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勢稍停,天色卻未轉明,亂石嶺上霧氣騰起,形狀隨著氣流變幻,陣陣涼風在山穀中發出“颼颼”的怪異唿嘯,悶雷不斷傳來,順著東西走向的岔路口字形穀地,在其中盤桓良久才漸漸不聞。
庫吉特人、牡蠣港走私者、諾德海寇,三方共同避雨的臨時營地就設在山麓附近,避開了溪灘水流方向的一片緩坡。因為正午已過日頭西斜,濃厚的雲層遮蔽加上山體陰影的籠罩,不免讓人覺得有些陰森。大片的積雨雲正從天邊撲來,暫時還看不到雲層摩擦電光閃爍,轟隆隆的雷聲也很是低沉,但乍然而起的那一下卻令人毫無準備心神不安,在這突兀的雷聲刺激下,弗萊特的心髒抑製不住的胡亂躍動,肌肉緊繃一副隨時準備蹦起來跑路的姿態。
除去環境導致的安全感缺乏外,弗萊特心中還有些許的好奇以及幸災樂禍,在他看來“小唐”那家夥就是忘恩負義,獲救後坐在馬上對他卻不管不顧,也不知是真的要死不活還是裝出來的,迴到營地卻強挺著配合其所謂的“義父”做戲。現在看看下場如何,拚了命去出的風頭也不過換了些微薄且沒有當場兌現的升賞,弗萊特突然就覺得胸口那團鬱憤的氣順了,嗯,還要在心底裏道一聲活該,絲毫不覺自己這樣的想法是否有些氣量狹小。
至於唐祝,交代了兩句仔細救治、好生看護之類的場麵話就閃人了,就營地這二百多探馬軍精騎和隨軍佐吏,除了幾個因為沒有提前站隊,而被塞加從汗帳暫派下來的怯薛軍將佐外,哪個不是他的本部親信?就算是有著監軍意味的阿骨爾,早些年間在質子軍中那也是跟他有交情的,塞加這也是刻意為之,對阿骨爾和唐祝來說都算是在釋放善意,這位新上位的可汗尚未完全掌握汗帳中樞大權,而壓服本部權貴的同時那些受排擠的外族將領當然是值得其拉攏的對象,不得已的貶謫隻是一時的。再比如頓都石,算起血緣跟唐祝的母族也算沾親帶故,其祖是率部跟從他家起兵的宿將,更是他年少時的弓馬師傅,其父不僅做過他的伴當更曾並肩奮戰,這種數代人結下的羈絆甚至遠勝血緣。至於“小唐”這樣的義子,孤兒軍裏要多少有多少,之所以能讓唐祝高看一眼,不過是在幾乎沒有教育資源供給的環境中,除了軍中把式外的人情世故、眼界格局等等全憑自身天賦和勤奮自覺,而武藝一般的“小唐”在這些方麵卻遠勝於同齡人。
說起來,封建軍隊中兵為將有的情形再尋常不過,平時就是依附於封建主的農奴,這樣的士兵對於戰鬥向來是缺乏積極性的,紀律由嚴苛的軍法維持,激發士氣則要看賞錢的多寡。而作為將領私兵,也不過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稍稍有些保障,但實際上真到了兵荒馬亂的時候,沒人料得到明天是什麽樣。這樣的士兵缺乏信念、榮譽感,隻注重當前能享受到的利益,大多是些目不識丁的粗莽武夫,大部分人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為了增加在戰場上的存活幾率又或有些野心的,無非是磨練自身武藝和拉幫結夥,幾乎沒人會花費時間去識字習文,想從中提拔衝鋒陷陣的基層軍官一抓一大把,卻沒有太多的培養價值,所以“小唐”在作為牙兵後備的孤兒軍中才顯得鶴立雞群。可即便如此,唐祝也不會太過關注,他會給予機會,卻不會如自家子侄般悉心教導,他畢竟是掌握數十萬軍民生殺大權的一鎮藩帥,麾下有的是渴望向上攀爬的小卒子。
出使波拉克尼亞的庫吉特使團在日瓦丁便分作了兩部,唐祝以精銳騎從為護衛前往卡拉克裏亞進行遊說,而大隊人馬則繼續沿著北上商路做應有的官麵文章。但所謂的分頭行動其實另有目的,北境雖然人煙稀少,可從卡拉德帝國至今,再怎麽開發緩慢也是有數百年了,波拉克河流域和北上商路沿線的人口還是相當密集的,真要是離開這兩條主要路線,騎兵的補給就很成問題了。而且唐祝根本就沒打算隱藏行跡,看似偷偷摸摸撇下大隊人馬作為掩護,一路上卻掩耳盜鈴般的示人以拙,吸引波拉克尼亞貴族同盟幾大諸侯,以及反對和議的維吉亞人注意力。
唐祝的目的遠遠不止於此,這次出使不過是個幌子,從阿骨爾傳達的命令內容來看,塞加對談判能否成功並不在意。在龐圖斯山脈諸要塞抵抗庫吉特人的主要力量來自雪原三鎮,庫丹的胡當家族、洛瑪堡的卡倫迪洛瑪家族、庫勞的克洛爾家族,這三家諸侯的領地占據著波拉克河中段以南及其支流洛瑪河以北的河間沃土,是波拉克尼亞最精華的地帶,水密布耕地享有灌溉之利,還有容易開采的大規模露天煤、鐵,伴生資源也極為豐富,魚類、木材、皮毛就更不用說了。庫吉特人突破龐圖斯諸塞中線薩吉徹堡後,三家諸侯的領地首當其衝,土地引發的衝突根本無從化解,即便達成和約也不過是暫時的,這一點雙方都心知肚明。
距庫吉特人大舉進入卡拉迪亞亦有近二十年了,在傑拉克自認實力不足放棄東歸爭位建立起統治後,他們對這片大陸的過往也多多少少了解了個大概。唐祝作為高層,深知日益衰微的芮爾典王室與各地諸侯的矛盾由來已久,五十多年前那場北征後王室借由投至麾下的依斯摩羅拉伯爵對庫勞大礦坑的染指,更是如同從波拉克尼亞同盟諸侯的心尖上挖去一大塊肉,雖然各鎮諸侯一時降服但王室卻未有傷筋動骨的處置,換言之是怕適得其反所以不敢逼迫太過。如今經過近三代人時間的休養生息,波拉克尼亞同盟又有了足夠扳腕子的實力,隻是庫吉特人如今的軍事方向等同於為芮爾典王室牽製住了雪原諸侯。
所以無論唐祝此行能否達成目標,都會重新引出芮爾典王室主要統治區域斯瓦迪亞平原諸侯與波拉克尼亞諸侯之間的齟齬,庫吉特人跟波拉克尼亞同盟談了什麽又約定了什麽並不重要,僅是雙方坐到了談判桌前的消息就足以讓那位年輕的芮爾典女王疑心生暗鬼了。龐圖斯山脈中段諸峰聳立,南、北山麓稀疏且貧瘠的定居點無法提供足夠補給,物資大多依賴於後方的輸送,由於眾所周知的地理和氣候原因僅憑人力、畜力難以保證供給,即便一時取得突破往往也難以為繼進而失掉戰果,所以圍繞著龐圖斯諸塞的爭奪戰事早已陷入僵持。一旦雙方達成和約,庫吉特人不去揍北方佬自然會加重對東斯瓦迪亞邊境的襲擾,而已有尾大不掉之勢的維吉亞雇傭軍將成為波拉克尼亞同盟諸侯議和後的最大隱患,為免這些飽經戰事磨練出來的傭兵生事,最好的辦法就是將他們再度送上戰場,至於打誰那不是明擺著的嗎,沒理由看著腹背空虛的東斯瓦迪亞不去摻和一手。
而唐祝帶著大隊護衛“私下”前往卡拉克裏亞的舉動,則又會引發另一波的分歧。首先,不堪軍事支出重負的波拉克尼亞同盟有意議和,而借由與庫吉特人的戰爭在雪原站住腳的維吉亞人則唯恐停戰導致既得利益受損,兩者之間由此產生的分歧將引發內部裂隙乃至徹底的分裂。其次,還會使得利益有所牽扯的卡拉克裏亞諸侯和波拉克尼亞諸侯相互防備,與對芮爾典王室和波拉克尼亞同盟的離間是同一道理,不在於唐祝此行能達成什麽結果,就算他說啥都沒幹也得有人信不是。最後,唐祝在出使途中還不斷放出與卡拉克裏亞諸侯商談鹽利的煙幕彈,這對北地的王黨諸侯與非王黨諸侯來說亦是足以導致衝突的理由了,尤其是在貿易重心日漸東移的窩車則灣,實力早已不足壓製沿岸諸侯的北境統領庫林家族作為芮爾典王室的姻親盟友將麵臨一場嚴峻的挑戰。
眼下維吉亞軍頭調動人手混入雪原盜匪進行截殺以阻撓和議,很明顯是急眼了,但因為在雇傭關係中所處的依附地位,這些軍頭過於低估了自身的潛力。維吉亞人與雪盜或者說是逃民的合作讓他們掌握了大量隱匿人口,作為王室統治核心地帶的西斯瓦迪亞是芮爾典王國土地兼並最為嚴重的地區,東斯瓦迪亞因邊境摩擦烽火連年,而北地禁獵法令的執行程度相對寬鬆,兼具商業活動發達的一連串大城鎮,向來是流民首選的遷徙目的地。維吉亞人因當年的北征在波拉克尼亞同盟軍隊中出彩的表現,五十多年來作為雇傭軍大量充斥在各家諸侯的私軍中,而其家眷與流民合作的拓殖點也度過艱難的初期到了穩定收獲的階段,在這些村寨中雙方共同生活了兩三代人時間,彼此之間的聯結已經相當牢固,這些逃民已漸漸轉變為他們的附庸,與雪原諸侯間本就淡薄的關係更是幾近於無。這些新興的墾殖村寨意味著穩定的物資和兵員,一旦維吉亞軍頭進行戰爭動員,將爆發出驚人的戰爭潛力,隻是因為雇傭軍各部分散在各雪原諸侯的城堡中,軍頭們尚未意識到這一點,但經過唐祝這次的出使,感受到危機的維吉亞各軍頭之間鬆散的聯係開始變得緊密起來。
而作為最早翻越艾斯博格雪山定居維吉亞高地的族群首領雅姆斯拉夫的後人,貝爾勒克在兄長瓦爾迪斯拉夫在薩吉徹堡外戰死後,手段略顯冷酷的製止了因聯姻導致的家族分裂勢頭,並在依附波拉克尼亞同盟的同時努力維持所部的獨立性,如今他的繼任者雅姆斯拉維奇家族首領“亞羅格爾克”在此基礎上成為維吉亞軍頭中實力最大者,繼續掌握著對維吉亞部落和雇傭軍集團的大統領名義。眾軍頭為應對和議可能帶來的利益損害,不約而同的想到推舉大統領帶頭阻撓,這其中不乏一些不懷好意者,但對“亞羅格爾克”來說卻是禍福並存,若他能夠度過這一次的危機,則能通過在雇傭軍中威望的提升漸漸固化名分,進而令維吉亞大統領之稱名副其實。
庫吉特人、牡蠣港走私者、諾德海寇,三方共同避雨的臨時營地就設在山麓附近,避開了溪灘水流方向的一片緩坡。因為正午已過日頭西斜,濃厚的雲層遮蔽加上山體陰影的籠罩,不免讓人覺得有些陰森。大片的積雨雲正從天邊撲來,暫時還看不到雲層摩擦電光閃爍,轟隆隆的雷聲也很是低沉,但乍然而起的那一下卻令人毫無準備心神不安,在這突兀的雷聲刺激下,弗萊特的心髒抑製不住的胡亂躍動,肌肉緊繃一副隨時準備蹦起來跑路的姿態。
除去環境導致的安全感缺乏外,弗萊特心中還有些許的好奇以及幸災樂禍,在他看來“小唐”那家夥就是忘恩負義,獲救後坐在馬上對他卻不管不顧,也不知是真的要死不活還是裝出來的,迴到營地卻強挺著配合其所謂的“義父”做戲。現在看看下場如何,拚了命去出的風頭也不過換了些微薄且沒有當場兌現的升賞,弗萊特突然就覺得胸口那團鬱憤的氣順了,嗯,還要在心底裏道一聲活該,絲毫不覺自己這樣的想法是否有些氣量狹小。
至於唐祝,交代了兩句仔細救治、好生看護之類的場麵話就閃人了,就營地這二百多探馬軍精騎和隨軍佐吏,除了幾個因為沒有提前站隊,而被塞加從汗帳暫派下來的怯薛軍將佐外,哪個不是他的本部親信?就算是有著監軍意味的阿骨爾,早些年間在質子軍中那也是跟他有交情的,塞加這也是刻意為之,對阿骨爾和唐祝來說都算是在釋放善意,這位新上位的可汗尚未完全掌握汗帳中樞大權,而壓服本部權貴的同時那些受排擠的外族將領當然是值得其拉攏的對象,不得已的貶謫隻是一時的。再比如頓都石,算起血緣跟唐祝的母族也算沾親帶故,其祖是率部跟從他家起兵的宿將,更是他年少時的弓馬師傅,其父不僅做過他的伴當更曾並肩奮戰,這種數代人結下的羈絆甚至遠勝血緣。至於“小唐”這樣的義子,孤兒軍裏要多少有多少,之所以能讓唐祝高看一眼,不過是在幾乎沒有教育資源供給的環境中,除了軍中把式外的人情世故、眼界格局等等全憑自身天賦和勤奮自覺,而武藝一般的“小唐”在這些方麵卻遠勝於同齡人。
說起來,封建軍隊中兵為將有的情形再尋常不過,平時就是依附於封建主的農奴,這樣的士兵對於戰鬥向來是缺乏積極性的,紀律由嚴苛的軍法維持,激發士氣則要看賞錢的多寡。而作為將領私兵,也不過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稍稍有些保障,但實際上真到了兵荒馬亂的時候,沒人料得到明天是什麽樣。這樣的士兵缺乏信念、榮譽感,隻注重當前能享受到的利益,大多是些目不識丁的粗莽武夫,大部分人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為了增加在戰場上的存活幾率又或有些野心的,無非是磨練自身武藝和拉幫結夥,幾乎沒人會花費時間去識字習文,想從中提拔衝鋒陷陣的基層軍官一抓一大把,卻沒有太多的培養價值,所以“小唐”在作為牙兵後備的孤兒軍中才顯得鶴立雞群。可即便如此,唐祝也不會太過關注,他會給予機會,卻不會如自家子侄般悉心教導,他畢竟是掌握數十萬軍民生殺大權的一鎮藩帥,麾下有的是渴望向上攀爬的小卒子。
出使波拉克尼亞的庫吉特使團在日瓦丁便分作了兩部,唐祝以精銳騎從為護衛前往卡拉克裏亞進行遊說,而大隊人馬則繼續沿著北上商路做應有的官麵文章。但所謂的分頭行動其實另有目的,北境雖然人煙稀少,可從卡拉德帝國至今,再怎麽開發緩慢也是有數百年了,波拉克河流域和北上商路沿線的人口還是相當密集的,真要是離開這兩條主要路線,騎兵的補給就很成問題了。而且唐祝根本就沒打算隱藏行跡,看似偷偷摸摸撇下大隊人馬作為掩護,一路上卻掩耳盜鈴般的示人以拙,吸引波拉克尼亞貴族同盟幾大諸侯,以及反對和議的維吉亞人注意力。
唐祝的目的遠遠不止於此,這次出使不過是個幌子,從阿骨爾傳達的命令內容來看,塞加對談判能否成功並不在意。在龐圖斯山脈諸要塞抵抗庫吉特人的主要力量來自雪原三鎮,庫丹的胡當家族、洛瑪堡的卡倫迪洛瑪家族、庫勞的克洛爾家族,這三家諸侯的領地占據著波拉克河中段以南及其支流洛瑪河以北的河間沃土,是波拉克尼亞最精華的地帶,水密布耕地享有灌溉之利,還有容易開采的大規模露天煤、鐵,伴生資源也極為豐富,魚類、木材、皮毛就更不用說了。庫吉特人突破龐圖斯諸塞中線薩吉徹堡後,三家諸侯的領地首當其衝,土地引發的衝突根本無從化解,即便達成和約也不過是暫時的,這一點雙方都心知肚明。
距庫吉特人大舉進入卡拉迪亞亦有近二十年了,在傑拉克自認實力不足放棄東歸爭位建立起統治後,他們對這片大陸的過往也多多少少了解了個大概。唐祝作為高層,深知日益衰微的芮爾典王室與各地諸侯的矛盾由來已久,五十多年前那場北征後王室借由投至麾下的依斯摩羅拉伯爵對庫勞大礦坑的染指,更是如同從波拉克尼亞同盟諸侯的心尖上挖去一大塊肉,雖然各鎮諸侯一時降服但王室卻未有傷筋動骨的處置,換言之是怕適得其反所以不敢逼迫太過。如今經過近三代人時間的休養生息,波拉克尼亞同盟又有了足夠扳腕子的實力,隻是庫吉特人如今的軍事方向等同於為芮爾典王室牽製住了雪原諸侯。
所以無論唐祝此行能否達成目標,都會重新引出芮爾典王室主要統治區域斯瓦迪亞平原諸侯與波拉克尼亞諸侯之間的齟齬,庫吉特人跟波拉克尼亞同盟談了什麽又約定了什麽並不重要,僅是雙方坐到了談判桌前的消息就足以讓那位年輕的芮爾典女王疑心生暗鬼了。龐圖斯山脈中段諸峰聳立,南、北山麓稀疏且貧瘠的定居點無法提供足夠補給,物資大多依賴於後方的輸送,由於眾所周知的地理和氣候原因僅憑人力、畜力難以保證供給,即便一時取得突破往往也難以為繼進而失掉戰果,所以圍繞著龐圖斯諸塞的爭奪戰事早已陷入僵持。一旦雙方達成和約,庫吉特人不去揍北方佬自然會加重對東斯瓦迪亞邊境的襲擾,而已有尾大不掉之勢的維吉亞雇傭軍將成為波拉克尼亞同盟諸侯議和後的最大隱患,為免這些飽經戰事磨練出來的傭兵生事,最好的辦法就是將他們再度送上戰場,至於打誰那不是明擺著的嗎,沒理由看著腹背空虛的東斯瓦迪亞不去摻和一手。
而唐祝帶著大隊護衛“私下”前往卡拉克裏亞的舉動,則又會引發另一波的分歧。首先,不堪軍事支出重負的波拉克尼亞同盟有意議和,而借由與庫吉特人的戰爭在雪原站住腳的維吉亞人則唯恐停戰導致既得利益受損,兩者之間由此產生的分歧將引發內部裂隙乃至徹底的分裂。其次,還會使得利益有所牽扯的卡拉克裏亞諸侯和波拉克尼亞諸侯相互防備,與對芮爾典王室和波拉克尼亞同盟的離間是同一道理,不在於唐祝此行能達成什麽結果,就算他說啥都沒幹也得有人信不是。最後,唐祝在出使途中還不斷放出與卡拉克裏亞諸侯商談鹽利的煙幕彈,這對北地的王黨諸侯與非王黨諸侯來說亦是足以導致衝突的理由了,尤其是在貿易重心日漸東移的窩車則灣,實力早已不足壓製沿岸諸侯的北境統領庫林家族作為芮爾典王室的姻親盟友將麵臨一場嚴峻的挑戰。
眼下維吉亞軍頭調動人手混入雪原盜匪進行截殺以阻撓和議,很明顯是急眼了,但因為在雇傭關係中所處的依附地位,這些軍頭過於低估了自身的潛力。維吉亞人與雪盜或者說是逃民的合作讓他們掌握了大量隱匿人口,作為王室統治核心地帶的西斯瓦迪亞是芮爾典王國土地兼並最為嚴重的地區,東斯瓦迪亞因邊境摩擦烽火連年,而北地禁獵法令的執行程度相對寬鬆,兼具商業活動發達的一連串大城鎮,向來是流民首選的遷徙目的地。維吉亞人因當年的北征在波拉克尼亞同盟軍隊中出彩的表現,五十多年來作為雇傭軍大量充斥在各家諸侯的私軍中,而其家眷與流民合作的拓殖點也度過艱難的初期到了穩定收獲的階段,在這些村寨中雙方共同生活了兩三代人時間,彼此之間的聯結已經相當牢固,這些逃民已漸漸轉變為他們的附庸,與雪原諸侯間本就淡薄的關係更是幾近於無。這些新興的墾殖村寨意味著穩定的物資和兵員,一旦維吉亞軍頭進行戰爭動員,將爆發出驚人的戰爭潛力,隻是因為雇傭軍各部分散在各雪原諸侯的城堡中,軍頭們尚未意識到這一點,但經過唐祝這次的出使,感受到危機的維吉亞各軍頭之間鬆散的聯係開始變得緊密起來。
而作為最早翻越艾斯博格雪山定居維吉亞高地的族群首領雅姆斯拉夫的後人,貝爾勒克在兄長瓦爾迪斯拉夫在薩吉徹堡外戰死後,手段略顯冷酷的製止了因聯姻導致的家族分裂勢頭,並在依附波拉克尼亞同盟的同時努力維持所部的獨立性,如今他的繼任者雅姆斯拉維奇家族首領“亞羅格爾克”在此基礎上成為維吉亞軍頭中實力最大者,繼續掌握著對維吉亞部落和雇傭軍集團的大統領名義。眾軍頭為應對和議可能帶來的利益損害,不約而同的想到推舉大統領帶頭阻撓,這其中不乏一些不懷好意者,但對“亞羅格爾克”來說卻是禍福並存,若他能夠度過這一次的危機,則能通過在雇傭軍中威望的提升漸漸固化名分,進而令維吉亞大統領之稱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