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四八年的冬季,山外是戰火連天,山穀內的三家村村民們,卻仍過著祖輩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靜日子。


    直到這一天,山外的工作組來到了三家村,才給平靜的村莊帶來了一些變化。


    一行三人的工作組,是在四九年的春節過後,來到三家村的。


    工作組來三家村的工作,一是統計人口,二是查看土改的工作進程,工作組的接待工作,由村長文傳根負責。


    過罷年才瘸著一條腿迴來的村長文傳根,把工作組安排在,文啟東剛迴來時住的那個院子內。


    房屋去年已經修繕過了,三間房屋都重新做了屋頂,安裝了門窗。


    修好的房子,其中一間成了教室。


    整個去年下半年,村裏的村民,一直在修補房子,基本上把村裏被戰火焚燒的房子,都整修了一遍,使得三家村看上去不再是一副殘垣斷壁的景象。


    村民們忙著修繕房屋,恢複生產,文啟東向老漢文明亮提議的建窯廠,拖到過罷年都一個多月了,還沒取得全村人的同意,動工建窯更是遙遙無期。


    對此,文啟東也不提這事了,除了教村裏的十幾個孩子識字,隻一心過自己的小日子。


    一個冬季的時間,在文啟東暗地裏親自出手的情況下,鑿穿了三米多岩石層,打出了一眼自湧泉式的水井。


    這眼自湧泉,每天能自流出十來立方的水量,不但滿足了文啟東的用水需求,就是他家的幾畝地也不愁了。


    文啟東用石塊,圍繞著自湧泉水井砌了兩個水池,挨著被抬高且蓋住的水井口旁邊,是一個兩三平的小水池,池子裏的水用來洗菜淘米等用途。


    井口和小水池幾米外的下方,挖了一個小半畝地的大水池,有了這個已經算是一個小池塘的大水池,日常洗滌衣物等物品時,就不用再跑到村子裏的水井處了。


    工作組進村時,文啟東正指揮著村裏的十幾個半大小子,給自家地裏的冬小麥苗澆水,美其名曰,勞動鍛煉。


    今年春季,太行山南麓的雨水不多,文啟東的這幾畝地,一直處於幹旱狀態。


    文啟東的幾畝地,由於又處於高處的坡地上,土質不肥沃不說,還容易幹旱。


    去年種的小麥,發芽率不到百分之六十,地裏的麥苗稀稀疏疏不說,還細瘦枯黃,一看就知道營養不良,和坡下其他村民家地裏的莊稼不能比。


    就這樣的地,要是望天收的話,風調雨順時,每畝能收個二百多斤糧食,要是稍一幹旱,大概率連種子都賠進去。


    不過,文啟東要的就是這效果,真要是畝產五六百斤的良田,也會是一個麻煩。


    文啟東能使喚動這些半大的小子丫頭們,是因為文啟東現在是他們的老師,正在教他們識字讀書。


    能成為老師,還是在去年臘月底,文啟東幫村裏人寫春聯時,在旁邊看著的李木匠家小兒子,突然開口道:“七爺爺,您寫的是啥?”


    文啟東笑嗬嗬的說道:“這是春聯,爺爺寫的是:人和家順百事興,富貴平安福滿堂。”


    李木匠九歲的兒子小石頭,聽了後,看著對聯上的字,“哦”了一聲,不在言語,從其迷茫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沒有明白什麽意思。


    文啟東看其神情,歎了一口氣,說道:“孩子得識字啊!……。”


    感歎了一句後,文啟東對著小石頭問道:“小石頭,想不想識字啊?,學會了識字,就知道爺爺寫的是啥了。”


    小石頭一聽,神情顯露出驚喜之色,“我能識字嗎,七爺爺能教我識字嗎?”


    文啟東微笑的摸了摸小石頭的頭,“好啊,隻要小石頭做一個愛學習的孩子,爺爺可以教你識字。”


    旁邊的站著的李木匠,見文啟東願意教自家孩子識字,激動的不知如何說才好,一把拉過自家孩子,說道:“快,過來給你七爺爺磕頭,你七爺爺能教你識字,是你的大造化。”


    當時旁邊站著的可不是隻有李木匠父子倆,其他家裏有孩子的村民,見文啟東願意教小孩識字,當場懇求文啟東,讓自家孩子也來學習。


    一隻羊是放,一群羊也是趕,對願意讓自家孩子識字的人家,文啟東爽快的都答應了下來。


    隨後,家裏有十歲左右的村民,有一大半人家,都把自家的孩子送過來,跟著文啟東學識字。


    文啟東一看,十幾個孩子也是一個班了,和村裏一商量,就把教室臨時設在了修繕好的那家小院內。


    孩子們幫著澆完了地,勞動課上完後,文啟東又帶著一群孩子,返迴教室,下一節是數學課。


    教導這些孩子,文啟東自己定的教學時間,是上午二節課,下午一節課,學習的課程,也就隻有三門課,語文、數學、自然科學。


    語文和數學課本,是在山外焦城礦區學堂買的,自然科學是文啟東自己編寫的。


    對村裏的這些孩子,文啟東沒有想著把他們培養成,科學家工程師這樣高度的人,想成為那樣的人,需要長時間一步步的學習,不可能由文啟東全程培養出來。


    <a id="wzsy" href="<a href="http://m.baimengshu">" target="_nk">http://m.baimengshu"></a></a>百盟書</a>


    文啟東是按照小學知識水平標準來教這些孩子,能教會這些孩子認識幾千個常用漢字,可以簡單的書寫,能熟練運用數字計算加減乘除,懂得一些基本的自然現象和科學知識,讓孩子們不成為愚昧的文盲就行了。


    要求低,所以給孩子們上課時,文啟東也很隨性,於是就有了,今天的第一節課,讓孩子們去給自己澆地。


    盡管如此,孩子們的家長,那些村民們,對文啟東能教自家孩子識字很是感激。


    要知道,三家村自從建立起,就沒有出現過學堂,村裏的孩子想識字,隻能送到山外。


    以三家村的貧窮度,想把孩子送到山外讀書,不要說學費了,就連孩子的夥食費都交不起。


    所以,三家村建村近百年來,沒有出過真正的讀書人,隻出過幾名多少識一些字,勉強會算賬的學徒。


    前年被分了家產的哪家人,就是學徒出身,從學徒到小商人,熬了三十年。


    文啟東帶著學生,迴到臨時課堂的小院時,正好碰到村長文傳根,帶著三名工作組人員,從旁邊的屋內出來。


    看到文啟東帶著學生從外麵迴來,文傳根連忙出聲打招唿,“七叔,你這是又帶著學生去幹活啦!。”


    對文傳根的話,文啟東沉著臉懟道:“什麽幹農活,是老師教學生實踐勞動課,不懂就不要亂說。”


    不等文傳根接話,文啟東又說道:“關於村裏孩子的教育問題,你這個當村長的,要有長遠的考慮,村裏需要建一座正式的小學了,這才是你這村長應該考慮的問題。”


    被文啟東懟了兩句,文傳根尷尬的陪著笑臉,連連稱是,“對對,七叔說的對,三家村是該建一座小學了,這不,正好領導同誌們來了,七叔你的建議,領導們會考慮的。”


    旁邊站著的三名工作組成員,見一出門,就攤上了建小學的事,很是有點猝不及防。


    但不等他們解釋,建小學不是這次進山的工作內容,文傳根已經開始向麵前這位帶著一群孩子的老道士,介紹他們了。


    “七叔,我給你介紹一下,這三位領導同誌,就是來幫助咱們的,這位是組長張同誌、這位是王同誌、這位是趙同誌,這三位同誌,都是咱們區委裏的領導同誌。”


    文啟東雙手抱拳微微點頭,“福生天尊,貧道見過三位領導同誌。”


    見三位工作組人員疑惑地看過來,文傳根連忙向他們介紹到:“領導同誌,這是我自家族內的叔父,是一位從小在道觀長大的道士,去年才從外地迴來。我這七叔能識文斷字,這不,現在村裏的孩子,都跟著七叔學識字,教室就在那間單獨隔開的屋子內。”


    聽了文傳根的介紹,工作組的張組長開口道:“道長你好,道長教這些孩子識字,都是教的什麽內容,是道家經典嗎?。”


    張組長的詢問,聽得文啟東眼睛微微一眯,“無量天尊,張組長多慮了,貧道雖是道士,但卻不會教自家的後輩去學道,現在這些孩子學習的內容,和山外小學課堂上學習的是一樣的。”


    聽了文啟東的解釋,張組長若有所思,“哦……,是這樣,教育是一件大事,特別是孩子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的事。走,咱們先到教室看看……。”


    三間房子,單獨隔出來了一間,二十來平米的空間,五個大人十幾個孩子,都進屋後,頓時顯得屋內很是擁擠。


    張組長看了看屋內的泥土堆課桌,拿起課桌上的教材翻了翻,也是小學畢業的張組長,見教材內容確實是山外學堂用的,就又把教材放迴課桌上。


    環視了教室一圈,整間教室,除了一塊塗了黑漆的木板是新的外,其它學生用具都是破爛東西。


    老師的講桌是斷了一條腿,麵板開裂的供桌,學生們的課桌,都是用泥土塊和石塊壘起來的,整個教室就一間房,空間也很小。


    張組長看教室如此簡陋,看著文傳根問道:“你們村裏的學齡兒童,不隻是這十幾個人吧,要是以後學生分班的情況下,光是這一間教室可不夠啊。”


    “張組長,是這樣的,這是臨時教室,這個小院,是村民的房子,房主就剩一個人了,參軍好幾年了,一直在部隊裏。以前這個小院是村小隊的臨時住所,現在修繕後,就隔開一間做了教室。”


    聽了文傳根的解釋,張組長說道:“這不行,軍屬的房產,村裏不能一直占用著。再說了,這個小院,就是拿來做學校,房間也不夠。我看,你們村的村部和學校,還是要單獨另建。”


    領導同誌做了指示,文傳根麵上隻能連連稱是,表示要盡快落實下去。


    可內心裏,文傳根卻很是發愁,“建學校,還是最少十幾間教室的學校,怎麽建,村裏窮的叮當響,沒錢去建啊!”。


    好在,張組長沒有盯著這件事不放,工作組的注意力,很快就轉移到土改的工作上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明末開始生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午正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午正月並收藏從明末開始生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