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由礦徒出身的新興勢力和小地主組成的姻親同盟,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聯防自守,從843年卡拉德帝國滅亡不久後的大礦坑起義開始,這個以庫勞為中心的地方勢力建立至今,已經習慣了坐觀天下之變,我自巋然不動的狀態,到了芮爾典統一南方,也不過是如羅多克地區一樣,獻上貢奉表示歸順,但想要指使,除了用真金白銀來說話外,還得看其本身意願。番茄小說網 w-w`w`.`f`q`x-s`w
克洛爾的後人以他的名字作為家族姓氏傳承下來,並且以盟主的身份作為庫勞城主統治至今,但卻早已不是幾百年前礦徒出身時的那般赤子之心了。在歸附芮爾典王國後,作為迴報,國王將庫勞伯爵的頭銜授予了克洛爾家族,這種看似常例的舉動卻是惡意滿滿。國王的封賞有效的分化了這個小聯盟的內部勢力,大家都是苦出身,憑什麽你克洛爾家族是伯爵?這也是農民起義中非常典型的一幕,可以共患難卻不能共富貴。
時隔起義不過一代人,這些貧苦出身的礦徒後代雖然不乏聰明才智,但卻沒有係統的知識傳承,在與當地貴族的聯姻中被迅速吸收同化,形成了新的貴族門庭,並在幾代人之後,徹底忘記自己的本源。就在今時今日仍源源不斷產出鐵礦石的大礦坑中,礦工的主力除了囚徒外仍是奴工,因為相比雇傭來的勞力,奴工更加的廉價,也不用擔心他們的生死,而在這些沒有自由的勞力右肩,仍是那個熟悉的礦鎬形烙印。
作為當年起義的領頭人,克洛爾在礦徒中聲望最盛,除開直接依附於他的手下外,礦徒內部雖然又劃分為各個派係,但卻都以他為共主,聽他號令,這也是他能得任城主的原因之一。之後在與庫勞周邊小貴族的聯姻中,克洛爾娶了洛梅恩家的女兒,洛梅恩家的領地在庫勞南方,洛瑪河下遊北岸,不僅是內河貿易的重要碼頭,還控製著帝國大道在此通往庫勞的重要關口鐵石大橋。兩個庫勞最具權勢者的聯合,為克洛爾家族後來幾百年的統治打下了基礎。
卡拉德帝國布魯圖斯王朝時,以波拉克河流域劃分出了波拉克尼亞行省,西至依斯摩羅拉,東至庫丹,北方以馬讚夏普河的源頭利刃峰一線為界,南方界線為戰神峰奧穆爾一線。這已經是雪原上人煙最為密集的地帶了,再往東則是更為寒冷的維吉亞高地,高地的中部聳立著三女神峰,那是波拉克河的發源地。
在庫丹以東,波拉克河上遊,雖然還有人類居住,但那些聚落人跡罕至,遠沒有盛產優質皮毛的庫丹在卡拉迪亞大陸的名氣大。在來自夏洛奈的高地部族翻過艾斯伯格山脈,定居維吉亞之前,庫丹的皮毛雖然負有盛名,但產出量並不大,獵人們打獵是為了獲得肉類,皮毛不過是添頭,冰天雪地帶來的寒冷也遠比饑餓更讓人畏懼。
而在遷徙而來的高地人部族落戶維吉亞高地後,這些自更加寒冷地帶而來的人遠比卡拉迪亞本土的“北方人”要適應雪原上的氣候,漁獵更是他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換取生存所需的鹽、鐵等物資,庫丹這座位於波拉克河中、上遊交界處的港口城鎮,就成了這些被卡拉迪亞原住民稱作“維吉亞人”的交易點,庫丹每年向波拉克河下遊輸出的優質皮毛,多半都來自維吉亞人之手。
洛瑪河在庫勞郡的西側匯入波拉克河,形成一個叉口朝東,倒著的y形,這裏也是波拉克河中、下遊的交界處,庫勞郡就這被兩條河流夾在當中,作為郡治的庫勞城則是因露天鐵礦的開采而逐漸形成的。鐵礦石、鐵料、鐵製品,這些全都帶個鐵字,而一提到鐵,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鐵那沉重的份量,鐵在人類的生活中不可或缺,單靠陸路運輸很難滿足南方的需求,從波拉克河走水路運輸才更適合鐵製品的大宗貿易。於是在洛瑪河與波拉克河交匯的叉口處形成了鐵鏽河口,又因為河流的分割,分別為南岸區、北岸區和東岸區,因為頻繁的鐵製品貿易,人們經常會把一句話掛在嘴邊,“這裏的空氣中都彌漫著鐵鏽味。”
克洛爾家族掌控下的庫勞,對於在貿易上以皮毛自成一脈的庫丹,並沒有太多的影響。就如同庫勞坐地收錢一樣,庫丹的皮毛在卡拉迪亞也從不缺銷路,每到貿易季節,商隊便會自己找上門來。兩座北地城鎮在貿易中扮演的角色同為貿易起點,相當於廠家,而那些友好的商會、商行則相當於地區經銷商。意思就是庫勞和庫丹都隻負責出貨,不負責運輸,就算庫勞在下遊河麵上設卡,受損失的也不會是庫丹的領主。而且庫丹因為與維吉亞人的貿易,還要從庫勞這裏購入鐵製品,是克洛爾家族的大客戶,沒人會主動跟錢過不去。總的來說,兩郡互有合作往來,但聯係又不是那麽緊密,隻能說是商業上有來往,還談不上盟友。
至於洛瑪河上遊的洛瑪堡,則是位於既靠近雪原的南側邊緣,又距離雪原邊緣仍有些距離的尷尬地帶,木材、皮毛、魚這些波拉克河流域城鎮都有的產物,洛瑪堡也有,但卻哪個也不占優勢。洛瑪堡在建立之初本就是作為卡拉德帝國為征伐雪原而設的補給中轉站,也就是說它的存在是出於軍事目的,其他的發展農、工、商之類的一概與它無關。當然了,你會說因為離洛瑪河很近,好歹還有個水運便利,但實際上連這一點也很勉強。
前麵說了,卡拉德帝國建立洛瑪堡是出於軍事目的,除了作為補給物資的中轉站,還接收北征軍隊中的傷病號,這樣的一個軍事要地,它的防禦功能必然弱不到哪去。事實確實如此,地處孤山之巔的洛瑪堡,它的防禦性能在整個卡拉迪亞的城池和堡壘中絕對能排進前十,這座山峰與卡拉迪亞其他的高山相比,就是個矬子,但在整個波拉克尼亞,你找不出第二座能跟它比肩的山了。其實從庫勞到洛瑪堡,再到庫丹,也找不到第二座山了,其間地形雖有起伏,但那些小丘卻連孤山這個矬子的膝蓋都夠不到。洛瑪堡地處山頂,離河近又有什麽卵用,有句話叫做望山跑死馬,從孤山上眺望洛瑪河也是一樣,真正離河近的是洛瑪堡西邊,位於洛瑪河南岸的卡倫迪郡,這裏才是洛瑪堡的商業中心。
是的,你沒看錯,就是商業中心,陸路運輸雖然艱難,也沒有水路運輸便捷,但東斯瓦迪亞並沒有西斯瓦迪亞那樣豐富的內河網,來往的商隊更多的隻能依靠騾馬幫來完成運輸。作為古時候卡拉德帝國轉運軍需之地,以防禦性能著稱的洛瑪堡,是往來商旅臨時落腳補給的首選之地,雪原上治安向來混亂,萬一遇到危險,也有個可靠的躲避之處,臨河的卡倫迪更是與來自南斯瓦迪亞和羅多克的商人交易之地。
若非苦寒的氣候,以平原地形為主且不缺水源的波拉克尼亞,絕對可以成為斯瓦迪亞那樣的富庶之地。
克洛爾的後人以他的名字作為家族姓氏傳承下來,並且以盟主的身份作為庫勞城主統治至今,但卻早已不是幾百年前礦徒出身時的那般赤子之心了。在歸附芮爾典王國後,作為迴報,國王將庫勞伯爵的頭銜授予了克洛爾家族,這種看似常例的舉動卻是惡意滿滿。國王的封賞有效的分化了這個小聯盟的內部勢力,大家都是苦出身,憑什麽你克洛爾家族是伯爵?這也是農民起義中非常典型的一幕,可以共患難卻不能共富貴。
時隔起義不過一代人,這些貧苦出身的礦徒後代雖然不乏聰明才智,但卻沒有係統的知識傳承,在與當地貴族的聯姻中被迅速吸收同化,形成了新的貴族門庭,並在幾代人之後,徹底忘記自己的本源。就在今時今日仍源源不斷產出鐵礦石的大礦坑中,礦工的主力除了囚徒外仍是奴工,因為相比雇傭來的勞力,奴工更加的廉價,也不用擔心他們的生死,而在這些沒有自由的勞力右肩,仍是那個熟悉的礦鎬形烙印。
作為當年起義的領頭人,克洛爾在礦徒中聲望最盛,除開直接依附於他的手下外,礦徒內部雖然又劃分為各個派係,但卻都以他為共主,聽他號令,這也是他能得任城主的原因之一。之後在與庫勞周邊小貴族的聯姻中,克洛爾娶了洛梅恩家的女兒,洛梅恩家的領地在庫勞南方,洛瑪河下遊北岸,不僅是內河貿易的重要碼頭,還控製著帝國大道在此通往庫勞的重要關口鐵石大橋。兩個庫勞最具權勢者的聯合,為克洛爾家族後來幾百年的統治打下了基礎。
卡拉德帝國布魯圖斯王朝時,以波拉克河流域劃分出了波拉克尼亞行省,西至依斯摩羅拉,東至庫丹,北方以馬讚夏普河的源頭利刃峰一線為界,南方界線為戰神峰奧穆爾一線。這已經是雪原上人煙最為密集的地帶了,再往東則是更為寒冷的維吉亞高地,高地的中部聳立著三女神峰,那是波拉克河的發源地。
在庫丹以東,波拉克河上遊,雖然還有人類居住,但那些聚落人跡罕至,遠沒有盛產優質皮毛的庫丹在卡拉迪亞大陸的名氣大。在來自夏洛奈的高地部族翻過艾斯伯格山脈,定居維吉亞之前,庫丹的皮毛雖然負有盛名,但產出量並不大,獵人們打獵是為了獲得肉類,皮毛不過是添頭,冰天雪地帶來的寒冷也遠比饑餓更讓人畏懼。
而在遷徙而來的高地人部族落戶維吉亞高地後,這些自更加寒冷地帶而來的人遠比卡拉迪亞本土的“北方人”要適應雪原上的氣候,漁獵更是他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換取生存所需的鹽、鐵等物資,庫丹這座位於波拉克河中、上遊交界處的港口城鎮,就成了這些被卡拉迪亞原住民稱作“維吉亞人”的交易點,庫丹每年向波拉克河下遊輸出的優質皮毛,多半都來自維吉亞人之手。
洛瑪河在庫勞郡的西側匯入波拉克河,形成一個叉口朝東,倒著的y形,這裏也是波拉克河中、下遊的交界處,庫勞郡就這被兩條河流夾在當中,作為郡治的庫勞城則是因露天鐵礦的開采而逐漸形成的。鐵礦石、鐵料、鐵製品,這些全都帶個鐵字,而一提到鐵,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鐵那沉重的份量,鐵在人類的生活中不可或缺,單靠陸路運輸很難滿足南方的需求,從波拉克河走水路運輸才更適合鐵製品的大宗貿易。於是在洛瑪河與波拉克河交匯的叉口處形成了鐵鏽河口,又因為河流的分割,分別為南岸區、北岸區和東岸區,因為頻繁的鐵製品貿易,人們經常會把一句話掛在嘴邊,“這裏的空氣中都彌漫著鐵鏽味。”
克洛爾家族掌控下的庫勞,對於在貿易上以皮毛自成一脈的庫丹,並沒有太多的影響。就如同庫勞坐地收錢一樣,庫丹的皮毛在卡拉迪亞也從不缺銷路,每到貿易季節,商隊便會自己找上門來。兩座北地城鎮在貿易中扮演的角色同為貿易起點,相當於廠家,而那些友好的商會、商行則相當於地區經銷商。意思就是庫勞和庫丹都隻負責出貨,不負責運輸,就算庫勞在下遊河麵上設卡,受損失的也不會是庫丹的領主。而且庫丹因為與維吉亞人的貿易,還要從庫勞這裏購入鐵製品,是克洛爾家族的大客戶,沒人會主動跟錢過不去。總的來說,兩郡互有合作往來,但聯係又不是那麽緊密,隻能說是商業上有來往,還談不上盟友。
至於洛瑪河上遊的洛瑪堡,則是位於既靠近雪原的南側邊緣,又距離雪原邊緣仍有些距離的尷尬地帶,木材、皮毛、魚這些波拉克河流域城鎮都有的產物,洛瑪堡也有,但卻哪個也不占優勢。洛瑪堡在建立之初本就是作為卡拉德帝國為征伐雪原而設的補給中轉站,也就是說它的存在是出於軍事目的,其他的發展農、工、商之類的一概與它無關。當然了,你會說因為離洛瑪河很近,好歹還有個水運便利,但實際上連這一點也很勉強。
前麵說了,卡拉德帝國建立洛瑪堡是出於軍事目的,除了作為補給物資的中轉站,還接收北征軍隊中的傷病號,這樣的一個軍事要地,它的防禦功能必然弱不到哪去。事實確實如此,地處孤山之巔的洛瑪堡,它的防禦性能在整個卡拉迪亞的城池和堡壘中絕對能排進前十,這座山峰與卡拉迪亞其他的高山相比,就是個矬子,但在整個波拉克尼亞,你找不出第二座能跟它比肩的山了。其實從庫勞到洛瑪堡,再到庫丹,也找不到第二座山了,其間地形雖有起伏,但那些小丘卻連孤山這個矬子的膝蓋都夠不到。洛瑪堡地處山頂,離河近又有什麽卵用,有句話叫做望山跑死馬,從孤山上眺望洛瑪河也是一樣,真正離河近的是洛瑪堡西邊,位於洛瑪河南岸的卡倫迪郡,這裏才是洛瑪堡的商業中心。
是的,你沒看錯,就是商業中心,陸路運輸雖然艱難,也沒有水路運輸便捷,但東斯瓦迪亞並沒有西斯瓦迪亞那樣豐富的內河網,來往的商隊更多的隻能依靠騾馬幫來完成運輸。作為古時候卡拉德帝國轉運軍需之地,以防禦性能著稱的洛瑪堡,是往來商旅臨時落腳補給的首選之地,雪原上治安向來混亂,萬一遇到危險,也有個可靠的躲避之處,臨河的卡倫迪更是與來自南斯瓦迪亞和羅多克的商人交易之地。
若非苦寒的氣候,以平原地形為主且不缺水源的波拉克尼亞,絕對可以成為斯瓦迪亞那樣的富庶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