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錦衣衛的名聲不是很好,但是我在這裏想給它先正正名。
我們不能因為它後來的濫用職權,就全盤否定它的功績。
就和對和珅的評價上一樣,很多人一提到和珅就罵他是大貪官,是清朝的蛀蟲,就是因為他的貪汙才造成清朝開始走向末路。
但是我認為評判曆史最重要的一個要素就是客觀公正,不能因為對某些事物不滿就將某人全盤否定。
和珅本人確實是個貪官,無論古代還是現在都是一個巨貪。
這一點沒有錯。
但是他的貪汙是曆史的必然。
我並不是說他的貪汙是正確的。
我沒有這個意思。
我隻是說和珅的官職和權利給了他貪汙的便利。
他的官職擺在那裏,他的權利放在那裏,他的貪汙是一個必然。
我一直認為當一個人的實際收入和手中可調配的巨額利益不成正比,形成巨大落差的時候,那就是這個人走向墮落的開始。
說簡單點,就是你的工資每個月是一百塊,但是你可調動的權利是一千萬,這時候麵對巨額利益,十個人有九個甚至九個半都會動心。
更何況和珅手中的權利調配何止千萬,數十億都是有的。
而另外一個更大的影響因素則在乾隆身上。
我一直認為對和珅的貪汙行為乾隆一直了熟於心,但是他卻不加指責,從某種方麵來講乾隆是允許和珅貪汙的,甚至縱容他的貪汙。
一個人本身就想貪,老板就允許他貪,那還用考慮麽?
不用了。
直接幹吧!
另外還有一個政敵的因素。
在政治場上,時刻都有政敵的存在。
我提出的意見你不支持,你就是我的政敵,你和我尿的不是一壺,你和我穿的不是一條褲子。
而這個政敵隻要一次成立,那就永遠成立。
當權利高於政敵的時候,就出現想要幹掉政敵的念頭。
這時候政敵一方想要化解矛盾,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掏錢。
也就是行賄。
用錢買通你,以後你說什麽就是什麽,我跟著你幹。
當然這裏麵也存在不收的情況。
如果不收必然出現兩種解釋,一種是你非置你於死地不可,咱們兩個不是一隊。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黨派。
另外一種解釋就是給的錢太少。
而往往都是後者成立。
當他掏出讓你滿意的數字的時候,你即便想不收,你的手也會不聽使喚。
而當你收過一次以後,那你就等同於敞開了貪汙的大門。
後麵的誘惑則會更足,以後的金額會更大。
同時你也將更加墮落,而身不由己。
這也就是小貪向巨貪轉變的過程。
和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一個本身就想貪,手中又有貪汙的便利,領導又允許他貪汙。
天時地利人和,三點都占齊了。
和珅的貪汙也就變成了一個必然結果。
而根據乾隆的態度,後來的和珅貪汙越來越大,也就不奇怪了。
這個理論放在錦衣衛身上同樣成立。
首先根據朱元璋的性格來講,多疑多猜忌的朱元璋對功臣肯定不會信任,道理很簡單,因為這些功臣們手裏有權,他們在軍隊裏麵擁有一定的號召力,這就直接對朱元璋的皇權形成一定的威脅。
對於官員們來說,他也不相信。
因為這些人總和他作對,他雖然身為皇帝九五之尊表麵上說一不二,但是他想幹什麽事情比如嫖個娼召個妓什麽的這些官員們都不會同意,想從他們身上多炸點油水撈點外快讓他們多幹活少吃飯的願望官員們也不能容忍。
對於這些不相信的人,朱元璋總需要提防著他們。
即便不怕著他們使壞,也得防著他們造反。
當朱元璋把傳承了數千年的丞相給幹掉以後,他每天的工作量巨曾。原先每天隻需要批十份奏折的他,現在需要批數千份。
這就直接擠壓了他原本用於提防的時間。
這時候需要找那麽一些人來幫忙,收集情報。
敵不動,我先動。
做為最為親近的司機和保鏢們,自然就會被朱元璋加以利用。
這種事情放到誰身上都能成立。
而當後來發生的很多事情上來講,這個道理就更簡單了。
做為主角的朱元璋覺得防著你們太累了,與其花心思和你們鬥智鬥勇,還不如幹掉你們來的實在。
你們不是對我的皇權形成威脅了麽。
好辦。
好辦的很。
你們誰對我形成威脅,我就幹掉誰。
再有威脅,接著幹。
等把你們全都給殺了,也就再不會有人對我造成威脅了。
而幹掉你們需要一個合理的借口,即便是欲加之罪也得有一個表麵上說得過去的理由,而這個理由誰來找呢?
自然由錦衣衛來完成。
這時候的錦衣衛就如同是一個政治工具。
而想要這個政治工具發揮他最大功效的時候,你就需要給予他足夠大的權利。
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要想取之,必先予之。
這便是規律。
更是天道。
同時這也必然會出現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當某人或者某個部門手中可動用的權利過大的時候,必然會出現某些實質性的問題。
比如違法亂紀,比如私受賄賂等等的一係列問題。
我不認為做為主角的朱元璋沒有考慮過這個恐怖後果,做為政治最中心的朱元璋應該會想到這個可怕的代價,但是麵對眾多心懷鬼胎的官員和手握重兵足以牽涉一方諸侯的功臣們,朱元璋需要有這麽一個機構來收集證據,並加以利用甚至鏟除異己,至於違法亂紀這些事情和政權穩定來講,都是些不傷大雅的小問題。
而當這些事情都完成以後,錦衣衛的諸多弊端也都會顯現出來,比如出現權力過度威脅皇權影響政治和諧的情況,這時候在再幹掉錦衣衛。
這在兵法上有一個經典名詞:卸磨殺驢。
事情的一切也都水到渠成。
等事情都搞定以後,朱元璋還會站出來打個圓場。
說什麽這些殺功臣亂殺官員的事情不是我幹的,都是這些無法無天的錦衣衛幹的呀,和我沒關係,你們這些死了的和沒死的後人千萬別找我的麻煩,要找就找錦衣衛這幫混蛋,一切都是他們幹的,一切都是他們的主謀,我什麽都不知道呀,我也什麽都沒有參與之類的屁話。
反正這些屎盆子都會一股腦的澆到錦衣衛的身上。
他做為幕後黑手的朱元璋,則萬事大吉。
這便是政治。
在這裏我也需要聲明一點。
朱元璋在1382年親手組建錦衣衛的五年以後,也就是公元1387年,完全失去政治作用的錦衣衛被朱元璋宣告廢除。
這是第一次朱元璋明令廢除錦衣衛的詔令。
但是組建容易,廢除卻很難。
尤其是擁有絕對影響力,而且身處於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龐大權利,可以說身處權利巔峰的這麽一群人是絕對不甘心在一紙詔令頒布以後就此罷休的。
所以他們在暗地裏還是會插手很多政治要務。
而對於朱元璋來講,他也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在第一次頒布詔令後的1393年,朱元璋再頒詔令,徹底廢除錦衣衛。
至於後麵貫徹明朝始終的錦衣衛理論上和朱元璋脫離了實質關係,後來在錦衣衛的基礎上出現的由太監組成的東廠和西廠,則更和朱元璋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了。
因為後來的錦衣衛再次出現,是在明永樂時期,由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再次複立起來的。
後來錦衣衛的過度發展和政治腐敗,不應該算到朱元璋的身上。
我們不能因為它後來的濫用職權,就全盤否定它的功績。
就和對和珅的評價上一樣,很多人一提到和珅就罵他是大貪官,是清朝的蛀蟲,就是因為他的貪汙才造成清朝開始走向末路。
但是我認為評判曆史最重要的一個要素就是客觀公正,不能因為對某些事物不滿就將某人全盤否定。
和珅本人確實是個貪官,無論古代還是現在都是一個巨貪。
這一點沒有錯。
但是他的貪汙是曆史的必然。
我並不是說他的貪汙是正確的。
我沒有這個意思。
我隻是說和珅的官職和權利給了他貪汙的便利。
他的官職擺在那裏,他的權利放在那裏,他的貪汙是一個必然。
我一直認為當一個人的實際收入和手中可調配的巨額利益不成正比,形成巨大落差的時候,那就是這個人走向墮落的開始。
說簡單點,就是你的工資每個月是一百塊,但是你可調動的權利是一千萬,這時候麵對巨額利益,十個人有九個甚至九個半都會動心。
更何況和珅手中的權利調配何止千萬,數十億都是有的。
而另外一個更大的影響因素則在乾隆身上。
我一直認為對和珅的貪汙行為乾隆一直了熟於心,但是他卻不加指責,從某種方麵來講乾隆是允許和珅貪汙的,甚至縱容他的貪汙。
一個人本身就想貪,老板就允許他貪,那還用考慮麽?
不用了。
直接幹吧!
另外還有一個政敵的因素。
在政治場上,時刻都有政敵的存在。
我提出的意見你不支持,你就是我的政敵,你和我尿的不是一壺,你和我穿的不是一條褲子。
而這個政敵隻要一次成立,那就永遠成立。
當權利高於政敵的時候,就出現想要幹掉政敵的念頭。
這時候政敵一方想要化解矛盾,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掏錢。
也就是行賄。
用錢買通你,以後你說什麽就是什麽,我跟著你幹。
當然這裏麵也存在不收的情況。
如果不收必然出現兩種解釋,一種是你非置你於死地不可,咱們兩個不是一隊。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黨派。
另外一種解釋就是給的錢太少。
而往往都是後者成立。
當他掏出讓你滿意的數字的時候,你即便想不收,你的手也會不聽使喚。
而當你收過一次以後,那你就等同於敞開了貪汙的大門。
後麵的誘惑則會更足,以後的金額會更大。
同時你也將更加墮落,而身不由己。
這也就是小貪向巨貪轉變的過程。
和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一個本身就想貪,手中又有貪汙的便利,領導又允許他貪汙。
天時地利人和,三點都占齊了。
和珅的貪汙也就變成了一個必然結果。
而根據乾隆的態度,後來的和珅貪汙越來越大,也就不奇怪了。
這個理論放在錦衣衛身上同樣成立。
首先根據朱元璋的性格來講,多疑多猜忌的朱元璋對功臣肯定不會信任,道理很簡單,因為這些功臣們手裏有權,他們在軍隊裏麵擁有一定的號召力,這就直接對朱元璋的皇權形成一定的威脅。
對於官員們來說,他也不相信。
因為這些人總和他作對,他雖然身為皇帝九五之尊表麵上說一不二,但是他想幹什麽事情比如嫖個娼召個妓什麽的這些官員們都不會同意,想從他們身上多炸點油水撈點外快讓他們多幹活少吃飯的願望官員們也不能容忍。
對於這些不相信的人,朱元璋總需要提防著他們。
即便不怕著他們使壞,也得防著他們造反。
當朱元璋把傳承了數千年的丞相給幹掉以後,他每天的工作量巨曾。原先每天隻需要批十份奏折的他,現在需要批數千份。
這就直接擠壓了他原本用於提防的時間。
這時候需要找那麽一些人來幫忙,收集情報。
敵不動,我先動。
做為最為親近的司機和保鏢們,自然就會被朱元璋加以利用。
這種事情放到誰身上都能成立。
而當後來發生的很多事情上來講,這個道理就更簡單了。
做為主角的朱元璋覺得防著你們太累了,與其花心思和你們鬥智鬥勇,還不如幹掉你們來的實在。
你們不是對我的皇權形成威脅了麽。
好辦。
好辦的很。
你們誰對我形成威脅,我就幹掉誰。
再有威脅,接著幹。
等把你們全都給殺了,也就再不會有人對我造成威脅了。
而幹掉你們需要一個合理的借口,即便是欲加之罪也得有一個表麵上說得過去的理由,而這個理由誰來找呢?
自然由錦衣衛來完成。
這時候的錦衣衛就如同是一個政治工具。
而想要這個政治工具發揮他最大功效的時候,你就需要給予他足夠大的權利。
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要想取之,必先予之。
這便是規律。
更是天道。
同時這也必然會出現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當某人或者某個部門手中可動用的權利過大的時候,必然會出現某些實質性的問題。
比如違法亂紀,比如私受賄賂等等的一係列問題。
我不認為做為主角的朱元璋沒有考慮過這個恐怖後果,做為政治最中心的朱元璋應該會想到這個可怕的代價,但是麵對眾多心懷鬼胎的官員和手握重兵足以牽涉一方諸侯的功臣們,朱元璋需要有這麽一個機構來收集證據,並加以利用甚至鏟除異己,至於違法亂紀這些事情和政權穩定來講,都是些不傷大雅的小問題。
而當這些事情都完成以後,錦衣衛的諸多弊端也都會顯現出來,比如出現權力過度威脅皇權影響政治和諧的情況,這時候在再幹掉錦衣衛。
這在兵法上有一個經典名詞:卸磨殺驢。
事情的一切也都水到渠成。
等事情都搞定以後,朱元璋還會站出來打個圓場。
說什麽這些殺功臣亂殺官員的事情不是我幹的,都是這些無法無天的錦衣衛幹的呀,和我沒關係,你們這些死了的和沒死的後人千萬別找我的麻煩,要找就找錦衣衛這幫混蛋,一切都是他們幹的,一切都是他們的主謀,我什麽都不知道呀,我也什麽都沒有參與之類的屁話。
反正這些屎盆子都會一股腦的澆到錦衣衛的身上。
他做為幕後黑手的朱元璋,則萬事大吉。
這便是政治。
在這裏我也需要聲明一點。
朱元璋在1382年親手組建錦衣衛的五年以後,也就是公元1387年,完全失去政治作用的錦衣衛被朱元璋宣告廢除。
這是第一次朱元璋明令廢除錦衣衛的詔令。
但是組建容易,廢除卻很難。
尤其是擁有絕對影響力,而且身處於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龐大權利,可以說身處權利巔峰的這麽一群人是絕對不甘心在一紙詔令頒布以後就此罷休的。
所以他們在暗地裏還是會插手很多政治要務。
而對於朱元璋來講,他也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在第一次頒布詔令後的1393年,朱元璋再頒詔令,徹底廢除錦衣衛。
至於後麵貫徹明朝始終的錦衣衛理論上和朱元璋脫離了實質關係,後來在錦衣衛的基礎上出現的由太監組成的東廠和西廠,則更和朱元璋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了。
因為後來的錦衣衛再次出現,是在明永樂時期,由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再次複立起來的。
後來錦衣衛的過度發展和政治腐敗,不應該算到朱元璋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