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一臉傲嬌的帶著李愔離開,看那表情是不屑迴答自己的問題,李泰尷尬的摸摸小鼻子,難道自己又問錯話了?
“大妹,我們也走吧”,轉眼間隻剩下自己,還有那一臉心疼的李麗質,李泰隻好用那一隻完好的手拉著李麗質離開學堂。
迴到春宜宮,李泰連聲唿喊許涵依拿冰塊來,許涵依不解其意,還是從水缸裏,撈出幾塊冰塊,放進木盆中,給李泰端上來。
坐在胡櫈上,捋起袖子,將那受傷的小手暴露出來,另一隻手將冰塊敷在受傷的位置,疼的李泰直咬牙,這孔老頭下手太狠,要是有機會一定小小的報複迴去。
看著李泰那浮腫的小手,許涵依嚇的快哭了,同時非常不解李泰怎麽被老師訓誡,像衛王這樣聰慧的學生,老師都應該喜歡才對。
猶豫著半天,許涵依沒有敢問自己心中的疑問,當然即使她問了,李泰也不會迴答,這樣的糗事,可不希望被所有人知道,特別是自己的身邊人。
稀裏糊塗的吃完飯,李泰有些乏困,正準備午休一下,人還未躺下,春宜宮又來人,還帶著長孫的口諭。
望著宣讀長孫口諭的太監離開,李泰很不爽。
居然給自己找了一個老師,以後自己上午進學堂,下午老師私授自己?
這麽一來自己還有其他的時間麽?幾個唿吸間,李泰就明白這應該是李二的意思,將自己的時間安排滿滿的,不給自己任何考慮其他事情的機會,雖然大唐現在遵循是旬休,也就是十天休息一次,一個月三次休息,可李泰不敢賭李二會給自己旬休的機會,到時怕是自己休息時也會有其他的安排吧,自己這個便宜老爹簡直不要臉至極,臉皮比自己厚的多。
李泰的自怨自艾時間不多,自己的老師要來了,這跟進學堂的老師不一樣,下午來的這位才算是真正意義上老師,要執師禮。
權萬紀禦史出生,性格剛烈,原曆史上是吳王李恪的老師,後改為教導齊王李佑,最後被李佑指使燕弘亮等率20騎射殺支解而死。
現因李泰的轉變,第一個蝴蝶效應來了,當然李泰自己是不知道這些,李泰這種半吊子曆史,根本不知道權萬紀是誰。
口諭過後時間不長,春宜宮來了位四旬長者,李泰不敢怠慢,迎上去躬身行禮道:“學生李泰,見過老師。”
經曆上午的事情,李泰對這些大唐的老師不敢懈怠,他可不想再次挨戒尺,那隻手現在還沒好呢。
權萬紀暗自點頭,還算知禮,教一個七歲的孩子,權萬紀沒有經驗,按部就班的準備給李泰講授五經中的儀禮。
跪坐在權萬紀的對麵,認真的聽著權萬紀的講解,講的不錯,但李泰就是聽的雲裏霧裏,全然不知所以然。
放下手中的書籍,看了一眼還處在懵懂中的李泰,權萬紀有些搞不懂,平日不都是說衛王聰敏絕倫,怎麽自己這一番講解之下,還是聽不懂呢。
原曆史上李泰才華橫溢,好士愛文學,可惜現在被徹底帶偏了。
李泰亦有些尷尬,赧然道:“學生愚鈍,老師您休息一會,學生再將老師剛才講的自習一下?”
權萬紀皺起了眉頭,想想坊間的傳聞,不自覺的手指輕敲了桌麵,眼前的衛王應該是聰慧過人,不過是用錯了地方,深思一會,權萬紀開口道:“素聞衛王精於格物,不知衛王對格物是何種理解?”
李泰放下書籍,有些茫然的看著權萬紀,不是說好的學儀禮的嗎?怎麽突然間問起這個了,不明白權萬紀的意思,李泰按照自己的意思迴道:“學生認為人離不開格物,而格物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曆史的發展。”
權萬紀詫異的看著李泰,沒有想到李泰對格物的執念比自己想的還要深,循循善誘道:“殿下身為皇子,應該多讀儒家書籍,修身養性,學治國安民之策。”
“學那些幹什麽?有父皇太子哥哥他們在,本王做個逍遙王爺,將格物發揚光大,有何不可。”話是這麽說,李泰心裏也是這麽想的,多年的性情,已經定格下來,想想為官之道,李泰根本就不懂。
“聽聞殿下治下有四個州的封地,難道殿下以為學習格物,就可以管理好你治下的封地?還是殿下想讓你治下的百姓將來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當殿下治下群不廖生時,你可對得起身為皇子的身份……”。
權萬紀越說越氣,臉色漲紅,唾沫星子都噴到李泰臉上,還在那裏喋喋不休。
李泰臉色也很難看,這家夥吃大糞了吧,說說格物而已,有這麽必要生氣嗎,擦擦臉上的穢物,恨不得馬上跟他懟起來。
“殿下,儒學乃是立國之本,切記不可因小失大,本末倒置啊!”
見權萬紀漸漸平息下來,李泰才有機會辯解道:“老師,對於封地之事,想來父皇都會安排官員的,本王也不過是做做樣子而已,斷不會出現老師想的那種情形。”
“孺子不可教也”
權萬紀扔下一句話,氣唿唿的離開春宜宮。
李泰呆呆的看著權萬紀消失的背景,怎麽了今天,這是犯忌諱了嗎?事事都不順。
許涵依端上一杯白開水,遞到李泰身前,見李泰接過水杯,才低聲道:“殿下,奴家覺得權大人說的對,儒學治國,研究恪物確實有辱殿下的身份。”
李泰瞪了許涵依一眼,這丫頭怎麽變的這麽沒有眼力勁,沒好氣道:“我大唐不缺治國之才,本王學來有何用。”
權萬紀離開春宜宮後,直接來到麗政殿,找長孫告狀,聽著權萬紀的訴說,長孫也是頭疼,身為母親,她的想法跟大臣是有不同的,她隻好讓孩子好好的生活,李泰研究格物之道,長孫也樂於如此,省的以後兩兄弟相鬥。
身為禦史出身的權萬紀就不一樣,他不僅希望李泰嚴以律己,還應有定國安邦之才。
“權大人暫且先迴去,衛王那裏,本宮亦會嚴格管教。”
皇後都這麽說了,權萬紀也不再追究,七歲孩子而已,以後機會多的是,可以慢慢的糾正。
“大妹,我們也走吧”,轉眼間隻剩下自己,還有那一臉心疼的李麗質,李泰隻好用那一隻完好的手拉著李麗質離開學堂。
迴到春宜宮,李泰連聲唿喊許涵依拿冰塊來,許涵依不解其意,還是從水缸裏,撈出幾塊冰塊,放進木盆中,給李泰端上來。
坐在胡櫈上,捋起袖子,將那受傷的小手暴露出來,另一隻手將冰塊敷在受傷的位置,疼的李泰直咬牙,這孔老頭下手太狠,要是有機會一定小小的報複迴去。
看著李泰那浮腫的小手,許涵依嚇的快哭了,同時非常不解李泰怎麽被老師訓誡,像衛王這樣聰慧的學生,老師都應該喜歡才對。
猶豫著半天,許涵依沒有敢問自己心中的疑問,當然即使她問了,李泰也不會迴答,這樣的糗事,可不希望被所有人知道,特別是自己的身邊人。
稀裏糊塗的吃完飯,李泰有些乏困,正準備午休一下,人還未躺下,春宜宮又來人,還帶著長孫的口諭。
望著宣讀長孫口諭的太監離開,李泰很不爽。
居然給自己找了一個老師,以後自己上午進學堂,下午老師私授自己?
這麽一來自己還有其他的時間麽?幾個唿吸間,李泰就明白這應該是李二的意思,將自己的時間安排滿滿的,不給自己任何考慮其他事情的機會,雖然大唐現在遵循是旬休,也就是十天休息一次,一個月三次休息,可李泰不敢賭李二會給自己旬休的機會,到時怕是自己休息時也會有其他的安排吧,自己這個便宜老爹簡直不要臉至極,臉皮比自己厚的多。
李泰的自怨自艾時間不多,自己的老師要來了,這跟進學堂的老師不一樣,下午來的這位才算是真正意義上老師,要執師禮。
權萬紀禦史出生,性格剛烈,原曆史上是吳王李恪的老師,後改為教導齊王李佑,最後被李佑指使燕弘亮等率20騎射殺支解而死。
現因李泰的轉變,第一個蝴蝶效應來了,當然李泰自己是不知道這些,李泰這種半吊子曆史,根本不知道權萬紀是誰。
口諭過後時間不長,春宜宮來了位四旬長者,李泰不敢怠慢,迎上去躬身行禮道:“學生李泰,見過老師。”
經曆上午的事情,李泰對這些大唐的老師不敢懈怠,他可不想再次挨戒尺,那隻手現在還沒好呢。
權萬紀暗自點頭,還算知禮,教一個七歲的孩子,權萬紀沒有經驗,按部就班的準備給李泰講授五經中的儀禮。
跪坐在權萬紀的對麵,認真的聽著權萬紀的講解,講的不錯,但李泰就是聽的雲裏霧裏,全然不知所以然。
放下手中的書籍,看了一眼還處在懵懂中的李泰,權萬紀有些搞不懂,平日不都是說衛王聰敏絕倫,怎麽自己這一番講解之下,還是聽不懂呢。
原曆史上李泰才華橫溢,好士愛文學,可惜現在被徹底帶偏了。
李泰亦有些尷尬,赧然道:“學生愚鈍,老師您休息一會,學生再將老師剛才講的自習一下?”
權萬紀皺起了眉頭,想想坊間的傳聞,不自覺的手指輕敲了桌麵,眼前的衛王應該是聰慧過人,不過是用錯了地方,深思一會,權萬紀開口道:“素聞衛王精於格物,不知衛王對格物是何種理解?”
李泰放下書籍,有些茫然的看著權萬紀,不是說好的學儀禮的嗎?怎麽突然間問起這個了,不明白權萬紀的意思,李泰按照自己的意思迴道:“學生認為人離不開格物,而格物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曆史的發展。”
權萬紀詫異的看著李泰,沒有想到李泰對格物的執念比自己想的還要深,循循善誘道:“殿下身為皇子,應該多讀儒家書籍,修身養性,學治國安民之策。”
“學那些幹什麽?有父皇太子哥哥他們在,本王做個逍遙王爺,將格物發揚光大,有何不可。”話是這麽說,李泰心裏也是這麽想的,多年的性情,已經定格下來,想想為官之道,李泰根本就不懂。
“聽聞殿下治下有四個州的封地,難道殿下以為學習格物,就可以管理好你治下的封地?還是殿下想讓你治下的百姓將來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當殿下治下群不廖生時,你可對得起身為皇子的身份……”。
權萬紀越說越氣,臉色漲紅,唾沫星子都噴到李泰臉上,還在那裏喋喋不休。
李泰臉色也很難看,這家夥吃大糞了吧,說說格物而已,有這麽必要生氣嗎,擦擦臉上的穢物,恨不得馬上跟他懟起來。
“殿下,儒學乃是立國之本,切記不可因小失大,本末倒置啊!”
見權萬紀漸漸平息下來,李泰才有機會辯解道:“老師,對於封地之事,想來父皇都會安排官員的,本王也不過是做做樣子而已,斷不會出現老師想的那種情形。”
“孺子不可教也”
權萬紀扔下一句話,氣唿唿的離開春宜宮。
李泰呆呆的看著權萬紀消失的背景,怎麽了今天,這是犯忌諱了嗎?事事都不順。
許涵依端上一杯白開水,遞到李泰身前,見李泰接過水杯,才低聲道:“殿下,奴家覺得權大人說的對,儒學治國,研究恪物確實有辱殿下的身份。”
李泰瞪了許涵依一眼,這丫頭怎麽變的這麽沒有眼力勁,沒好氣道:“我大唐不缺治國之才,本王學來有何用。”
權萬紀離開春宜宮後,直接來到麗政殿,找長孫告狀,聽著權萬紀的訴說,長孫也是頭疼,身為母親,她的想法跟大臣是有不同的,她隻好讓孩子好好的生活,李泰研究格物之道,長孫也樂於如此,省的以後兩兄弟相鬥。
身為禦史出身的權萬紀就不一樣,他不僅希望李泰嚴以律己,還應有定國安邦之才。
“權大人暫且先迴去,衛王那裏,本宮亦會嚴格管教。”
皇後都這麽說了,權萬紀也不再追究,七歲孩子而已,以後機會多的是,可以慢慢的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