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維吉亞人早已不是剛遷移至波拉克尼亞時的苦哈哈了,常年接受雪原領主的雇傭,人手雖然在戰事中不斷折損,但隨著融入封建契約體係,他們的處境逐漸變好。從最開始的異族炮灰,漸漸演變為抵抗庫吉特人入侵的主力,名義上還是雇傭兵,實則是擁有薪餉、田產且近乎脫產的常備軍。
被納入傭兵體係的維吉亞人家,不僅享有一部分稅收豁免,更可以免除徭役,如果戰事順利,還會有豐厚的繳獲和掠奪分成。但這一切都建立在依附於雪原領主的基礎上,並且賜田無法世襲,一旦家中適合服役的男丁死絕,所有既得利益都會被收迴,而作為撫恤的那點田地的產出遠遠無法維持一個隻剩下老弱婦孺的家庭生存,要不了多久就會破產淪為雪原貴族或維吉亞軍官的農奴。可即便如此,維吉亞移民也覺得這好過家鄉的淒慘處境,一切都是生死有命,很公平的交易。但為了避免這種處境,如今地位得到提升的維吉亞武士早已不如遷移之初那般敢拚了,真正的炮灰往往是他們利用雪盜的綠林渠道雇傭來的仆從軍。
在艾斯博格山脈另一邊的夏洛奈,諾德海寇與維吉亞人的愛恨情仇史,要比他們發現並劫掠卡拉迪亞的年頭更久遠。不堪忍受本土王公貴族苛政,為生存背井離鄉的維吉亞人不是底層窮人,便是沒什麽政治話語權的破落貴族,因祖祖輩輩麵臨海寇的襲擾,他們在融入諾德血統的同時,在戰鬥方式上也十分相似。
鑒於以上種種,當溪灘上的戰鬥開始,偽裝成雪盜的維吉亞武士們持盾互相掩護結成橫陣發起進攻後,海寇們立即識破了對手的身份,師傅教訓徒弟的那種優越感油然而生。而維吉亞人與雪盜的聯合卻存在指揮權的不統一,首先兩者都不想為這次截殺庫吉特使者的行動背鍋,雪盜仰仗維吉亞人的墾殖點提供補給並擺脫不法之徒的身份,維吉亞人也需要雪盜的綠林人脈來為缺少軍事力量的墾殖點提供保護,雙方都是雪原領主用來維持均勢的棋子,能夠合作卻不完全信任。
維吉亞人想要雪盜背鍋,在維護從抵禦庫吉特人的戰爭中獲得的利益的同時,也在與雪盜的合作中占據主導地位,說白了是想達到利益最大化。而明白維吉亞人企圖的雪盜則想把這次截殺的首尾盡量掃清,在抵抗庫吉特人的入侵中,他們同樣獲利不少,這次違背波拉克尼亞同盟貴族議和意願的行動同樣符合他們的訴求。
所以當雪盜和維吉亞人各有盤算,都想保存實力,讓另一方去當炮灰時,這場占據人數優勢本該形成碾壓局麵的戰事就被他們打的異常難看了。維吉亞武士雖然以盾陣頂在正麵,卻因為傭兵體製過於惜命而出工不出力,況且提議殺人滅口的是雪盜,打不打這股海寇他們並無所謂,在進入遠程武器對射的局麵後便停滯不前。兩翼的雪盜就更不堪了,包抄速度極慢又遲遲不投入近戰,缺少強弩的箭矢騷擾對於結陣的海寇效果微乎其微,他們跟岡定為首的海寇同盟十分相似,來自不同團夥因響應“埃瑟羅德”的號召聚集到一起,在跟維吉亞人勾心鬥角的同時,內部各山頭也在互相算計。
由於人數上的壓製,短暫的遠程戰中奧拉夫所率的大部海寇很是被動,但他通過兩翼雪盜那緩慢的迂迴迅速察覺到了對手們的貌合神離,並沒有因為人數的劣勢而有所遲疑,反而主動發起反擊尋求接觸。但同時經驗豐富的海寇們也沒有一味的衝擊,因為對方還有一部隱匿在暗處的騎兵,整條近戰的接觸麵緩慢卻有效的轉動,像極了一顆轉鈕。海寇們一直維持著陣型,傷病號們集中在西翼,憑借經驗和橫麵較小的優勢在撤步的同時力保盾陣完整,而東側則是奧拉夫等沒有傷病的主力,在他們集中精銳的突然打擊之下,對麵戰意不夠堅決的維吉亞武士步步退卻,暴露出盾牌的人員紛紛倒下,連帶著盾陣另一邊也岌岌可危。沒了維吉亞武士的盾陣遮掩,東側的雪盜也暴露了出來,本就陣列鬆散的他們頓時崩潰,這些窮人在淪為盜匪前不過是老實巴交的農夫,加上互不統屬難以麵對打出氣勢的海寇。而且海寇們在青石卡上繳獲不少質量上佳的甲胄,算上原本就有的,在分出拉格納那一部後,剩下的人幾乎人人有甲,缺少強弓硬弩的雪盜很難用箭矢造成嚴重傷害。
維吉亞人和雪盜的首腦事先都沒料到以寡敵眾的海寇會主動陷陣,倉促涉水進擊的維吉亞武士在盾陣被摧垮後落入各自為戰的局麵,東翼缺少軍事經驗的這部雪盜稍一接觸便轉身潰逃,直接把維吉亞人這一側的軟肋亮了出來。但相應的,海寇由傷病號組成的盾陣西側,也落入缺少策應掩護的局麵,西翼的這一部雪盜沒有承受太多打擊,果斷貼近糾纏將有極大可能反轉戰局。
西翼的雪盜是“埃瑟羅德”親自帶隊,此時的雪盜大頭領尚不是那個後來名號能止北境小兒夜啼的神箭手,而是個年近五十的老土匪,他雖然體力衰退卻有著豐富的閱曆,可以說是人老成精。局麵大好的陣勢打成如今這樣,再保存實力也不該是這樣,老“埃瑟羅德”連聲催促手下上前包掉這一側無力反擊的海寇,可隨著附近葦叢的一陣劇烈搖曳,從中飛出的短斧、標槍將衝上去的雪盜放倒在地數人,而戰鬥開始前被“驅離”的拉格納等十來人隨即躍入這個豁口,追著被打退的雪盜向數倍於己的敵人發起突襲。原本向溪灘下段繞行的拉格納等人及時完成迂迴後投入戰場,雖然人數不多卻占了出其不意的優勢,使得勝利天平再度傾向海寇這邊,但之前他們從矮丘上撤離時丟棄了盾牌和重武器又缺少鎧甲防護,白刃相接後幾乎人人掛彩。
可即便戰局不利,維吉亞武士雖然被打散了建製,卻沒有潰退的跡象,反而在混戰中抑製住了敗退的腳步。仗打到這個地步,維吉亞人已然明白眼前就是這股海寇的全部人手了,他們之所以還能堅持,除了族群的韌性和人數依就占優,還有那支承載著他們翻盤厚望的騎隊。
整場戰鬥雖然從驅趕雪盜前哨、爭奪矮丘就開始了,但真正開打卻要從箭矢互射開始,及至奧拉夫帶人猛攻維吉亞人防線、擊潰東翼雪盜,再到拉格納那一部突擊打散西翼雪盜,近三個鍾頭的交鋒中,這不足十分鍾卻異常殘酷的肉搏才是勝負關鍵。而在兩翼的雪盜盡皆潰散後,那數十姍姍來遲的維吉亞騎手終於迂迴到位,海寇身後東南方向的葦叢中一片熱鬧,水鳥、飛蟲紛紛躍起,騎手的吆喝和馬兒的嘶鳴急速靠近。
當戰事最激烈的時刻,弗萊特正和要死不活的“小唐”躲在由馱架和糧袋簡單堆放成的障礙後,從海寇占據上風時的目瞪口呆,到發覺唿嘯而來的維吉亞騎手時的瑟瑟發抖,與整場戰鬥相比,無助的他就像隻渺小的螻蟻。海寇們進入戰鬥後,他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卻沒有選擇就此逃跑,順著來路迴青石卡?那對他來說太困難了,可除了稍微熟悉的禪達,他不知道哪裏是安全的,而拉格納等人似乎沒有殺死他的打算,所以他最終選擇了留在原地。
再一次麵對騎兵衝臉,弗萊特的反應比起禪達演武時要好太多了,他沒有愣在原地拔不動腳,而是拖著“小唐”鑽進了馱架下的空隙。相比弗萊特“當鴕鳥”的應對方式,海寇們則要主動的多,在東翼雪盜也潰退後,維吉亞人反而開始推進,原因是海寇們在主動脫離接觸,在接應拉格納等人退迴盾陣後,橫陣轉為柳葉形的圓陣,緩緩退向奧拉夫之前所設鹿砦的背後。盾陣正麵雖然被拉薄了,但脆弱的背後卻得到補全,得到完全遮蔽的陣型中間也開始向外射出箭矢,而維吉亞人散掉的盾陣在戰鬥中再沒重整起來,眼看局麵扭轉更是蜂擁而上一團糟糕。
得益於戰場上之前留下的高地馬屍體,奧拉夫帶人布下的鹿砦極具針對性,當海寇們且戰且退刻意將陣型維持在這道陷阱不遠處時,迂迴而來的那數十維吉亞騎手便毫無察覺的撞了上去。這場麵就好比一個經驗豐富的交際花,同時應付數名追求者卻仍遊刃有餘,隻不過抽空一個眼神的**,便讓遠處青澀的毛頭小子神魂顛倒。
一瞬間人仰馬翻,足有一兩人高的葦叢遮蔽下,簡易的鹿砦效果達到極致,結合地勢恰到好處的高度正好戳進前排馬兒的胸腹,而後排騎手視線受阻,即便控馬閃避還是接連被跌翻在葦叢裏的人、馬絆倒。摔落的幸存者頭昏腦漲,還沒等弄清狀況,海寇圓陣的東側率先散開,單劍、短斧、長矛的投擲洗禮將當麵的維吉亞武士摜倒,後陣的海寇則快步衝刺踏著前陣同伴的後背躍出正麵跳蕩,不少海寇趁著居高臨下將武器用於投擲,落地後手中隻剩尺把長的短刀,勇鷙程度可見一斑。
被納入傭兵體係的維吉亞人家,不僅享有一部分稅收豁免,更可以免除徭役,如果戰事順利,還會有豐厚的繳獲和掠奪分成。但這一切都建立在依附於雪原領主的基礎上,並且賜田無法世襲,一旦家中適合服役的男丁死絕,所有既得利益都會被收迴,而作為撫恤的那點田地的產出遠遠無法維持一個隻剩下老弱婦孺的家庭生存,要不了多久就會破產淪為雪原貴族或維吉亞軍官的農奴。可即便如此,維吉亞移民也覺得這好過家鄉的淒慘處境,一切都是生死有命,很公平的交易。但為了避免這種處境,如今地位得到提升的維吉亞武士早已不如遷移之初那般敢拚了,真正的炮灰往往是他們利用雪盜的綠林渠道雇傭來的仆從軍。
在艾斯博格山脈另一邊的夏洛奈,諾德海寇與維吉亞人的愛恨情仇史,要比他們發現並劫掠卡拉迪亞的年頭更久遠。不堪忍受本土王公貴族苛政,為生存背井離鄉的維吉亞人不是底層窮人,便是沒什麽政治話語權的破落貴族,因祖祖輩輩麵臨海寇的襲擾,他們在融入諾德血統的同時,在戰鬥方式上也十分相似。
鑒於以上種種,當溪灘上的戰鬥開始,偽裝成雪盜的維吉亞武士們持盾互相掩護結成橫陣發起進攻後,海寇們立即識破了對手的身份,師傅教訓徒弟的那種優越感油然而生。而維吉亞人與雪盜的聯合卻存在指揮權的不統一,首先兩者都不想為這次截殺庫吉特使者的行動背鍋,雪盜仰仗維吉亞人的墾殖點提供補給並擺脫不法之徒的身份,維吉亞人也需要雪盜的綠林人脈來為缺少軍事力量的墾殖點提供保護,雙方都是雪原領主用來維持均勢的棋子,能夠合作卻不完全信任。
維吉亞人想要雪盜背鍋,在維護從抵禦庫吉特人的戰爭中獲得的利益的同時,也在與雪盜的合作中占據主導地位,說白了是想達到利益最大化。而明白維吉亞人企圖的雪盜則想把這次截殺的首尾盡量掃清,在抵抗庫吉特人的入侵中,他們同樣獲利不少,這次違背波拉克尼亞同盟貴族議和意願的行動同樣符合他們的訴求。
所以當雪盜和維吉亞人各有盤算,都想保存實力,讓另一方去當炮灰時,這場占據人數優勢本該形成碾壓局麵的戰事就被他們打的異常難看了。維吉亞武士雖然以盾陣頂在正麵,卻因為傭兵體製過於惜命而出工不出力,況且提議殺人滅口的是雪盜,打不打這股海寇他們並無所謂,在進入遠程武器對射的局麵後便停滯不前。兩翼的雪盜就更不堪了,包抄速度極慢又遲遲不投入近戰,缺少強弩的箭矢騷擾對於結陣的海寇效果微乎其微,他們跟岡定為首的海寇同盟十分相似,來自不同團夥因響應“埃瑟羅德”的號召聚集到一起,在跟維吉亞人勾心鬥角的同時,內部各山頭也在互相算計。
由於人數上的壓製,短暫的遠程戰中奧拉夫所率的大部海寇很是被動,但他通過兩翼雪盜那緩慢的迂迴迅速察覺到了對手們的貌合神離,並沒有因為人數的劣勢而有所遲疑,反而主動發起反擊尋求接觸。但同時經驗豐富的海寇們也沒有一味的衝擊,因為對方還有一部隱匿在暗處的騎兵,整條近戰的接觸麵緩慢卻有效的轉動,像極了一顆轉鈕。海寇們一直維持著陣型,傷病號們集中在西翼,憑借經驗和橫麵較小的優勢在撤步的同時力保盾陣完整,而東側則是奧拉夫等沒有傷病的主力,在他們集中精銳的突然打擊之下,對麵戰意不夠堅決的維吉亞武士步步退卻,暴露出盾牌的人員紛紛倒下,連帶著盾陣另一邊也岌岌可危。沒了維吉亞武士的盾陣遮掩,東側的雪盜也暴露了出來,本就陣列鬆散的他們頓時崩潰,這些窮人在淪為盜匪前不過是老實巴交的農夫,加上互不統屬難以麵對打出氣勢的海寇。而且海寇們在青石卡上繳獲不少質量上佳的甲胄,算上原本就有的,在分出拉格納那一部後,剩下的人幾乎人人有甲,缺少強弓硬弩的雪盜很難用箭矢造成嚴重傷害。
維吉亞人和雪盜的首腦事先都沒料到以寡敵眾的海寇會主動陷陣,倉促涉水進擊的維吉亞武士在盾陣被摧垮後落入各自為戰的局麵,東翼缺少軍事經驗的這部雪盜稍一接觸便轉身潰逃,直接把維吉亞人這一側的軟肋亮了出來。但相應的,海寇由傷病號組成的盾陣西側,也落入缺少策應掩護的局麵,西翼的這一部雪盜沒有承受太多打擊,果斷貼近糾纏將有極大可能反轉戰局。
西翼的雪盜是“埃瑟羅德”親自帶隊,此時的雪盜大頭領尚不是那個後來名號能止北境小兒夜啼的神箭手,而是個年近五十的老土匪,他雖然體力衰退卻有著豐富的閱曆,可以說是人老成精。局麵大好的陣勢打成如今這樣,再保存實力也不該是這樣,老“埃瑟羅德”連聲催促手下上前包掉這一側無力反擊的海寇,可隨著附近葦叢的一陣劇烈搖曳,從中飛出的短斧、標槍將衝上去的雪盜放倒在地數人,而戰鬥開始前被“驅離”的拉格納等十來人隨即躍入這個豁口,追著被打退的雪盜向數倍於己的敵人發起突襲。原本向溪灘下段繞行的拉格納等人及時完成迂迴後投入戰場,雖然人數不多卻占了出其不意的優勢,使得勝利天平再度傾向海寇這邊,但之前他們從矮丘上撤離時丟棄了盾牌和重武器又缺少鎧甲防護,白刃相接後幾乎人人掛彩。
可即便戰局不利,維吉亞武士雖然被打散了建製,卻沒有潰退的跡象,反而在混戰中抑製住了敗退的腳步。仗打到這個地步,維吉亞人已然明白眼前就是這股海寇的全部人手了,他們之所以還能堅持,除了族群的韌性和人數依就占優,還有那支承載著他們翻盤厚望的騎隊。
整場戰鬥雖然從驅趕雪盜前哨、爭奪矮丘就開始了,但真正開打卻要從箭矢互射開始,及至奧拉夫帶人猛攻維吉亞人防線、擊潰東翼雪盜,再到拉格納那一部突擊打散西翼雪盜,近三個鍾頭的交鋒中,這不足十分鍾卻異常殘酷的肉搏才是勝負關鍵。而在兩翼的雪盜盡皆潰散後,那數十姍姍來遲的維吉亞騎手終於迂迴到位,海寇身後東南方向的葦叢中一片熱鬧,水鳥、飛蟲紛紛躍起,騎手的吆喝和馬兒的嘶鳴急速靠近。
當戰事最激烈的時刻,弗萊特正和要死不活的“小唐”躲在由馱架和糧袋簡單堆放成的障礙後,從海寇占據上風時的目瞪口呆,到發覺唿嘯而來的維吉亞騎手時的瑟瑟發抖,與整場戰鬥相比,無助的他就像隻渺小的螻蟻。海寇們進入戰鬥後,他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卻沒有選擇就此逃跑,順著來路迴青石卡?那對他來說太困難了,可除了稍微熟悉的禪達,他不知道哪裏是安全的,而拉格納等人似乎沒有殺死他的打算,所以他最終選擇了留在原地。
再一次麵對騎兵衝臉,弗萊特的反應比起禪達演武時要好太多了,他沒有愣在原地拔不動腳,而是拖著“小唐”鑽進了馱架下的空隙。相比弗萊特“當鴕鳥”的應對方式,海寇們則要主動的多,在東翼雪盜也潰退後,維吉亞人反而開始推進,原因是海寇們在主動脫離接觸,在接應拉格納等人退迴盾陣後,橫陣轉為柳葉形的圓陣,緩緩退向奧拉夫之前所設鹿砦的背後。盾陣正麵雖然被拉薄了,但脆弱的背後卻得到補全,得到完全遮蔽的陣型中間也開始向外射出箭矢,而維吉亞人散掉的盾陣在戰鬥中再沒重整起來,眼看局麵扭轉更是蜂擁而上一團糟糕。
得益於戰場上之前留下的高地馬屍體,奧拉夫帶人布下的鹿砦極具針對性,當海寇們且戰且退刻意將陣型維持在這道陷阱不遠處時,迂迴而來的那數十維吉亞騎手便毫無察覺的撞了上去。這場麵就好比一個經驗豐富的交際花,同時應付數名追求者卻仍遊刃有餘,隻不過抽空一個眼神的**,便讓遠處青澀的毛頭小子神魂顛倒。
一瞬間人仰馬翻,足有一兩人高的葦叢遮蔽下,簡易的鹿砦效果達到極致,結合地勢恰到好處的高度正好戳進前排馬兒的胸腹,而後排騎手視線受阻,即便控馬閃避還是接連被跌翻在葦叢裏的人、馬絆倒。摔落的幸存者頭昏腦漲,還沒等弄清狀況,海寇圓陣的東側率先散開,單劍、短斧、長矛的投擲洗禮將當麵的維吉亞武士摜倒,後陣的海寇則快步衝刺踏著前陣同伴的後背躍出正麵跳蕩,不少海寇趁著居高臨下將武器用於投擲,落地後手中隻剩尺把長的短刀,勇鷙程度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