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想知道點什麽呢?學究的口氣緩和下來。耀明笑了:這就對了嘛,我也不是想要你的命,我隻是想查查,前清一些官吏的資料。學究舒了口氣:原來為這個呀,你跟我來。說著,引著耀明來自另一間室裏,這裏都是前清的材料,你要哪個官吏的?耀明一看,果然不假,都是清朝的東西,不似民國檔案那般,印著青天白日,裝訂成冊。這裏的資料都是一軸一軸的,地道的卷宗。一卷一卷的。
見他如此內行,耀明幹脆直奔主題:老先生,我要查的是前清知府李書豪的資料,您知道在哪嗎?
李書豪?老學究睜大了吃驚的眼睛,愣愣地看著耀明:你找他做什麽?耀明一聽這口氣,覺得有門兒,順嘴編了個理由:噢,從祖上論說,我們還沾著點親戚,沒事了,想了解了解唄。學究睜著一雙不信任的眼睛,上下打量著耀明。耀明說:看什麽呀,看我像壞人嗎?學究道:你可能不是壞人,但也不像你說的,是了解了解,你一定找他有大事。
學究的話越說越明晰了,從語氣上,他分明就認識李書豪,耀明決定就從他入手了:你說的對,我就是要找李書豪,而且是有大事,你知道這件事了,你就必須配合我,不然的話,我也不會放過你,這你應該清楚,我有手段,你跑不掉的。學究也不含糊,他並不害怕,微微一笑道:我說過要跑嗎。說著,彎腰從一個櫥子底下抽出一個小箱子,拿過雞毛撣子撣掉上麵厚厚的塵土:看吧,他的資料都在裏邊。耀明打開箱子,簡單翻了翻,哇,都是有關李書豪的,有報紙上的剪報,也有一些野史樣子的小冊子印刷品,五花八門,什麽東西都有。
學究看耀明挺滿意的,就想抽身離開。耀明豈肯放他走,好容易找到一個知情人,不把他榨出油來,耀明不會罷休的。耀明伸手攔住學究道:你不能走,這些資料我帶走,我要謝謝你,同時,你本人也要配合我一下,就算委屈一下吧。說著就在他肩上拍了一掌,學究登時就失去了知覺。
耀明夾著學究出了檔案室,直接飛到了西郊外的小村子,迴了他那個臨時的家。到家了,把學究放到炕頭上,催促他醒來。學究就慢慢醒了過來,睜眼一看,完全陌生的環境,就害怕起來。耀明也不勸解他了。在這裏,任他如之何,也不會造成什麽麻煩,耀明可以從容不迫。所以,學究先是抗議,繼而又是強烈抗議。耀明不搭理他,坐在炕腳上,玩自己的掌心屏。等到學究的抗議告一段落,他所能使用的激烈詞語也都用過一遍後,耀明就上炕打開窗子。
哇,一大桌子好吃的,正懸停在窗外,冒著誘人的香氣,閃著食品紅亮亮的光澤。耀明把桌子移進來,就墩在炕上。耀明知道一點這裏的風俗,北方人喜歡在炕上吃飯,盤腿坐著,背靠高高的被子垛,透著那麽安詳喜慶。
桌子放到了炕上,卻不甚合適。這張桌子,是耀明從城裏的飯館裏弄來的,本是在地上放置,坐著椅子圍的那種桌子,腿太高。放在炕上的桌子,腿不超過一尺的。學究坐在炕頭上,仰望著高高的桌麵,不禁搖了搖頭。耀明說這好辦。就用地熱燒斷了桌腿,把多餘的扔到地上,桌麵就降到了適合人吃的高度。學究看著神奇,卻也敵不過對美食的向往,並不多說話,抄起筷子就吃起來。耀明也吃,先吃吧,民以食為天,吃飽了不想家。有多少話,有多少事,也要先把肚子喂飽再說。
吃飯就是有這樣的奇效。人在一個桌子上吃過飯,就無端地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就像眼前這個學究,不管與他何等陌生,也不管之前是打過他,還是罵過他,隻要此刻他肯張開嘴,和耀明在一張桌子上吃飯,那麽,就意味著,他們之間存在和解與合作的可能。所以耀明也不多說話,隻是一味地夾菜,勸酒。學究也夠豪爽,來者不拒,照單全收,時間不長,就把一桌子酒席造成了殘湯剩飯。耀明也打著滿意的飽嗝。學究看著一桌子剩餘,不知如何收拾。耀明笑了笑:一抬手,桌子就飄起來,耀明打開窗子,桌子就輕飄飄地移了出去。不用刷碗,不用倒泔水,那都是凡人做的事,耀明是神仙,想吃就有,吃完就完。
吃了,事情就好辦得多。學究也不問耀明的來曆了,直接說你找李書豪嗎,我知道的也有限,盡我所知,告訴你吧。耀明倒愣了:噢?你就不問問我的幹什麽的?學究道:不問了,我大概也知道了七八分,昨天街上的事情,想必就是你幹的吧,你就是幹這個的。耀明笑了:果然厲害,瞞不過你。實話說,是我幹的,你不會到日本人那裏告發我吧。學究道:你把我看成什麽人了,我也是中國人。耀明說這就好,這樣我們就是朋友了。
是朋友了,就更好辦事。接著,學究就講起了有關李書豪的故事。
學究先做了自我介紹,他叫吳謙,老家是南方人,據說,吳謙的祖上和李書豪家有點瓜葛,到了吳謙這一輩,李書豪突然發跡,就成了這些沾親帶故者競相攀附的一株大樹。
噢,吳謙。耀明沉吟道:你是不是有個親戚,叫什麽然來著。
吳謙聞言,大感意外:你怎麽知道,我是有個叔叔叫吳天然的。耀明道:這就是了,這就是了。耀明記起來了,當年在蘇州,找到李書豪時,李書豪正在私塾裏上課,與他在一起的一個書生,就是吳天然。耀明隻是和這個吳天然有一麵之緣,並未細看,更談不上深交,卻印象深刻。因為,從直觀上耀明覺得,這個吳天然比李書豪,更像個讀書人,也就是,他的書卷氣或窮酸氣,更濃烈一點。
話越說越近了,吳謙不知道,麵前這個年輕人,何以會知道自己的叔叔,那可真稱得上是活化石,老古董級的人了,早已過世多年,估計吳天然死的時候,麵前這個年輕人也就十來歲吧。耀明不和吳謙多糾纏這個,他隻想了解李書豪。
吳謙說,李書豪當了保定知府,就把吳天然也調了過來,跟著他在知府衙門當師爺。後來,吳天然勢力做大,就把包括吳謙在內的一幹親戚也弄了過來。武昌首義後,各省紛紛宣布宣布獨立,李書豪所在的直隸也不例外,都一致倒向革命黨,推翻滿清。這時,李書豪就顯出讀書人的迂腐來,他堅持不宣布獨立,等著革命軍來接收,要把城市完整地交出去。這樣,就十分顯眼,好象李書豪成了頑固不化的一個堡壘,要重點進攻他才行。
等到清帝退位,革命軍大軍壓境,李書豪才舉起白旗,率領一個完整的班子,交出一個完整的城池。但革命軍並不領情,不承認他是起義,結果李書豪就淪為了階下囚,好歹算保住了一條性命,他的家眷也隨之作鳥獸散,各奔東西,不知跑到哪裏去了。
後來,軍閥混戰,城池幾度易手,李書豪在監獄裏呆了幾年,就神奇地獲得了自由,後來又聽說他跑到南方去了,而且又做了官。當然,這隻是聽說。
那麽,他的家眷呢?李耀明最關心的是這個。
不知道,真的不知道。您想啊,那個年月,兵荒馬亂的,誰還顧得上什麽家眷哩,你說是你的家眷,我看著就像我的家眷,拉過來就拜天地入洞房,有口吃的就叫爹。
也是這麽迴事嘛。耀明沉吟著,光知道這個世道很亂,卻想不到能夠亂成這樣。李書豪一家就這麽蒸發在浩渺的人世間了,連個記號都沒留下。耀明想,還是要通過這個吳謙,這是他目前為止,能夠抓到手裏的唯一線索。
那麽,你是怎麽過來的呢?耀明問吳謙。吳謙就不無謙虛地答道:我們一家人嘛,當然不能和知府大人相提並論了,人微言輕,在知府衙門裏,也就是混口飯吃,誰來了,就跟著誰當差,撐死了也就是個碎催的命,自然就沒人拿我們問罪。就拿現在來說,日本人來了,還得用我給他們看這個檔案庫。
說得倒是挺輕巧哇,那我問你,你手裏那南部十四年,是怎麽迴事。
這個————方才還巧舌如簧的吳謙,登時啞火了。南部十四年,就是俗稱王八盒子的日本手槍。耀明繼續追擊:手裏拿著日本人的錢,日本人的槍,還把自己說得跟個無辜受害者一樣,你是糊弄鬼呀。我告訴你,你這種人,就是漢奸。
這下子擊中了吳謙的要害,他慌神了:別別,千萬別提漢奸,這個罪名可不是好玩的。耀明說:知道不是好玩的,就要有表現。我可以明確地告訴你,日本人在保定的日子不會長了,過不了兩三天,我就會把他們都弄沒了。吳謙驚訝地張著嘴,半天合不攏,他試探著問:這麽說,昨天日本兵炸膛的事,都是您老人家做的?
見他如此內行,耀明幹脆直奔主題:老先生,我要查的是前清知府李書豪的資料,您知道在哪嗎?
李書豪?老學究睜大了吃驚的眼睛,愣愣地看著耀明:你找他做什麽?耀明一聽這口氣,覺得有門兒,順嘴編了個理由:噢,從祖上論說,我們還沾著點親戚,沒事了,想了解了解唄。學究睜著一雙不信任的眼睛,上下打量著耀明。耀明說:看什麽呀,看我像壞人嗎?學究道:你可能不是壞人,但也不像你說的,是了解了解,你一定找他有大事。
學究的話越說越明晰了,從語氣上,他分明就認識李書豪,耀明決定就從他入手了:你說的對,我就是要找李書豪,而且是有大事,你知道這件事了,你就必須配合我,不然的話,我也不會放過你,這你應該清楚,我有手段,你跑不掉的。學究也不含糊,他並不害怕,微微一笑道:我說過要跑嗎。說著,彎腰從一個櫥子底下抽出一個小箱子,拿過雞毛撣子撣掉上麵厚厚的塵土:看吧,他的資料都在裏邊。耀明打開箱子,簡單翻了翻,哇,都是有關李書豪的,有報紙上的剪報,也有一些野史樣子的小冊子印刷品,五花八門,什麽東西都有。
學究看耀明挺滿意的,就想抽身離開。耀明豈肯放他走,好容易找到一個知情人,不把他榨出油來,耀明不會罷休的。耀明伸手攔住學究道:你不能走,這些資料我帶走,我要謝謝你,同時,你本人也要配合我一下,就算委屈一下吧。說著就在他肩上拍了一掌,學究登時就失去了知覺。
耀明夾著學究出了檔案室,直接飛到了西郊外的小村子,迴了他那個臨時的家。到家了,把學究放到炕頭上,催促他醒來。學究就慢慢醒了過來,睜眼一看,完全陌生的環境,就害怕起來。耀明也不勸解他了。在這裏,任他如之何,也不會造成什麽麻煩,耀明可以從容不迫。所以,學究先是抗議,繼而又是強烈抗議。耀明不搭理他,坐在炕腳上,玩自己的掌心屏。等到學究的抗議告一段落,他所能使用的激烈詞語也都用過一遍後,耀明就上炕打開窗子。
哇,一大桌子好吃的,正懸停在窗外,冒著誘人的香氣,閃著食品紅亮亮的光澤。耀明把桌子移進來,就墩在炕上。耀明知道一點這裏的風俗,北方人喜歡在炕上吃飯,盤腿坐著,背靠高高的被子垛,透著那麽安詳喜慶。
桌子放到了炕上,卻不甚合適。這張桌子,是耀明從城裏的飯館裏弄來的,本是在地上放置,坐著椅子圍的那種桌子,腿太高。放在炕上的桌子,腿不超過一尺的。學究坐在炕頭上,仰望著高高的桌麵,不禁搖了搖頭。耀明說這好辦。就用地熱燒斷了桌腿,把多餘的扔到地上,桌麵就降到了適合人吃的高度。學究看著神奇,卻也敵不過對美食的向往,並不多說話,抄起筷子就吃起來。耀明也吃,先吃吧,民以食為天,吃飽了不想家。有多少話,有多少事,也要先把肚子喂飽再說。
吃飯就是有這樣的奇效。人在一個桌子上吃過飯,就無端地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就像眼前這個學究,不管與他何等陌生,也不管之前是打過他,還是罵過他,隻要此刻他肯張開嘴,和耀明在一張桌子上吃飯,那麽,就意味著,他們之間存在和解與合作的可能。所以耀明也不多說話,隻是一味地夾菜,勸酒。學究也夠豪爽,來者不拒,照單全收,時間不長,就把一桌子酒席造成了殘湯剩飯。耀明也打著滿意的飽嗝。學究看著一桌子剩餘,不知如何收拾。耀明笑了笑:一抬手,桌子就飄起來,耀明打開窗子,桌子就輕飄飄地移了出去。不用刷碗,不用倒泔水,那都是凡人做的事,耀明是神仙,想吃就有,吃完就完。
吃了,事情就好辦得多。學究也不問耀明的來曆了,直接說你找李書豪嗎,我知道的也有限,盡我所知,告訴你吧。耀明倒愣了:噢?你就不問問我的幹什麽的?學究道:不問了,我大概也知道了七八分,昨天街上的事情,想必就是你幹的吧,你就是幹這個的。耀明笑了:果然厲害,瞞不過你。實話說,是我幹的,你不會到日本人那裏告發我吧。學究道:你把我看成什麽人了,我也是中國人。耀明說這就好,這樣我們就是朋友了。
是朋友了,就更好辦事。接著,學究就講起了有關李書豪的故事。
學究先做了自我介紹,他叫吳謙,老家是南方人,據說,吳謙的祖上和李書豪家有點瓜葛,到了吳謙這一輩,李書豪突然發跡,就成了這些沾親帶故者競相攀附的一株大樹。
噢,吳謙。耀明沉吟道:你是不是有個親戚,叫什麽然來著。
吳謙聞言,大感意外:你怎麽知道,我是有個叔叔叫吳天然的。耀明道:這就是了,這就是了。耀明記起來了,當年在蘇州,找到李書豪時,李書豪正在私塾裏上課,與他在一起的一個書生,就是吳天然。耀明隻是和這個吳天然有一麵之緣,並未細看,更談不上深交,卻印象深刻。因為,從直觀上耀明覺得,這個吳天然比李書豪,更像個讀書人,也就是,他的書卷氣或窮酸氣,更濃烈一點。
話越說越近了,吳謙不知道,麵前這個年輕人,何以會知道自己的叔叔,那可真稱得上是活化石,老古董級的人了,早已過世多年,估計吳天然死的時候,麵前這個年輕人也就十來歲吧。耀明不和吳謙多糾纏這個,他隻想了解李書豪。
吳謙說,李書豪當了保定知府,就把吳天然也調了過來,跟著他在知府衙門當師爺。後來,吳天然勢力做大,就把包括吳謙在內的一幹親戚也弄了過來。武昌首義後,各省紛紛宣布宣布獨立,李書豪所在的直隸也不例外,都一致倒向革命黨,推翻滿清。這時,李書豪就顯出讀書人的迂腐來,他堅持不宣布獨立,等著革命軍來接收,要把城市完整地交出去。這樣,就十分顯眼,好象李書豪成了頑固不化的一個堡壘,要重點進攻他才行。
等到清帝退位,革命軍大軍壓境,李書豪才舉起白旗,率領一個完整的班子,交出一個完整的城池。但革命軍並不領情,不承認他是起義,結果李書豪就淪為了階下囚,好歹算保住了一條性命,他的家眷也隨之作鳥獸散,各奔東西,不知跑到哪裏去了。
後來,軍閥混戰,城池幾度易手,李書豪在監獄裏呆了幾年,就神奇地獲得了自由,後來又聽說他跑到南方去了,而且又做了官。當然,這隻是聽說。
那麽,他的家眷呢?李耀明最關心的是這個。
不知道,真的不知道。您想啊,那個年月,兵荒馬亂的,誰還顧得上什麽家眷哩,你說是你的家眷,我看著就像我的家眷,拉過來就拜天地入洞房,有口吃的就叫爹。
也是這麽迴事嘛。耀明沉吟著,光知道這個世道很亂,卻想不到能夠亂成這樣。李書豪一家就這麽蒸發在浩渺的人世間了,連個記號都沒留下。耀明想,還是要通過這個吳謙,這是他目前為止,能夠抓到手裏的唯一線索。
那麽,你是怎麽過來的呢?耀明問吳謙。吳謙就不無謙虛地答道:我們一家人嘛,當然不能和知府大人相提並論了,人微言輕,在知府衙門裏,也就是混口飯吃,誰來了,就跟著誰當差,撐死了也就是個碎催的命,自然就沒人拿我們問罪。就拿現在來說,日本人來了,還得用我給他們看這個檔案庫。
說得倒是挺輕巧哇,那我問你,你手裏那南部十四年,是怎麽迴事。
這個————方才還巧舌如簧的吳謙,登時啞火了。南部十四年,就是俗稱王八盒子的日本手槍。耀明繼續追擊:手裏拿著日本人的錢,日本人的槍,還把自己說得跟個無辜受害者一樣,你是糊弄鬼呀。我告訴你,你這種人,就是漢奸。
這下子擊中了吳謙的要害,他慌神了:別別,千萬別提漢奸,這個罪名可不是好玩的。耀明說:知道不是好玩的,就要有表現。我可以明確地告訴你,日本人在保定的日子不會長了,過不了兩三天,我就會把他們都弄沒了。吳謙驚訝地張著嘴,半天合不攏,他試探著問:這麽說,昨天日本兵炸膛的事,都是您老人家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