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陽將頭磕得山響,再泣:“陛下——”跪前幾步,磕頭如搗蒜,“陛下,微臣……又犯重罪,特此負荊,懇請陛下責罰!”
“哦?”威王細審,這才注意到昭陽反綁兩手,背上還插三根荊條,打個驚愣道,“昭愛卿,你……這是為的哪般?”
“陛下,”昭陽邊泣邊訴,“前些時,微臣聽信秦使陳軫,誤信江湖浪人蒼梧子,還將他引薦給陛下。若不是六國特使蘇子慧眼識詐,微臣差點釀下大錯,罪不容赦啊!”
威王明白過來,喟然嗟歎:“唉,若為這個,寡人是該罰你!不過,寡人聽說江君夫人是在久吃那人的仙丹之後方才仙去。由此觀之,愛卿並非蓄意謀害寡人,而是受到奸人蒙蔽,情有可原。”
“陛下,”昭陽再次叩頭,“微臣隻念效忠,竟是良莠不分,害了先母不說,這……這又……”匆匆跪行至內臣跟前,擺好姿勢,“抽出荊條,使勁抽,抽死我!”
內臣後退一步,目光瞄向威王。
“唉,也罷!”威王輕歎一聲,“昭愛卿定要自請責罰,你就抽打三下,全他個心意!”
內臣應過,從昭陽背上抽出三根荊條,解去綁縛,撩開孝服,揚起一根荊條,在其裸背上象征性地抽打一下,扔掉,又拿一根,再抽。三根抽完,內臣彎腰扶他起來。
昭陽走到威王前麵,正對威王跪下,叩道:“謝陛下不殺之恩!”
威王指著左側席位:“坐吧。”
昭陽謝過,起身在幾前坐下,正要說話,遠處傳來腳步聲,當值內臣稟報合縱副使公子如求見。威王急請入見,公子如見過禮,見昭陽也在,遂在奏報六國特使議定的合縱會同事宜時,特別提道,他已遵從令尹大人吩咐,舉薦孟津為合縱會同盟誓之地,六國紛起響應,已經正式確定。
威王征詢的目光緩緩轉向昭陽:“昭愛卿?”
“陛下,”昭陽抱拳解釋,“微臣此來,一是向陛下請罪,二也正是奏報此事。陛下,在我大軍行將伐魏之時,蘇子卻來倡導天下合縱,微臣一時沒想明白。近日微臣為先母守孝,得暇冥思默想,竟是恍然有悟。”
“愛卿有何感悟?”
“陛下,微臣以為,六國拋卻前嫌,親如一家,天下從此再無紛爭,於我來說,真正是利大於弊。”
“愛卿說說,如何利大於弊?”
“我可與魏、齊化敵為友,共同對付虎狼之秦。魏報河西之仇,我雪商於之恥,可謂是兩全其美之事。”
“那……齊人呢?”
昭陽詭秘一笑:“陛下,齊人定在黃池被魏人打怕了,隻要魏人要他征秦,想他不敢不征!”壓低聲音,越發詭秘,“按照蘇秦所言,六國合縱,意在製秦。魏、秦因河西血仇數十年,幾年前秦人使詐,斬殺大魏武卒八萬、奪占河西不說,又乘勢攻取陰晉和函穀,盡得河、山天險,迫魏遷都大梁。近年魏國文得惠施,武得龐涓,東敗齊於黃池,北卻趙於朝歌,南奪我陘山,勢力複振,早就尋思與秦人一決高下。今六國合縱,我正可聯手齊人,成魏之美,助魏奪迴河西。”
楚威王身體前傾:“嗯,有意思,說下去!”
“待滅掉暴秦,我可再與齊盟,齊報黃池之辱,我雪陘山之——”
想到酈敧的“非正術也”之言,公子如情不自禁地“哦”出一聲,昭陽也趁機打住,目不轉睛地望著威王。
威王兩眼微閉,陷入沉思,許久,睜開眼睛,轉對公子如:“如兒,近幾日來,寡人依你所言,清心靜坐,可一直坐有兩個時辰,仍是心猿意馬,攀東扯西,再後來,竟是心亂如麻,如坐針毯,渾身上下無一處舒服,這是怎麽迴事?”
昭陽見威王沒有睬他,反而談起修心之事,心裏打結,又不能表露,隻好跟著威王的目光,兩眼怔怔地看向公子如。
“迴稟父王,”公子如也吃不準威王之意,緩緩應道,“兒臣初修時也是心亂神飛,無法安坐,不到半個時辰就起來了。父王初修就是兩個時辰,遠勝兒臣矣!”
“嗬嗬嗬,”威王樂了,“照你此說,寡人心裏踏實了。如兒,關於修身悟真,你又有何感悟?”
“迴稟父王,”公子如拱手奏道,“兒臣在郢西訪到一個奇人。”
“說予寡人聽聽!”
“此人居於麗水河灣,號龜丘子,放浪形骸,處事灑脫。兒臣慕名而去,未曾見麵,先聞一歌。兒臣駐足聽之,甚有感觸!”
“是何歌謠?”
公子如從袖中摸出一塊絲帛,雙手呈上:“兒臣唯恐錯記,抄錄於此,請父王審閱!”
內臣從公子如手中取過絲帛,呈予威王。
威王看過,嗬嗬一笑,叫內臣轉予昭陽:“昭愛卿,你也看看!”
昭陽細看一陣,皺起眉頭:“陛下?”
“昭愛卿,有話直說!”
“陛下,”昭陽吃不準公子如是何用意,掃他一眼,試探道,“微臣以為,此歌似是……似是味道不對,曲辭不敬,有妄議、誹謗朝政之嫌。”
“愛卿說說,他是如何妄議、誹謗朝政的?”威王笑問。
“今陛下聖治,天下昌明,歌者卻說‘何德之衰也’,又說聖人不出,‘方今之時,僅免刑焉’,更是妄論!”
“既然他是妄議朝政,以愛卿之見,該當如何處置此人?”
“微臣以為,當治其誹謗朝政之罪。”
“哈哈哈哈!”威王手指昭陽,笑得前仰後合。
吃威王這一笑,昭陽迷瞪兩眼,不知所措。即使公子如,也是不解。
威王笑夠了,轉對公子如:“如兒,吟唱此曲之人,也就是你說的龜丘子,可叫酈敧?”
公子如心內一怔,不無驚奇地望著威王:“是的!父王認識他?”
威王沒有迴答,又笑幾聲,看一眼昭陽:“昭愛卿能武不能文,一心隻念治兵,閑事管得少,此曲究竟何意,你這給他譬解一番!”
昭陽忙朝公子如抱一拳,自我解嘲:“陛下責的是,微臣是粗人,孤陋寡聞,請公子開示!”
公子如不解上意,又不好推托,隻好說道:“我也是聽來的,說不好,解不透。大體是說,道或行於未來,或行於過去,不行於當今。在這無道之世,有道之人當明哲保身,謹小慎微,不要執迷不悟,自己為自己畫個圈,窩在圈裏打轉轉。”
“公子解得好!”昭陽轉對威王,尷尬一笑,“陛下,是微臣粗糙,想得歪了。”
公子如仍在記掛心裏的謎團:“請問父王,您是如何認識酈敧的?”
威王用手指輕敲幾案,模樣甚是得意:“嗬嗬嗬,此人既是寡人子民,寡人焉有不識之理?還有,作此歌的不是酈敧,是接輿,而方才你所解釋的有道之人,當是魯人仲尼。不過,據寡人所知,這不是此歌原本。”
“哦?”威王細審,這才注意到昭陽反綁兩手,背上還插三根荊條,打個驚愣道,“昭愛卿,你……這是為的哪般?”
“陛下,”昭陽邊泣邊訴,“前些時,微臣聽信秦使陳軫,誤信江湖浪人蒼梧子,還將他引薦給陛下。若不是六國特使蘇子慧眼識詐,微臣差點釀下大錯,罪不容赦啊!”
威王明白過來,喟然嗟歎:“唉,若為這個,寡人是該罰你!不過,寡人聽說江君夫人是在久吃那人的仙丹之後方才仙去。由此觀之,愛卿並非蓄意謀害寡人,而是受到奸人蒙蔽,情有可原。”
“陛下,”昭陽再次叩頭,“微臣隻念效忠,竟是良莠不分,害了先母不說,這……這又……”匆匆跪行至內臣跟前,擺好姿勢,“抽出荊條,使勁抽,抽死我!”
內臣後退一步,目光瞄向威王。
“唉,也罷!”威王輕歎一聲,“昭愛卿定要自請責罰,你就抽打三下,全他個心意!”
內臣應過,從昭陽背上抽出三根荊條,解去綁縛,撩開孝服,揚起一根荊條,在其裸背上象征性地抽打一下,扔掉,又拿一根,再抽。三根抽完,內臣彎腰扶他起來。
昭陽走到威王前麵,正對威王跪下,叩道:“謝陛下不殺之恩!”
威王指著左側席位:“坐吧。”
昭陽謝過,起身在幾前坐下,正要說話,遠處傳來腳步聲,當值內臣稟報合縱副使公子如求見。威王急請入見,公子如見過禮,見昭陽也在,遂在奏報六國特使議定的合縱會同事宜時,特別提道,他已遵從令尹大人吩咐,舉薦孟津為合縱會同盟誓之地,六國紛起響應,已經正式確定。
威王征詢的目光緩緩轉向昭陽:“昭愛卿?”
“陛下,”昭陽抱拳解釋,“微臣此來,一是向陛下請罪,二也正是奏報此事。陛下,在我大軍行將伐魏之時,蘇子卻來倡導天下合縱,微臣一時沒想明白。近日微臣為先母守孝,得暇冥思默想,竟是恍然有悟。”
“愛卿有何感悟?”
“陛下,微臣以為,六國拋卻前嫌,親如一家,天下從此再無紛爭,於我來說,真正是利大於弊。”
“愛卿說說,如何利大於弊?”
“我可與魏、齊化敵為友,共同對付虎狼之秦。魏報河西之仇,我雪商於之恥,可謂是兩全其美之事。”
“那……齊人呢?”
昭陽詭秘一笑:“陛下,齊人定在黃池被魏人打怕了,隻要魏人要他征秦,想他不敢不征!”壓低聲音,越發詭秘,“按照蘇秦所言,六國合縱,意在製秦。魏、秦因河西血仇數十年,幾年前秦人使詐,斬殺大魏武卒八萬、奪占河西不說,又乘勢攻取陰晉和函穀,盡得河、山天險,迫魏遷都大梁。近年魏國文得惠施,武得龐涓,東敗齊於黃池,北卻趙於朝歌,南奪我陘山,勢力複振,早就尋思與秦人一決高下。今六國合縱,我正可聯手齊人,成魏之美,助魏奪迴河西。”
楚威王身體前傾:“嗯,有意思,說下去!”
“待滅掉暴秦,我可再與齊盟,齊報黃池之辱,我雪陘山之——”
想到酈敧的“非正術也”之言,公子如情不自禁地“哦”出一聲,昭陽也趁機打住,目不轉睛地望著威王。
威王兩眼微閉,陷入沉思,許久,睜開眼睛,轉對公子如:“如兒,近幾日來,寡人依你所言,清心靜坐,可一直坐有兩個時辰,仍是心猿意馬,攀東扯西,再後來,竟是心亂如麻,如坐針毯,渾身上下無一處舒服,這是怎麽迴事?”
昭陽見威王沒有睬他,反而談起修心之事,心裏打結,又不能表露,隻好跟著威王的目光,兩眼怔怔地看向公子如。
“迴稟父王,”公子如也吃不準威王之意,緩緩應道,“兒臣初修時也是心亂神飛,無法安坐,不到半個時辰就起來了。父王初修就是兩個時辰,遠勝兒臣矣!”
“嗬嗬嗬,”威王樂了,“照你此說,寡人心裏踏實了。如兒,關於修身悟真,你又有何感悟?”
“迴稟父王,”公子如拱手奏道,“兒臣在郢西訪到一個奇人。”
“說予寡人聽聽!”
“此人居於麗水河灣,號龜丘子,放浪形骸,處事灑脫。兒臣慕名而去,未曾見麵,先聞一歌。兒臣駐足聽之,甚有感觸!”
“是何歌謠?”
公子如從袖中摸出一塊絲帛,雙手呈上:“兒臣唯恐錯記,抄錄於此,請父王審閱!”
內臣從公子如手中取過絲帛,呈予威王。
威王看過,嗬嗬一笑,叫內臣轉予昭陽:“昭愛卿,你也看看!”
昭陽細看一陣,皺起眉頭:“陛下?”
“昭愛卿,有話直說!”
“陛下,”昭陽吃不準公子如是何用意,掃他一眼,試探道,“微臣以為,此歌似是……似是味道不對,曲辭不敬,有妄議、誹謗朝政之嫌。”
“愛卿說說,他是如何妄議、誹謗朝政的?”威王笑問。
“今陛下聖治,天下昌明,歌者卻說‘何德之衰也’,又說聖人不出,‘方今之時,僅免刑焉’,更是妄論!”
“既然他是妄議朝政,以愛卿之見,該當如何處置此人?”
“微臣以為,當治其誹謗朝政之罪。”
“哈哈哈哈!”威王手指昭陽,笑得前仰後合。
吃威王這一笑,昭陽迷瞪兩眼,不知所措。即使公子如,也是不解。
威王笑夠了,轉對公子如:“如兒,吟唱此曲之人,也就是你說的龜丘子,可叫酈敧?”
公子如心內一怔,不無驚奇地望著威王:“是的!父王認識他?”
威王沒有迴答,又笑幾聲,看一眼昭陽:“昭愛卿能武不能文,一心隻念治兵,閑事管得少,此曲究竟何意,你這給他譬解一番!”
昭陽忙朝公子如抱一拳,自我解嘲:“陛下責的是,微臣是粗人,孤陋寡聞,請公子開示!”
公子如不解上意,又不好推托,隻好說道:“我也是聽來的,說不好,解不透。大體是說,道或行於未來,或行於過去,不行於當今。在這無道之世,有道之人當明哲保身,謹小慎微,不要執迷不悟,自己為自己畫個圈,窩在圈裏打轉轉。”
“公子解得好!”昭陽轉對威王,尷尬一笑,“陛下,是微臣粗糙,想得歪了。”
公子如仍在記掛心裏的謎團:“請問父王,您是如何認識酈敧的?”
威王用手指輕敲幾案,模樣甚是得意:“嗬嗬嗬,此人既是寡人子民,寡人焉有不識之理?還有,作此歌的不是酈敧,是接輿,而方才你所解釋的有道之人,當是魯人仲尼。不過,據寡人所知,這不是此歌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