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官員們比喻成政治對手的話,那則可以將鄭士利比喻成一個沒事找事的刺頭。
對於官員們都毫不示弱的朱元璋,鄭士利的出現不過就是一個小小的過客。
對朱元璋絲毫不會形成任何威脅。
而在解決掉內部威脅和鄭士利的麻煩以後,達到自己預期目標精神極度亢奮的朱元璋並沒有休息,而是在這一年的九月(1381年)發動了另外一場巨大戰役。
即平定四川以後,第二次南征。
具體戰役為明平雲南之戰(平定雲南戰役)。
這一次的敵對目標是:元,梁王政權。
在朱元璋建國以後,經過數年的討伐,敵對勢力基本清繳完畢,唯獨一塊地方被遺留了下來。
位於西南邊陲的雲南。
這裏有一支算不上強橫,卻是一直服從於元朝統治的武裝力量。
他們有一個老大,在元朝執政時期被元**封為梁王。
他的名字叫做:把匝剌瓦爾密。
除了他的名字比較特別以外,還有一個顯赫的身份。
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個兒子。
從這個身份就可以看得出他的政治立場,他決然不會投降朱元璋。
麵對他的這樣一個身份,這一次朱元璋就是要解決掉這個麻煩。
然後建立一個真正一統的大明帝國。
要說這個梁王也是不識趣,這他並不是他第一次和朱家軍打交道,早在洪武四年(1371)攻打重慶的時候他就和朱元璋打過交道,當時和他做買賣的人是被封為信國公的湯和大將。
那時候湯和剛剛拿下重慶,嚴格遵守朱元璋命令的湯和在辛苦和瞿塘關打了好幾個月交道以後,艱難的拿下了身後瞿塘關後方的重慶,並且一舉解放四川。
攻取四川以後,他並沒有著急迴去,而是派人前往不遠處的雲南,勸降唯一沒有拿下的梁王。
但是身在遠方以外政權相對穩定,認為身為草莽紅寇的明軍不會對自己形成任何威脅的梁王並沒有同意湯和的招降。
他覺得自己在雲南這地方過得很美,每天有孔雀給自己做開屏表演,還有麗江這個旅遊勝地供自己欣賞風景,更有滇池這塊極美盛景供自己觀光,生活愜意家庭和睦,這樣的人間盛況自己一家人過得多好,憑什麽你們這群山炮出身的家夥們說要讓我歸附我就臣服與你們。
沒道理。
沒有任何道理。
歸附你們簡直豈有此理!
我在雲南當王當的好好的。
憑什麽要聽從你們這群癟三調遣。
你尿的高,爺我尿的也不低。
你是吃葷的。
爺我也是不吃素的。
誰怕誰。
有種的讓我們來一場硬碰硬的軍事遊戲。
誰輸了,誰才是孫子。
在這種強橫的心裏作用下,他把湯和派出去的使臣給砍了腦袋,並且把所有明朝人的護照進行了永久凍結。
永遠禁止這些個表麵上充當說客,實際也不是什麽好鳥的家夥們入境。
而剛剛和四川的守軍幹仗了好幾個月,和大象對抗了好長時間的湯和聽說梁王這個家夥一點不給麵子,毫不客氣的把自己給拒絕了。
心裏窩火的他也氣不打一處來。
但是在攻去重慶的戰役中,兵力大損元氣大傷的湯和也沒有貿然發動對雲南的戰爭,看著身後一群上胳膊斷腿的傷兵,讓這群爺們和精力充沛地形熟悉的梁王軍幹仗,無疑是自尋死路。
到時候進攻不利朱老大再怪罪下來,簡直就是自掘墳墓。
雖能力有限,但絕對不傻更不愚蠢的湯和放棄了討伐,選擇率部迴朝。
你個癟三,你有種,早晚朱老大會派人收拾你個混蛋。
你等著吧!
隨著湯和的迴撤,第一次對梁王的勸降,也宣告流產。
湯和雖然失敗了,但是做為老大的朱元璋一直都沒有放棄對雲南的征討。
對於已經拿下大半個中國的開國之君來說,一個小小的雲南,不過區區彈丸之地,他絕對不會袖手旁觀。
而在大明軍隊第四次討伐獲得圓滿勝利,所有兵馬得到充分修正以後,早已按耐不住的朱元璋將目光再次落在了雲南這裏。
這一次他要徹底解決這個麻煩。
他要建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明朝,完成他從小自認為是兒戲,現在卻可以變成事實的宏偉而壯大的帝國夢想。
為了這一夢想,他叫來了一個人。
王禕。
此人是朱元璋建國以來非常有名的文化人。
當時朱元璋手下有兩個文臣,一個是宋濂,另外一個就是王禕,朱元璋稱他們是“江南二儒!”
朱元璋這一次要派他去出一趟公差,目的還是勸降。
他希望梁王這個不識時務的家夥能夠主動歸降,省去軍隊大動幹戈的麻煩。
但是讓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王禕剛剛到達雲南不久北元皇帝也知道了王禕勸降的事情,他們也派出了一個名叫脫脫的家夥來勸阻梁王。
而且脫脫還說出了一個梁王無法拒絕的理由:同為元朝的子民,現在國家已經成這個樣子了,難道你願意站在敵人的立場上幫助敵人麽?
這無疑是給梁王出了一個巨大難題。
選擇權落在了梁王的手裏。
他會如何選擇呢?
經過數天的心理鬥爭,覺得出賣自己同胞的做法實在可恥的他最後選擇幹掉王禕,依舊效忠元朝。
於是,辛苦跑了幾千公裏當說客的王禕就這樣被梁王給幹掉了。
梁王的做法徹底激怒了朱元璋。
他沒想到梁王這個家夥這麽不給麵子。
對於這個給臉不要臉的混蛋,文取不成非要逼自己動武的朱元璋露出了他近乎鋒利的獠牙。
他叫來了一個人。
此人在戰場上有一個煞神的稱號,在他經曆的上百次戰役中,從未出現失手的情況。
在他的軍事哲學理念裏,任何戰役隻有成功絕不會失敗。
他就是傅友德。
對於這個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朱元璋再次啟用了他。
他即將接受平定雲南的挑戰。
為了徹底解決掉雲南這個巨大障礙,做為老大的朱元璋還叫來了兩個人。
一個是他的義子。
此時位居西平侯的沐英。
另外一個是常遇春的小舅子,並且完美傳承常遇春優良軍事作風的藍玉。
這兩人將做為副手,輔助傅友德進行對雲南的討伐。
可以說這三個人無論是誰都是一頂一的生猛貨色,他們其中隨便挑出一個人來都可以獨擋一麵,而這一次朱元璋將他們三人全部征集在一起,他要組建一個真正鐵三角一般堅不可摧的戰鬥組合。
一舉平定雲南,消滅梁王這個後患。
為了這次戰役,做為****的朱元璋再次征集了三十萬兵馬。
全部下撥給傅友德統轄。
同時為了保證此次戰役的絕對勝利,在大軍出發前做為真正幕後主帥的朱元璋還親自參與了戰前軍事的部署和進攻路線的確立。
路線確定以後,在朱元璋的目視下大軍出發了。
對於官員們都毫不示弱的朱元璋,鄭士利的出現不過就是一個小小的過客。
對朱元璋絲毫不會形成任何威脅。
而在解決掉內部威脅和鄭士利的麻煩以後,達到自己預期目標精神極度亢奮的朱元璋並沒有休息,而是在這一年的九月(1381年)發動了另外一場巨大戰役。
即平定四川以後,第二次南征。
具體戰役為明平雲南之戰(平定雲南戰役)。
這一次的敵對目標是:元,梁王政權。
在朱元璋建國以後,經過數年的討伐,敵對勢力基本清繳完畢,唯獨一塊地方被遺留了下來。
位於西南邊陲的雲南。
這裏有一支算不上強橫,卻是一直服從於元朝統治的武裝力量。
他們有一個老大,在元朝執政時期被元**封為梁王。
他的名字叫做:把匝剌瓦爾密。
除了他的名字比較特別以外,還有一個顯赫的身份。
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個兒子。
從這個身份就可以看得出他的政治立場,他決然不會投降朱元璋。
麵對他的這樣一個身份,這一次朱元璋就是要解決掉這個麻煩。
然後建立一個真正一統的大明帝國。
要說這個梁王也是不識趣,這他並不是他第一次和朱家軍打交道,早在洪武四年(1371)攻打重慶的時候他就和朱元璋打過交道,當時和他做買賣的人是被封為信國公的湯和大將。
那時候湯和剛剛拿下重慶,嚴格遵守朱元璋命令的湯和在辛苦和瞿塘關打了好幾個月交道以後,艱難的拿下了身後瞿塘關後方的重慶,並且一舉解放四川。
攻取四川以後,他並沒有著急迴去,而是派人前往不遠處的雲南,勸降唯一沒有拿下的梁王。
但是身在遠方以外政權相對穩定,認為身為草莽紅寇的明軍不會對自己形成任何威脅的梁王並沒有同意湯和的招降。
他覺得自己在雲南這地方過得很美,每天有孔雀給自己做開屏表演,還有麗江這個旅遊勝地供自己欣賞風景,更有滇池這塊極美盛景供自己觀光,生活愜意家庭和睦,這樣的人間盛況自己一家人過得多好,憑什麽你們這群山炮出身的家夥們說要讓我歸附我就臣服與你們。
沒道理。
沒有任何道理。
歸附你們簡直豈有此理!
我在雲南當王當的好好的。
憑什麽要聽從你們這群癟三調遣。
你尿的高,爺我尿的也不低。
你是吃葷的。
爺我也是不吃素的。
誰怕誰。
有種的讓我們來一場硬碰硬的軍事遊戲。
誰輸了,誰才是孫子。
在這種強橫的心裏作用下,他把湯和派出去的使臣給砍了腦袋,並且把所有明朝人的護照進行了永久凍結。
永遠禁止這些個表麵上充當說客,實際也不是什麽好鳥的家夥們入境。
而剛剛和四川的守軍幹仗了好幾個月,和大象對抗了好長時間的湯和聽說梁王這個家夥一點不給麵子,毫不客氣的把自己給拒絕了。
心裏窩火的他也氣不打一處來。
但是在攻去重慶的戰役中,兵力大損元氣大傷的湯和也沒有貿然發動對雲南的戰爭,看著身後一群上胳膊斷腿的傷兵,讓這群爺們和精力充沛地形熟悉的梁王軍幹仗,無疑是自尋死路。
到時候進攻不利朱老大再怪罪下來,簡直就是自掘墳墓。
雖能力有限,但絕對不傻更不愚蠢的湯和放棄了討伐,選擇率部迴朝。
你個癟三,你有種,早晚朱老大會派人收拾你個混蛋。
你等著吧!
隨著湯和的迴撤,第一次對梁王的勸降,也宣告流產。
湯和雖然失敗了,但是做為老大的朱元璋一直都沒有放棄對雲南的征討。
對於已經拿下大半個中國的開國之君來說,一個小小的雲南,不過區區彈丸之地,他絕對不會袖手旁觀。
而在大明軍隊第四次討伐獲得圓滿勝利,所有兵馬得到充分修正以後,早已按耐不住的朱元璋將目光再次落在了雲南這裏。
這一次他要徹底解決這個麻煩。
他要建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明朝,完成他從小自認為是兒戲,現在卻可以變成事實的宏偉而壯大的帝國夢想。
為了這一夢想,他叫來了一個人。
王禕。
此人是朱元璋建國以來非常有名的文化人。
當時朱元璋手下有兩個文臣,一個是宋濂,另外一個就是王禕,朱元璋稱他們是“江南二儒!”
朱元璋這一次要派他去出一趟公差,目的還是勸降。
他希望梁王這個不識時務的家夥能夠主動歸降,省去軍隊大動幹戈的麻煩。
但是讓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王禕剛剛到達雲南不久北元皇帝也知道了王禕勸降的事情,他們也派出了一個名叫脫脫的家夥來勸阻梁王。
而且脫脫還說出了一個梁王無法拒絕的理由:同為元朝的子民,現在國家已經成這個樣子了,難道你願意站在敵人的立場上幫助敵人麽?
這無疑是給梁王出了一個巨大難題。
選擇權落在了梁王的手裏。
他會如何選擇呢?
經過數天的心理鬥爭,覺得出賣自己同胞的做法實在可恥的他最後選擇幹掉王禕,依舊效忠元朝。
於是,辛苦跑了幾千公裏當說客的王禕就這樣被梁王給幹掉了。
梁王的做法徹底激怒了朱元璋。
他沒想到梁王這個家夥這麽不給麵子。
對於這個給臉不要臉的混蛋,文取不成非要逼自己動武的朱元璋露出了他近乎鋒利的獠牙。
他叫來了一個人。
此人在戰場上有一個煞神的稱號,在他經曆的上百次戰役中,從未出現失手的情況。
在他的軍事哲學理念裏,任何戰役隻有成功絕不會失敗。
他就是傅友德。
對於這個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朱元璋再次啟用了他。
他即將接受平定雲南的挑戰。
為了徹底解決掉雲南這個巨大障礙,做為老大的朱元璋還叫來了兩個人。
一個是他的義子。
此時位居西平侯的沐英。
另外一個是常遇春的小舅子,並且完美傳承常遇春優良軍事作風的藍玉。
這兩人將做為副手,輔助傅友德進行對雲南的討伐。
可以說這三個人無論是誰都是一頂一的生猛貨色,他們其中隨便挑出一個人來都可以獨擋一麵,而這一次朱元璋將他們三人全部征集在一起,他要組建一個真正鐵三角一般堅不可摧的戰鬥組合。
一舉平定雲南,消滅梁王這個後患。
為了這次戰役,做為****的朱元璋再次征集了三十萬兵馬。
全部下撥給傅友德統轄。
同時為了保證此次戰役的絕對勝利,在大軍出發前做為真正幕後主帥的朱元璋還親自參與了戰前軍事的部署和進攻路線的確立。
路線確定以後,在朱元璋的目視下大軍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