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赫瑞姆位於號稱卡拉迪亞之心的和風高地中央,由哈勞斯牽頭在此修建軍事據點,無異於王黨勢力直入東斯瓦迪亞腹地。這本該是遭遇強大阻力的一樁提議,可經過一番簡單的討價還價後,東斯瓦迪亞諸侯卻與王室迅速達成了各取所需的利益交換,談判之初所顯露出來的抵觸情緒更像是為了增加價碼的故作姿態。
在伊斯特瑞奇國王和傑拉克可汗先後故去之後,芮爾典和庫吉特分別陷入了權力交替帶來的動蕩,表麵上雙方偃旗息鼓維持著自1246年格的格爾德家族降服後的脆弱和約,可數年間戰爭卻一直以其它形式進行著,畢竟聚大軍會戰從來都是最後的不得已而為之的手段。
則加西山口是圖爾加地區的西大門,亦是草原商路通往東方的必經之處,可這樣一處緊要的隘口卻因為地勢平緩開闊防守不易,既無堅城也沒有險關,仍維持著由驛站發展來的小集鎮規模。雖然庫吉特先代可汗傑拉克以大兵迫降了北側的格堡,但這座背山而立的古卡拉德要塞防守有餘進取不足,地理位置也不足以把控南麵的塔斯庫魯姆諸邑和則加西北部地區。而從東斯瓦迪亞邊境的倫迪亞到草原中部的則加西,除了地理交界處因高山融雪形成的濕地森林勉強算是一道阻礙,兩側地勢雖略有起伏,但也稱得上是一馬平川了。
庫吉特人從薩蘭德人手中侵奪安提托羅斯山脈東段以北地區滿打滿算也才二十年,戰爭造成的破壞尚未盡數平複,更有遺留下來的宗教衝突、種族矛盾、利益摩擦等問題,治理遠比攻占要難得多,為此傑拉克不得不倚重從征的漢將以及漢化的別部將領,拉那城的興建便是以此為前提。斯瓦迪亞平原人口密集又是卡拉迪亞的糧食主產區,在貿易中向來占據主導地位,為了吸引商旅促進繁榮,扭轉貿易劣勢並聚集人力、物力,唐祝奉命在則加西山口之外主持修建新城,同時以這座平城為據點監控濕地中段,與西側的阿乎恩和北側的格兩地相互牽製、相互支援,兩地領主分別是降服的薩蘭德人與芮爾典人,並不能讓傑拉克完全信任。
新城的建設並非一朝一夕就能達成,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長期規劃意味著商機,數年之間卡拉迪亞各地的商人都聞風而來,憑借圖爾加迪斯它一帶蘊藏豐富、開采容易的岩鹽礦支撐財政,擔任拉那執政的唐祝財大氣粗且來者不拒。一方麵以關稅豁免、通行特權等條件吸引商人前來交易,另一方麵又以鹽礦產量份額加上些許優惠向商人們借貸,拉那地區乃至整個烏魯恩草原都沒有足夠的貴金屬用來鑄幣,因此唐祝隻能以鹽代替金屬貨幣向商人們支付款項,商人們在拉那的關署交付物資獲取憑證,然後前往圖爾加支取相應的鹽,這一來一去將庫吉特人統治核心地區的經濟全部盤活。而且為了方便存放貨物降低成本,商人們自然而然的在當地開設貨棧甚至落戶,臨近的東斯瓦迪亞地區卻因為鑄幣過量、物資大量外流導致通貨膨脹,甚至沒有耕地的人口也開始流失。
所以換個角度來看,德赫瑞姆的興建其實是相應的反製手段,在此之前東斯瓦迪亞諸侯之中不是沒人想到,而是沒有任何一家擁有協調各方的能力。而通過這件事的處置,哈勞斯所展露出來的政治手腕遠超艾索娜執政時的表現,因為繼承法理的緣故兩人的關係其實是共治君主,男嗣斷絕的王室直係通過聯姻援引旁係上位共同宣稱對王位的所有權,拋開國家君主這個光彩熠熠的頭銜,世家子才是兩人身份的合理定位。
單論眼界見識,即便有所差距,層次上艾索娜也不見得差哈勞斯太多,從孩童時起就隨仿照古時傳統的父親多次巡行四境,蘇諾周邊的地理、民情亦因為王室每年的狩獵宴會熟的不能再熟,所接受的教育更是這個時代最頂級的。至於人生經驗的傳授,哈勞斯有外祖父老親王菲利普言傳身教,艾索娜同樣有父親耳提麵命,早早列位於王座之側旁觀朝政,伊斯特瑞奇國王年少繼位,成年後能夠收迴大權,穩掌nbn十數載臨終之際還能扶植獨女作為繼承人,在又如此心智、手腕的父親熏陶下,艾索娜又豈會是泛泛之輩。
但還是唯物辯證法的那句老話,實踐出真知。好比照著菜譜做飯,你即便知道整個流程,第一次做的菜火候、味道肯定不會盡如人意。隻憑年齒哈勞斯便長艾索娜十五歲,所積累閱曆在深度、廣度上的差距無需多說就能一目了然。自1236年老親王故去後,身為繼承者的哈勞斯就開始在父母、家臣輔佐下於奧爾德頓夏宮執掌舊地軍政,而在那之前他已參與處理舊地政務多年,可即便這樣因為特瓦林和舊地的合並以及入主蘇諾後的“軟弱”表現,封臣們便敢於以集兵邊境阻撓歸國的無賴手段來逼迫他就範。
艾索娜急於改變王權衰落的現狀,而忽略了權力遊戲的本質,每個人都是棋手,但相對於大勢又都是棋子。身為世家子,最擅長的是感知勢的方向並利用,而作為在王國中樞擁有重要話語權的頂級貴胄,身份中棋手所占的比例遠比棋子要多。可玩弄權術艾索娜遠不是那些久在中樞的老臣的對手,多番受挫後的她幹脆化身棋子親自衝鋒陷陣,以自身名位迫使禦前會議的大臣們讓步,嚐到甜頭後更是屢屢為之,但這種做法對於封建貴族們來說卻是破壞了原有的遊戲規則,在權力的遊戲中她把自己化身為一個令行禁止的將軍,將貴族大臣們視作手下的士兵,怎麽做都是她說了算,雖然一時間把臣子們弄懵了,但這些人迴過神後的強大反饋卻幾乎將她掀下王座。
好在哈勞斯及時引軍進入王都平息了叛亂,並以驚豔的後繼處置收拾了妻子艾索娜留下的爛攤子,這讓他在王室直係領地蘇諾四郡原本缺乏認同的處境瞬間逆轉、人氣暴漲,而對叛亂者的赦免更是在貴族階層中取得了極好的評價。按照封建法理,實封貴族獨立性極強,以一方諸侯視之並不為過,哪家不是傳承了幾十上百年,姻親絡在當地盤根錯節,除非能夠連根拔起,否則貴族就算被俘也不會輕易殺掉。但這也不是絕對的,所謂的“王不殺王”並不存在,更類似於一種貴族之間的互相吹捧。中國古代統治者時常大赦天下,但也有十惡不赦,n就是其中之首,而且大赦頻繁的年代也多是統治動蕩時期,顯而易見的收買人心之舉。
關於對城衛軍嘩變的幕後主使盧瑞斯菲爾德男爵柯蒂斯的懲處足以讓哈勞斯犯難,對方王室私生子後嗣的身份牽連頗多,由於血緣較近輩分上與先王伊斯特瑞奇是堂兄弟,從哈勞斯的外祖母那論起跟他也是同輩,母族哈倫哥斯的科茨家族又是烏克斯河下遊實力最強的王黨諸侯。芮爾典曆代國王的私生子多被以終身爵位安置在盧倫斯郡,由於祖輩家境優渥曆來不事生產,家道敗落後又互相攀附,結成以宗族、鄉裏為紐帶的武裝集團,繁衍至今已是四郡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處置不好極易再度引發動蕩。
這些人因為身份的特殊,王室以外的貴族一向與之少有往來,而因為王室的防備也很難在宮廷和四郡出任顯職,相當於被變相的禁錮在了盧倫斯,怨氣自然是少不了的。適逢艾索娜以女性身份執政,施政激烈急於求成,更企圖以虛名換取這些“盧倫斯王孫”交出掌握的武裝,從而掐頭去尾整頓、編練出一支新軍,利益上的巨大危機促使他們煽動城衛軍嘩變,但也不過是以此讓艾索娜知難而退,從未策劃過攻打曙光宮。因為王室跟他們好歹還有絲血緣羈絆,勉強認可他們的貴族身份,一旦王朝覆滅失掉貴族身份所帶來的特權掩護,以他們往昔所為的種種惡劣行徑,必然會淪為人人得而誅之的n,這一點他們還是拎得清的。
教宗作為第三方出麵相當於給了雙方一個台階,但這樣做並不是因為反叛爆發前的裹亂行為開脫,也不是為了向哈勞斯示好。王權與教權之爭從芮爾典立國一直延續至今,可兩者之爭並不是你死我活那種程度,反而還是誰都離不開誰的相互依存關係。所以這同樣是一樁交易的前奏,作為居中調停的和事老,本就占盡了便宜,而哈勞斯為了穩定芮爾典王國的宗教形勢提前布局,同時也是完成與東斯瓦迪亞貴族的交易將聖魯茲哥達主教文森特推上下任教宗的寶座,順勢與教宗就其派係掌握的選票票價進行磋商並達成一致。
利昂世年過七十又沉屙纏身,他很清楚這些久治不愈的頑疾都是老年病,對於身後事也早有安排。繼任的新教宗必然會任用私人為第一助理主教,他的長子約翰屆時將轉任盧倫斯教區進行短暫的過渡,然後出任依林達哈主教。這並非同哈勞斯達成的交易內容,而是來自門生盧倫斯主教瓦爾登錫安的迴報,作為他最得力的弟子對方將憑借教內資曆繼承他所掌握的政治資源。唯獨令他擔憂的是身後名聲,自艾索娜的祖父卡洛曼六世於五十年前的北征獲勝而還之後,教權便一直被王權壓製,即便作為掌握宗教經典最高解釋權的教宗,對王國政治局勢所能施加的影響亦極為有限。他迴顧升任教宗這十多年間的作為,覺得自己不過是個在重大宗教節慶時出現於人前的吉祥物,早年間他巡迴布道、結交權貴、複興神學院、廣收弟子、擴大影響,一步步登上教宗之位後,表麵看上去位高權重實則各方掣肘束手束腳,教會內部宗派繁多相互傾軋使得力量分散,地方上的實權主教更是既不聽調也不聽宣,眼看人生之路將至盡頭而大半輩子的經營卻難收急效,他實在是不甘心呐!
白袍子們的倒戈、內訌影響太壞,老吉姆身為第一帶劍侍從、國王簿記官掌控宮禁和詔令傳達,職權極重如同家宰,在搞掉凱恩後還能兼任情報總管是因為艾索娜一時無人可用的臨時處置。而在叛亂過程中,老吉姆由於事前失察和事後應對不力,已然在新王夫婦心中被打上了年老昏聵的標簽。雖然眼下為了穩定局勢,且顧及妻子艾索娜的反應,哈勞斯沒有立即將老吉姆踢出禦前會議,但伴隨著蘇諾的亂象日漸平息,其任期已經進入倒數了。宦海多年的老吉姆深明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道理,趁著權力尚在開始家中子侄謀算,他本人雖在叛亂中幾無作為,可在依林達哈郡艾裏邑做邑宰的兒子埃德蒙德先是約束鄉人,參與四郡豪族聯合圍攻叛軍,又為迴軍蘇諾的哈勞斯奪取碼頭開辟營地並供給糧草,這些功勞他隻要稍加運作,不僅足以保全家族更能讓埃德蒙德的職位更進一步,作為率先投向哈勞斯的四郡家臣代表成為朝中新貴亦是可期。雖然那批軍糧本是因私酒貿易而囤積,大範圍的蝗災爆發後隨著糧價飆漲更是奇貨可居,不過因為忠心救主的亮眼表現,趁國難發財的行徑也就不再值得深究了。
借著蘇諾的這場叛亂,一批人倒下的同時,一批人卻趁機上位,哈勞斯、舊地封臣、東斯瓦迪亞諸侯、四郡豪族、教會、王室直領家臣方方麵麵的人相互之間開始了你來我往的複雜連線。盧瑞斯菲爾德男爵柯蒂斯雖被酌情赦免,卻不意味著毫無懲罰,他和一眾“盧倫斯王孫”將被流放出境,頭銜保留領地在流放期間由王室接管。哈勞斯的二弟克拉格斯,新近受封的盧倫斯伯爵將率軍進駐這片領地震懾郡中恢複秩序,隻是與老三瑞伊斯、老四克萊斯相比,他所領受的爵位空具頭銜而無實際封地,根本沒有可比性。
哈勞斯的“厚此薄彼”,是對瑞伊斯和克萊斯接受婚事安排的補償,而克拉格斯孩子都會打醬油了,自然沒法作為聯姻人選,不過他的妻子曾是艾索娜的發小和女伴,出自四郡之一的艾伯倫,王室擁躉弗朗斯伯爵傑弗裏二世的大妹。因為叛亂的後續處置,艾索娜與哈勞斯就執政理念產生嚴重分歧,她對丈夫的“姑息”、“妥協”難以認同,當有意依附的達斯塔姆前來蘇諾朝覲並就劫持王子一事進行自辯時,因為兒子卡洛斯的失陷兩人間的矛盾再次升級。不久之後,艾索娜在表兄朱利安庫林及其麾下北地衛士的扈從下親自前往北境,企圖追尋出使波拉克尼亞的唐祝蹤跡劫奪人質作為交換兒子的籌碼,哈勞斯為了徹底解決舊地封臣的問題幹脆離開蘇諾迴到帕拉汶的奧爾德頓夏宮常駐,同時以新晉的盧倫斯伯爵二弟克拉格斯為蘇諾執政,旨在向艾索娜、向四郡上下表示他並不稀罕這片領地,克拉格斯卻因此在民間被稱作攝政王。
而這還沒完,不甘死後籍籍無名的教宗利昂世,在哈勞斯頒布赦免令的第二天,便高調現身聖殿大教堂廣場聚合平民進行演講,宣布開始新一輪對異教徒的驅逐戰爭。被流放的貴族們將作為這支十字軍的主力,參與叛亂的城衛軍、白袍子為了換取赦免避過清算也會加入,歸附的達斯塔姆將接受洗禮並在塞倫郡的狂歡堡率領部眾匯合,而因天災流離失所的難民們為了一命糧將大舉跟隨著南下,這樣的規模、質量遠超之前幾次十字軍。
利昂世猶記得1231年由他前任的前任所發起的上一次十字軍,當時的他曾早早斷定那會是必然而然的失敗,可時至今日輪到他身臨其境,卻漸漸的理解了。這一次的十字軍他同樣不認為能取得最終勝利,但作為戰爭發起者的他無論成敗都將銘記於史冊,這才是他所在意的,“這是我的戰爭!”,於高台上俯視著廣場中芸芸眾生的他如是想到,渾濁的眼睛光芒四射,枯陷的眼窩亦情不自禁的濕潤起來。至於引發的影響?結合自身的健康狀況,他注定是看不到戰爭結束的那一天了。而對於哈勞斯來說,聲勢浩大的十字軍南下,將極大的緩解來自東斯瓦迪亞邊境來自庫吉特人和薩蘭德人的壓力,還能威懾一直不安分的羅多克同盟,通過戰爭轉移斯瓦迪亞平原天災頻發導致的內部矛盾,更借由戰爭狀態強行統一內部意識形態,壓製反對者。
在伊斯特瑞奇國王和傑拉克可汗先後故去之後,芮爾典和庫吉特分別陷入了權力交替帶來的動蕩,表麵上雙方偃旗息鼓維持著自1246年格的格爾德家族降服後的脆弱和約,可數年間戰爭卻一直以其它形式進行著,畢竟聚大軍會戰從來都是最後的不得已而為之的手段。
則加西山口是圖爾加地區的西大門,亦是草原商路通往東方的必經之處,可這樣一處緊要的隘口卻因為地勢平緩開闊防守不易,既無堅城也沒有險關,仍維持著由驛站發展來的小集鎮規模。雖然庫吉特先代可汗傑拉克以大兵迫降了北側的格堡,但這座背山而立的古卡拉德要塞防守有餘進取不足,地理位置也不足以把控南麵的塔斯庫魯姆諸邑和則加西北部地區。而從東斯瓦迪亞邊境的倫迪亞到草原中部的則加西,除了地理交界處因高山融雪形成的濕地森林勉強算是一道阻礙,兩側地勢雖略有起伏,但也稱得上是一馬平川了。
庫吉特人從薩蘭德人手中侵奪安提托羅斯山脈東段以北地區滿打滿算也才二十年,戰爭造成的破壞尚未盡數平複,更有遺留下來的宗教衝突、種族矛盾、利益摩擦等問題,治理遠比攻占要難得多,為此傑拉克不得不倚重從征的漢將以及漢化的別部將領,拉那城的興建便是以此為前提。斯瓦迪亞平原人口密集又是卡拉迪亞的糧食主產區,在貿易中向來占據主導地位,為了吸引商旅促進繁榮,扭轉貿易劣勢並聚集人力、物力,唐祝奉命在則加西山口之外主持修建新城,同時以這座平城為據點監控濕地中段,與西側的阿乎恩和北側的格兩地相互牽製、相互支援,兩地領主分別是降服的薩蘭德人與芮爾典人,並不能讓傑拉克完全信任。
新城的建設並非一朝一夕就能達成,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長期規劃意味著商機,數年之間卡拉迪亞各地的商人都聞風而來,憑借圖爾加迪斯它一帶蘊藏豐富、開采容易的岩鹽礦支撐財政,擔任拉那執政的唐祝財大氣粗且來者不拒。一方麵以關稅豁免、通行特權等條件吸引商人前來交易,另一方麵又以鹽礦產量份額加上些許優惠向商人們借貸,拉那地區乃至整個烏魯恩草原都沒有足夠的貴金屬用來鑄幣,因此唐祝隻能以鹽代替金屬貨幣向商人們支付款項,商人們在拉那的關署交付物資獲取憑證,然後前往圖爾加支取相應的鹽,這一來一去將庫吉特人統治核心地區的經濟全部盤活。而且為了方便存放貨物降低成本,商人們自然而然的在當地開設貨棧甚至落戶,臨近的東斯瓦迪亞地區卻因為鑄幣過量、物資大量外流導致通貨膨脹,甚至沒有耕地的人口也開始流失。
所以換個角度來看,德赫瑞姆的興建其實是相應的反製手段,在此之前東斯瓦迪亞諸侯之中不是沒人想到,而是沒有任何一家擁有協調各方的能力。而通過這件事的處置,哈勞斯所展露出來的政治手腕遠超艾索娜執政時的表現,因為繼承法理的緣故兩人的關係其實是共治君主,男嗣斷絕的王室直係通過聯姻援引旁係上位共同宣稱對王位的所有權,拋開國家君主這個光彩熠熠的頭銜,世家子才是兩人身份的合理定位。
單論眼界見識,即便有所差距,層次上艾索娜也不見得差哈勞斯太多,從孩童時起就隨仿照古時傳統的父親多次巡行四境,蘇諾周邊的地理、民情亦因為王室每年的狩獵宴會熟的不能再熟,所接受的教育更是這個時代最頂級的。至於人生經驗的傳授,哈勞斯有外祖父老親王菲利普言傳身教,艾索娜同樣有父親耳提麵命,早早列位於王座之側旁觀朝政,伊斯特瑞奇國王年少繼位,成年後能夠收迴大權,穩掌nbn十數載臨終之際還能扶植獨女作為繼承人,在又如此心智、手腕的父親熏陶下,艾索娜又豈會是泛泛之輩。
但還是唯物辯證法的那句老話,實踐出真知。好比照著菜譜做飯,你即便知道整個流程,第一次做的菜火候、味道肯定不會盡如人意。隻憑年齒哈勞斯便長艾索娜十五歲,所積累閱曆在深度、廣度上的差距無需多說就能一目了然。自1236年老親王故去後,身為繼承者的哈勞斯就開始在父母、家臣輔佐下於奧爾德頓夏宮執掌舊地軍政,而在那之前他已參與處理舊地政務多年,可即便這樣因為特瓦林和舊地的合並以及入主蘇諾後的“軟弱”表現,封臣們便敢於以集兵邊境阻撓歸國的無賴手段來逼迫他就範。
艾索娜急於改變王權衰落的現狀,而忽略了權力遊戲的本質,每個人都是棋手,但相對於大勢又都是棋子。身為世家子,最擅長的是感知勢的方向並利用,而作為在王國中樞擁有重要話語權的頂級貴胄,身份中棋手所占的比例遠比棋子要多。可玩弄權術艾索娜遠不是那些久在中樞的老臣的對手,多番受挫後的她幹脆化身棋子親自衝鋒陷陣,以自身名位迫使禦前會議的大臣們讓步,嚐到甜頭後更是屢屢為之,但這種做法對於封建貴族們來說卻是破壞了原有的遊戲規則,在權力的遊戲中她把自己化身為一個令行禁止的將軍,將貴族大臣們視作手下的士兵,怎麽做都是她說了算,雖然一時間把臣子們弄懵了,但這些人迴過神後的強大反饋卻幾乎將她掀下王座。
好在哈勞斯及時引軍進入王都平息了叛亂,並以驚豔的後繼處置收拾了妻子艾索娜留下的爛攤子,這讓他在王室直係領地蘇諾四郡原本缺乏認同的處境瞬間逆轉、人氣暴漲,而對叛亂者的赦免更是在貴族階層中取得了極好的評價。按照封建法理,實封貴族獨立性極強,以一方諸侯視之並不為過,哪家不是傳承了幾十上百年,姻親絡在當地盤根錯節,除非能夠連根拔起,否則貴族就算被俘也不會輕易殺掉。但這也不是絕對的,所謂的“王不殺王”並不存在,更類似於一種貴族之間的互相吹捧。中國古代統治者時常大赦天下,但也有十惡不赦,n就是其中之首,而且大赦頻繁的年代也多是統治動蕩時期,顯而易見的收買人心之舉。
關於對城衛軍嘩變的幕後主使盧瑞斯菲爾德男爵柯蒂斯的懲處足以讓哈勞斯犯難,對方王室私生子後嗣的身份牽連頗多,由於血緣較近輩分上與先王伊斯特瑞奇是堂兄弟,從哈勞斯的外祖母那論起跟他也是同輩,母族哈倫哥斯的科茨家族又是烏克斯河下遊實力最強的王黨諸侯。芮爾典曆代國王的私生子多被以終身爵位安置在盧倫斯郡,由於祖輩家境優渥曆來不事生產,家道敗落後又互相攀附,結成以宗族、鄉裏為紐帶的武裝集團,繁衍至今已是四郡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處置不好極易再度引發動蕩。
這些人因為身份的特殊,王室以外的貴族一向與之少有往來,而因為王室的防備也很難在宮廷和四郡出任顯職,相當於被變相的禁錮在了盧倫斯,怨氣自然是少不了的。適逢艾索娜以女性身份執政,施政激烈急於求成,更企圖以虛名換取這些“盧倫斯王孫”交出掌握的武裝,從而掐頭去尾整頓、編練出一支新軍,利益上的巨大危機促使他們煽動城衛軍嘩變,但也不過是以此讓艾索娜知難而退,從未策劃過攻打曙光宮。因為王室跟他們好歹還有絲血緣羈絆,勉強認可他們的貴族身份,一旦王朝覆滅失掉貴族身份所帶來的特權掩護,以他們往昔所為的種種惡劣行徑,必然會淪為人人得而誅之的n,這一點他們還是拎得清的。
教宗作為第三方出麵相當於給了雙方一個台階,但這樣做並不是因為反叛爆發前的裹亂行為開脫,也不是為了向哈勞斯示好。王權與教權之爭從芮爾典立國一直延續至今,可兩者之爭並不是你死我活那種程度,反而還是誰都離不開誰的相互依存關係。所以這同樣是一樁交易的前奏,作為居中調停的和事老,本就占盡了便宜,而哈勞斯為了穩定芮爾典王國的宗教形勢提前布局,同時也是完成與東斯瓦迪亞貴族的交易將聖魯茲哥達主教文森特推上下任教宗的寶座,順勢與教宗就其派係掌握的選票票價進行磋商並達成一致。
利昂世年過七十又沉屙纏身,他很清楚這些久治不愈的頑疾都是老年病,對於身後事也早有安排。繼任的新教宗必然會任用私人為第一助理主教,他的長子約翰屆時將轉任盧倫斯教區進行短暫的過渡,然後出任依林達哈主教。這並非同哈勞斯達成的交易內容,而是來自門生盧倫斯主教瓦爾登錫安的迴報,作為他最得力的弟子對方將憑借教內資曆繼承他所掌握的政治資源。唯獨令他擔憂的是身後名聲,自艾索娜的祖父卡洛曼六世於五十年前的北征獲勝而還之後,教權便一直被王權壓製,即便作為掌握宗教經典最高解釋權的教宗,對王國政治局勢所能施加的影響亦極為有限。他迴顧升任教宗這十多年間的作為,覺得自己不過是個在重大宗教節慶時出現於人前的吉祥物,早年間他巡迴布道、結交權貴、複興神學院、廣收弟子、擴大影響,一步步登上教宗之位後,表麵看上去位高權重實則各方掣肘束手束腳,教會內部宗派繁多相互傾軋使得力量分散,地方上的實權主教更是既不聽調也不聽宣,眼看人生之路將至盡頭而大半輩子的經營卻難收急效,他實在是不甘心呐!
白袍子們的倒戈、內訌影響太壞,老吉姆身為第一帶劍侍從、國王簿記官掌控宮禁和詔令傳達,職權極重如同家宰,在搞掉凱恩後還能兼任情報總管是因為艾索娜一時無人可用的臨時處置。而在叛亂過程中,老吉姆由於事前失察和事後應對不力,已然在新王夫婦心中被打上了年老昏聵的標簽。雖然眼下為了穩定局勢,且顧及妻子艾索娜的反應,哈勞斯沒有立即將老吉姆踢出禦前會議,但伴隨著蘇諾的亂象日漸平息,其任期已經進入倒數了。宦海多年的老吉姆深明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道理,趁著權力尚在開始家中子侄謀算,他本人雖在叛亂中幾無作為,可在依林達哈郡艾裏邑做邑宰的兒子埃德蒙德先是約束鄉人,參與四郡豪族聯合圍攻叛軍,又為迴軍蘇諾的哈勞斯奪取碼頭開辟營地並供給糧草,這些功勞他隻要稍加運作,不僅足以保全家族更能讓埃德蒙德的職位更進一步,作為率先投向哈勞斯的四郡家臣代表成為朝中新貴亦是可期。雖然那批軍糧本是因私酒貿易而囤積,大範圍的蝗災爆發後隨著糧價飆漲更是奇貨可居,不過因為忠心救主的亮眼表現,趁國難發財的行徑也就不再值得深究了。
借著蘇諾的這場叛亂,一批人倒下的同時,一批人卻趁機上位,哈勞斯、舊地封臣、東斯瓦迪亞諸侯、四郡豪族、教會、王室直領家臣方方麵麵的人相互之間開始了你來我往的複雜連線。盧瑞斯菲爾德男爵柯蒂斯雖被酌情赦免,卻不意味著毫無懲罰,他和一眾“盧倫斯王孫”將被流放出境,頭銜保留領地在流放期間由王室接管。哈勞斯的二弟克拉格斯,新近受封的盧倫斯伯爵將率軍進駐這片領地震懾郡中恢複秩序,隻是與老三瑞伊斯、老四克萊斯相比,他所領受的爵位空具頭銜而無實際封地,根本沒有可比性。
哈勞斯的“厚此薄彼”,是對瑞伊斯和克萊斯接受婚事安排的補償,而克拉格斯孩子都會打醬油了,自然沒法作為聯姻人選,不過他的妻子曾是艾索娜的發小和女伴,出自四郡之一的艾伯倫,王室擁躉弗朗斯伯爵傑弗裏二世的大妹。因為叛亂的後續處置,艾索娜與哈勞斯就執政理念產生嚴重分歧,她對丈夫的“姑息”、“妥協”難以認同,當有意依附的達斯塔姆前來蘇諾朝覲並就劫持王子一事進行自辯時,因為兒子卡洛斯的失陷兩人間的矛盾再次升級。不久之後,艾索娜在表兄朱利安庫林及其麾下北地衛士的扈從下親自前往北境,企圖追尋出使波拉克尼亞的唐祝蹤跡劫奪人質作為交換兒子的籌碼,哈勞斯為了徹底解決舊地封臣的問題幹脆離開蘇諾迴到帕拉汶的奧爾德頓夏宮常駐,同時以新晉的盧倫斯伯爵二弟克拉格斯為蘇諾執政,旨在向艾索娜、向四郡上下表示他並不稀罕這片領地,克拉格斯卻因此在民間被稱作攝政王。
而這還沒完,不甘死後籍籍無名的教宗利昂世,在哈勞斯頒布赦免令的第二天,便高調現身聖殿大教堂廣場聚合平民進行演講,宣布開始新一輪對異教徒的驅逐戰爭。被流放的貴族們將作為這支十字軍的主力,參與叛亂的城衛軍、白袍子為了換取赦免避過清算也會加入,歸附的達斯塔姆將接受洗禮並在塞倫郡的狂歡堡率領部眾匯合,而因天災流離失所的難民們為了一命糧將大舉跟隨著南下,這樣的規模、質量遠超之前幾次十字軍。
利昂世猶記得1231年由他前任的前任所發起的上一次十字軍,當時的他曾早早斷定那會是必然而然的失敗,可時至今日輪到他身臨其境,卻漸漸的理解了。這一次的十字軍他同樣不認為能取得最終勝利,但作為戰爭發起者的他無論成敗都將銘記於史冊,這才是他所在意的,“這是我的戰爭!”,於高台上俯視著廣場中芸芸眾生的他如是想到,渾濁的眼睛光芒四射,枯陷的眼窩亦情不自禁的濕潤起來。至於引發的影響?結合自身的健康狀況,他注定是看不到戰爭結束的那一天了。而對於哈勞斯來說,聲勢浩大的十字軍南下,將極大的緩解來自東斯瓦迪亞邊境來自庫吉特人和薩蘭德人的壓力,還能威懾一直不安分的羅多克同盟,通過戰爭轉移斯瓦迪亞平原天災頻發導致的內部矛盾,更借由戰爭狀態強行統一內部意識形態,壓製反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