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套房會議室內,禦前會議並未因艾索娜的離席而結束,禮節性的恭送後朝臣們仍在就其它議案進行商榷,但作為首席家臣兼情報總管的老吉姆心思卻已不在接來下的議題上。教宗的提議幾乎是在斷他的退路,由於他此前的一係列動作,舊家臣內部已不再是以他為首的鐵板一塊。有所意動艾索娜一旦與教會達成合作,其他高階家臣為保住手中權益必然會奮起反擊,而並不主張以激烈手段對抗王室的他則會被同僚們歸入打擊範圍。
可事到如今,老吉姆雖有心居中調和矛盾,奈何在兩邊都失去了信任,想要兩不相幫明哲保身絕無可能,即便以他混跡宮廷多年來的經驗亦無法快速做出抉擇。哈勞斯先是聽任艾索娜掌握中樞權力,又有礙於此未對舊家臣的利益做出保障舉措,這讓老吉姆覺得的被新王哈勞斯給坑慘了。若早知道是這樣的結果,當初還不如堅持奉艾索娜為女王的先王遺命,即使失敗也能博得艾索娜的信賴,何至於今日這般情分盡失。
而其他大臣也同樣憂心忡忡,在座的這些貴族無論屬於哪個派係,都是芮爾典的既得利益階層,王國局勢動蕩他們的領地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可他們所考慮的不是聯合起來共度難關,而是像推牌九一樣拚出大小輸贏,讓輸的那一方去為當前的局勢埋單。簡單來說就是死道友不死貧道,這讓貴族們看起來有些不顧大局,可即便是喬治.溫德爾和丹尼.羅格斯這樣的有識之士,也不會做出破家為國的無私決定,因為在整個大勢麵前個人的力量十分有限,在無力改變現狀的情況下兩人也隻得先保存實力。
盧倫斯郡守、盧瑞斯菲爾德男爵柯蒂斯雖然人前風光,但畢竟是王室私生子後嗣的身份,雖因利益所在依附於王室,但也因為利益對王室有所提防,招攬匪幫不過是想挾勢自保,以免像那些“遠親”一樣被收迴領地、頭銜。將手中的武裝力量交給教會,這看起來有些想當然甚至愚蠢,在當下這種時局動蕩的時候,沒人會天真到將手中利刃轉贈別人,實際上他隻是想借用教會的名頭罷了。
柯蒂斯對那些“遠親”組成的盧倫斯匪幫並非如臂使指,兩者之間隻是合作或者說是相互利用的關係,加上沒有土地分封帶來的封建君臣法理作為羈絆,當艾索娜開出以類似皇家騎士團的待遇組建新軍的條件後,這些唯利是圖的“遠親”會選擇為誰效力便已不難想象。艾索娜是想空手套白狼,可那些盧倫斯匪幫的人也不是傻子,有了來自王室的官方名義,這些人有的是辦法去自籌薪餉,進而將他們原本從事的無本買賣由非法變為合法。
柯蒂斯名為郡守手中掌控著盧倫斯郡的軍隊,但麾下真正的親信隻有來自盧倫斯菲爾德莊園的少量私兵,若非有王室做靠山以及與盧倫斯匪幫的合作,僅憑名頭很難讓盧倫斯郡內的王室直領臣民跟從。有道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他一旦失去盧倫斯匪幫的支持,距離削藩也就不遠了。所以趁著艾索娜招攬的訊息還沒被那些“遠親”得知,他先一步將盧倫斯匪幫介紹給了教會,憑借教宗的諭令欺上瞞下,繼續維持對這支武裝的掌控。如果教會肯拿出真金白銀的好處來,他也不介意聽奉調遣,若是教會想染指實際的控製權,他大可以利用王室與教會多年來的分歧從中搖擺,如果艾索娜的手段過於強硬,他還有萬不得已的一招,那就是向教宗獻上領地。
沒有艾索娜在場,禦前會議成員頓時沒了顧忌,氛圍也變得劍拔弩張。作為各派係首腦的貴族們為了一點蠅頭小利互不讓步,甚至翻出一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互相攻訐,其實很多雞毛蒜皮的事並不值得浪費口舌,隻是卻被上升到原則問題的程度。明明各退一步便能海闊天空的事,各方卻怕一步退便步步退,眼紅脖子粗的爭論不休。如果哈勞斯與艾索娜夫婦能夠完成領地統合,在蘇諾、帕拉汶、特瓦林堡三地的強勢實力麵前,誰敢跳出來吱聲?再退一步來講,如果艾索娜能夠力挺東斯瓦迪亞派係代言人的禦前首相喬治.溫德爾,沒有得到哈勞斯保障利益的蘇諾四郡舊家臣也必然會站在她身後,以聯合大半個斯瓦迪亞平原貴族的政治同盟已經足以暫時掌控王國政局。
可曆史隻有結果沒有如果,艾索娜的父親先王伊斯特瑞奇在臨死前雖布了一個好局,但局中諸人也不是沒有思想的棋子。王室曆來與兩係親藩合作打壓諸侯,同時又通過禦前會議在諸侯中拉攏盟友製約兩支旁係,一個輪番擔任首相的小動作便使得兩係親王忘記不快陷入互相競爭的關係,與親善諸侯在朝堂中呈現出三足鼎立之勢。艾索娜成為女王,哈勞斯雖有國王名分,也不過以王夫名義顯赫一時,在朝中自有黑地親王一係去牽製,其終究是淪為王室的打工仔,待到他與艾索娜的子嗣成年,以繼承法理兼並帕拉汶和特瓦林堡,王室勢力到時便會大漲在斯瓦迪亞平原一家獨大,王朝興盛也是轉瞬可期。
可在平原東部,東斯瓦迪亞貴族無法獨自扛下來自庫吉特人和薩蘭德人的壓力,隻能將目光轉向王室尋求舉國之力的支持,而沒有合法男性子嗣遭遇統治危機的伊斯特瑞奇在1246年以“草原巡行”試出深淺後便以拖字訣應付了事。芮爾典的核心是貴族政治,這意味著伊斯特瑞奇無法接受太大的損失,想要諸侯出兵跟從他得先自己打樣,一旦軍力折損過多他本就動搖的王位就徹底坐不住了。所以當王國傳統的重騎兵在雷恩迪至倫迪亞邊境的一係列小規模試探中無法對遊牧騎兵取得壓製後,伊斯特瑞奇的心中便打起了退堂鼓,一番對峙後暗中達成和議便草草退兵,瑪勒格堡的格爾德家族就成了協議下的犧牲品。
格爾德家族的領地越過東斯瓦迪亞邊境進入草原,北倚龐圖斯山脈西南的瑪勒格峰,俯視南麵的則加西山口,而這裏正是草原商路的重要節點。伊斯特瑞奇以格爾德家族拒絕交出人質為由率大軍在邊境停頓不前,私下裏卻派出密使與傑拉克可汗締約,將格爾德家族作為條件賣了出去,格爾德家族見機不妙則幹脆開城降服,一場舉國動員的戰事就此不了了之。而在這中間牽線搭橋的卻是曾擔任伊斯特瑞奇近侍的喬治.溫德爾,卡洛曼六世時就進入宮廷任職的他多年來一直為王國殫精竭慮,可最終卻被關係最親密的夥伴、盟友和主君擺了一道,若非庫吉特人勢大而東斯瓦迪亞貴族在朝中也需要一個地位穩固的代言人,溫德爾家族還不知道要被這個小團體排擠成什麽樣。
禦前會議上老吉姆失態的阻攔讓艾索娜有了底氣,但她並不想答應教宗的條件,明令基督教為國教意味著王權向教會的低頭。於是她一邊與教宗討價還價,借此來要挾家臣做出讓步,另一邊則與斯瓦德爾家族或者說是東斯瓦迪亞貴族選出的新代表文森特主教接觸,繞開禦前首相喬治.溫德爾就與達斯塔姆合作一事磋商。鑒於此時芮爾典王國內部的各方阻力,艾索娜並不想再去招惹庫吉特人,也沒有能挪出來的財力和兵力去支持達斯塔姆搞事情,但東斯瓦迪亞貴族卻有錢有糧,他們急需有人來分擔邊境上的壓力,卻又不願意獨自承擔這部分支出,而是希望王室能給予一些迴報作為交換。而借著之前派遣皇家騎士團來自東斯瓦迪亞地區的青年騎士返鄉省親的舉措,艾索娜有意以在東斯瓦迪亞建立皇家騎士團分部的條件換取東斯瓦迪亞貴族的支持,說白了還是一毛不拔,因為大麵積的自然災害負債累累的王室財政這時候真的是崩盤了。
而老吉姆因為信望大降不被其他家臣信任,有心帶頭做出讓步卻無人響應,與教宗達成一致後的艾索娜也失去了耐心,她以蘇諾各處小堂的神職人員敘任權為條件,取得了教宗在名義上的支持,賑濟諭令的全麵下達使她有了冠冕堂皇的借口去清算不服命的家臣。可一眾白袍子還是低估了艾索娜的強硬決心,他們以法不責眾而有恃無恐,拒絕交出代管的王室產業本應獻納的錢糧,更假傳王命停發了底層宮廷侍從的薪餉,甚至斷絕曙光宮的日常供奉。當然這些做法隻是對艾索娜強硬態度的迴應,這些白袍子從未想過要將艾索娜母子餓死在曙光宮中,可這卻犯了初為人母的艾索娜的逆鱗。艾索娜可以容忍家臣一定程度的弄權,可這些惡仆蹬鼻子上臉,竟讓她的愛子日常用度匱乏,這個被激怒的母親徹底失去了理智。
實際上,自芮爾典開國之君卡羅勒斯定都蘇諾至今,王室在蘇諾四郡和曙光宮經營了足有四百年,即便一定程度上被家臣們架空,可憑借內宮的儲備也足以在窮途末路的時候支應一段較長的時日。而且家臣們再怎麽鬧騰,也不過是為了刺激新王給予手中權柄的安堵保證,事情多是做個姿態不會太過分,所謂斷絕供奉頂多是上下串通,在開飯時上些臭魚爛蝦惡心下艾索娜。可奈何擔任艾索娜衛士長的表兄朱利安從中插了一腳,他為了盡快解決蘇諾的掣肘力量,以統合王國大軍北上為其父約瑟夫撐腰,借此事來了個假戲真做並添油加醋的在表妹艾索娜麵前狠狠坑了白袍子們一把。
其實就算在與帕拉汶、特瓦林堡一係新王家臣的競爭中落敗,這些頂級家臣失去權柄後憑借多年積累也能在四郡做個家財萬貫的土豪,隻要艾索娜在宮廷中榮寵不倒,他們小心一點也不會怎麽樣。可這些舊家臣享受慣了權力附帶的好處,忘記了這份權力來自王室授予,而是當成了不容他人染指的自家產業,於是矛盾凸顯之下才做出了一連串作死的舉動。
在表兄朱利安.庫林的表態支持下,艾索娜借由教宗的賑濟諭令,隨後出台了壟斷蘇諾糧食交易的政策,這一招等於徹底同舊家臣撕破臉皮,更擴大了矛盾範圍,將整個王室直領上大大小小的封臣全都逼到了對立麵。這對以封建法理為統治根基的芮爾典王室來說,艾索娜此舉無疑是自掘墳墓,如同押上全部籌碼做最後一搏的紅眼賭徒,堅信自己所作所為正確無比的她對來自喬治.溫德爾和丹尼.羅格斯等顧命大臣的勸阻置之不理,她自認為處理家事何須外臣置喙,當然她敢於這樣做的底氣來源於對丈夫哈勞斯和舅舅北地統領約瑟夫的信任。
可事實上,哈勞斯此時麵臨封臣可能反叛的苗頭被堵在帕拉汶和特瓦林堡的邊境上,正焦頭爛額的派遣使者對不滿艾索娜掌握朝政的臣子進行遊說,即便有外祖父老親王菲利普提前鋪路,他統治這兩片領地也還時日尚短,關鍵他大多數時間都因為皇家騎士團的職務留駐在王都蘇諾,與這些沾親帶故的封臣難免關係有所疏遠。至於名義上代王室管轄切爾貝克、維爾米亞、卡拉克裏亞和波拉克尼亞的北地統領庫林家族,德雷根——薩格森公爵約瑟夫此時正麵臨諾德海寇和本土走私商人集團的聯合壓製。庫林家族和姻親盟友的領地多是位於兩河下遊流域以及切爾貝克群山以東,領兵對陣他毫無疑問是把好手,可麵對這種超前的經濟壓製戰,他所能做出的應對無非是加強沿海緝私的規模和力量。本就窘迫的錢糧更是如無底洞一樣投入水軍,而在遭逢大規模天災的情況下沒有蘇諾的錢糧後續支援,北地沿海局勢已漸漸脫出他所能掌控的範圍。波拉克尼亞貴族也趁機製造摩擦,聯合維吉亞盟友在雪原內部清算當年引發北征的王黨,而由於窩車則灣貿易重心的東移,卡拉克裏亞諸侯也開始對北地統領約瑟夫.庫林的命令陽奉陰違。
在兩個倚為靠山的政治盟友實力被牽製、套牢的局麵下,艾索娜卻毅然決然的激化內部矛盾,對不服管的舊家臣開刀,她的做法其實並不算錯,但蔽塞的消息導致她做出一係列的錯誤判斷,而從她僅憑一麵之詞罷免王家情報總管凱恩時,就已注定了將越錯越遠。
此時的芮爾典王國受一百多年前對薩蘭德人的第一次聖戰爆發影響,多年來斷斷續續的收複卡拉德故土熱潮促進了東、西方商路的繁榮,手工業因為戰爭得到蓬勃發展,新興的商人階層為了取得更多的政治話語權,借著古老的同業行會製度進行能量聚合,掌握大量土地資源的封建主階層也因此受到影響。一個商人能量有限,但一群商人湊到一起就很可觀了,議定市價不過是最淺顯的,一言不合資助敵對領主才是最麻煩的,而隨著商會勢力範圍的擴張,貴族領主們就算無比眼紅,也深知無法將這些分開放的雞蛋一網打盡。艾索娜卻以為有了教宗賑濟諭令的大義加持,懲治家臣隻是輕而易舉的家事,可這些家臣倚仗王室賦予的權柄,與蘇諾四郡的商人有著密切往來,艾索娜眼中不聽話的鷹犬卻被蘇諾商人視作堅實靠山,商人們自然不會坐視這些家臣倒台,讓他們以往用來維持交情的投資打了水漂。
蘇諾各商人同業行會串聯的罷市很快波及整個蘇諾地區並向周邊延展,商人們以此來抗議艾索娜的糧食壟斷政策,而底層宮廷侍從的欠餉導致她手裏沒有足夠規模的鎮壓武力。物價的上漲進一步瓦解了蘇諾地區的經濟,平民很快也加入到反對艾索娜的陣營,日照丘下的富人區街巷外聚集了大量城內的饑民,朱利安手裏從北方帶來的那點人根本不夠看的。而底層軍官職位多為白袍子把控的城防軍很快也不再受禦前會議節製,在曾在曙光宮擔任過帶劍侍從的小軍官們的煽動下,鬧餉的士兵將宮城包圍,很快為求自保沒有加入作亂的宮廷侍衛也被迫裹挾進去。除了老吉姆等部分高階舊家臣還保持著理智,中下層的帶劍侍從全都反了,他們聚集在一起商議策略,在別有用心之人的蠱惑下,這些不滿艾索娜統治的將領帶頭撅斷金項圈,脫下白袍子棄於地上踐踏的同時加以咒罵,他們已決定就此放棄這份祖祖輩輩傳承的榮譽。
可事到如今,老吉姆雖有心居中調和矛盾,奈何在兩邊都失去了信任,想要兩不相幫明哲保身絕無可能,即便以他混跡宮廷多年來的經驗亦無法快速做出抉擇。哈勞斯先是聽任艾索娜掌握中樞權力,又有礙於此未對舊家臣的利益做出保障舉措,這讓老吉姆覺得的被新王哈勞斯給坑慘了。若早知道是這樣的結果,當初還不如堅持奉艾索娜為女王的先王遺命,即使失敗也能博得艾索娜的信賴,何至於今日這般情分盡失。
而其他大臣也同樣憂心忡忡,在座的這些貴族無論屬於哪個派係,都是芮爾典的既得利益階層,王國局勢動蕩他們的領地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可他們所考慮的不是聯合起來共度難關,而是像推牌九一樣拚出大小輸贏,讓輸的那一方去為當前的局勢埋單。簡單來說就是死道友不死貧道,這讓貴族們看起來有些不顧大局,可即便是喬治.溫德爾和丹尼.羅格斯這樣的有識之士,也不會做出破家為國的無私決定,因為在整個大勢麵前個人的力量十分有限,在無力改變現狀的情況下兩人也隻得先保存實力。
盧倫斯郡守、盧瑞斯菲爾德男爵柯蒂斯雖然人前風光,但畢竟是王室私生子後嗣的身份,雖因利益所在依附於王室,但也因為利益對王室有所提防,招攬匪幫不過是想挾勢自保,以免像那些“遠親”一樣被收迴領地、頭銜。將手中的武裝力量交給教會,這看起來有些想當然甚至愚蠢,在當下這種時局動蕩的時候,沒人會天真到將手中利刃轉贈別人,實際上他隻是想借用教會的名頭罷了。
柯蒂斯對那些“遠親”組成的盧倫斯匪幫並非如臂使指,兩者之間隻是合作或者說是相互利用的關係,加上沒有土地分封帶來的封建君臣法理作為羈絆,當艾索娜開出以類似皇家騎士團的待遇組建新軍的條件後,這些唯利是圖的“遠親”會選擇為誰效力便已不難想象。艾索娜是想空手套白狼,可那些盧倫斯匪幫的人也不是傻子,有了來自王室的官方名義,這些人有的是辦法去自籌薪餉,進而將他們原本從事的無本買賣由非法變為合法。
柯蒂斯名為郡守手中掌控著盧倫斯郡的軍隊,但麾下真正的親信隻有來自盧倫斯菲爾德莊園的少量私兵,若非有王室做靠山以及與盧倫斯匪幫的合作,僅憑名頭很難讓盧倫斯郡內的王室直領臣民跟從。有道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他一旦失去盧倫斯匪幫的支持,距離削藩也就不遠了。所以趁著艾索娜招攬的訊息還沒被那些“遠親”得知,他先一步將盧倫斯匪幫介紹給了教會,憑借教宗的諭令欺上瞞下,繼續維持對這支武裝的掌控。如果教會肯拿出真金白銀的好處來,他也不介意聽奉調遣,若是教會想染指實際的控製權,他大可以利用王室與教會多年來的分歧從中搖擺,如果艾索娜的手段過於強硬,他還有萬不得已的一招,那就是向教宗獻上領地。
沒有艾索娜在場,禦前會議成員頓時沒了顧忌,氛圍也變得劍拔弩張。作為各派係首腦的貴族們為了一點蠅頭小利互不讓步,甚至翻出一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互相攻訐,其實很多雞毛蒜皮的事並不值得浪費口舌,隻是卻被上升到原則問題的程度。明明各退一步便能海闊天空的事,各方卻怕一步退便步步退,眼紅脖子粗的爭論不休。如果哈勞斯與艾索娜夫婦能夠完成領地統合,在蘇諾、帕拉汶、特瓦林堡三地的強勢實力麵前,誰敢跳出來吱聲?再退一步來講,如果艾索娜能夠力挺東斯瓦迪亞派係代言人的禦前首相喬治.溫德爾,沒有得到哈勞斯保障利益的蘇諾四郡舊家臣也必然會站在她身後,以聯合大半個斯瓦迪亞平原貴族的政治同盟已經足以暫時掌控王國政局。
可曆史隻有結果沒有如果,艾索娜的父親先王伊斯特瑞奇在臨死前雖布了一個好局,但局中諸人也不是沒有思想的棋子。王室曆來與兩係親藩合作打壓諸侯,同時又通過禦前會議在諸侯中拉攏盟友製約兩支旁係,一個輪番擔任首相的小動作便使得兩係親王忘記不快陷入互相競爭的關係,與親善諸侯在朝堂中呈現出三足鼎立之勢。艾索娜成為女王,哈勞斯雖有國王名分,也不過以王夫名義顯赫一時,在朝中自有黑地親王一係去牽製,其終究是淪為王室的打工仔,待到他與艾索娜的子嗣成年,以繼承法理兼並帕拉汶和特瓦林堡,王室勢力到時便會大漲在斯瓦迪亞平原一家獨大,王朝興盛也是轉瞬可期。
可在平原東部,東斯瓦迪亞貴族無法獨自扛下來自庫吉特人和薩蘭德人的壓力,隻能將目光轉向王室尋求舉國之力的支持,而沒有合法男性子嗣遭遇統治危機的伊斯特瑞奇在1246年以“草原巡行”試出深淺後便以拖字訣應付了事。芮爾典的核心是貴族政治,這意味著伊斯特瑞奇無法接受太大的損失,想要諸侯出兵跟從他得先自己打樣,一旦軍力折損過多他本就動搖的王位就徹底坐不住了。所以當王國傳統的重騎兵在雷恩迪至倫迪亞邊境的一係列小規模試探中無法對遊牧騎兵取得壓製後,伊斯特瑞奇的心中便打起了退堂鼓,一番對峙後暗中達成和議便草草退兵,瑪勒格堡的格爾德家族就成了協議下的犧牲品。
格爾德家族的領地越過東斯瓦迪亞邊境進入草原,北倚龐圖斯山脈西南的瑪勒格峰,俯視南麵的則加西山口,而這裏正是草原商路的重要節點。伊斯特瑞奇以格爾德家族拒絕交出人質為由率大軍在邊境停頓不前,私下裏卻派出密使與傑拉克可汗締約,將格爾德家族作為條件賣了出去,格爾德家族見機不妙則幹脆開城降服,一場舉國動員的戰事就此不了了之。而在這中間牽線搭橋的卻是曾擔任伊斯特瑞奇近侍的喬治.溫德爾,卡洛曼六世時就進入宮廷任職的他多年來一直為王國殫精竭慮,可最終卻被關係最親密的夥伴、盟友和主君擺了一道,若非庫吉特人勢大而東斯瓦迪亞貴族在朝中也需要一個地位穩固的代言人,溫德爾家族還不知道要被這個小團體排擠成什麽樣。
禦前會議上老吉姆失態的阻攔讓艾索娜有了底氣,但她並不想答應教宗的條件,明令基督教為國教意味著王權向教會的低頭。於是她一邊與教宗討價還價,借此來要挾家臣做出讓步,另一邊則與斯瓦德爾家族或者說是東斯瓦迪亞貴族選出的新代表文森特主教接觸,繞開禦前首相喬治.溫德爾就與達斯塔姆合作一事磋商。鑒於此時芮爾典王國內部的各方阻力,艾索娜並不想再去招惹庫吉特人,也沒有能挪出來的財力和兵力去支持達斯塔姆搞事情,但東斯瓦迪亞貴族卻有錢有糧,他們急需有人來分擔邊境上的壓力,卻又不願意獨自承擔這部分支出,而是希望王室能給予一些迴報作為交換。而借著之前派遣皇家騎士團來自東斯瓦迪亞地區的青年騎士返鄉省親的舉措,艾索娜有意以在東斯瓦迪亞建立皇家騎士團分部的條件換取東斯瓦迪亞貴族的支持,說白了還是一毛不拔,因為大麵積的自然災害負債累累的王室財政這時候真的是崩盤了。
而老吉姆因為信望大降不被其他家臣信任,有心帶頭做出讓步卻無人響應,與教宗達成一致後的艾索娜也失去了耐心,她以蘇諾各處小堂的神職人員敘任權為條件,取得了教宗在名義上的支持,賑濟諭令的全麵下達使她有了冠冕堂皇的借口去清算不服命的家臣。可一眾白袍子還是低估了艾索娜的強硬決心,他們以法不責眾而有恃無恐,拒絕交出代管的王室產業本應獻納的錢糧,更假傳王命停發了底層宮廷侍從的薪餉,甚至斷絕曙光宮的日常供奉。當然這些做法隻是對艾索娜強硬態度的迴應,這些白袍子從未想過要將艾索娜母子餓死在曙光宮中,可這卻犯了初為人母的艾索娜的逆鱗。艾索娜可以容忍家臣一定程度的弄權,可這些惡仆蹬鼻子上臉,竟讓她的愛子日常用度匱乏,這個被激怒的母親徹底失去了理智。
實際上,自芮爾典開國之君卡羅勒斯定都蘇諾至今,王室在蘇諾四郡和曙光宮經營了足有四百年,即便一定程度上被家臣們架空,可憑借內宮的儲備也足以在窮途末路的時候支應一段較長的時日。而且家臣們再怎麽鬧騰,也不過是為了刺激新王給予手中權柄的安堵保證,事情多是做個姿態不會太過分,所謂斷絕供奉頂多是上下串通,在開飯時上些臭魚爛蝦惡心下艾索娜。可奈何擔任艾索娜衛士長的表兄朱利安從中插了一腳,他為了盡快解決蘇諾的掣肘力量,以統合王國大軍北上為其父約瑟夫撐腰,借此事來了個假戲真做並添油加醋的在表妹艾索娜麵前狠狠坑了白袍子們一把。
其實就算在與帕拉汶、特瓦林堡一係新王家臣的競爭中落敗,這些頂級家臣失去權柄後憑借多年積累也能在四郡做個家財萬貫的土豪,隻要艾索娜在宮廷中榮寵不倒,他們小心一點也不會怎麽樣。可這些舊家臣享受慣了權力附帶的好處,忘記了這份權力來自王室授予,而是當成了不容他人染指的自家產業,於是矛盾凸顯之下才做出了一連串作死的舉動。
在表兄朱利安.庫林的表態支持下,艾索娜借由教宗的賑濟諭令,隨後出台了壟斷蘇諾糧食交易的政策,這一招等於徹底同舊家臣撕破臉皮,更擴大了矛盾範圍,將整個王室直領上大大小小的封臣全都逼到了對立麵。這對以封建法理為統治根基的芮爾典王室來說,艾索娜此舉無疑是自掘墳墓,如同押上全部籌碼做最後一搏的紅眼賭徒,堅信自己所作所為正確無比的她對來自喬治.溫德爾和丹尼.羅格斯等顧命大臣的勸阻置之不理,她自認為處理家事何須外臣置喙,當然她敢於這樣做的底氣來源於對丈夫哈勞斯和舅舅北地統領約瑟夫的信任。
可事實上,哈勞斯此時麵臨封臣可能反叛的苗頭被堵在帕拉汶和特瓦林堡的邊境上,正焦頭爛額的派遣使者對不滿艾索娜掌握朝政的臣子進行遊說,即便有外祖父老親王菲利普提前鋪路,他統治這兩片領地也還時日尚短,關鍵他大多數時間都因為皇家騎士團的職務留駐在王都蘇諾,與這些沾親帶故的封臣難免關係有所疏遠。至於名義上代王室管轄切爾貝克、維爾米亞、卡拉克裏亞和波拉克尼亞的北地統領庫林家族,德雷根——薩格森公爵約瑟夫此時正麵臨諾德海寇和本土走私商人集團的聯合壓製。庫林家族和姻親盟友的領地多是位於兩河下遊流域以及切爾貝克群山以東,領兵對陣他毫無疑問是把好手,可麵對這種超前的經濟壓製戰,他所能做出的應對無非是加強沿海緝私的規模和力量。本就窘迫的錢糧更是如無底洞一樣投入水軍,而在遭逢大規模天災的情況下沒有蘇諾的錢糧後續支援,北地沿海局勢已漸漸脫出他所能掌控的範圍。波拉克尼亞貴族也趁機製造摩擦,聯合維吉亞盟友在雪原內部清算當年引發北征的王黨,而由於窩車則灣貿易重心的東移,卡拉克裏亞諸侯也開始對北地統領約瑟夫.庫林的命令陽奉陰違。
在兩個倚為靠山的政治盟友實力被牽製、套牢的局麵下,艾索娜卻毅然決然的激化內部矛盾,對不服管的舊家臣開刀,她的做法其實並不算錯,但蔽塞的消息導致她做出一係列的錯誤判斷,而從她僅憑一麵之詞罷免王家情報總管凱恩時,就已注定了將越錯越遠。
此時的芮爾典王國受一百多年前對薩蘭德人的第一次聖戰爆發影響,多年來斷斷續續的收複卡拉德故土熱潮促進了東、西方商路的繁榮,手工業因為戰爭得到蓬勃發展,新興的商人階層為了取得更多的政治話語權,借著古老的同業行會製度進行能量聚合,掌握大量土地資源的封建主階層也因此受到影響。一個商人能量有限,但一群商人湊到一起就很可觀了,議定市價不過是最淺顯的,一言不合資助敵對領主才是最麻煩的,而隨著商會勢力範圍的擴張,貴族領主們就算無比眼紅,也深知無法將這些分開放的雞蛋一網打盡。艾索娜卻以為有了教宗賑濟諭令的大義加持,懲治家臣隻是輕而易舉的家事,可這些家臣倚仗王室賦予的權柄,與蘇諾四郡的商人有著密切往來,艾索娜眼中不聽話的鷹犬卻被蘇諾商人視作堅實靠山,商人們自然不會坐視這些家臣倒台,讓他們以往用來維持交情的投資打了水漂。
蘇諾各商人同業行會串聯的罷市很快波及整個蘇諾地區並向周邊延展,商人們以此來抗議艾索娜的糧食壟斷政策,而底層宮廷侍從的欠餉導致她手裏沒有足夠規模的鎮壓武力。物價的上漲進一步瓦解了蘇諾地區的經濟,平民很快也加入到反對艾索娜的陣營,日照丘下的富人區街巷外聚集了大量城內的饑民,朱利安手裏從北方帶來的那點人根本不夠看的。而底層軍官職位多為白袍子把控的城防軍很快也不再受禦前會議節製,在曾在曙光宮擔任過帶劍侍從的小軍官們的煽動下,鬧餉的士兵將宮城包圍,很快為求自保沒有加入作亂的宮廷侍衛也被迫裹挾進去。除了老吉姆等部分高階舊家臣還保持著理智,中下層的帶劍侍從全都反了,他們聚集在一起商議策略,在別有用心之人的蠱惑下,這些不滿艾索娜統治的將領帶頭撅斷金項圈,脫下白袍子棄於地上踐踏的同時加以咒罵,他們已決定就此放棄這份祖祖輩輩傳承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