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真一笑,負手而立,高吟一曲《得道歌》:
“道難入,道難覓,說之容易誰能得。<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旁門惑世幾千般,得道萬千難選一。近有一等學道者,不肯低頭真可惜。瞞天瞞地更瞞人,未得一時誇了畢。要做神仙故不難,神仙須是神仙質。不是神仙莫亂為,動有陰魔作冤隙。這個事,非小術,全憑德行施陰驚。斷除妄念息貪心,行行步步腳根實。若明本性與心同,方敢與君說端的......”
一陣叩門之聲響起,玄真招唿一聲,一道僮推門而入,施禮之後,道僮便將事情一一稟報。
蓋因此時已至公曆五月中旬,再過數日便是藥王爺孫思邈之誕辰,即道曆四月廿八,藥王山(即五台山)藥王廟欲舉行藥王爺聖誕祝壽法會,廣邀各派道士,一方名醫前去,崇光塔亦是在列。另一事則是崇光塔素有為香客、信士等道眾講經解惑之設,如今香客、信士已至塔內候著。
玄真與李煦寧道:“寧寧,如今可有雜事?”
李煦寧知其意,道:“學校那邊無妨,過幾日可行一趟,倒是老爺子那邊,想來亦是收得消息。”
玄真頷首,隨即道:“今日恰巧遇上,一同來罷。”
李煦寧起了幾分興趣,先前雖知崇光塔素有這講經解惑之設,但卻並未瞧過,今日趕巧,即隨玄真朝二層講經堂行去。
......
講經堂內。
玄真端坐於台上,身前那檀木製三尺講台麵上除一三才杯外便毫無它物,此亦是崇光塔於贛南名氣頗盛緣由之一。不僅玄真如此,塔內其餘高功、都講、乃至常臻、常徵講經解惑亦是如此,主講之時全憑肚裏所盛,一連二時辰不帶艱澀之處。
李煦寧同常臻、常徵二人於講經堂尋了一偏僻處坐下,一瞟那滿座之景象,傳音道:“平日香客、信士皆是如此之數?”
常臻迴道:“卻是如此。但......之後便知曉。”見其賣個關子,李煦寧轉過頭頸,不再詢問。
玄真一掃台下道眾,道:“今日之題為‘煉己存誠,修身養性’。(.無彈窗廣告)煉己者,即煉心也,煉心即養性。煉己功成方可達明心見性之境界,即跨入修真之門檻。養性則須凝神,神凝則性根固、命蒂堅,方為長生久視之根基。誠者,信之根基。修真之道必須以赤誠無雜之恆心,至誠無妄之真意,方能治心。故而以去除妄念,正念立基為要。”
聽得李煦寧暗自點頭,先前於煉己存誠之境便是因執念,靜功久久難入第三層次意境,築基難成。
“是以聖人雖處幽暗,不敢為非;雖居榮祿,不敢為利。度形而衣,量分而食。雖富且貴,不敢恣欲;雖貧且賤,不敢犯非。是以無殘暴,內無疾痛,可不慎之焉。”
玄真話音一落,李煦寧前數個身位的一中年男子舉得右手,顯然是有話要問。得玄真授意後,男子道:“玄真道長,雖然知道此中道理,諸惡莫作,諸善奉行,但能否詳細說說其中厲害,並淺顯易懂。”
常徵嘻笑一聲,傳音道:“煦寧,這便是原因了。老信士與香客是能理解的,但終究僅是其中五六,其餘皆是頭次趕來,或是聽得數次的香客、信士,若是不講解的淺白些,此類之事近乎次次皆有。”李煦寧了然,輕笑一聲,瞅向玄真。
玄真道:“這便涉及到因果承負之說。”
那男子立時問道:“玄真道長,因果論是佛教的吧,道教才論承負,這因果承負有什麽區別?”
玄真道:“此中頗有偏頗,佛教論因果,即從立體的角度將問題說複雜,可稱為微觀方麵。而道教早已便有因果之說,《道德真經》謂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雖其語言極為精簡,但微言大義,契合道祖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之思想精髓。道祖芟繁就簡,言簡意賅,但被世人誤解。”
台前一約莫三十許的漢子道:“玄真道長,如此說來,道生一,道就是因,一就是果。一生二,一就是因,二就是果。如此,道是因,萬物是果。天地萬事萬物均是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物極必反,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
“不錯,”玄真笑道:“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先前那男子再道:“玄真道長,那承負又是什麽意思,與因果相比呢?”
玄真抿口茶,道:“一切因果皆有緣,一切承負皆有緣。因果承負,正是道教根本點之一。說起承負,最常熟悉的便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何為承負?太上言‘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承負可解釋自然和社會上的各種報應現象,即‘承負’是為道教的報應觀。因果則撲朔迷離,常人難斷其有無。
承負作為道教主要報應觀,在於其親民,更加宏觀地展示了報應之可見性和前瞻性。道教崇尚自然,宣揚氣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負、樂生好善。不修道德,三代承負,受人褒貶,難逃世人耳目。‘三代承負’無需等三世,一家之中,三代之內,盛衰窮富,子孫命運,便是家道、家德。這樣,承負的真實,契合道之真,修真之要也。
富貴之家,家道中落,三缺五弊,子孫不肖,富不過三代。窮苦之家,家道中興,富貴榮華,媳賢子孝,亦可以承負觀之。子孫後世不竭,家門萬世榮耀,皆在承負,不修道當修德,積德行善起,自然澤被後世子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
......
話分兩頭,一處峭壁之上,一道人影盤坐其上,安若泰山,行至近處,正是那消失已久的莫愁。
隻見其左手第二指上節,掐日君訣
天心派的符咒法術,以三光為法力的來源。所謂三光即指日、月、星。2天心派的經典之中均重三光之說。鄧有功編撰的《上清天心正法》將《三光正炁》置於卷首,指出法官若能“請三光炁”,即能“漸入仙真”。3路時中則認為凡是嗣“玉堂大教”者即可“與天為徒”,而所謂的“與天為徒”在他看來“非他,三光而已”。4天心派不僅在道法的係統理論上推崇三光之說,而且還通過存思之術,將三光之說落實到了道術的操作層麵上。在天心派的存思之術中,不僅有叩齒、思神、咽液、服炁、念咒,更輔之以密咒和掐訣這些新出的道法形式。比如,在天心派的服“三光正炁”之術的具體操作儀式中,掐訣、誦密咒已經成為定式。路時中認為修道之士應“每日進三光正炁”:
師曰:每日清旦,麵聖,奏香,依法進之極妙。若平坐安定,無以雜慮幹心,靜室則臨目為之。臨目者,閉目不全合也。師曰:左手大指掐中指上節,為日君訣,誦《日君咒》九遍,捧訣當心,鼻中納引日硏一口,存日中有五色來入五髒,即隨硏咽下。次改月君訣,以左手大指掐四指上節,念《月君咒》九遍,捧訣當心,鼻中納引月硏一口,亦有五色來入五髒,即隨硏咽下。次改大指掐定二指甲下之左,謂之天罡訣,念《天罡咒》七遍,以兩手俱築脅下,仰首存大赤天中天罡垂萬丈火光,其細如絲,磔磔有聲,滿口引之,有餘光不盡,遍覆己身,即咽硏藏之丹田。
可以看出,天心派的掐訣、誦密咒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法術係統。所謂掐訣指的是,掐手掌、手指某部位,或者手指之間結合成某些固定的姿態,借此感召鬼神、驅邪伏魔,是道法中的手勢語言。訣的產生與古代的炁禁之術有關。掐訣與閉炁、放炁一同使用,與炁機相關連,所以訣往往也被認為就是“炁竅”。5天心派在行法之中,也往往重視訣的使用。元妙宗的《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中的《掌目訣法圖文》載有詳細的訣目及掐訣之法,並且認為:“訣目者,主於神機而運化”。6該訣法圖文認為日君訣在“左手第二指上節”,在“念《日君咒》,存太陽炁”時使用;月君訣在“第四指上節”,在“念《月君咒》,存太陰取炁”時使用;天罡訣在“第二指甲下”,在“指揮鬼神,取罡炁,押字”時使用。以上路時中之法,也是在服炁之時掐訣、念咒,但是其訣目稍有差異,路時中認為日君訣在“左手大指掐中指上節”,與《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所說在“左手第二指上節”有出入,也許在於師傳的差別。但是,二者之間,掐訣、誦咒、服炁相結合的程序,則是一致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存思、服炁之中,掐訣的重要。
在存思服炁之中,密咒也應當引起注意。以上所引用的路時中的“每日進三光正炁”已經使用了《日君咒》、《月君咒》、《天罡咒》,但是卻沒有明載其具體的內容。
“道難入,道難覓,說之容易誰能得。<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旁門惑世幾千般,得道萬千難選一。近有一等學道者,不肯低頭真可惜。瞞天瞞地更瞞人,未得一時誇了畢。要做神仙故不難,神仙須是神仙質。不是神仙莫亂為,動有陰魔作冤隙。這個事,非小術,全憑德行施陰驚。斷除妄念息貪心,行行步步腳根實。若明本性與心同,方敢與君說端的......”
一陣叩門之聲響起,玄真招唿一聲,一道僮推門而入,施禮之後,道僮便將事情一一稟報。
蓋因此時已至公曆五月中旬,再過數日便是藥王爺孫思邈之誕辰,即道曆四月廿八,藥王山(即五台山)藥王廟欲舉行藥王爺聖誕祝壽法會,廣邀各派道士,一方名醫前去,崇光塔亦是在列。另一事則是崇光塔素有為香客、信士等道眾講經解惑之設,如今香客、信士已至塔內候著。
玄真與李煦寧道:“寧寧,如今可有雜事?”
李煦寧知其意,道:“學校那邊無妨,過幾日可行一趟,倒是老爺子那邊,想來亦是收得消息。”
玄真頷首,隨即道:“今日恰巧遇上,一同來罷。”
李煦寧起了幾分興趣,先前雖知崇光塔素有這講經解惑之設,但卻並未瞧過,今日趕巧,即隨玄真朝二層講經堂行去。
......
講經堂內。
玄真端坐於台上,身前那檀木製三尺講台麵上除一三才杯外便毫無它物,此亦是崇光塔於贛南名氣頗盛緣由之一。不僅玄真如此,塔內其餘高功、都講、乃至常臻、常徵講經解惑亦是如此,主講之時全憑肚裏所盛,一連二時辰不帶艱澀之處。
李煦寧同常臻、常徵二人於講經堂尋了一偏僻處坐下,一瞟那滿座之景象,傳音道:“平日香客、信士皆是如此之數?”
常臻迴道:“卻是如此。但......之後便知曉。”見其賣個關子,李煦寧轉過頭頸,不再詢問。
玄真一掃台下道眾,道:“今日之題為‘煉己存誠,修身養性’。(.無彈窗廣告)煉己者,即煉心也,煉心即養性。煉己功成方可達明心見性之境界,即跨入修真之門檻。養性則須凝神,神凝則性根固、命蒂堅,方為長生久視之根基。誠者,信之根基。修真之道必須以赤誠無雜之恆心,至誠無妄之真意,方能治心。故而以去除妄念,正念立基為要。”
聽得李煦寧暗自點頭,先前於煉己存誠之境便是因執念,靜功久久難入第三層次意境,築基難成。
“是以聖人雖處幽暗,不敢為非;雖居榮祿,不敢為利。度形而衣,量分而食。雖富且貴,不敢恣欲;雖貧且賤,不敢犯非。是以無殘暴,內無疾痛,可不慎之焉。”
玄真話音一落,李煦寧前數個身位的一中年男子舉得右手,顯然是有話要問。得玄真授意後,男子道:“玄真道長,雖然知道此中道理,諸惡莫作,諸善奉行,但能否詳細說說其中厲害,並淺顯易懂。”
常徵嘻笑一聲,傳音道:“煦寧,這便是原因了。老信士與香客是能理解的,但終究僅是其中五六,其餘皆是頭次趕來,或是聽得數次的香客、信士,若是不講解的淺白些,此類之事近乎次次皆有。”李煦寧了然,輕笑一聲,瞅向玄真。
玄真道:“這便涉及到因果承負之說。”
那男子立時問道:“玄真道長,因果論是佛教的吧,道教才論承負,這因果承負有什麽區別?”
玄真道:“此中頗有偏頗,佛教論因果,即從立體的角度將問題說複雜,可稱為微觀方麵。而道教早已便有因果之說,《道德真經》謂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雖其語言極為精簡,但微言大義,契合道祖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之思想精髓。道祖芟繁就簡,言簡意賅,但被世人誤解。”
台前一約莫三十許的漢子道:“玄真道長,如此說來,道生一,道就是因,一就是果。一生二,一就是因,二就是果。如此,道是因,萬物是果。天地萬事萬物均是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物極必反,相互轉化的自然規律。”
“不錯,”玄真笑道:“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先前那男子再道:“玄真道長,那承負又是什麽意思,與因果相比呢?”
玄真抿口茶,道:“一切因果皆有緣,一切承負皆有緣。因果承負,正是道教根本點之一。說起承負,最常熟悉的便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何為承負?太上言‘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承負可解釋自然和社會上的各種報應現象,即‘承負’是為道教的報應觀。因果則撲朔迷離,常人難斷其有無。
承負作為道教主要報應觀,在於其親民,更加宏觀地展示了報應之可見性和前瞻性。道教崇尚自然,宣揚氣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負、樂生好善。不修道德,三代承負,受人褒貶,難逃世人耳目。‘三代承負’無需等三世,一家之中,三代之內,盛衰窮富,子孫命運,便是家道、家德。這樣,承負的真實,契合道之真,修真之要也。
富貴之家,家道中落,三缺五弊,子孫不肖,富不過三代。窮苦之家,家道中興,富貴榮華,媳賢子孝,亦可以承負觀之。子孫後世不竭,家門萬世榮耀,皆在承負,不修道當修德,積德行善起,自然澤被後世子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
......
話分兩頭,一處峭壁之上,一道人影盤坐其上,安若泰山,行至近處,正是那消失已久的莫愁。
隻見其左手第二指上節,掐日君訣
天心派的符咒法術,以三光為法力的來源。所謂三光即指日、月、星。2天心派的經典之中均重三光之說。鄧有功編撰的《上清天心正法》將《三光正炁》置於卷首,指出法官若能“請三光炁”,即能“漸入仙真”。3路時中則認為凡是嗣“玉堂大教”者即可“與天為徒”,而所謂的“與天為徒”在他看來“非他,三光而已”。4天心派不僅在道法的係統理論上推崇三光之說,而且還通過存思之術,將三光之說落實到了道術的操作層麵上。在天心派的存思之術中,不僅有叩齒、思神、咽液、服炁、念咒,更輔之以密咒和掐訣這些新出的道法形式。比如,在天心派的服“三光正炁”之術的具體操作儀式中,掐訣、誦密咒已經成為定式。路時中認為修道之士應“每日進三光正炁”:
師曰:每日清旦,麵聖,奏香,依法進之極妙。若平坐安定,無以雜慮幹心,靜室則臨目為之。臨目者,閉目不全合也。師曰:左手大指掐中指上節,為日君訣,誦《日君咒》九遍,捧訣當心,鼻中納引日硏一口,存日中有五色來入五髒,即隨硏咽下。次改月君訣,以左手大指掐四指上節,念《月君咒》九遍,捧訣當心,鼻中納引月硏一口,亦有五色來入五髒,即隨硏咽下。次改大指掐定二指甲下之左,謂之天罡訣,念《天罡咒》七遍,以兩手俱築脅下,仰首存大赤天中天罡垂萬丈火光,其細如絲,磔磔有聲,滿口引之,有餘光不盡,遍覆己身,即咽硏藏之丹田。
可以看出,天心派的掐訣、誦密咒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法術係統。所謂掐訣指的是,掐手掌、手指某部位,或者手指之間結合成某些固定的姿態,借此感召鬼神、驅邪伏魔,是道法中的手勢語言。訣的產生與古代的炁禁之術有關。掐訣與閉炁、放炁一同使用,與炁機相關連,所以訣往往也被認為就是“炁竅”。5天心派在行法之中,也往往重視訣的使用。元妙宗的《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中的《掌目訣法圖文》載有詳細的訣目及掐訣之法,並且認為:“訣目者,主於神機而運化”。6該訣法圖文認為日君訣在“左手第二指上節”,在“念《日君咒》,存太陽炁”時使用;月君訣在“第四指上節”,在“念《月君咒》,存太陰取炁”時使用;天罡訣在“第二指甲下”,在“指揮鬼神,取罡炁,押字”時使用。以上路時中之法,也是在服炁之時掐訣、念咒,但是其訣目稍有差異,路時中認為日君訣在“左手大指掐中指上節”,與《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所說在“左手第二指上節”有出入,也許在於師傳的差別。但是,二者之間,掐訣、誦咒、服炁相結合的程序,則是一致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存思、服炁之中,掐訣的重要。
在存思服炁之中,密咒也應當引起注意。以上所引用的路時中的“每日進三光正炁”已經使用了《日君咒》、《月君咒》、《天罡咒》,但是卻沒有明載其具體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