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想了想,估計是因為現在大唐一統,水師除了震懾一些內地之外,沒有其他的用途,現在儼然成了雞肋。
除非遇到戰爭,能有用到水師的地方,不然這個想法很難得到改觀。
既然沒有其他的意外,自己接下來就是好好的應對耿國公,如何能用最小的代價,讓耿國公既出工又出力,當然能出死力,那是最好不過。
對耿國公馮盎,自己不太了解,隻好詢問李孝恭。
李孝恭也未藏私,將自己知道的都告知李泰。
不僅是關於馮盎的,連自己知道一些關於球島的事情,都告訴李泰。
聽著李孝恭的講述,李泰腦海之中,也有了一些模糊的認識。
此時球島,應該是介於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之間,分成多股勢力,還沒有形成統一。
這確實是一個好消息,怪不得李孝恭不急,隻擔心馮盎出工不出力。
臨離開前,李孝恭又說道:“皇叔希望青雀你,說服馮盎之後,不必急著迴華亭。”
李泰愣了一下,不解道:“為什麽?皇叔你不會是想讓青雀跟著一起出征吧?”
李孝恭搖搖頭,說道:“一同出征,到不至於,可隨著征戰向深處進行,你身為球島的主人,難道不應該接收地盤,或者出麵安撫下球島的百姓嗎?”
李泰聞言,眼睛陡然亮起,沉吟半晌,一個不錯的注意,出現在的腦海之中。
李泰不由笑道:“聽皇叔的,青雀就在福州,等候皇叔的捷報。”
迴去之後,李泰又與馬賓王兩人商量一番。
……
沒出李孝恭所料,馮盎在第二日晚間,來到福州軍營。
第一眼看到馮盎,就是個糟老頭,翹起的胡須,滿臉的滄桑。
可眼睛之中,卻泛起無盡的精光,讓人不能忽視的存在。
在長者麵前,李泰從不擺親王的架子,施以子侄禮,道:“青雀見過馮伯父!”
李泰不以官職相稱,完全將自己當成是晚輩,頓時間就獲得馮盎的好感。
馮盎是高涼太守馮寶與譙國夫人冼夫人之孫,石龍太守馮仆之子。
馮盎少年時就很有謀略,英勇善戰,能有今日的成就,是自己一手打出來的。
雖沾自己長輩的光,但你不能忽視馮盎的能力。
馮盎動作不慢,連忙上前扶起魏王,不敢讓魏王將禮節行完。
雖高興親王對自己的敬重,自己卻不能當真啊。
“魏王殿下,且末折煞下官。”
李泰還想將禮節行完,可馮盎那一雙堅硬的雙手,卻讓行不下去,看來馮盎也不是做做樣子的禮讓。
而馮盎同樣也能感受到,魏王是認真的行禮。
李泰的降低姿態,好處是顯而易見,馮盎同樣開始降低自己的姿態,為後麵的詳談,起了良好的開頭。
看著李泰的姿態,李孝恭很是滿意,不過此時,他還是上前插話道:“魏王,耿國公,咱們先坐下說話。”
李泰亦伸手虛引,笑道:“馮伯父,您請坐!”
“殿下,您請!”
尊重是相對的,兩人初次見麵,是難得的相恰。
落座後,馮盎轉頭示意自己身後的年輕人離開。
自己嫡長子馮智戴現在作為質子,身在長安。此番過來,馮盎又帶一個兒子過來。
原想將自己的兒子,介紹給魏王,可看到魏王如此年幼,待人卻鮮於同齡人,介紹是自己兒子,拿出來有點丟臉,就當尋常的跟班對待了。
李泰不知道年輕人的身份,未做任何表示。
李孝恭是見過的,怪異的看了一眼馮盎,就沒了下文。
李孝恭陪著交談幾句,就借故離開,將場地交給兩人。
李泰明白李孝恭的意思,遂對著馮盎開口道:“馮伯父,以後青雀的地盤,就在馮伯父的邊上,到時我們得多互通有無啊!”
“當然!”馮盎說道:“下官聽聞殿下那裏有一年三季的水稻種子,您看嶺南這裏,合適種那樣的水稻嗎?”
李泰都明白的事情,馮盎當然也明白,說起自己的條件。
李泰笑道:“不瞞馮伯父,大唐雖然地域遼闊,嶺南卻是最合適種植一年三季水稻,地域之一。”
從後世過來的李泰,當然知道這一點。
馮盎倒是挺意外的,雖說是一年三季的稻種,可看馮盎看來一年兩季,已經足夠了。
百姓得到這樣的稻種,填飽肚子不成問題,說不定還有結餘。
身為嶺南的父母官,又有誌向的馮盎,當然希望自己治下的百姓,生活提高。
喜悅之情,瞬間浮現在馮盎臉上,說道:“殿下能否為下官,多準備這樣的稻種。”
李二那邊的稻種不少,可是卻要分散在各地,最終能落在嶺南的稻種,並不是太多。
李泰迴道:“馮伯父放心,青雀不僅為您帶來大量的稻種,還會從當地,給您帶來一些專家。有他們出手指點,種植水稻,也會事半功倍!”
“好好好!”
馮盎鼓手大笑道:“如此一來,下官再此替嶺南百姓,感謝殿下的大恩!”
李泰輕笑道:“嶺南百姓,也是大唐的百姓,青雀身為大唐的親王,理當為大唐百姓做事,馮伯父,這何來感謝之說。”
“要感謝,也是青雀替父皇感謝馮伯父,有如此替治下百姓著想的官員,是大唐之福。若大唐都像馮伯父這樣的官員,何愁大唐不興!”
馮盎聞言,不由愣起,沒有想到眼前的魏王,會如此說法。
這是變相的敲打,或者是在提醒自己,這是大唐的天下嗎?
馮盎亦不禁暗想,大唐真的是到興盛的時候。
自己的嫡長子,身在長安之中,可是給自己寫了不少的長安見聞。
尤其是陛下三子,寫的最多,其中太子與吳王李恪,是他親身接觸過的。
自己那嫡長子能力是有的,也是受自己最為讚賞的,卻對太子和吳王李恪深深的折服。
可以想象,這兩個皇子的才情,必在自家孩子之上。
而魏王,自家孩子沒有見過,都寫是長安的傳言,或者是自己交往人身邊的看法。
褒貶不一,甚至是貶大於褒吧!
不論是何種說法,既然魏王不在長安,還值得眾人關注,就說明其不是泛泛之輩。
除非遇到戰爭,能有用到水師的地方,不然這個想法很難得到改觀。
既然沒有其他的意外,自己接下來就是好好的應對耿國公,如何能用最小的代價,讓耿國公既出工又出力,當然能出死力,那是最好不過。
對耿國公馮盎,自己不太了解,隻好詢問李孝恭。
李孝恭也未藏私,將自己知道的都告知李泰。
不僅是關於馮盎的,連自己知道一些關於球島的事情,都告訴李泰。
聽著李孝恭的講述,李泰腦海之中,也有了一些模糊的認識。
此時球島,應該是介於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之間,分成多股勢力,還沒有形成統一。
這確實是一個好消息,怪不得李孝恭不急,隻擔心馮盎出工不出力。
臨離開前,李孝恭又說道:“皇叔希望青雀你,說服馮盎之後,不必急著迴華亭。”
李泰愣了一下,不解道:“為什麽?皇叔你不會是想讓青雀跟著一起出征吧?”
李孝恭搖搖頭,說道:“一同出征,到不至於,可隨著征戰向深處進行,你身為球島的主人,難道不應該接收地盤,或者出麵安撫下球島的百姓嗎?”
李泰聞言,眼睛陡然亮起,沉吟半晌,一個不錯的注意,出現在的腦海之中。
李泰不由笑道:“聽皇叔的,青雀就在福州,等候皇叔的捷報。”
迴去之後,李泰又與馬賓王兩人商量一番。
……
沒出李孝恭所料,馮盎在第二日晚間,來到福州軍營。
第一眼看到馮盎,就是個糟老頭,翹起的胡須,滿臉的滄桑。
可眼睛之中,卻泛起無盡的精光,讓人不能忽視的存在。
在長者麵前,李泰從不擺親王的架子,施以子侄禮,道:“青雀見過馮伯父!”
李泰不以官職相稱,完全將自己當成是晚輩,頓時間就獲得馮盎的好感。
馮盎是高涼太守馮寶與譙國夫人冼夫人之孫,石龍太守馮仆之子。
馮盎少年時就很有謀略,英勇善戰,能有今日的成就,是自己一手打出來的。
雖沾自己長輩的光,但你不能忽視馮盎的能力。
馮盎動作不慢,連忙上前扶起魏王,不敢讓魏王將禮節行完。
雖高興親王對自己的敬重,自己卻不能當真啊。
“魏王殿下,且末折煞下官。”
李泰還想將禮節行完,可馮盎那一雙堅硬的雙手,卻讓行不下去,看來馮盎也不是做做樣子的禮讓。
而馮盎同樣也能感受到,魏王是認真的行禮。
李泰的降低姿態,好處是顯而易見,馮盎同樣開始降低自己的姿態,為後麵的詳談,起了良好的開頭。
看著李泰的姿態,李孝恭很是滿意,不過此時,他還是上前插話道:“魏王,耿國公,咱們先坐下說話。”
李泰亦伸手虛引,笑道:“馮伯父,您請坐!”
“殿下,您請!”
尊重是相對的,兩人初次見麵,是難得的相恰。
落座後,馮盎轉頭示意自己身後的年輕人離開。
自己嫡長子馮智戴現在作為質子,身在長安。此番過來,馮盎又帶一個兒子過來。
原想將自己的兒子,介紹給魏王,可看到魏王如此年幼,待人卻鮮於同齡人,介紹是自己兒子,拿出來有點丟臉,就當尋常的跟班對待了。
李泰不知道年輕人的身份,未做任何表示。
李孝恭是見過的,怪異的看了一眼馮盎,就沒了下文。
李孝恭陪著交談幾句,就借故離開,將場地交給兩人。
李泰明白李孝恭的意思,遂對著馮盎開口道:“馮伯父,以後青雀的地盤,就在馮伯父的邊上,到時我們得多互通有無啊!”
“當然!”馮盎說道:“下官聽聞殿下那裏有一年三季的水稻種子,您看嶺南這裏,合適種那樣的水稻嗎?”
李泰都明白的事情,馮盎當然也明白,說起自己的條件。
李泰笑道:“不瞞馮伯父,大唐雖然地域遼闊,嶺南卻是最合適種植一年三季水稻,地域之一。”
從後世過來的李泰,當然知道這一點。
馮盎倒是挺意外的,雖說是一年三季的稻種,可看馮盎看來一年兩季,已經足夠了。
百姓得到這樣的稻種,填飽肚子不成問題,說不定還有結餘。
身為嶺南的父母官,又有誌向的馮盎,當然希望自己治下的百姓,生活提高。
喜悅之情,瞬間浮現在馮盎臉上,說道:“殿下能否為下官,多準備這樣的稻種。”
李二那邊的稻種不少,可是卻要分散在各地,最終能落在嶺南的稻種,並不是太多。
李泰迴道:“馮伯父放心,青雀不僅為您帶來大量的稻種,還會從當地,給您帶來一些專家。有他們出手指點,種植水稻,也會事半功倍!”
“好好好!”
馮盎鼓手大笑道:“如此一來,下官再此替嶺南百姓,感謝殿下的大恩!”
李泰輕笑道:“嶺南百姓,也是大唐的百姓,青雀身為大唐的親王,理當為大唐百姓做事,馮伯父,這何來感謝之說。”
“要感謝,也是青雀替父皇感謝馮伯父,有如此替治下百姓著想的官員,是大唐之福。若大唐都像馮伯父這樣的官員,何愁大唐不興!”
馮盎聞言,不由愣起,沒有想到眼前的魏王,會如此說法。
這是變相的敲打,或者是在提醒自己,這是大唐的天下嗎?
馮盎亦不禁暗想,大唐真的是到興盛的時候。
自己的嫡長子,身在長安之中,可是給自己寫了不少的長安見聞。
尤其是陛下三子,寫的最多,其中太子與吳王李恪,是他親身接觸過的。
自己那嫡長子能力是有的,也是受自己最為讚賞的,卻對太子和吳王李恪深深的折服。
可以想象,這兩個皇子的才情,必在自家孩子之上。
而魏王,自家孩子沒有見過,都寫是長安的傳言,或者是自己交往人身邊的看法。
褒貶不一,甚至是貶大於褒吧!
不論是何種說法,既然魏王不在長安,還值得眾人關注,就說明其不是泛泛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