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生硬著頭皮道:“殿下,隨從是不是太多了,草民一時半會也湊不齊這麽多啊!”
二十歲到四十歲之間,都是正值壯年之際。
若自己能短時間內召集這麽多人,那自己離死也不遠了,這是要起兵造反的前奏啊。
李泰擺擺手,說道:“你先別急,他們出力,本王出錢,一年十貫錢薪水,出海之前,提前發放五貫錢,用做安家費。”
劉雨生不由稱讚魏王出手就是闊綽啊,怪不得現在湊不齊貨物的錢財,賺來的錢財,讀花出去了。
幾個月前,魏王大肆采購的事情,劉雨生當然知曉。
那情形,真的不能稱之為采購了,用掃貨來形容,更為貼切一些。
李泰繼續說道:“一般情況下,此次出海,一年內差不多就能返迴。”
第一次遠航,純碎是為了積累經驗,沒有必要航行太遠。
“如此的話,這出海隨從人員,草民能很快就能湊齊。”
劉雨生不是無的放矢,現在大唐,平均下來,一年交賦稅,平均下來,每戶也就是四貫左右的樣子。
貧窮的地方,賦稅交的更少。如腳下的華亭,每戶人家能交一貫錢,就不錯了。
一人一年能賺十貫錢,想要賺這錢的人,大有人在。
隻要消息放出去,來報名的人,必將絡繹不絕,還能會缺人?
這麽簡單的事情,劉雨生不明白魏王為什麽會交給自己。
至於出海危險?
高額報酬的事情,哪有不危險的。
“第四呢,此次出海,你也要跟隨。本王希望你能將帶去的貨物,賣個好價錢,迴來時,帶些有價值的東西迴來,順便將五十艘商船裝滿。”
劉雨生應聲道:“草民必不辜負殿下的信任!”
心思聰慧的劉雨生,明白這是魏王對自己的考驗,成敗就在此次遠航的收入。
更加吃驚魏王對自己賦予的權利,雖沒明說,亦能看出來,此次出海,在商賈方麵,是自己說了算。
又聊了幾句,李泰就讓劉雨生迴去準備了。
在遠航方麵,除了這兩個主要方麵,還有一些細節需要解決。
如海圖,司南,還有如何預防敗血症等等。
海圖的事情,就交給張慶生,他對這一塊熟悉,知道能從哪裏得到消息。
司南,也就是指南針,雖水師裏麵不缺司南,李泰還是製作新的指南針出來。在穩定上,比司南好上不少。
敗血症嘛,李泰純碎是白擔心了,作為吃貨的先驅們,在船上種蔬菜植物,養家禽,在大唐是常見現象。
所以中國古代,得敗血症的列子不多。
……
三天後,劉雨生又隻身來到軍營。
看著風塵仆仆的劉雨生,李泰不由問道:“事情辦的不順?”
劉雨生搖頭道:“啟稟殿下,商賈也想派出商船,跟隨殿下一起出海。”
“禁海令”,李二已經下達,雖然市舶司還沒有成立,由華亭縣衙代為處理,可不由讓商賈們擔心。
要知道魏王手下可是有著不少的水師,誰也不知道這些水師什麽時候出動,以官方的名義,清剿出海的船隻。
其次,魏王的船隊,出海貿易,有著水師護航,在安全上,大大的提高,不用提心吊膽的防著海盜,或者說給海盜交過路費。
李泰未做思考,直接迴道:“進出口關稅,暫定都是三成,同意的話就準備好貨物和商船。”
什麽貨物,報什麽樣的關稅,這不是李泰擅長的,也是現在大唐都不懂的地方。
隻能摸著石頭過河,一步步的完善,一口吃成胖子,李泰沒有這個實力。
劉雨生身為商賈,知道大唐的商稅,忍不住道:“殿下,這關稅是不是有點高了?”
李泰淡然道:“這隻是本王初定的稅率,日後會不斷的完善,有些貨物在稅率可能還會提高。”
聽到稅率還會提高,劉雨生不敢在迴話。
對於海商,劉雨生還是不太了解。
畢竟大唐出海貿易,基本上都是海商世家。
別人想出海,也很難找到門路。
海圖,人員,海外關係,這三點就製約了他們不敢輕易出海。
李泰繼續說道:“出海貿易,不要用尋常的眼光去看待,就像漢代的絲綢之路,我們這邊普通的絲綢或者瓷器,到西域都能賣到天價。”
“出海之前,你要彌補這方麵的缺陷。是金子,還是石頭,得要看需求!”
“是,殿下!”
離開了魏王營帳,劉雨生滿臉愧色。
……
轉眼間,一個半月時光,一晃而過。
華亭碼頭。
刺骨的寒風,從江麵撲麵而來,臉上像刀刺般疼痛。
李泰緊緊身上的皮裘,對著身邊的張慶生道:“此番出海,安全方麵就交給你了。”
張慶生誌得意滿道:“請殿下放心,卑職定不負所托。”
看著武裝到牙齒的戰艦,張慶生自信,在海上沒有人是自己的對手。
李泰擔心張慶生驕傲自滿,提醒道:“張校尉,你此番的目的是保護商隊,不要尋釁滋事。”
“當然,你是船隊的主事人,有臨機決斷的權利。”
隨後,李泰將遠處的劉雨生招唿過來,第一次將劉雨生介紹給張慶生。
“張校尉,他叫劉雨生,專門負責此行的商賈行動。”
張慶生聞言,連連拱手道:“原來是劉財神,真是久仰大名。”
身為江南本地人,劉雨生的大名,張慶生也是早有耳聞。
劉雨生很低調的迴道:“張將軍客氣,此次遠航,還得多多仰仗張將軍。”
這段時間,劉雨生主要跑揚州,蘇州以及長安三地。
不僅將貨物全部湊齊,最後還拉來十艘貨船,也是商賈們的貨船,將跟隨船隊出海。
十艘貨船,並不代表十名商賈。
有經驗的他們,都是幾人合夥湊一艘船出來。
他們相信魏王的賺錢能力,卻要小心翼翼行事,不敢將寶全部壓在魏王身上。
畢竟出海有風險,也許一個大浪過來,就能將船掀翻,滿船的貨物全部損失。
平攤風險,即使出現意外,這損失也在他們承受範圍之內。
李泰也願意看到這種情況,他不可能自己一人,將海外貿易這一塊霸占著。
需要鼓勵眾商人們,一起加入進來,互通大唐與海外有無,增加大唐的財富。
麵對兩人,李泰直接說道:“此番是第一次遠航,經驗不足,本王需要你們通力合作,圓滿的完成此次遠航任務。”
“卑職謹記於心!”
“草民銘記於內!”
二十歲到四十歲之間,都是正值壯年之際。
若自己能短時間內召集這麽多人,那自己離死也不遠了,這是要起兵造反的前奏啊。
李泰擺擺手,說道:“你先別急,他們出力,本王出錢,一年十貫錢薪水,出海之前,提前發放五貫錢,用做安家費。”
劉雨生不由稱讚魏王出手就是闊綽啊,怪不得現在湊不齊貨物的錢財,賺來的錢財,讀花出去了。
幾個月前,魏王大肆采購的事情,劉雨生當然知曉。
那情形,真的不能稱之為采購了,用掃貨來形容,更為貼切一些。
李泰繼續說道:“一般情況下,此次出海,一年內差不多就能返迴。”
第一次遠航,純碎是為了積累經驗,沒有必要航行太遠。
“如此的話,這出海隨從人員,草民能很快就能湊齊。”
劉雨生不是無的放矢,現在大唐,平均下來,一年交賦稅,平均下來,每戶也就是四貫左右的樣子。
貧窮的地方,賦稅交的更少。如腳下的華亭,每戶人家能交一貫錢,就不錯了。
一人一年能賺十貫錢,想要賺這錢的人,大有人在。
隻要消息放出去,來報名的人,必將絡繹不絕,還能會缺人?
這麽簡單的事情,劉雨生不明白魏王為什麽會交給自己。
至於出海危險?
高額報酬的事情,哪有不危險的。
“第四呢,此次出海,你也要跟隨。本王希望你能將帶去的貨物,賣個好價錢,迴來時,帶些有價值的東西迴來,順便將五十艘商船裝滿。”
劉雨生應聲道:“草民必不辜負殿下的信任!”
心思聰慧的劉雨生,明白這是魏王對自己的考驗,成敗就在此次遠航的收入。
更加吃驚魏王對自己賦予的權利,雖沒明說,亦能看出來,此次出海,在商賈方麵,是自己說了算。
又聊了幾句,李泰就讓劉雨生迴去準備了。
在遠航方麵,除了這兩個主要方麵,還有一些細節需要解決。
如海圖,司南,還有如何預防敗血症等等。
海圖的事情,就交給張慶生,他對這一塊熟悉,知道能從哪裏得到消息。
司南,也就是指南針,雖水師裏麵不缺司南,李泰還是製作新的指南針出來。在穩定上,比司南好上不少。
敗血症嘛,李泰純碎是白擔心了,作為吃貨的先驅們,在船上種蔬菜植物,養家禽,在大唐是常見現象。
所以中國古代,得敗血症的列子不多。
……
三天後,劉雨生又隻身來到軍營。
看著風塵仆仆的劉雨生,李泰不由問道:“事情辦的不順?”
劉雨生搖頭道:“啟稟殿下,商賈也想派出商船,跟隨殿下一起出海。”
“禁海令”,李二已經下達,雖然市舶司還沒有成立,由華亭縣衙代為處理,可不由讓商賈們擔心。
要知道魏王手下可是有著不少的水師,誰也不知道這些水師什麽時候出動,以官方的名義,清剿出海的船隻。
其次,魏王的船隊,出海貿易,有著水師護航,在安全上,大大的提高,不用提心吊膽的防著海盜,或者說給海盜交過路費。
李泰未做思考,直接迴道:“進出口關稅,暫定都是三成,同意的話就準備好貨物和商船。”
什麽貨物,報什麽樣的關稅,這不是李泰擅長的,也是現在大唐都不懂的地方。
隻能摸著石頭過河,一步步的完善,一口吃成胖子,李泰沒有這個實力。
劉雨生身為商賈,知道大唐的商稅,忍不住道:“殿下,這關稅是不是有點高了?”
李泰淡然道:“這隻是本王初定的稅率,日後會不斷的完善,有些貨物在稅率可能還會提高。”
聽到稅率還會提高,劉雨生不敢在迴話。
對於海商,劉雨生還是不太了解。
畢竟大唐出海貿易,基本上都是海商世家。
別人想出海,也很難找到門路。
海圖,人員,海外關係,這三點就製約了他們不敢輕易出海。
李泰繼續說道:“出海貿易,不要用尋常的眼光去看待,就像漢代的絲綢之路,我們這邊普通的絲綢或者瓷器,到西域都能賣到天價。”
“出海之前,你要彌補這方麵的缺陷。是金子,還是石頭,得要看需求!”
“是,殿下!”
離開了魏王營帳,劉雨生滿臉愧色。
……
轉眼間,一個半月時光,一晃而過。
華亭碼頭。
刺骨的寒風,從江麵撲麵而來,臉上像刀刺般疼痛。
李泰緊緊身上的皮裘,對著身邊的張慶生道:“此番出海,安全方麵就交給你了。”
張慶生誌得意滿道:“請殿下放心,卑職定不負所托。”
看著武裝到牙齒的戰艦,張慶生自信,在海上沒有人是自己的對手。
李泰擔心張慶生驕傲自滿,提醒道:“張校尉,你此番的目的是保護商隊,不要尋釁滋事。”
“當然,你是船隊的主事人,有臨機決斷的權利。”
隨後,李泰將遠處的劉雨生招唿過來,第一次將劉雨生介紹給張慶生。
“張校尉,他叫劉雨生,專門負責此行的商賈行動。”
張慶生聞言,連連拱手道:“原來是劉財神,真是久仰大名。”
身為江南本地人,劉雨生的大名,張慶生也是早有耳聞。
劉雨生很低調的迴道:“張將軍客氣,此次遠航,還得多多仰仗張將軍。”
這段時間,劉雨生主要跑揚州,蘇州以及長安三地。
不僅將貨物全部湊齊,最後還拉來十艘貨船,也是商賈們的貨船,將跟隨船隊出海。
十艘貨船,並不代表十名商賈。
有經驗的他們,都是幾人合夥湊一艘船出來。
他們相信魏王的賺錢能力,卻要小心翼翼行事,不敢將寶全部壓在魏王身上。
畢竟出海有風險,也許一個大浪過來,就能將船掀翻,滿船的貨物全部損失。
平攤風險,即使出現意外,這損失也在他們承受範圍之內。
李泰也願意看到這種情況,他不可能自己一人,將海外貿易這一塊霸占著。
需要鼓勵眾商人們,一起加入進來,互通大唐與海外有無,增加大唐的財富。
麵對兩人,李泰直接說道:“此番是第一次遠航,經驗不足,本王需要你們通力合作,圓滿的完成此次遠航任務。”
“卑職謹記於心!”
“草民銘記於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