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坊羊宅西邊的空地上,地基已經打好。


    每天都有甄官署燒製的磚瓦運進來,暴水那年的太行大木更是一根接一根搬進來,作為營建宅院的材料。


    通政坊一共就兩戶人家,而今另一戶有著落了:裴宅。


    當尚書令裴邈收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他隻苦笑了一聲,然後站在人聲鼎沸的建築工地外,久久無語。


    他才五十出頭,還能接著幹,奈何!奈何!


    按照傳出來的消息,他將「榮升」司徒(正一品),並賜豪宅,可謂榮寵已極,但他要這個嗎?


    「景聲?你怎不在汴梁?」宣陽門外,一輛牛車剛剛出城,不料車上竟響起了喊聲。


    裴邈尋聲望去,竟然是原單於府從事中郎、現禦史中丞裴憲。


    「景思,你這是要去哪?」裴邈問道,問完,又從懷中掏出一份地契、房契,苦笑道:「來京述職,順便領‘賞」。”


    「我去雍州巡查。」裴憲一邊說,一邊下了牛車。


    走近之後,搖頭歎道:「一宅盡半坊之地,與王府無異,我看不是賞,而是禍。」


    裴沉默不語。


    「聽聞你要當司徒了?」裴憲問道。


    裴邈點了點頭,臉色嗨暗。


    「官迷心竅。」裴憲冷笑一聲,道:「汝少時與人清談,頗有閑淡之風,為何當了尚書令就變了?」


    「好了!景思!」裴邈臉上有些掛不住,說道。


    裴憲搖了搖頭,道:「當司徒也好,清貴、崇高,便是三省官長,在你麵前也要畢恭畢敬。」


    裴邈歎了口氣,不想多說。


    「還做夢當‘小丞相」呢?」裴憲看他那樣子,就有些生氣,道:「怎麽?難不成你還想以司徒錄尚書事?」


    裴邈愣然,半響後說道:「新朝應不會出現‘錄尚書事」了。」


    對掌握六部的尚書令來說,「錄尚書事」這個加銜簡直就是噩耗。


    尚書令本來是尚書省六部的最高長官,擁有獨立的決策權和執行權,比中書省、門下省不知道強哪裏去了。


    但如果有「錄尚書事」,那他就失去決策權了,淪為執行者。


    後漢以來,三公之類的高官漸成擺設:「三公之職,備員而已」。


    但從官品、地位、影響力來說,他們又非常強,隻不過沒有具體執掌罷了。


    如果給他們加「錄尚書事」頭銜,進入尚書台(尚書省)呢?那可就不一樣了,尚書令就得聽他們的,完全或部分失去自己的意誌。


    後漢年間,太傅袁和大將軍何進錄尚書事,總攬大權。


    董卓死後,司徒王允錄尚書事,總朝政,


    曹操那會更狠,本人以司空錄尚書事,還以荀彧為尚書令。


    誰「錄尚書事」,就意味著誰進入了尚書省,然後就是內部排班次,尚書令如何能與三公、大將軍之類的比?


    裴邈升任司徒,如果不錄尚書事,那就被排斥在尚書省之外,失去實際權力了。


    但如果尚書令上麵既無丞相,又無錄尚書事的三公,那他就擁有完整的意誌和決策權,成為「半步丞相」,另外半步被中書省(起草詔書)、門下省(審核、批駁)拿走了。


    裴邈本就存著這個期望,


    他比王衍小了快二十歲,如果熬到王衍死去,新朝罷廢丞相之後,他就是實權最大的官員了。


    但梁王可能覺得他在尚書令的位置上幹了太久了,又或者攻滅匈奴之後,覺得河東沒那麽重要了,於是將他明升暗降,排斥出了實權圈子。


    每每思及於此,總是懊惱神傷,更有些怨。


    「尚書令是誰?」裴憲雖然對名利興趣一般,但還是很好奇。


    「這便是奇異之處了,沒聽到風聲。」裴邈說道:「不過,多半是留給汝潁士人的。新朝的江山,他們功勳卓著,現在沒了丞相,尚書令還能跑了?」


    裴憲不得不承認,這話有道理,於是問道:「難不成是庾元規?」


    「他?」裴邈看向裴憲,表情奇怪。


    裴憲也看向裴邈,表情同樣奇怪。


    最後,兩個人忍不住笑了起來,


    「庾元規當一部尚書,或勉強勝任,尚書令為難他了。」裴邈自矜道:「此職雖不繁難,但也不是誰都能當的。”


    裴憲搖頭道:「管他誰當呢。老夫與你等不是一路人,唯願別爭出亂子來,壞了大局。」


    被他這麽一打岔,裴邈鬱悶的心情倒淡了許多,於是揮手道:「景思可速行。」


    裴憲拱了拱手,轉身離去了。


    裴邈繼續站在通政坊內,神思不屬。


    朝堂之上,潁川士人的勢頭還是那麽強勁,


    從這裏也可側麵看出,六王子繼承大位的排序還是在諸子之上。


    這就是嫡長子的優勢啊。


    隻要能力和其他王子差不多,甚至哪怕稍遜一籌,他都是最優先的。


    不然的話,朝堂格局不會如此。


    不但庾文君皇後之位不保,三省六部潁川勢力也會遭到大清洗,而這一切都沒有發生,潁川士人依然執牛耳,這就說明很多問題了。


    隻能等了!一切還有機會,很多事情並未塵埃落定。


    穎川士人不可能不出錯,說不定哪天庾亮複起之後,做出什麽讓梁王極為震怒之事。


    ******


    八月底前後,裴憲乘坐的牛車終於抵達了長安。


    結果沒一個高級官員出來接待他,官階最高的居然是京兆太守鄭世達。


    「金鎮西呢?」裴憲入了長安,直奔鎮西將軍府,結果被門警攔下了,頓時不悅,直接質問道。


    「裴禦史且隨我來太守府。」關鄭世達十分客氣,笑著說道:「金督已啟程往天水而去。


    「打仗去了?」裴憲問道。


    「然也。」鄭世達下令牛車轉向,直奔太守府而去。


    入內之後,親自奉茶,姿態極低地說道:「裴公來此,所謂何事?」


    裴憲警惕地看了他一眼,道:「國朝有製,禦史巡視四方,難道需要向你稟報不成?」


    「豈敢。」鄭世達汕笑道。


    裴憲臉色稍緩,又問道:「西邊打起來了麽?」


    「戰事已起。」談到正事,鄭世達收起了臉上的諂媚,道:「西中郎將北宮純為前鋒都督,率諸部落兵萬人及鮮卑竇於真部三千騎先行,七月至陰平,大敗氏人。楊堅頭負傷,雖據城頑抗,然敗局已定,陰平收複不遠。」


    裴憲雖然帶過兵,但直接被匈奴嚇跑了,壓根不懂軍事,聽了鄭世達的話,隻道:「陰平、武都二郡一個都沒拿下?」


    鄭世達不知道該怎麽說,隻能敷衍道:「裴公靜候佳音便可。姚弋仲等部已開往武都,楊氏戰力不強,所恃者唯山高路遠、道途難行罷了。北宮將軍至陰平大勝之後,有三千戶來降,便可看出端倪。氏人一看楊氏兄弟勢頹,立刻背其而去,沒那麽難打的。”


    「原來如此。」裴憲點頭道:「成都李氏亦氏人,會不會救援楊氏兄弟?」


    「我看難。」鄭世達說道:「其人先降成,再叛離,更擒殺了成主李雄之侄、侍中兼中領軍李,此仇難消。成漢不出兵擊之就不錯了。」


    「如此甚好。」裴憲舒了一口氣,道:「長年征戰,國力難支。能速戰速決便是好事,若能長驅而下梁州,則更美。」


    「裴公所言極是。」鄭世達笑道。


    外間傳來了一陣腳步聲,一老仆正探頭探腦。


    鄭世達看了下裴憲,直接問道:「何事?」


    「金督自天水傳訊,有涼州父老數十人已離武威,往長安而來,請府君出麵相迎,以禮相待。


    」老仆答道。


    「事濟矣!」鄭世達一聽,大笑道。


    裴憲聽得一頭霧水,疑惑地看向他。


    鄭世達本不欲多言,因為他覺得裴憲這人除了道德高尚、精通禮儀典章之外,一無是處。但考慮到此輩成事不足,卻很容易抓他們的錯處上報,不能太過怠慢,於是解釋了一番:「天使至武威後,遍訪涼州諸郡賢良,報吏部詔舉。今有數十父老東行,事必成矣。」


    「再算上北宮將軍入朝任職,、二人得大王禮遇之事,涼州內部或互相猜疑,不複一心。


    如此,將來大兵攻伐,可事半功倍。」


    裴憲聽得還要攻涼州、還要打仗,又歎息了起來。


    「裴公請自便,仆這邊尚有要事處分。」鄭世達行了一禮,便匆匆離去。


    這個時候,長安城外開來了一支人馬。


    他們自西向東,浩浩蕩蕩,人數幾達五千。


    仔細看來,其中千人乃護兵,另外四千餘人是為俘虜。


    其中一人身材高大,看起來卻有些僂。


    須發雜亂,精神萎靡,一看就是精氣神完全泄掉了那種。如果有認識他的人,一定會很吃驚,


    曾經無論多麽絕望亦從不屈服的石勒,怎會變成這樣了?


    不過,仔細想想也不奇怪。


    他屢戰屢敗,喪師失地,每一次大敗都會極大消耗他的精氣神。


    鄴城、常山、新興、上郡、天水、隴西,一路敗,敗過了天下的山山水水,沒氣死就已經不錯了。


    而他的家眷子女,亦在變亂那天,為靳準斬殺於長安。


    一大把年紀,奮鬥了半生的基業被毀,家人死絕,能不灰心喪氣麽一一哦,好像他還有個兒子活著,這倒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過長安之時,石勒忍不住看了下這座城池。


    颯諷秋風之中,長安似乎改了新顏。


    兵士催促的聲音不斷響起,石勒邁著沉重的步伐,蜘前行,最後於霸上臨時停留數日。


    一路之上,不斷有俘虜被匯入進來,隊伍日漸龐大,其中甚至還夾雜著部分幹的頭顱。


    為新朝獻俘藏,金正也是會來事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晉末長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孤獨麥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孤獨麥客並收藏晉末長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