿,尤為緊要的是價格公道便宜,這對於向來喜歡精打細算的唐笑風而言,是個不小的誘惑。
來到宋記雜貨鋪時,雜貨鋪的木門已經敞開,陽光微微傾斜進屋裏,一掃屋內的黑暗陰鬱;老板宋三正站在櫃台後,仔細盤點著貨架上的貨物,一如從前,一絲不苟。
光明始矣,可小城中,依舊充斥著靜謐和安寧,仿似那抹淺淺的溫暖與光明並未打擾到城中人們的美夢。
夢境,總要比現實美得多。不過現實比夢境,卻更要有滋有味。
青木蔥蘢的英賢山上,緊閉的青木門扉開啟,“吱呀”的輕鳴,宛如素手勾起的琴弦,攜著清風的柔軟,譜出美妙的旋律,惹得天際的那抹光明從雲叢中灑下,落在少年嘴角泛起的笑容上,不留半分陰鬱與黑暗,門裏門外,分外璨爛。
唐笑風張開上雙臂,雙目微闔,嘴角泛出暖暖的笑意,清晨的陽光,總是如此美好而溫暖,讓人生不出一點惱怒與怨恨。
抬首間,光芒傾瀉如瀑,正落在前院一幢簡樸陳舊的建築上,青黑的磚瓦間雜有青苔斑斑,紅漆剝落的門窗上泛出枯黃,青石鋪就的台階間亦是坑窪不平,如同踽踽獨行的老人,在歲月風霜的洗禮下,悄悄逝去了青春年華,斂去了鋒芒棱角,變得滄桑,滿臉皺紋。
唯有建築中央的那塊青梨木牌匾上的兩個字,在陽光的鋪灑下,不沾絲毫塵灰,青金之色熠熠生輝,耀眼而奪目,不但不顯老舊、平凡,反而矯若遊龍,似要掙脫那方寸之地的束縛,遨遊霄漢九幽,意與天地試比高。
簡樸與耀眼,沉斂與驕傲,本應相互充斥的矛盾,卻在這方寸之間,顯得和諧自然,仿似少了誰,都會變得殘缺、遺憾。
“英賢”
唐笑風望著陽光之下那耀眼奪目青金牌匾,微微出神,輕輕呢喃了一聲。
“英賢書院”,或者說是“英賢塚”,相傳當年大唐初立,魏、莽趁唐新立未定時,各領兵十萬,意欲侵吞唐國,太祖領兵十萬,於西流北拒北莽,西退大魏,煌煌十萬之兵,萬千英賢魂葬西流城外。唐皇太祖感念十萬英賢衛國辟疆之功,提掌開山,盡葬戰死英賢於山中,而後立“英賢塚”於山頂,立塚紀之。
此後百年,西流城曆經兵燹戰亂,於一次與北莽交鋒之中,西流城破,北莽鐵騎席卷,數萬西流軍民退守“英賢塚”,以身護祠,死戰不退,北莽久攻不下,放火燒山,大火漫天,三日不絕,數萬西流軍民葬身其間,“英賢塚”亦付之一炬。
太宗皇帝聞報,怒不可遏,親領十萬大軍,以飛血將軍衛血城為先鋒,痛擊北莽百裏,收複西流城。是日,西流城殘存軍民,家家縞素,以念山中不屈英魂,唐皇悲之,哀之,於山中傾灑萬壇美酒,以祭山中英魂,本亦從先帝之法,修築“英賢塚”以紀之,但目睹西流城殘破苟延,亟需英才,便於山頂“英賢塚”原址修蓋學院,親書“英賢”匾額,既念昔日英賢報國之恩,又望將來可培養出益國英賢,是以題書“英賢”。
英賢書院即立,西流城百姓感念太祖、太宗之恩,故稱英賢書院所在之山為英賢山,山中細流為酒河。
據聞英賢書院成立之初,賢者名士師教於斯,英才輩出,有江流月一人一劍截江海,掩了江湖甲子劍道鋒芒;有秋長空三策定春秋,一筆可當百萬師;有夏無霜獨身赴國難,方寸山中方寸天,一人守國門,劍氣煌煌三萬裏;有楊歸名一卷《春秋》治春秋,為天下寒門士子筆開天途……天下俊才莫不以出之英賢而自傲,英賢一名,多傳後世。
可惜,水滿則溢,月盈則虧,英賢書院負天下盛名,倡導有教無類,學生之中良莠不齊,先有程略峰暗通曲款,與魏勾結,後有雪千山暗投北莽,夜引北莽鐵騎入城,劫掠西流,雖然英賢書院中奇人異士無算,但終難抗衡北莽煌煌鐵騎,英賢書院也於此一役中毀歿。
其風波之後,英賢書院雖得以重建,但終是元氣大傷,不複從前,朝中亦不乏攻訐之語,英賢書院由此沒落。
走過了,看過了,迴來了,也就被人忘記了!哪裏還會有人記得那十萬英賢十萬魂,十方風雨十方人。
唐笑風想的有些出神,從英賢書院的輝煌,想到了英賢書院的衰敗,從英賢山的不屈英魂,想到了投敵叛國的奸徒,想的有些遠,便想的有些多。
時間久了,脖子有些僵硬,唐笑風搖了搖脖頸,癡癡笑了一聲,他沒有什麽雄心壯誌去追尋昔日的榮光,他隻是想守護好英賢書院而已,因為這是他的家。
其實,這樣安安靜靜、平平淡淡,也挺好。
迴過神來,唐笑風迴屋取過一個竹籃,快步朝山下走去。每月十五前後,唐笑風都會到山下的集鎮采購一些油鹽醬醋等生活用品,現在時間雖然還早,但英賢山距離山腳的集鎮頗有一段路程,等到達山下時,想來集鎮已經熱鬧歡騰起來,宋叔的雜貨鋪也該開門了。等買完東西迴山,剛好跟上做早飯。
雖已是秋天,但並未到落葉滿南山的季節,山間小徑上沒多少落葉,倒是山野樹林一片橙黃,綴著青陽,頗顯喜慶。
乘著西流清秋難得的喜慶天,唐笑風隻花費了不到半炷香時間,就來到了山下集鎮,此時,街巷兩側已有商販忙碌著擺攤招攬生意,人流熙攘,頗為熱鬧。
不過唐笑風要找的宋記雜貨鋪並不在這兒,而是位於集鎮偏南的一條僻靜小巷裏,地段偏僻,人流稀少,除了周圍的街坊鄰居外,平日裏沒人上門買東西,比較冷清。不過唐笑風倒寧願多走幾步路來宋記雜貨鋪買東西,因為這裏不但物品種類齊全,斤足秤滿,尤為緊要的是價格公道便宜,這對於向來喜歡精打細算的唐笑風而言,是個不小的誘惑。
來到宋記雜貨鋪時,雜貨鋪的木門已經敞開,陽光微微傾斜進屋裏,一掃屋內的黑暗陰鬱;老板宋三正站在櫃台後,仔細盤點著貨架上的貨物,一如從前,一絲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