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的同一年。
隨著轟轟烈烈的郭桓案不斷發展,另外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情也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發生。
明朝第一功臣,徐達去世。
根據《明實錄》記載,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達在北平留守時得了背疽,經過修養有所好轉。
但是在次年二月(1385年),病情加重,隨後去世。
在徐達病重的時候,有傳言說得了背疽不能吃鵝肉,朱元璋卻專門命人給徐達送來一隻蒸鵝。
徐達在哭著吃完鵝肉以後,病重身亡。
有些學者認為這個傳言是假的,純屬捏造,我個人認為這件事情屬實。
徐達有他必死之理由。
首先第一點,徐達獨一無二的軍事才能必須處死。
在還沒有建國以前的很多戰役中,朱元璋打不贏的杖,徐達能打贏,朱元璋拿不準的杖,徐達還是能打贏。
可以這麽說,徐達基本沒有戰敗的經曆。
從這一點來講,徐達的存在對於朱元璋的皇權來說是一個潛在的威脅。
換句話說,從軍事角度來講,朱元璋幹不過徐達。
有這麽一個強橫的對手在身邊,做為皇帝的朱元璋絕對不會放心。
而這種擔心在朱元璋還沒有建國以前表現的還不是特別明顯。
但是建國以後,君臣身份立刻明確,這時候掌握軍權的徐達則又潛在變成了實質。
而消除這個實質威脅的方法,隻有一個。
幹掉他!
其次第二點,徐達在軍中的號召力獨一無二。
自從朱元璋在定遠獨立以後,徐達就跟著他幹,從小兵一直幹到主將,可以說在朱家軍中,徐達的影響力僅次於朱元璋,如果論影響力排名的話,排第三的應該李文忠。
至於說已經去世的常遇春,我個人認為隻能排第五甚至第六名。
這主要因為常遇春存在一個致命的性格缺陷。
好殺降。
僅此一點,就決定了他很難籠絡人心。
但是徐達不一樣。
因為自從建國以後,朱元璋很少直接帶兵打仗。
無論建國以前還是立國以後,很多戰役都由徐達親自指揮。
更重要的是徐達這個人基本沒有什麽致命弱點,無論是他的軍事號召力,還是他在軍中的影響力和威懾力都要超過朱元璋。
從這一點來講,徐達的影響力有超過朱元璋的嫌疑。
換句話說,徐達有點功高蓋主的成分。
而往往軍隊的穩定直接代表的就是皇權的穩定。
做為皇帝的朱元璋,絕不會容忍有這樣一個在軍隊中威望和能力都超過自己的外人留在自己身邊。
這樣會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鬧不好的那一天,自己的一句話惹對方不高興,對方來一個揮軍擒王,那自己這個當老大的皇上就會瞬間歇菜。
第三點,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
徐達的野心。
我不認為做為一個大將軍的徐達沒有自己的野心。
個人覺得一個人活在世上,必然有所企圖。
或是圖名,或是牟利。
這是人的本性。
誰也逃脫不了。
當然,我不否認確實有這種什麽都不想要的人存在。
他們或者是世外高人又或者是廢物點心。
世外高人我就不說了,這類人往往受過重大打擊,然後選擇隱退過上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生活,鑽到深山裏麵沒幾個人能夠見到他們。
另外一類人則會是廢物點心。
這種人絕對不會有大的成就。
更不可能成為大將。
但是即便是廢物點心,他也會有自己的野心,隻是他沒有能力獲取,時間一長野心也都消磨殆盡。
而做為主帥做為一國大將能力超群的徐達,絕對不會是這種人。
一個人如果戰功卓著能力超群,卻什麽都不想要,那隻能說明一點。
此人隱藏著更大的野心。
他的目標更加龐大,他的眼光更加深遠,他並不滿足於眼前的這點小恩小惠,他的目的絕不限製於目前可獲得的某一方麵。
而想要讓野心獲得成功,隻能忍辱負重。
這裏有一個鮮明的例子可以作比較。
王翦。
王翦的身份和徐達基本相同。
但是王翦的做法卻和徐達孑然不同。
王翦在秦始皇的命令下率領全國百分之六十的兵馬征戰六國,攻打楚國的時候王翦前後五次向秦始皇索要良田莊園,你不給我我就不給你打仗。
在誅滅六國的同時,王翦還要求秦始皇封自己的兒子王賁為官,否則全軍不會前進一步。
王翦的這種做法連他的手下都看不過去,認為王翦做的實在太過分,秦王不會同意。
但是王翦說的一番話,點醒眾人。
他的理由是:為人臣者,可以共患難,絕不能共富貴。
王翦之所以三番五次的向秦始皇索要財物和名利,甚至不惜以要挾的方式要逼迫秦始皇,實際等於是在告訴秦始皇,我隻要東西,絕不會造反。
這就和給你打工一樣,我給你幹活,你必須給我報酬。
否則我立馬翹班不幹。
也就是王翦的這種近乎不恥的做法,讓遠在關中的秦始皇深信不疑。
最後王翦在平定六國以後急流勇退,堅決辭官,最後得以保全。
我不認為深知兵法的朱元璋不明白這個道理,即便他真的不明白,厚黑學出身的劉基也肯定明白,他也肯定向朱元璋提醒過。
在建國以前,徐達的影響還相對較弱,隱藏的也比較深,表現的不太明顯。
但是當建國以後,彼此身份立刻發生了轉變。
在沒建國以前,朱元璋和徐達的關係是同事是戰友,是親密無間的夥伴。
但是當建國以後,君臣關係立刻出現。
這時候以前那一套玩法已經玩不開了,從前可以隨意開的玩笑也不能再隨便說了。
做為皇帝的朱元璋考慮的更多是他絕對的皇權,而這時候有著過多威脅和影響力的徐達則變成了朱元璋的一大威脅。
在皇權麵前,連父子關係都可以背叛,就別說這種君臣關係。
在霸權麵前,任何表麵上牢靠的關係都是扯淡。
而在身份變化的同時,心理的很多想法也會同步發生變化。
而這時候徐達還在不斷建功,甚至統領兵馬,他的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加。
但是每次打完仗以後,徐達卻什麽都不想要!
那他具體想要什麽呢?
一個人不可能沒有所圖。
這不太現實。
對於皇權絕對專治的朱元璋來說,徐達這種毫無所圖的心態,必會引起他的懷疑。
而不巧的是在1385年,郭桓案爆發的時候,朱元璋的皇權統治受收到一定削弱,這時候如果徐達哪根筋搭錯了,想要玩一玩造反逼宮戲碼的話,他隻需要跑到軍隊裏麵喊上那麽一嗓子,誰願意跟著我幹,我們一起來玩一玩造反遊戲,必然會有一群人跟著他幹!
最後倒黴的隻會是朱元璋本人。
從這三點,尤其是最後一點來講,徐達是必須要死的。
徐達這個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大將軍,絕對不能活著世上。
有他在,對朱元璋的皇權永遠是一個威脅。
朱元璋必須想辦法幹掉徐達。
幹掉這個曾經給自己立下汗馬功勞的屬下。
殺掉這個不貪財,更不好色,功無所取,利無所沾的老夥計。
而想要除掉徐達這個一人之下玩萬人之上的大將軍,必須找一個合理而不影響自己皇權統一的理由。
朱元璋一直在等這麽一個合理的時機。
不巧的是,徐達生病了。
趁他病,要他命,則成為了一個順理成章的借口。
政治鬥爭,曆來如此!
於是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一代名將徐達,去世。
享年53歲。
死後追封為:中山王。
點評:
感動曆史之我個人對徐達的評價:
他天資卓越,魄力非凡,他功績卓著,能力超群,他以其近乎神奇的軍事才能率領群豪征戰四方,他同樣以謙遜低調的人格魅力統領豪雄擴土開疆,他用他的平生經曆告訴世人,一代名將除了天賦,後期努力更加重要。
一介平民,憑借雙手也可以創建偉業。
功立四方!
鷹在高空翱翔,你在亂世闖蕩,鷹以其嫻熟的飛行技能鏖戰萬江,你則以累累的廝殺經驗統領群豪攻占四方,你的功績名滿天下,你的戰歌血染萬邦。在無數次的生死斡旋中,你的從容你的理智給予了萬將勝利的光芒,一次次的勝利凱旋後,你又以其無求無取的人格魅力恪守信仰播撒光芒,在中國軍事史上,永遠閃爍著你璀璨而明亮的耀眼神光。
你財無所取色無所沾,古今名將中,此等美德隻你徐達一人耳!
朱元璋對徐達評價: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貪圖女色財寶,處理問題不偏不倚,沒有過失。當世有此美德者隻一徐達!
隨著轟轟烈烈的郭桓案不斷發展,另外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情也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發生。
明朝第一功臣,徐達去世。
根據《明實錄》記載,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達在北平留守時得了背疽,經過修養有所好轉。
但是在次年二月(1385年),病情加重,隨後去世。
在徐達病重的時候,有傳言說得了背疽不能吃鵝肉,朱元璋卻專門命人給徐達送來一隻蒸鵝。
徐達在哭著吃完鵝肉以後,病重身亡。
有些學者認為這個傳言是假的,純屬捏造,我個人認為這件事情屬實。
徐達有他必死之理由。
首先第一點,徐達獨一無二的軍事才能必須處死。
在還沒有建國以前的很多戰役中,朱元璋打不贏的杖,徐達能打贏,朱元璋拿不準的杖,徐達還是能打贏。
可以這麽說,徐達基本沒有戰敗的經曆。
從這一點來講,徐達的存在對於朱元璋的皇權來說是一個潛在的威脅。
換句話說,從軍事角度來講,朱元璋幹不過徐達。
有這麽一個強橫的對手在身邊,做為皇帝的朱元璋絕對不會放心。
而這種擔心在朱元璋還沒有建國以前表現的還不是特別明顯。
但是建國以後,君臣身份立刻明確,這時候掌握軍權的徐達則又潛在變成了實質。
而消除這個實質威脅的方法,隻有一個。
幹掉他!
其次第二點,徐達在軍中的號召力獨一無二。
自從朱元璋在定遠獨立以後,徐達就跟著他幹,從小兵一直幹到主將,可以說在朱家軍中,徐達的影響力僅次於朱元璋,如果論影響力排名的話,排第三的應該李文忠。
至於說已經去世的常遇春,我個人認為隻能排第五甚至第六名。
這主要因為常遇春存在一個致命的性格缺陷。
好殺降。
僅此一點,就決定了他很難籠絡人心。
但是徐達不一樣。
因為自從建國以後,朱元璋很少直接帶兵打仗。
無論建國以前還是立國以後,很多戰役都由徐達親自指揮。
更重要的是徐達這個人基本沒有什麽致命弱點,無論是他的軍事號召力,還是他在軍中的影響力和威懾力都要超過朱元璋。
從這一點來講,徐達的影響力有超過朱元璋的嫌疑。
換句話說,徐達有點功高蓋主的成分。
而往往軍隊的穩定直接代表的就是皇權的穩定。
做為皇帝的朱元璋,絕不會容忍有這樣一個在軍隊中威望和能力都超過自己的外人留在自己身邊。
這樣會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鬧不好的那一天,自己的一句話惹對方不高興,對方來一個揮軍擒王,那自己這個當老大的皇上就會瞬間歇菜。
第三點,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
徐達的野心。
我不認為做為一個大將軍的徐達沒有自己的野心。
個人覺得一個人活在世上,必然有所企圖。
或是圖名,或是牟利。
這是人的本性。
誰也逃脫不了。
當然,我不否認確實有這種什麽都不想要的人存在。
他們或者是世外高人又或者是廢物點心。
世外高人我就不說了,這類人往往受過重大打擊,然後選擇隱退過上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生活,鑽到深山裏麵沒幾個人能夠見到他們。
另外一類人則會是廢物點心。
這種人絕對不會有大的成就。
更不可能成為大將。
但是即便是廢物點心,他也會有自己的野心,隻是他沒有能力獲取,時間一長野心也都消磨殆盡。
而做為主帥做為一國大將能力超群的徐達,絕對不會是這種人。
一個人如果戰功卓著能力超群,卻什麽都不想要,那隻能說明一點。
此人隱藏著更大的野心。
他的目標更加龐大,他的眼光更加深遠,他並不滿足於眼前的這點小恩小惠,他的目的絕不限製於目前可獲得的某一方麵。
而想要讓野心獲得成功,隻能忍辱負重。
這裏有一個鮮明的例子可以作比較。
王翦。
王翦的身份和徐達基本相同。
但是王翦的做法卻和徐達孑然不同。
王翦在秦始皇的命令下率領全國百分之六十的兵馬征戰六國,攻打楚國的時候王翦前後五次向秦始皇索要良田莊園,你不給我我就不給你打仗。
在誅滅六國的同時,王翦還要求秦始皇封自己的兒子王賁為官,否則全軍不會前進一步。
王翦的這種做法連他的手下都看不過去,認為王翦做的實在太過分,秦王不會同意。
但是王翦說的一番話,點醒眾人。
他的理由是:為人臣者,可以共患難,絕不能共富貴。
王翦之所以三番五次的向秦始皇索要財物和名利,甚至不惜以要挾的方式要逼迫秦始皇,實際等於是在告訴秦始皇,我隻要東西,絕不會造反。
這就和給你打工一樣,我給你幹活,你必須給我報酬。
否則我立馬翹班不幹。
也就是王翦的這種近乎不恥的做法,讓遠在關中的秦始皇深信不疑。
最後王翦在平定六國以後急流勇退,堅決辭官,最後得以保全。
我不認為深知兵法的朱元璋不明白這個道理,即便他真的不明白,厚黑學出身的劉基也肯定明白,他也肯定向朱元璋提醒過。
在建國以前,徐達的影響還相對較弱,隱藏的也比較深,表現的不太明顯。
但是當建國以後,彼此身份立刻發生了轉變。
在沒建國以前,朱元璋和徐達的關係是同事是戰友,是親密無間的夥伴。
但是當建國以後,君臣關係立刻出現。
這時候以前那一套玩法已經玩不開了,從前可以隨意開的玩笑也不能再隨便說了。
做為皇帝的朱元璋考慮的更多是他絕對的皇權,而這時候有著過多威脅和影響力的徐達則變成了朱元璋的一大威脅。
在皇權麵前,連父子關係都可以背叛,就別說這種君臣關係。
在霸權麵前,任何表麵上牢靠的關係都是扯淡。
而在身份變化的同時,心理的很多想法也會同步發生變化。
而這時候徐達還在不斷建功,甚至統領兵馬,他的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加。
但是每次打完仗以後,徐達卻什麽都不想要!
那他具體想要什麽呢?
一個人不可能沒有所圖。
這不太現實。
對於皇權絕對專治的朱元璋來說,徐達這種毫無所圖的心態,必會引起他的懷疑。
而不巧的是在1385年,郭桓案爆發的時候,朱元璋的皇權統治受收到一定削弱,這時候如果徐達哪根筋搭錯了,想要玩一玩造反逼宮戲碼的話,他隻需要跑到軍隊裏麵喊上那麽一嗓子,誰願意跟著我幹,我們一起來玩一玩造反遊戲,必然會有一群人跟著他幹!
最後倒黴的隻會是朱元璋本人。
從這三點,尤其是最後一點來講,徐達是必須要死的。
徐達這個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大將軍,絕對不能活著世上。
有他在,對朱元璋的皇權永遠是一個威脅。
朱元璋必須想辦法幹掉徐達。
幹掉這個曾經給自己立下汗馬功勞的屬下。
殺掉這個不貪財,更不好色,功無所取,利無所沾的老夥計。
而想要除掉徐達這個一人之下玩萬人之上的大將軍,必須找一個合理而不影響自己皇權統一的理由。
朱元璋一直在等這麽一個合理的時機。
不巧的是,徐達生病了。
趁他病,要他命,則成為了一個順理成章的借口。
政治鬥爭,曆來如此!
於是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一代名將徐達,去世。
享年53歲。
死後追封為:中山王。
點評:
感動曆史之我個人對徐達的評價:
他天資卓越,魄力非凡,他功績卓著,能力超群,他以其近乎神奇的軍事才能率領群豪征戰四方,他同樣以謙遜低調的人格魅力統領豪雄擴土開疆,他用他的平生經曆告訴世人,一代名將除了天賦,後期努力更加重要。
一介平民,憑借雙手也可以創建偉業。
功立四方!
鷹在高空翱翔,你在亂世闖蕩,鷹以其嫻熟的飛行技能鏖戰萬江,你則以累累的廝殺經驗統領群豪攻占四方,你的功績名滿天下,你的戰歌血染萬邦。在無數次的生死斡旋中,你的從容你的理智給予了萬將勝利的光芒,一次次的勝利凱旋後,你又以其無求無取的人格魅力恪守信仰播撒光芒,在中國軍事史上,永遠閃爍著你璀璨而明亮的耀眼神光。
你財無所取色無所沾,古今名將中,此等美德隻你徐達一人耳!
朱元璋對徐達評價: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貪圖女色財寶,處理問題不偏不倚,沒有過失。當世有此美德者隻一徐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