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年四月廿八,李煦寧隨玄真、李國平等人行至藥王山。(.mianhuaang好看的小說


    “在我們中國道教中,與醫學相關的神仙信仰有很多,較多有神農、岐伯、雷公、扁鵲、張仲景、華佗、皇甫謐、淳於意、王叔和、葛洪、陶弘景、孫思邈、劉守真、韋慈藏、韋善俊等。


    但獨以醫學著稱於世的道士,唯有孫思邈,因此被後世尊奉為‘藥王’。很多宮觀或自取名藥王廟、或設藥王殿供奉。孫思邈祖師在道教尊為‘九天采訪三界藥王天醫大聖’、‘藥王孫大真人’、‘開元普度天尊’、‘感應普救天尊’等,居天醫采訪院藥王妙濟宮、九天保蓮宮等。


    孫思邈祖師,首先是位醫學家,因醫理通達、醫技高明,而被朝廷敕為命官;其次是具神秘色彩的‘真人’,他德醫高尚,重視養生,濟世活人。其三,他是一位真正的道士,無私無欲,隻講奉獻,不講索取,不慕榮利。


    後周宣帝時,朝廷多故,社會動亂,孫思邈祖師隱居秦嶺太白山中。當時,大將軍楊堅輔政,下詔征孫祖為國子博士。孫祖托疾不就任,在太白山繼續研究道教經典,探索服食養生術;同時,博覽眾家醫書,研究古人醫療方劑。他認為道在身內而不在身外,一個人隻要潛心靜性、煉炁養形,雖無師傅指點,也可達到養煉目的。所以,孫祖拒絕世俗往來,傾心於道的修煉,並不絕總結前人養煉的寶貴經驗,而最終功滿道成,成了一名恪守道規,無師自通的道士......”一身著長袍男子立於藥王爺孫思邈像下,賣力解說。


    “這大觀派廟宇解說導遊確實有一套,先前白雲觀時亦是如此。”常徵嘿笑道。


    恰在此時,一約莫二十六、七年青道士辟開人群近前,執禮道:“諸位可是應邀而來的?請隨我來,待過了藥王爺聖誕,還有場鬥醫大會。”


    “鬥醫大會?”李煦寧等人俱是一愣,先前可未曾聽得有鬥醫大會這一茬。


    那年青道士點頭道:“不錯,正是鬥醫大會。本來是沒有這一番事,但昨日醫宗數個門派趕至藥王山後,考慮到今日各方道派、道醫、名醫前來,臨時所商議的,一是為切磋探討醫術,二是為弘揚我華夏道醫學。<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


    幾人了然,遂與那年青道士動身前去。


    蓋因那祭祀之緣由,前去藥王大殿那上山石階上倒是並無多少遊客,幾人一路直上,待至洗藥池之時已能聞得殿內喧鬧聲。那年青道士頓足轉身道:“諸位自行入殿便可。”告辭之後便離去。


    此時李煦寧方問到:“老爺子,玄真道長,醫宗是如何一迴事?”


    李國平與玄真打個眼神,示意其講述。玄真應允道:“醫宗自古已有,我道門五術,山、醫、命、相、卜之一醫術傳至今時,修道之人必深喑養生之道,我道家最是尊崇修身養命,體悟自然,遵循宇宙規律,追尋長生不老,羽化成仙,注重醫藥與養生延壽之術,驅病強身,大抵道士對此均有一定修習,故而便有‘十道九醫’之說。


    《太上靈寶五符序》載‘三屍常欲人死,故欲攻守,此之謂也。凡道士醫師但知按方治身而不知伏屍在人腹中,固人藥力,令藥不效,皆三蟲所為。’道士醫師之稱由此而來,即以醫傳道、藉醫弘道,傳醫濟世,故而於民間又稱之為‘丹醫’、‘隱醫’、‘走方醫’。


    正因如此,醫宗藉此而生。此些道醫入道之經曆大抵可分作四類,其一為葛祖抱樸子及其妻鮑姑般,出自道門世家,幼便修道習醫。或是如同茅山三茅真君般,崇尚道教學說,鑽研醫術,將其用於傳道濟世、扶貧救弱。又或因久病不愈而入道習醫之人,三國時太平道方士於吉便屬於此種類型。


    藥王爺孫思邈亦是傳下一門,其名為藥王門,”


    時,道書中的道醫是那些專門從事醫事、借醫事傳道的道士。而近代以來,道醫所指的範圍有所擴大,道醫一詞成為了道家醫學或者道教醫學的一種稱謂,被認為是中華傳統醫學中的一個重大流派。


    關於道教醫學的解釋,在不同的著作中有不同的記載。《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記載說,“道教醫學是道教為追求長生成仙,繼承和汲取中國中醫學的成果,在內修外養的過程中積累的醫藥學知識和技術。它包括服食、外丹、內丹導引以及帶有巫醫色彩的仙丹靈藥和符咒等,與中國的中醫學既有聯係又有區別,其醫學和藥物學的精華為中國醫學的組成部分。”《中華道教大辭典》“道教醫學”條目的解釋是,“道教醫藥學是在道教文化中發展起來的醫藥學。且道教醫學不僅促進了道教的傳播與發展,而且這種醫術與醫道本身也含有道教修煉的特征,所以說,道教醫學不僅僅是社會醫學,也可以說是一門宗教醫學。”另外,日本學者吉元昭治在其所著的《道教與不老長壽醫學》中稱,“所謂的道教醫學,可以說就是以道教為側麵的中國醫學。這些被看做是道教經典中的主要內容。不過現在,就像道教淹滅在民間信仰(民俗宗教)之中那樣,道教醫學可以在民間醫療或民間信仰中的信仰療法中見到其蹤跡。”從這些對道教醫學的解釋中可以看出,道教醫學與中醫、與民間傳統文化有著深層次的關聯。道教與中國醫學是相互影響、相互紮根的關係。或許,所謂的醫道同源可以對道教醫學作一個合理的闡釋。


    道與醫的濫觴都來自於原始社會的“巫”。遠古時期,人們無法理解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也無法理解夢境這種意識活動,於是便產生了萬物有靈和靈魂神祗的觀念,也就有了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神靈崇拜等一係列原始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動。於是,作為人與神靈交流的中介,“巫”便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巫術也隨之出現。遠古時期的社會中,巫術文化滲透在其生活的方方麵麵,甚至人們以巫術來指引生活。無論是人類的降生和死亡,或是疾病的治療等,都離不開巫術。


    公元前16至11世紀的殷商時期最盛鬼神,生活中凡有重大事件,必須要進行占卜、祭祀,而這些活動都由巫祝來主持。《周易·觀卦彖辭》中就有記載:“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涉教,而天下服矣。”這神道的主持者是巫祝,因此,巫祝不僅能夠參與祭祀娛神等重大活動,而且還可以掌管醫療文教等領域的事務。那個時候還設有巫醫專職負責人們的疾病與健康。


    最早的巫醫不是用針石藥物來治病,而是用“祝由”的方式。“祝由”就是用向天祝告,以及利用符咒的方式來治療疾病。關於巫醫治療的場景,在劉向的《說苑》中有一段生動的描寫。書中寫到巫醫們讓病人躺在草席上,用稻草紮成草狗,麵向北方念念有詞。不多時,病者便可恢複健康。這種治療方法的科學性一直飽受爭議,若認真糾其科學性,也並非無跡可尋。對於當時對自然界萬事萬物都存在敬畏心理的民眾來說,這種方法對患者的心理治愈不可謂無效,其醫療結果還是顯而易見的。


    從道教方麵看,巫祝乃是道教的遠古淵源。《說文》中對“巫”的解釋是,“巫,祝也,能齊肅事神明者,在男曰覡(xi),在女曰巫。”這在道教的儀式與道醫的治療手段方麵可見一斑。另外,道教之“道”便來源於古代的“神道涉教”,道教中的符籙、禁咒等,也是來源於遠古巫術。道教醫學中運用的針灸、祝禁等醫療手段,顯然也是由遠古巫術流傳發展而來。巫祝是神道的主持者,道教中的道醫雖然不如巫祝在原始社會中的地位崇高,但就醫術承襲這一點,道醫是對巫祝醫學領域部分的繼承。由於道醫治療手段的多樣以及身份中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所以道醫常常帶有一定的巫醫以及神仙醫藥等方麵的神秘色彩。故此,道教醫學和道教文化以及民間原始宗教文化是同源之水,都滋潤了中國醫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成長,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曆史財富。


    道醫中的醫、道淵源始終以道為體,以醫為用。道醫收蓄了道家“重人貴生”的教義與修為法,重視人和生命的價值,並將此種觀念與教義注入人的主觀能動性,最終實踐於生活,將“道”與“醫”融合在一起。老子說,“我命在我,不屬天地”,與一般宗教的神靈主宰論不同,道醫立足於現實,關注人的健康與長生,故道醫可將道的虛無與醫的實用圓融一處。


    道醫的溯源是原始的宗教信仰,但是與一般的宗教相比,又多了一些現實的人道情懷,實則難能可貴。中華文化之本源即是“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人修道便向天地法養心、養性、養氣、養神、養生,天人合一而長生。可以說,道醫由道而生,為道而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尋道筆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道樸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道樸子並收藏尋道筆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