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掉農民和軍隊吃飯的問題以後,朱元璋開始將目光轉移到了內政!
朱元璋自從登基以後就忙了一件事。
拆家!
不管是軍隊還是政治機關,朱元璋從上任的那一刻起就把所有能拆的部門全部拆了一遍。
不得不說,在拆家事業上,朱元璋確實是個高手。
一個誰也無法睥睨的高手。
因為別人拆家是敗家,朱元璋不一樣。
他他媽拆家是發家!
朱元璋這位仁兄可以說是把拆家發揮到了極致。
我堅信朱元璋首先盯上的是軍隊。
其次才是**職能部門。
但是在具體的實施路線上,他卻做了調整。
他先是向**部門開刀,最後才轉向軍隊。
今天我們倒過來說,先說說軍隊改革。
明軍,這支部隊是自己皇權的最根本保障,所以出不得一丁點問題。
在軍隊的問題上,朱元璋想了很多。
他本來並沒有想過要把它給拆了。
他最初隻是想把這支隊伍交到自己某個親人手裏。
但是後來發生的很多事情讓他改變了想法。
麵對這支龐大的隊伍,首先肯定是不能落到哪個大臣手裏麵的,更不能放在哪個功臣手裏。
因為他們都是異姓人群。
不是我朱家本家。
他們和我老朱不是同心,這支隊伍如果交給哪個外姓人管理的話,擁有了軍隊的他鬧不好會玩一場造反的戲碼。
這跟以前的自宮沒有多大區別。
都是自己動手把自己給搞廢了。
這是出力不討好的買賣。
這種賠錢的買賣絕對不能幹。
所以他很識趣的把這項重要的使命交到了自己人手裏。
這時候他首先想到的是朱文正,也就是和陳友諒在洪都硬碰硬幹仗了八十一天而屹立不倒寧死不屈的那位老大。
他想的是把軍隊交給自己親侄子朱文正來管理。
但是自己這個侄子一點都不爭氣。
還沒等他上任,就先給朱元璋玩了一出通敵的好戲。
更讓朱元璋生氣的是,他誰都不通,竟然把自己這個親叔賣給了張士誠這個混蛋。
朱文正不知道,自己這個叔叔平生最恨的三個人中其中一個就是張士誠。
對於朱文正的這個做法朱元璋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所以在朱和尚一怒之下就把他圈了起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打入了冷宮。
自從進入冷宮之後,朱文正這輩子也休想再活著看到第二天明亮的太陽。
朱文正的處境這可比後來康熙的兒子老十三胤祥的處境要悲慘太多了。
胤祥雖然也被自己老爺子給圈了,但是好歹外麵還有一個四哥時刻想著他護著他,隔三差五的還有好東西給他偷偷摸摸的送進來,更重要的是胤祥的為人實在夠意思,他的曾經的手下還把他最喜歡的姑娘阿蘭給偷摸弄了進來。
有吃有喝有女人,又有自己曾經的兄弟給他看門,外麵還有一個四哥時刻準備撈他出來,這種被關禁閉的日子雖然苦,但是活著起碼還有盼頭。
但是文正老大就不一樣了。
他平日裏的為人實在差點意思。
用我們現在的話說,這家夥人品有問題。
他的手下沒有一個是服他的。
在洪都保衛戰中,他的做法確實夠猛也夠狠,但是那件事情已經過去了。
那場戰役中真正活下來的人沒有幾個。
即便真的有服他的戰友,那也在洪都保衛戰中掛的差不多了,真正活下來的也大多沒有什麽話語權,更重要的是朱文正這個老大平生最好的一件事情應該就是嫖妓,也就是嫖娼,但是自從關了禁閉之後,他的這位叔叔徹底掐斷了他的愛好。
沒酒沒肉沒女人,這對於好酒好肉又好色的朱文正來說絕對是致命的。
所以他的死也必將是注定的。
處理掉朱文正以後,朱元璋的心態開始發生變化。
連自己最親最寵的親侄子都可能背叛他,哪還有誰可以相信呢?
這支隊伍如果完全交到一個人手裏的話,那會不會再玩一出類似於朱文正這種造反逼宮的戲碼呢?
很有可能。
不。
不是有可能,是一定會出現。
鑒於朱文正的深刻教訓,朱元璋決定改變策略。
既然不能由一個人掌控,那就把它給拆了吧!
拆!
拆的越散越好!
拆散以後由多人來管理!
為了彼此形成互相牽製,朱元璋把軍隊一共拆分成了五塊。
分別是:中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後軍都督府。
共五軍,史稱:五軍都督府。
這有點像我們現在的五大軍區。
但是他們又有本質上的區別,因為他們每一個督府中都有兩個名義上的老大,他們分別是左都督、右都督,軍銜卻全部都是一樣的正一品(大家看清楚,兩人的軍銜是一樣的,這有點意思!)。
為了監督兩個都督的行為,朱元璋還巧妙的給他們兩人分別配備了一個秘書,朱元璋給這兩個秘書起名為:都督同知,他們的軍銜是從一品(副一品)。
從心理學來講,朱元璋這麽安排就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
我們官階都一樣,品級也都相同,憑什麽你做正的,我就得給你做陪襯當副的。
這沒道理。
吾焉為正唿?
我相信被安排在副職的這幾個人心理肯定是不平衡的,甭管在私底下他們的關係又多麽融洽,但是在官職上的落差足以毀掉他們以往的任何友誼。
而且這種這種不平衡的落差不僅會表現在心理層麵,還會帶動到工作中來,這也許就是朱元璋想看到的,他就是要讓這幾個人形成內鬥,互相牽製,這樣軍隊就不會形成對更高一層的政權威脅。
我覺得朱元璋這麽安排就是讓這幾個人互掐。
你說得對,我就說錯。
你說的錯,我就反駁。
反正正副兩人就是兩個死對頭,永遠也不能尿到一壺,不然這兩人可能會串謀!
朱元璋應該也就是害怕這一點,所以才會給他們哥倆同一軍銜,卻給他們不同的職位,讓他們兩人互相鬥爭,他們隻要別太出格該辦的事情都給辦好了,那朱元璋就會高興。
當然了,如果朱元璋交代的事情沒有辦妥,給搞砸了,那就更好辦了,把正副兩人一塊給宰了,然後再找兩個不怕死的官員上來,繼續幹他們上一任沒有幹完的事情!
如果還幹不好,那就接著殺。
直到把事情幹好為止!
總之一個目的:你們掐的越狠,我的皇權越穩!
為了穩定軍權朱元璋還想到了一招。
他單獨設立了一個名叫“統軍大元帥府”的機構,然後把五大軍區的權利全部交給這個部門來協調,但是這個部門隻有協調權,卻沒有無統兵權。
一切的軍事命令最後全部都得由一個人說了算。
這個人就是朱元璋。
統軍大元帥府,這個部門應該算是後來的兵部,也就是我們現在的武裝部,它的形式和兵部大致相同,但是他的權利卻沒有兵部那麽龐大。
為了軍隊穩定,朱元璋還下令軍政分離,所有地區的**職能部門沒有權利調兵,能夠調動兵馬的隻有一個人,那就是朱元璋本人。
說的有點多,反正講這些就是要說一個道理,那就是軍權分散,形成互相之間的牽製。這樣做最直接受益人就是朱元璋。
因為他不需要再害怕因為軍權的問題再威脅到他的皇權。
朱元璋自從登基以後就忙了一件事。
拆家!
不管是軍隊還是政治機關,朱元璋從上任的那一刻起就把所有能拆的部門全部拆了一遍。
不得不說,在拆家事業上,朱元璋確實是個高手。
一個誰也無法睥睨的高手。
因為別人拆家是敗家,朱元璋不一樣。
他他媽拆家是發家!
朱元璋這位仁兄可以說是把拆家發揮到了極致。
我堅信朱元璋首先盯上的是軍隊。
其次才是**職能部門。
但是在具體的實施路線上,他卻做了調整。
他先是向**部門開刀,最後才轉向軍隊。
今天我們倒過來說,先說說軍隊改革。
明軍,這支部隊是自己皇權的最根本保障,所以出不得一丁點問題。
在軍隊的問題上,朱元璋想了很多。
他本來並沒有想過要把它給拆了。
他最初隻是想把這支隊伍交到自己某個親人手裏。
但是後來發生的很多事情讓他改變了想法。
麵對這支龐大的隊伍,首先肯定是不能落到哪個大臣手裏麵的,更不能放在哪個功臣手裏。
因為他們都是異姓人群。
不是我朱家本家。
他們和我老朱不是同心,這支隊伍如果交給哪個外姓人管理的話,擁有了軍隊的他鬧不好會玩一場造反的戲碼。
這跟以前的自宮沒有多大區別。
都是自己動手把自己給搞廢了。
這是出力不討好的買賣。
這種賠錢的買賣絕對不能幹。
所以他很識趣的把這項重要的使命交到了自己人手裏。
這時候他首先想到的是朱文正,也就是和陳友諒在洪都硬碰硬幹仗了八十一天而屹立不倒寧死不屈的那位老大。
他想的是把軍隊交給自己親侄子朱文正來管理。
但是自己這個侄子一點都不爭氣。
還沒等他上任,就先給朱元璋玩了一出通敵的好戲。
更讓朱元璋生氣的是,他誰都不通,竟然把自己這個親叔賣給了張士誠這個混蛋。
朱文正不知道,自己這個叔叔平生最恨的三個人中其中一個就是張士誠。
對於朱文正的這個做法朱元璋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所以在朱和尚一怒之下就把他圈了起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打入了冷宮。
自從進入冷宮之後,朱文正這輩子也休想再活著看到第二天明亮的太陽。
朱文正的處境這可比後來康熙的兒子老十三胤祥的處境要悲慘太多了。
胤祥雖然也被自己老爺子給圈了,但是好歹外麵還有一個四哥時刻想著他護著他,隔三差五的還有好東西給他偷偷摸摸的送進來,更重要的是胤祥的為人實在夠意思,他的曾經的手下還把他最喜歡的姑娘阿蘭給偷摸弄了進來。
有吃有喝有女人,又有自己曾經的兄弟給他看門,外麵還有一個四哥時刻準備撈他出來,這種被關禁閉的日子雖然苦,但是活著起碼還有盼頭。
但是文正老大就不一樣了。
他平日裏的為人實在差點意思。
用我們現在的話說,這家夥人品有問題。
他的手下沒有一個是服他的。
在洪都保衛戰中,他的做法確實夠猛也夠狠,但是那件事情已經過去了。
那場戰役中真正活下來的人沒有幾個。
即便真的有服他的戰友,那也在洪都保衛戰中掛的差不多了,真正活下來的也大多沒有什麽話語權,更重要的是朱文正這個老大平生最好的一件事情應該就是嫖妓,也就是嫖娼,但是自從關了禁閉之後,他的這位叔叔徹底掐斷了他的愛好。
沒酒沒肉沒女人,這對於好酒好肉又好色的朱文正來說絕對是致命的。
所以他的死也必將是注定的。
處理掉朱文正以後,朱元璋的心態開始發生變化。
連自己最親最寵的親侄子都可能背叛他,哪還有誰可以相信呢?
這支隊伍如果完全交到一個人手裏的話,那會不會再玩一出類似於朱文正這種造反逼宮的戲碼呢?
很有可能。
不。
不是有可能,是一定會出現。
鑒於朱文正的深刻教訓,朱元璋決定改變策略。
既然不能由一個人掌控,那就把它給拆了吧!
拆!
拆的越散越好!
拆散以後由多人來管理!
為了彼此形成互相牽製,朱元璋把軍隊一共拆分成了五塊。
分別是:中軍都督府﹑左軍都督府﹑右軍都督府﹑前軍都督府﹑後軍都督府。
共五軍,史稱:五軍都督府。
這有點像我們現在的五大軍區。
但是他們又有本質上的區別,因為他們每一個督府中都有兩個名義上的老大,他們分別是左都督、右都督,軍銜卻全部都是一樣的正一品(大家看清楚,兩人的軍銜是一樣的,這有點意思!)。
為了監督兩個都督的行為,朱元璋還巧妙的給他們兩人分別配備了一個秘書,朱元璋給這兩個秘書起名為:都督同知,他們的軍銜是從一品(副一品)。
從心理學來講,朱元璋這麽安排就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
我們官階都一樣,品級也都相同,憑什麽你做正的,我就得給你做陪襯當副的。
這沒道理。
吾焉為正唿?
我相信被安排在副職的這幾個人心理肯定是不平衡的,甭管在私底下他們的關係又多麽融洽,但是在官職上的落差足以毀掉他們以往的任何友誼。
而且這種這種不平衡的落差不僅會表現在心理層麵,還會帶動到工作中來,這也許就是朱元璋想看到的,他就是要讓這幾個人形成內鬥,互相牽製,這樣軍隊就不會形成對更高一層的政權威脅。
我覺得朱元璋這麽安排就是讓這幾個人互掐。
你說得對,我就說錯。
你說的錯,我就反駁。
反正正副兩人就是兩個死對頭,永遠也不能尿到一壺,不然這兩人可能會串謀!
朱元璋應該也就是害怕這一點,所以才會給他們哥倆同一軍銜,卻給他們不同的職位,讓他們兩人互相鬥爭,他們隻要別太出格該辦的事情都給辦好了,那朱元璋就會高興。
當然了,如果朱元璋交代的事情沒有辦妥,給搞砸了,那就更好辦了,把正副兩人一塊給宰了,然後再找兩個不怕死的官員上來,繼續幹他們上一任沒有幹完的事情!
如果還幹不好,那就接著殺。
直到把事情幹好為止!
總之一個目的:你們掐的越狠,我的皇權越穩!
為了穩定軍權朱元璋還想到了一招。
他單獨設立了一個名叫“統軍大元帥府”的機構,然後把五大軍區的權利全部交給這個部門來協調,但是這個部門隻有協調權,卻沒有無統兵權。
一切的軍事命令最後全部都得由一個人說了算。
這個人就是朱元璋。
統軍大元帥府,這個部門應該算是後來的兵部,也就是我們現在的武裝部,它的形式和兵部大致相同,但是他的權利卻沒有兵部那麽龐大。
為了軍隊穩定,朱元璋還下令軍政分離,所有地區的**職能部門沒有權利調兵,能夠調動兵馬的隻有一個人,那就是朱元璋本人。
說的有點多,反正講這些就是要說一個道理,那就是軍權分散,形成互相之間的牽製。這樣做最直接受益人就是朱元璋。
因為他不需要再害怕因為軍權的問題再威脅到他的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