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確了翠英的身份之後,李書豪就不在大堂上和她纏鬥,他吩咐手下,帶仙母娘娘下去安歇,要多加保護。手下人當即會意,就把翠英帶下去了。在知府衙門的後院找了一個安靜的所在,把翠英安頓在裏麵。這是個小院落,裏麵有三五間的房,院門口加了崗哨,翠英不知就裏,懵頭懵腦地就被軟禁起來。
開始的幾天,有幾個婆娘過來陪著翠英嘮嗑兒,說的都是當仙母時的風光故事。其中一個自我介紹是知府的夫人,名叫麗娜。翠英看這個麗娜夫人,十足的洋範兒,又挺著個大肚子,說著一口的南方話,翠英聽著十分吃力。
麗娜的話題,不久就轉移到小姨子身上,她詳細地打聽了有關耀明和那個小姨子的情況,翠英也是心直口快,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一切都竹筒倒豆子般地說了出去。這個缺心眼的女人,豈不知這麽一來,就堅定了李書豪把她滯留在此的決心。
麗娜又向翠英打聽,她在來保定之前住在什麽地方,要怎麽走才找得到。這下翠英不再爽快了。因為耀明早就囑咐過她,這個地方的秘密,是不可以告訴任何人的。一旦被別人知道有這麽個良好的藏身之處,這個地方就不再安全了。所以,粗枝大葉的翠英,也學會了耍一點心眼,支支吾吾地說也就是在李各莊她的老家裏唄,還能在哪兒哩。
這個消息很快就反饋到了李書豪那裏,李書豪又來了一次微服私訪,和幾個便衣到李各莊去了一趟,結果連李耀明的人毛也沒摸著。迴來後,李書豪就親自上陣,盤問起翠英來。見到李書豪,翠英不但不怕,反而更來勁了。噢,連你也是這般德性呀,想套出我的實話來,門都沒有。
後來的曆史證明,正是有了翠英的這個堅持,才使得李春的老家落到了宋家峪。如果當時翠英鬆了口,那麽,日後到了李書豪蒙難之日,絕對會直奔那個萬分保險的世外桃源去的。但曆史沒有假如。曆史是,李書豪到底也沒有問出翠英的實話來,他本是個書生,也有些清高的老底子,所以就不再為這個糾纏了。
李書豪轉而想到了翠英的利用價值,用她整點兒什麽呢。李書豪是文人出身,他第一想到的,是用翠英的親身經曆,搞出一部書來,或者,至少要搞出一部戲來。於是,他糾集了一班人,讓他們搞這個。這幫子人都是保定地麵上有一號的,也就是所謂的文膽類人物,平時那叫十個不服八個不怕,世界上沒有什麽人能放在他們的眼裏,聽說知府大人要寫書編戲,一個個都來了勁。啊,不愧是大學校長出身的知府哇,就是透著那麽地有文化,來了之後,第一個重大舉措就是文化方麵的,也該著我們這幫子人出頭露臉。
李書豪把他們糾集起來,還請他們吃了一頓飯。這下可就不得了嘍。這幫子文人們,一個個慷慨激昂,恨不得把胸脯拍塌了,那態度表得才叫一個狠。表態的同時,也沒忘了把過去別人的東西捎帶著來個徹底否定,什麽叫徽班進京,哪個是四大名旦,統統不在話下了,現如今,要再提起文化戲劇來,就得數他們這幫文曲星了。
他們圍著翠英,也就是仙母娘娘,采訪了半個來月,說來說去的,仙母娘娘也隻是那麽幾句,什麽滾油澆洋兵,什麽皇宮走來迴,情節簡單,人物性格也不鮮明,聽得他們都有點犯困,說得翠英也有點嫌煩。
但事情就是這麽簡單的,連傳說的一半熱鬧都沒有。可他們是在知府大人麵前打了保票的,事情沒有這麽輕易就能過去。於是一幫子筆杆子們,掐著腦袋瓜子就寫起來,先是把書搞出來了,厚厚的一大本,十幾個文人分別寫,然後摞在一塊就是一本書。
書的樣稿交到了李書豪手上。李大人挑燈夜讀,看了沒有兩章,就把稿子扔到了牆角裏:去他外祖母的,這也叫書。李書豪名叫書豪,也是有原因的,據他的祖宗說,這孫子小時候看書也是一絕,在蘇州地麵上人人稱奇。小時候的李書豪看書有兩個特點,一是快,常人需要一天看完的東西,他隻要一袋煙的功夫;二是過目不忘,看過了就記住了,什麽時候問起來,他都能對書中的內容倒背如流。所以,在他弱冠之年,父親為他改名叫了書豪。此前,他一直沒有學名,家裏人一直二狗二狗地喊他。
再看文人們寫的戲吧,就更慘了。慘就慘在沒有一個戲班子肯演。那些戲班子們都是指著這個吃飯的,要我演戲可以,你得先付我們半年的飯錢。要不然,我們撂下正活兒替你們排練,沒了進項,拿什麽糊住老老少少幾十張嘴呀。李書豪一咬牙,就付了他們半年的飯錢。戲就開排了。
剛一開始排練,事兒就又來了。這個仙母娘娘大鬧京城的戲,主角按理應該是仙母,可是按翠英本人的說法,她並不是主要的,主要是耀明在起作用,而且在京城的事,也就是把八國聯軍從皇宮裏趕出去,主要也是耀明在作的,她這個仙母也就是跟著起哄湊熱鬧吧。
這事就難辦了,戲中就一定要出現李耀明的形象。關於這位大仙,人們都聽說過,卻沒有見到過活的。而且,人們還恍恍惚惚地聽說,這位大仙與皇上好象不太和諧,他不受皇封,不入朝為官,本身就犯了大不敬之罪,這樣的人也能在戲文裏歌頌嗎?而且,到現在也沒有一個人真正了解,皇上對這個大仙到底是個什麽態度。
事情涉及到皇上,就超級麻煩。保定地麵上還沒有一個人,敢於拿了這個問題,跑到皇宮裏去找皇上,問個究竟。李書豪也沒有這上膽子,他和皇上之間唯一的聯係,是通過鬱青。但李書豪拎得清爽,這種破事決不能去麻煩鬱青的。鬱青對他李書豪的看法,本來就不怎麽樣,在鬱青麵前,他李書豪是隻能過五關,不可走麥城,連一點不自信都不能表現出來的。
最後李書豪拍板:刪去李耀明這個人物,不提他,隻有仙母娘娘。有關李耀明的一切,統統歸到仙母身上。我們是什麽人嘛,我們是編劇,編個啥樣就是啥樣。有了李大人這句話,文人們就放開膽子寫了。他們突破了翠英的敘述,敞開地編,劇本很快就有了脫胎換骨般的改變。戲子們排練的時候,也感覺到了爽意。
李書豪也投入其中了。他這個知府,說到底也不過是個得誌的文人,對治理地方沒什麽韜略,對舞文弄墨卻十分在行。每天裏,李書豪都一頭紮進文人堆兒裏,也沒有知府的架子,就那麽融合地摸爬滾打在一起,倒是顯得十分親民。
書還在一稿一稿地改,戲卻排出來了。在公演後,觀眾反響平平,沒有過一次喝彩聲。民調的結果是不解渴,熱鬧是熱鬧了,可感覺上還不如街頭藝人說得來勁。這種反映可把那班文人們氣惱了。他們無論如何都不服氣,街頭藝人算什麽,賣唱的,下九流。我們呢,世代書香,詩書傳家,這裏有個文野之分。但李書豪不這麽看,他能從觀眾的評價中,看出真實的東西來。不錯,說書藝人們是指著賣唱過日子,所以他們的作品才最對路,一定是大眾喜歡的。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李書豪又拍板了,把說書的唱大鼓的吸收進創作班子裏來,讓他們給編寫出的劇本拿聾,糾偏,並且添油加醋,加作料。這一招還真靈,再次公演,底下的觀眾就有了反響,掌聲叫好聲喝彩聲,此起彼伏,一浪一波的,給台上的演員們添幹勁。
自從進入編寫劇本的程序,翠英就基本沒事可做。她作為當事人,已經把自己知道的全部倒了出來。接下來就是審看,提提意見什麽的,要隔上多少天才有一點活兒,基本就是賦閑。李書豪怕她再次發飆,就在劇中設置了一個情節,也就是在全劇結束之時,仙母娘娘本人現身,與觀眾見麵,並互動。
事實證明,這是個相當聰明的作法。有了這個環節,就有了全劇的高潮,很多人其實就是衝著見一見仙母娘娘本人,才堅持到全劇結束的。更有人就是為了見一眼仙母,才來看戲。這個戲立時就火了,在保定演出,場場爆滿,後來,又到外地巡迴演出,為李書豪掙足了麵子和銀子。
這個環節的又一個作用,就是徹底把翠英栓在了劇組裏,她有了任務,也有了樂趣,當名人,當明星的感覺真的很好。現在翠英的生活和工作都相當愜意。她不需要背台詞,不需要練身段,甚至也不需要化妝換衣服。每天裏,翠英吃飽喝足之後,就在劇組裏瞎轉悠,時不時對演員們指導上一半句的,而後就坐在審查的位置上,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咂侍者奉上來的碧螺春。
開始的幾天,有幾個婆娘過來陪著翠英嘮嗑兒,說的都是當仙母時的風光故事。其中一個自我介紹是知府的夫人,名叫麗娜。翠英看這個麗娜夫人,十足的洋範兒,又挺著個大肚子,說著一口的南方話,翠英聽著十分吃力。
麗娜的話題,不久就轉移到小姨子身上,她詳細地打聽了有關耀明和那個小姨子的情況,翠英也是心直口快,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一切都竹筒倒豆子般地說了出去。這個缺心眼的女人,豈不知這麽一來,就堅定了李書豪把她滯留在此的決心。
麗娜又向翠英打聽,她在來保定之前住在什麽地方,要怎麽走才找得到。這下翠英不再爽快了。因為耀明早就囑咐過她,這個地方的秘密,是不可以告訴任何人的。一旦被別人知道有這麽個良好的藏身之處,這個地方就不再安全了。所以,粗枝大葉的翠英,也學會了耍一點心眼,支支吾吾地說也就是在李各莊她的老家裏唄,還能在哪兒哩。
這個消息很快就反饋到了李書豪那裏,李書豪又來了一次微服私訪,和幾個便衣到李各莊去了一趟,結果連李耀明的人毛也沒摸著。迴來後,李書豪就親自上陣,盤問起翠英來。見到李書豪,翠英不但不怕,反而更來勁了。噢,連你也是這般德性呀,想套出我的實話來,門都沒有。
後來的曆史證明,正是有了翠英的這個堅持,才使得李春的老家落到了宋家峪。如果當時翠英鬆了口,那麽,日後到了李書豪蒙難之日,絕對會直奔那個萬分保險的世外桃源去的。但曆史沒有假如。曆史是,李書豪到底也沒有問出翠英的實話來,他本是個書生,也有些清高的老底子,所以就不再為這個糾纏了。
李書豪轉而想到了翠英的利用價值,用她整點兒什麽呢。李書豪是文人出身,他第一想到的,是用翠英的親身經曆,搞出一部書來,或者,至少要搞出一部戲來。於是,他糾集了一班人,讓他們搞這個。這幫子人都是保定地麵上有一號的,也就是所謂的文膽類人物,平時那叫十個不服八個不怕,世界上沒有什麽人能放在他們的眼裏,聽說知府大人要寫書編戲,一個個都來了勁。啊,不愧是大學校長出身的知府哇,就是透著那麽地有文化,來了之後,第一個重大舉措就是文化方麵的,也該著我們這幫子人出頭露臉。
李書豪把他們糾集起來,還請他們吃了一頓飯。這下可就不得了嘍。這幫子文人們,一個個慷慨激昂,恨不得把胸脯拍塌了,那態度表得才叫一個狠。表態的同時,也沒忘了把過去別人的東西捎帶著來個徹底否定,什麽叫徽班進京,哪個是四大名旦,統統不在話下了,現如今,要再提起文化戲劇來,就得數他們這幫文曲星了。
他們圍著翠英,也就是仙母娘娘,采訪了半個來月,說來說去的,仙母娘娘也隻是那麽幾句,什麽滾油澆洋兵,什麽皇宮走來迴,情節簡單,人物性格也不鮮明,聽得他們都有點犯困,說得翠英也有點嫌煩。
但事情就是這麽簡單的,連傳說的一半熱鬧都沒有。可他們是在知府大人麵前打了保票的,事情沒有這麽輕易就能過去。於是一幫子筆杆子們,掐著腦袋瓜子就寫起來,先是把書搞出來了,厚厚的一大本,十幾個文人分別寫,然後摞在一塊就是一本書。
書的樣稿交到了李書豪手上。李大人挑燈夜讀,看了沒有兩章,就把稿子扔到了牆角裏:去他外祖母的,這也叫書。李書豪名叫書豪,也是有原因的,據他的祖宗說,這孫子小時候看書也是一絕,在蘇州地麵上人人稱奇。小時候的李書豪看書有兩個特點,一是快,常人需要一天看完的東西,他隻要一袋煙的功夫;二是過目不忘,看過了就記住了,什麽時候問起來,他都能對書中的內容倒背如流。所以,在他弱冠之年,父親為他改名叫了書豪。此前,他一直沒有學名,家裏人一直二狗二狗地喊他。
再看文人們寫的戲吧,就更慘了。慘就慘在沒有一個戲班子肯演。那些戲班子們都是指著這個吃飯的,要我演戲可以,你得先付我們半年的飯錢。要不然,我們撂下正活兒替你們排練,沒了進項,拿什麽糊住老老少少幾十張嘴呀。李書豪一咬牙,就付了他們半年的飯錢。戲就開排了。
剛一開始排練,事兒就又來了。這個仙母娘娘大鬧京城的戲,主角按理應該是仙母,可是按翠英本人的說法,她並不是主要的,主要是耀明在起作用,而且在京城的事,也就是把八國聯軍從皇宮裏趕出去,主要也是耀明在作的,她這個仙母也就是跟著起哄湊熱鬧吧。
這事就難辦了,戲中就一定要出現李耀明的形象。關於這位大仙,人們都聽說過,卻沒有見到過活的。而且,人們還恍恍惚惚地聽說,這位大仙與皇上好象不太和諧,他不受皇封,不入朝為官,本身就犯了大不敬之罪,這樣的人也能在戲文裏歌頌嗎?而且,到現在也沒有一個人真正了解,皇上對這個大仙到底是個什麽態度。
事情涉及到皇上,就超級麻煩。保定地麵上還沒有一個人,敢於拿了這個問題,跑到皇宮裏去找皇上,問個究竟。李書豪也沒有這上膽子,他和皇上之間唯一的聯係,是通過鬱青。但李書豪拎得清爽,這種破事決不能去麻煩鬱青的。鬱青對他李書豪的看法,本來就不怎麽樣,在鬱青麵前,他李書豪是隻能過五關,不可走麥城,連一點不自信都不能表現出來的。
最後李書豪拍板:刪去李耀明這個人物,不提他,隻有仙母娘娘。有關李耀明的一切,統統歸到仙母身上。我們是什麽人嘛,我們是編劇,編個啥樣就是啥樣。有了李大人這句話,文人們就放開膽子寫了。他們突破了翠英的敘述,敞開地編,劇本很快就有了脫胎換骨般的改變。戲子們排練的時候,也感覺到了爽意。
李書豪也投入其中了。他這個知府,說到底也不過是個得誌的文人,對治理地方沒什麽韜略,對舞文弄墨卻十分在行。每天裏,李書豪都一頭紮進文人堆兒裏,也沒有知府的架子,就那麽融合地摸爬滾打在一起,倒是顯得十分親民。
書還在一稿一稿地改,戲卻排出來了。在公演後,觀眾反響平平,沒有過一次喝彩聲。民調的結果是不解渴,熱鬧是熱鬧了,可感覺上還不如街頭藝人說得來勁。這種反映可把那班文人們氣惱了。他們無論如何都不服氣,街頭藝人算什麽,賣唱的,下九流。我們呢,世代書香,詩書傳家,這裏有個文野之分。但李書豪不這麽看,他能從觀眾的評價中,看出真實的東西來。不錯,說書藝人們是指著賣唱過日子,所以他們的作品才最對路,一定是大眾喜歡的。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李書豪又拍板了,把說書的唱大鼓的吸收進創作班子裏來,讓他們給編寫出的劇本拿聾,糾偏,並且添油加醋,加作料。這一招還真靈,再次公演,底下的觀眾就有了反響,掌聲叫好聲喝彩聲,此起彼伏,一浪一波的,給台上的演員們添幹勁。
自從進入編寫劇本的程序,翠英就基本沒事可做。她作為當事人,已經把自己知道的全部倒了出來。接下來就是審看,提提意見什麽的,要隔上多少天才有一點活兒,基本就是賦閑。李書豪怕她再次發飆,就在劇中設置了一個情節,也就是在全劇結束之時,仙母娘娘本人現身,與觀眾見麵,並互動。
事實證明,這是個相當聰明的作法。有了這個環節,就有了全劇的高潮,很多人其實就是衝著見一見仙母娘娘本人,才堅持到全劇結束的。更有人就是為了見一眼仙母,才來看戲。這個戲立時就火了,在保定演出,場場爆滿,後來,又到外地巡迴演出,為李書豪掙足了麵子和銀子。
這個環節的又一個作用,就是徹底把翠英栓在了劇組裏,她有了任務,也有了樂趣,當名人,當明星的感覺真的很好。現在翠英的生活和工作都相當愜意。她不需要背台詞,不需要練身段,甚至也不需要化妝換衣服。每天裏,翠英吃飽喝足之後,就在劇組裏瞎轉悠,時不時對演員們指導上一半句的,而後就坐在審查的位置上,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咂侍者奉上來的碧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