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點了點頭:這應該是個可行的方案。但我有一點設想,今天我們運行的這個實驗,僅是就全球範圍的飛行所做的,你想過沒有,如果城際交通也納入這個係統,就顯得有些臃腫,也沒有必要。我想的是,把全球範圍的交通與城際交通分開,主要是在飛行高度上分開,避免交叉,擁堵。在時間上也要錯開,尤其是要錯開出行高峰,這樣,很多麻煩就迎刃而解。
柳芭聽罷頻頻點頭,到底是老總,到底是天才,想的就是不一樣,就是有深度,有遠見。說話間,一切準備就緒,柳芭說,先看看我們的實驗吧。說著,把一份清單輸入李春的掌心屏。李春打開一看,上麵是十萬個飛行器的照牌號碼和起點終點站地名,全部是跨洋飛行,大區間的遠程航行。李春在巨大地圖上隨意走著,按照屏上的標誌,隨便抽查了幾個小盒子,果然,與地名相符。放眼望去,那些有陸地標識的地圖上,擺滿了這種小盒子。十萬個,人類會同時有十萬個跨大洋的飛行需求嗎?李春還在想。他這樣想著,就覺得不太會有如此巨大的需求量,但也不排除將來會有,或臨時緊急也未可知,總之把可能性多留出一些為上策。李春站到了太平洋中心,說:開始吧。
這個指令立刻被分級傳達下去,最後,又把一個電鈕送到李春手裏,李春按下了它。霎那間,彌望中的無數小盒子,冉冉升起,它們升到離地麵五十米高度,便呈懸停狀,整個天空被遮蓋了,地麵上沒有了一絲陽光,這個陣容,誰看了都不禁咋舌。旋即,小盒子們開始加速向不同的水平方向移動,速度急速加快,亂作一團,仿佛被誰捅掉了無數個巨大的馬蜂窩。李春他們頭頂上攪鬧起一陣黑霧,數不清的黑點向著不同的方向疾馳。這個亂的過程持續了不到一分鍾,就恢複了剛才的懸停狀態,小盒子們安靜地呆在半空中,徐徐下降,平穩著陸。
成功了。實驗現場響起了歡唿聲。
李春也在鼓掌。但他沒有太過的高興,他問研發部經理劉愷:這麽多的飛行器同時向著不同的方向飛行,發生事故的幾率是多少,是不是每次飛行都要經過像今天做實驗這麽認真的準備?
劉愷是從東區委交通管理局來的,管理城際交通有豐富的經驗,他說隻要規定好了每個照牌的運行軌跡,就不會發生碰撞。
李春還是不滿意:剛才的感覺,就好象看了一場有驚無險的雜技表演,至少在那一刻,天空中呈現出的亂象,給人以很不安全的直覺。你們看,能不能這樣,在我們站的這個位置,太平洋中心,把這裏設置為集中點,即是說,越太平洋飛行,都先飛到這裏,在此處編組調整新的出發位置,然後再飛向各自的目標地。飛越大西洋、印度洋的類推。這樣,起碼減輕了設置軌跡的難度,也不會出現一窩蜂般的亂象。
劉愷聽後頻頻點頭,他的心裏仿佛開了一扇天窗,立時亮堂了:對啊,我們怎麽沒想到這個空中重新編組的創意啊,如此一來,就不止十萬限製,隻要是有飛行申請的,都可以進入懸停編組。看來人家這老總不是白當的,手裏頭就是有硬貨。
李春接著說:越洋飛行是這樣,城際的,同城的也可以這樣,隻是要在飛行高度上區別開來,不能攪在一起。
對。劉愷進而發揮道:這樣的話,不管有多少用戶提出申請,我們都可以安排同時起飛,他們來自不同方向,又飛向不同方向,永遠不會出現逆行,也不會追尾。太妙了,真是太妙了。我們迴去就研發這個編組軟件,這將給整個交通運輸界帶來顛覆性的革命,從此,我們甚至可以說,是想到哪就到哪,不再受任何限製。
眾人免不了又是一番歌功頌德,把李春的創意加以粉飾和吹捧。李春也相當得意,覺得自己這個腦袋還真不是蓋的。等歌頌之聲的高潮過了,他說,我們這個軟件,就叫天馬行空,如何。
當然是好,很好,相當好,真是再好也沒有了。
劉愷帶著一幹人迴蓮花賓館加班去了。柳芭看了看李春,正好與李春的目光相對。兩人什麽都沒說,會心地笑了。兩人的手拉在了一起,彼此都感覺怪怪的,象這樣的牽手,竟是相隔了不知多長時間,都忙什麽去了,誰也說不清。李春把征詢的目光瞧向柳芭,那意思是,我們去哪兒?柳芭會意:
迴老家,去哈巴羅夫。
李春滿意到出乎想象,真的,我怎麽就沒想起這個地方來。現在一切搞定,還就是要重溫一下往昔的情懷哩。這是他們二人的世界,不帶一個隨從,端的是天馬行空,獨往獨來,不,應該叫做雙宿雙飛。
到了哈巴羅夫,兩人先去了原來的發電廠,看了李春親手改造的第一台地熱發電機,看了原來堆放煤渣的空場,現在的花園,當然,他們必須去的地方,是廠區醫院,那個柳芭當初供職的小診所,還有關押李春的那間小病房。這些舊址都原封不動,保持著當初的模樣。李春不禁感歎,這裏,同樣出了一個大人物:一個小護士搖身一變,成了跨大區的總經理,可是這裏的人們相當淡定,柳芭的一切都沒有被人為地造勢,被整成故居什麽的。同樣是東區,隻是緯度有所差別,文化就如此不同。
但柳芭的歸來,還是在廠區刮起了一陣旋風。往日的姐妹們紛紛來敘舊,也有人不失時機地向她提出了某種要求。柳芭當著李春的麵,不好大包大攬,卻也暗許她們,這些都好辦。
現在的廠長叫巴紮洛夫,李春叫著挺別扭:難道你們俄羅斯男人非得叫個什麽夫嗎?柳芭笑而不答。
巴紮洛夫很年輕,不過三十歲的樣子,即便如此,在李春和柳芭麵前也顯得成熟甚至老氣。他是在原廠長哈巴羅夫被降為生活必需品領取者之後,由工人推選當上廠長的。此前是廠裏的一名普通工程師。據巴紮洛夫介紹,自從改造為地熱發電以來,廠裏最顯著的變化,仍然是富餘勞動力增多。問題是明擺的,原來的燃煤發電,燃燒這一塊占據了工廠一多半分量,大部分工人在圍著煤堆轉,他們運輸煤炭,清運煤渣,保養燃煤鍋爐,等等等等,好不容易從煤炭中榨取了那點寶貴的熱量,把汽輪機整轉了。現在,這部分職工都閑了,休息了,或幹脆點說,失業了。
又是失業。失業。看來,隻要是科技進步,就必然要淘汰一部分原來從事人工操作的人。這似乎成了一個怪圈,卻也勢在必行。科技發展,不就是為了解放人力嗎。但把人解放出來,卻仍然要給他們找個事情做,不然,起碼在當下就是件令人不能容忍的事。李春和柳芭在安置能源改造後失業人員這個難題上麵,都沒有少動腦筋,他們甚至拿出公司看家的老本,撥給後勤部,作為保障基金,可直到眼下,他們誰也沒想出,這筆錢到底應該怎樣花。撒胡椒麵肯定不行,上項目吧,一時也真想不出轍來。柳芭就問巴紮洛夫:依你看,廠裏這些失業工人,讓他們做點什麽事情好呢?
巴紮洛夫迴答得十分幹脆:當然是讓他們繼續發電了,幹什麽也不如幹本行。
這是毫無疑問的。如今的電力來源,已大致完成了光伏和風力發電為主導的構架,火力發電卻也不可或缺,但總的來講,沒有太大的缺口,不需要新建發電廠,除非有了新的生存空間,新的建設項目,才會有新的電力需求。話題扯到這裏,就進入了老生常談程序,誰都懂得,誰都沒有辦法,說起來應該,辦起來沒法子。和巴紮洛夫的談話就這樣無果而終,雖說沒有什麽意料之外,但李春和柳芭二人的情緒都有些低落,帶著這種不太昂揚的情緒,他們來到柳芭的家裏,柳芭是迴家,李春是做客。
柳芭的家早已不在原來的廠區宿舍裏了。柳芭是身家過億之人,家裏當然也鳥槍換炮,在柳芭當上春風公司總經理後,就在西伯利亞的白樺林深處,建造了一所相當寬敞舒適的別墅,柳芭的父母家人,在嚴寒之中獲得了一方溫暖的小天地,不愁吃喝,不用顧忌任何生計上的務事,逍遙得好象神仙一般。他們都沒想到,柳芭能當起這麽一個超級公司的總經理,如果不是事實就擺在麵前,他們也根本不會相信,他們家的那個隻上過十來年學,平時就會打針吊瓶的女孩,倏忽之間就成了一個了不起的企業家,管理著上萬人。這事說起來,就令柳芭的家人們唏噓不已,人前背後都當做一個榮譽。確實,這就是所謂光宗耀祖之事。當然他們還知道,柳芭能有今天,完全因為那個叫李春的華夏人看上她了。這麽長時間,李春和柳芭的關係也始終是家人心中的一個謎,其實到不如說是個結。此間外邊的種種議論,他們也沒少往耳朵裏灌。但是這叫什麽呀,比起柳芭當今的成就來,比起她給這個家庭帶來的實際好處來,不值一談嘛,根本不值一談。
他們以俄羅斯人的豪爽,把這一切置之不理。
;
柳芭聽罷頻頻點頭,到底是老總,到底是天才,想的就是不一樣,就是有深度,有遠見。說話間,一切準備就緒,柳芭說,先看看我們的實驗吧。說著,把一份清單輸入李春的掌心屏。李春打開一看,上麵是十萬個飛行器的照牌號碼和起點終點站地名,全部是跨洋飛行,大區間的遠程航行。李春在巨大地圖上隨意走著,按照屏上的標誌,隨便抽查了幾個小盒子,果然,與地名相符。放眼望去,那些有陸地標識的地圖上,擺滿了這種小盒子。十萬個,人類會同時有十萬個跨大洋的飛行需求嗎?李春還在想。他這樣想著,就覺得不太會有如此巨大的需求量,但也不排除將來會有,或臨時緊急也未可知,總之把可能性多留出一些為上策。李春站到了太平洋中心,說:開始吧。
這個指令立刻被分級傳達下去,最後,又把一個電鈕送到李春手裏,李春按下了它。霎那間,彌望中的無數小盒子,冉冉升起,它們升到離地麵五十米高度,便呈懸停狀,整個天空被遮蓋了,地麵上沒有了一絲陽光,這個陣容,誰看了都不禁咋舌。旋即,小盒子們開始加速向不同的水平方向移動,速度急速加快,亂作一團,仿佛被誰捅掉了無數個巨大的馬蜂窩。李春他們頭頂上攪鬧起一陣黑霧,數不清的黑點向著不同的方向疾馳。這個亂的過程持續了不到一分鍾,就恢複了剛才的懸停狀態,小盒子們安靜地呆在半空中,徐徐下降,平穩著陸。
成功了。實驗現場響起了歡唿聲。
李春也在鼓掌。但他沒有太過的高興,他問研發部經理劉愷:這麽多的飛行器同時向著不同的方向飛行,發生事故的幾率是多少,是不是每次飛行都要經過像今天做實驗這麽認真的準備?
劉愷是從東區委交通管理局來的,管理城際交通有豐富的經驗,他說隻要規定好了每個照牌的運行軌跡,就不會發生碰撞。
李春還是不滿意:剛才的感覺,就好象看了一場有驚無險的雜技表演,至少在那一刻,天空中呈現出的亂象,給人以很不安全的直覺。你們看,能不能這樣,在我們站的這個位置,太平洋中心,把這裏設置為集中點,即是說,越太平洋飛行,都先飛到這裏,在此處編組調整新的出發位置,然後再飛向各自的目標地。飛越大西洋、印度洋的類推。這樣,起碼減輕了設置軌跡的難度,也不會出現一窩蜂般的亂象。
劉愷聽後頻頻點頭,他的心裏仿佛開了一扇天窗,立時亮堂了:對啊,我們怎麽沒想到這個空中重新編組的創意啊,如此一來,就不止十萬限製,隻要是有飛行申請的,都可以進入懸停編組。看來人家這老總不是白當的,手裏頭就是有硬貨。
李春接著說:越洋飛行是這樣,城際的,同城的也可以這樣,隻是要在飛行高度上區別開來,不能攪在一起。
對。劉愷進而發揮道:這樣的話,不管有多少用戶提出申請,我們都可以安排同時起飛,他們來自不同方向,又飛向不同方向,永遠不會出現逆行,也不會追尾。太妙了,真是太妙了。我們迴去就研發這個編組軟件,這將給整個交通運輸界帶來顛覆性的革命,從此,我們甚至可以說,是想到哪就到哪,不再受任何限製。
眾人免不了又是一番歌功頌德,把李春的創意加以粉飾和吹捧。李春也相當得意,覺得自己這個腦袋還真不是蓋的。等歌頌之聲的高潮過了,他說,我們這個軟件,就叫天馬行空,如何。
當然是好,很好,相當好,真是再好也沒有了。
劉愷帶著一幹人迴蓮花賓館加班去了。柳芭看了看李春,正好與李春的目光相對。兩人什麽都沒說,會心地笑了。兩人的手拉在了一起,彼此都感覺怪怪的,象這樣的牽手,竟是相隔了不知多長時間,都忙什麽去了,誰也說不清。李春把征詢的目光瞧向柳芭,那意思是,我們去哪兒?柳芭會意:
迴老家,去哈巴羅夫。
李春滿意到出乎想象,真的,我怎麽就沒想起這個地方來。現在一切搞定,還就是要重溫一下往昔的情懷哩。這是他們二人的世界,不帶一個隨從,端的是天馬行空,獨往獨來,不,應該叫做雙宿雙飛。
到了哈巴羅夫,兩人先去了原來的發電廠,看了李春親手改造的第一台地熱發電機,看了原來堆放煤渣的空場,現在的花園,當然,他們必須去的地方,是廠區醫院,那個柳芭當初供職的小診所,還有關押李春的那間小病房。這些舊址都原封不動,保持著當初的模樣。李春不禁感歎,這裏,同樣出了一個大人物:一個小護士搖身一變,成了跨大區的總經理,可是這裏的人們相當淡定,柳芭的一切都沒有被人為地造勢,被整成故居什麽的。同樣是東區,隻是緯度有所差別,文化就如此不同。
但柳芭的歸來,還是在廠區刮起了一陣旋風。往日的姐妹們紛紛來敘舊,也有人不失時機地向她提出了某種要求。柳芭當著李春的麵,不好大包大攬,卻也暗許她們,這些都好辦。
現在的廠長叫巴紮洛夫,李春叫著挺別扭:難道你們俄羅斯男人非得叫個什麽夫嗎?柳芭笑而不答。
巴紮洛夫很年輕,不過三十歲的樣子,即便如此,在李春和柳芭麵前也顯得成熟甚至老氣。他是在原廠長哈巴羅夫被降為生活必需品領取者之後,由工人推選當上廠長的。此前是廠裏的一名普通工程師。據巴紮洛夫介紹,自從改造為地熱發電以來,廠裏最顯著的變化,仍然是富餘勞動力增多。問題是明擺的,原來的燃煤發電,燃燒這一塊占據了工廠一多半分量,大部分工人在圍著煤堆轉,他們運輸煤炭,清運煤渣,保養燃煤鍋爐,等等等等,好不容易從煤炭中榨取了那點寶貴的熱量,把汽輪機整轉了。現在,這部分職工都閑了,休息了,或幹脆點說,失業了。
又是失業。失業。看來,隻要是科技進步,就必然要淘汰一部分原來從事人工操作的人。這似乎成了一個怪圈,卻也勢在必行。科技發展,不就是為了解放人力嗎。但把人解放出來,卻仍然要給他們找個事情做,不然,起碼在當下就是件令人不能容忍的事。李春和柳芭在安置能源改造後失業人員這個難題上麵,都沒有少動腦筋,他們甚至拿出公司看家的老本,撥給後勤部,作為保障基金,可直到眼下,他們誰也沒想出,這筆錢到底應該怎樣花。撒胡椒麵肯定不行,上項目吧,一時也真想不出轍來。柳芭就問巴紮洛夫:依你看,廠裏這些失業工人,讓他們做點什麽事情好呢?
巴紮洛夫迴答得十分幹脆:當然是讓他們繼續發電了,幹什麽也不如幹本行。
這是毫無疑問的。如今的電力來源,已大致完成了光伏和風力發電為主導的構架,火力發電卻也不可或缺,但總的來講,沒有太大的缺口,不需要新建發電廠,除非有了新的生存空間,新的建設項目,才會有新的電力需求。話題扯到這裏,就進入了老生常談程序,誰都懂得,誰都沒有辦法,說起來應該,辦起來沒法子。和巴紮洛夫的談話就這樣無果而終,雖說沒有什麽意料之外,但李春和柳芭二人的情緒都有些低落,帶著這種不太昂揚的情緒,他們來到柳芭的家裏,柳芭是迴家,李春是做客。
柳芭的家早已不在原來的廠區宿舍裏了。柳芭是身家過億之人,家裏當然也鳥槍換炮,在柳芭當上春風公司總經理後,就在西伯利亞的白樺林深處,建造了一所相當寬敞舒適的別墅,柳芭的父母家人,在嚴寒之中獲得了一方溫暖的小天地,不愁吃喝,不用顧忌任何生計上的務事,逍遙得好象神仙一般。他們都沒想到,柳芭能當起這麽一個超級公司的總經理,如果不是事實就擺在麵前,他們也根本不會相信,他們家的那個隻上過十來年學,平時就會打針吊瓶的女孩,倏忽之間就成了一個了不起的企業家,管理著上萬人。這事說起來,就令柳芭的家人們唏噓不已,人前背後都當做一個榮譽。確實,這就是所謂光宗耀祖之事。當然他們還知道,柳芭能有今天,完全因為那個叫李春的華夏人看上她了。這麽長時間,李春和柳芭的關係也始終是家人心中的一個謎,其實到不如說是個結。此間外邊的種種議論,他們也沒少往耳朵裏灌。但是這叫什麽呀,比起柳芭當今的成就來,比起她給這個家庭帶來的實際好處來,不值一談嘛,根本不值一談。
他們以俄羅斯人的豪爽,把這一切置之不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