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苑玉吉知道的隱秘並不多,確切來說隻有一件不太尋常的事情。
大概從半年前開始,年幼的天子便讓他收集各種信息,基本都是和陸沉有關。
包括軍中將領的生平履曆、新政衙門各級官員的家世背景、陸沉個人的行蹤規律以及承平坊秦王府的大致情況。
寧太後何等智慧,很快就從這些蛛絲馬跡中判斷出天子的意圖。
她無比失望地看著苑玉吉說道:“哀家將內侍省乃至內衛都交到你手中,你就是這樣迴報哀家的信任?”
“撲通”一聲,苑玉吉跪倒在地,顫聲道:“陛下,臣累受先帝和您的信重,豈敢有半分不忠之心?若是奴婢有此念,便叫臣永世沉淪不得超生!”
“住口!”
寧太後皺眉道:“既然你無不忠之心,為何要瞞著哀家做這些事?”
苑玉吉頹然道:“陛下,皇上雖然年幼卻聰慧過人,他說此舉並無他意,隻是想稍微了解朝堂的局勢,以免對外麵的情況兩眼一抹黑。皇上還說不想陛下擔憂,如果臣將此事告知陛下,便是陷皇上於不孝之地。故此,臣不敢不聽從皇上的旨意。”
表麵上來看,他這個理由合乎情理,畢竟天子也是君,現在隻是因為年幼才讓寧太後代為理政。
他身為臣子夾在中間又能如何?
然而寧太後對他太了解,因此在短暫的思忖過後,她神情複雜地說道:“你不是不忠,相反你很忠心,隻不過你的忠心是對先帝和天子。至於哀家,想來這兩年哀家對秦王的不斷讓步讓你失望透頂。你覺得哀家應該調動一切力量和秦王廝殺,哪怕血流成河生靈塗炭,也好過如今這般什麽都不做,眼睜睜看著秦王一點一點掌控權柄,對嗎?”
這一次苑玉吉沒有立刻迴答,反而沉默下去。
寧太後緩緩道:“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將天子卷入這場旋渦,有可能會直接害死他?”
“陛下,先帝駕崩真和秦王無關嗎?”
苑玉吉抬起頭,老淚縱橫。
寧太後眼神一黯,木然道:“是了,哀家險些忘了那些事情。那次你當麵諷刺太皇太後,又對哀家說秦王提前調兵渡江南下是心存反意,這些事情都表明你心中藏著恨意,而且直到現在都沒有消退。你對秦王恨之入骨,同時又對哀家心存怨望,所以才挑唆年幼的天子。”
“不,陛下,臣從未挑唆天子。”
苑玉吉連忙搖頭,道:“臣確實恨秦王不死,但是臣從未想過陷天子於不利,豈敢以言挑唆?”
其實現在說這些還有什麽意義?
不論苑玉吉主動還是被迫,他都辜負了寧太後的信任,因此短暫的沉默之後,寧太後疲憊地說道:“你去內府待一陣子罷,這段時間由呂威暫時代替你的職事。”
苑玉吉也知道這是寧太後從輕發落,否則光是一個蠱惑天子的罪名他就承擔不起。
“謝陛下恩典。”
苑玉吉哽咽著叩首拜謝。
當他拖著蹣跚的步伐退下不久,原本應該在午歇的天子李道明再度來到東暖閣,規規矩矩地行禮後說道:“母後,苑少監隻是囿於我的請求做那些事,還請母後息怒。”
寧太後定定地看著他。
若嵐等人不由自主地緊張起來。
李道明沒有像往常一樣誠惶誠恐,他努力鎮定甚至倔強地和自己的母親對視。
良久,寧太後緩緩道:“哀家對你說過那麽多話,看來你一句都沒有聽進去。”
“母後,兒臣知道您是為兒臣好,但是兒臣不想假裝什麽都不知道,一味躲在集賢殿讀書。”
李道明懇切地說道:“這世上對兒臣最好的人是母後,全心全意不計得失為兒臣考慮的人亦是母後,兒臣自忖不是愚笨之人,豈會忽略母後的良苦用心?但是,兒臣不知道母後想要退到哪一步,屆時天家又能否承受那樣的後果。”
寧太後道:“所以你讓苑玉吉幫你打探消息,然後呢?你還想做什麽?”
李道明垂下眼簾,迴道:“連母後都不能對秦王如何,兒臣又能做什麽呢?母後,兒臣隻是想知道秦王做到哪一步了,隻是不想將來糊裏糊塗地被逼禪位,然後又糊裏糊塗地死了。母後,兒臣不想做一個糊塗鬼,這個要求很過分嗎?”
寧太後無言以對。
李道明又道:“有時候想想,母後和兒臣若是尋常人家的母子,固然不能享有這等天家恩榮,未必是一件壞事。不過兒臣知道這沒得選,從父皇賓天那一刻起,兒臣的命運就已經注定,即便沒有秦王這樣的權臣,也會有皇祖母和三皇叔那樣的人。母後這幾年勞心勞力,兒臣都看在眼裏,隻恨自己不中用,不能幫母後分憂。”
這番話攪得寧太後心中生疼,同時也讓她明白一件事。
她的兒子雖然還很小,但是在這樣一個獨特的環境中成長,他遠比同齡人要想得多。
故此,她放緩語氣問道:“皇兒,你告訴母後,你究竟想做什麽?”
李道明抬起頭迎著母親的凝視,搖頭道:“母後,兒臣真的什麽都沒做,也不打算做什麽,您不要怪責苑少監,那都是兒臣逼他的。”
寧太後勉強一笑,道:“你不必擔心,哀家不會大動幹戈,隻是對苑玉吉略施薄懲而已,讓他明白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好了,你讀了一上午的書,去好生歇歇吧,哀家也要歇息了。”
“是,母後。”
李道明恭敬一禮,然後邁著沉穩的步伐退下。
看著他漸漸有了少年人模樣的背影,寧太後心中百折千迴。
若嵐見寧太後的臉色有些難看,便示意其他幾名女官退下,然後近前寬慰道:“陛下,或許天子真的什麽都沒做。”
“他是在試探哀家。”
寧太後搖搖頭,輕聲道:“現在想來,他應該是故意在哀家麵前露出這個破綻,然後通過哀家對苑玉吉的處置來確定哀家的態度。”
若嵐一怔。
她有些不敢置信,年僅九歲的天子真有這樣的心機?
寧太後忽地笑了笑,這笑容中滿是傷感,道:“他希望哀家能夠孤注一擲解決秦王,但是哀家一直沒有這樣做,所以他不再對哀家抱有期望。從這一點來說,他確實很像他的父皇。當然,也有可能是一些人在旁挑唆,讓他以為殺死秦王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並且過後就能一勞永逸。”
若嵐擔憂地說道:“陛下,那該如何是好?”
寧太後沉默片刻,眼中逐漸泛起決然之意,輕微又堅定地說道:“等陸沉迴京,哀家會見他一次。”
……
傍晚時分,北城祥符坊一座外表普通的民宅內。
一身常服的薛若穀起身迎接走進來的禁軍左衛副指揮使王竑,微笑道:“公度兄,路上沒被人注意吧?”
“子淵兄安心,秦王府那些人縱然不會忽視禁軍,但他們的注意力大都放在沈大帥身上,哪裏會注意我們這些小人物。”
王竑灑然一笑,繼而道:“不過小心駛得萬年船,我特意繞了一圈,確認沿途沒有眼線盯梢。”
薛若穀點頭道:“如此甚好。”
自從陸沉離京之後,很多人心裏都鬆了一大口氣,隻覺頭上濃厚的烏雲暫時消散,但是薛若穀並未大意,他知道這反而是最危險的時候,稍微鬆懈就可能被陸沉的人抓住馬腳。
王竑期盼地問道:“如何?”
“已經定了。”
薛若穀給出一個讓他十分振奮的答案,隨即從懷中取出一塊綢緞,攤平放在桌上。
王竑抬眼望去,隻見抬頭便是“清君側,誅權奸”六個大字,下方已經有十幾個名字,排在最前麵的便是薛若穀的親筆簽名。
他心中熱血湧動,毫不猶豫地提起一旁的筆,薛若穀卻忽地伸手攔住他,然後正色道:“公度兄,秦王勢大鷹犬遍布,我們做的是十死無生的事情,你可要想清楚了。一旦簽下這個名字,便再無後悔的餘地。”
“子淵兄,何故小瞧於我?”
王竑拉開他的手,龍飛鳳舞一般簽上名,笑道:“我記得你上次說過,這世上總有一些人願意做送死的蠢事,隻要心裏覺得值當就好。如今天家有旦夕傾覆之憂,我輩豈能視而不見?就算是死也要死得轟轟烈烈,總好過做一個背主貳臣。”
“好!”
薛若穀將那塊綢緞收起,拱手道:“生死與共。”
王竑還禮,然後有些惋惜地說道:“如果能在秦王離京的這段時間,殺他一個措手不及,或許會有意外之喜。”
薛若穀搖頭道:“秦王慣會請君入甕,他主動離京就是希望有人出手,然後趁機裹挾大義,繼而威逼宮裏的聖人,所以我們一定要忍住,等他迴到京城,慢慢放下戒備的時候再動手,那樣才有比較渺茫的希望。”
王竑歎息一聲,他知道薛若穀說的沒錯,以陸沉現在掌握的權勢和力量,哪怕他真的放鬆警惕,而他們這些人準備得足夠周全,最後成功的希望也非常渺茫。
他按下心中雜亂思緒,輕聲問道:“所以確定在那一天?”
“是。”
薛若穀沉聲道:“十二月二十六,歲末大朝會。”
大概從半年前開始,年幼的天子便讓他收集各種信息,基本都是和陸沉有關。
包括軍中將領的生平履曆、新政衙門各級官員的家世背景、陸沉個人的行蹤規律以及承平坊秦王府的大致情況。
寧太後何等智慧,很快就從這些蛛絲馬跡中判斷出天子的意圖。
她無比失望地看著苑玉吉說道:“哀家將內侍省乃至內衛都交到你手中,你就是這樣迴報哀家的信任?”
“撲通”一聲,苑玉吉跪倒在地,顫聲道:“陛下,臣累受先帝和您的信重,豈敢有半分不忠之心?若是奴婢有此念,便叫臣永世沉淪不得超生!”
“住口!”
寧太後皺眉道:“既然你無不忠之心,為何要瞞著哀家做這些事?”
苑玉吉頹然道:“陛下,皇上雖然年幼卻聰慧過人,他說此舉並無他意,隻是想稍微了解朝堂的局勢,以免對外麵的情況兩眼一抹黑。皇上還說不想陛下擔憂,如果臣將此事告知陛下,便是陷皇上於不孝之地。故此,臣不敢不聽從皇上的旨意。”
表麵上來看,他這個理由合乎情理,畢竟天子也是君,現在隻是因為年幼才讓寧太後代為理政。
他身為臣子夾在中間又能如何?
然而寧太後對他太了解,因此在短暫的思忖過後,她神情複雜地說道:“你不是不忠,相反你很忠心,隻不過你的忠心是對先帝和天子。至於哀家,想來這兩年哀家對秦王的不斷讓步讓你失望透頂。你覺得哀家應該調動一切力量和秦王廝殺,哪怕血流成河生靈塗炭,也好過如今這般什麽都不做,眼睜睜看著秦王一點一點掌控權柄,對嗎?”
這一次苑玉吉沒有立刻迴答,反而沉默下去。
寧太後緩緩道:“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將天子卷入這場旋渦,有可能會直接害死他?”
“陛下,先帝駕崩真和秦王無關嗎?”
苑玉吉抬起頭,老淚縱橫。
寧太後眼神一黯,木然道:“是了,哀家險些忘了那些事情。那次你當麵諷刺太皇太後,又對哀家說秦王提前調兵渡江南下是心存反意,這些事情都表明你心中藏著恨意,而且直到現在都沒有消退。你對秦王恨之入骨,同時又對哀家心存怨望,所以才挑唆年幼的天子。”
“不,陛下,臣從未挑唆天子。”
苑玉吉連忙搖頭,道:“臣確實恨秦王不死,但是臣從未想過陷天子於不利,豈敢以言挑唆?”
其實現在說這些還有什麽意義?
不論苑玉吉主動還是被迫,他都辜負了寧太後的信任,因此短暫的沉默之後,寧太後疲憊地說道:“你去內府待一陣子罷,這段時間由呂威暫時代替你的職事。”
苑玉吉也知道這是寧太後從輕發落,否則光是一個蠱惑天子的罪名他就承擔不起。
“謝陛下恩典。”
苑玉吉哽咽著叩首拜謝。
當他拖著蹣跚的步伐退下不久,原本應該在午歇的天子李道明再度來到東暖閣,規規矩矩地行禮後說道:“母後,苑少監隻是囿於我的請求做那些事,還請母後息怒。”
寧太後定定地看著他。
若嵐等人不由自主地緊張起來。
李道明沒有像往常一樣誠惶誠恐,他努力鎮定甚至倔強地和自己的母親對視。
良久,寧太後緩緩道:“哀家對你說過那麽多話,看來你一句都沒有聽進去。”
“母後,兒臣知道您是為兒臣好,但是兒臣不想假裝什麽都不知道,一味躲在集賢殿讀書。”
李道明懇切地說道:“這世上對兒臣最好的人是母後,全心全意不計得失為兒臣考慮的人亦是母後,兒臣自忖不是愚笨之人,豈會忽略母後的良苦用心?但是,兒臣不知道母後想要退到哪一步,屆時天家又能否承受那樣的後果。”
寧太後道:“所以你讓苑玉吉幫你打探消息,然後呢?你還想做什麽?”
李道明垂下眼簾,迴道:“連母後都不能對秦王如何,兒臣又能做什麽呢?母後,兒臣隻是想知道秦王做到哪一步了,隻是不想將來糊裏糊塗地被逼禪位,然後又糊裏糊塗地死了。母後,兒臣不想做一個糊塗鬼,這個要求很過分嗎?”
寧太後無言以對。
李道明又道:“有時候想想,母後和兒臣若是尋常人家的母子,固然不能享有這等天家恩榮,未必是一件壞事。不過兒臣知道這沒得選,從父皇賓天那一刻起,兒臣的命運就已經注定,即便沒有秦王這樣的權臣,也會有皇祖母和三皇叔那樣的人。母後這幾年勞心勞力,兒臣都看在眼裏,隻恨自己不中用,不能幫母後分憂。”
這番話攪得寧太後心中生疼,同時也讓她明白一件事。
她的兒子雖然還很小,但是在這樣一個獨特的環境中成長,他遠比同齡人要想得多。
故此,她放緩語氣問道:“皇兒,你告訴母後,你究竟想做什麽?”
李道明抬起頭迎著母親的凝視,搖頭道:“母後,兒臣真的什麽都沒做,也不打算做什麽,您不要怪責苑少監,那都是兒臣逼他的。”
寧太後勉強一笑,道:“你不必擔心,哀家不會大動幹戈,隻是對苑玉吉略施薄懲而已,讓他明白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好了,你讀了一上午的書,去好生歇歇吧,哀家也要歇息了。”
“是,母後。”
李道明恭敬一禮,然後邁著沉穩的步伐退下。
看著他漸漸有了少年人模樣的背影,寧太後心中百折千迴。
若嵐見寧太後的臉色有些難看,便示意其他幾名女官退下,然後近前寬慰道:“陛下,或許天子真的什麽都沒做。”
“他是在試探哀家。”
寧太後搖搖頭,輕聲道:“現在想來,他應該是故意在哀家麵前露出這個破綻,然後通過哀家對苑玉吉的處置來確定哀家的態度。”
若嵐一怔。
她有些不敢置信,年僅九歲的天子真有這樣的心機?
寧太後忽地笑了笑,這笑容中滿是傷感,道:“他希望哀家能夠孤注一擲解決秦王,但是哀家一直沒有這樣做,所以他不再對哀家抱有期望。從這一點來說,他確實很像他的父皇。當然,也有可能是一些人在旁挑唆,讓他以為殺死秦王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並且過後就能一勞永逸。”
若嵐擔憂地說道:“陛下,那該如何是好?”
寧太後沉默片刻,眼中逐漸泛起決然之意,輕微又堅定地說道:“等陸沉迴京,哀家會見他一次。”
……
傍晚時分,北城祥符坊一座外表普通的民宅內。
一身常服的薛若穀起身迎接走進來的禁軍左衛副指揮使王竑,微笑道:“公度兄,路上沒被人注意吧?”
“子淵兄安心,秦王府那些人縱然不會忽視禁軍,但他們的注意力大都放在沈大帥身上,哪裏會注意我們這些小人物。”
王竑灑然一笑,繼而道:“不過小心駛得萬年船,我特意繞了一圈,確認沿途沒有眼線盯梢。”
薛若穀點頭道:“如此甚好。”
自從陸沉離京之後,很多人心裏都鬆了一大口氣,隻覺頭上濃厚的烏雲暫時消散,但是薛若穀並未大意,他知道這反而是最危險的時候,稍微鬆懈就可能被陸沉的人抓住馬腳。
王竑期盼地問道:“如何?”
“已經定了。”
薛若穀給出一個讓他十分振奮的答案,隨即從懷中取出一塊綢緞,攤平放在桌上。
王竑抬眼望去,隻見抬頭便是“清君側,誅權奸”六個大字,下方已經有十幾個名字,排在最前麵的便是薛若穀的親筆簽名。
他心中熱血湧動,毫不猶豫地提起一旁的筆,薛若穀卻忽地伸手攔住他,然後正色道:“公度兄,秦王勢大鷹犬遍布,我們做的是十死無生的事情,你可要想清楚了。一旦簽下這個名字,便再無後悔的餘地。”
“子淵兄,何故小瞧於我?”
王竑拉開他的手,龍飛鳳舞一般簽上名,笑道:“我記得你上次說過,這世上總有一些人願意做送死的蠢事,隻要心裏覺得值當就好。如今天家有旦夕傾覆之憂,我輩豈能視而不見?就算是死也要死得轟轟烈烈,總好過做一個背主貳臣。”
“好!”
薛若穀將那塊綢緞收起,拱手道:“生死與共。”
王竑還禮,然後有些惋惜地說道:“如果能在秦王離京的這段時間,殺他一個措手不及,或許會有意外之喜。”
薛若穀搖頭道:“秦王慣會請君入甕,他主動離京就是希望有人出手,然後趁機裹挾大義,繼而威逼宮裏的聖人,所以我們一定要忍住,等他迴到京城,慢慢放下戒備的時候再動手,那樣才有比較渺茫的希望。”
王竑歎息一聲,他知道薛若穀說的沒錯,以陸沉現在掌握的權勢和力量,哪怕他真的放鬆警惕,而他們這些人準備得足夠周全,最後成功的希望也非常渺茫。
他按下心中雜亂思緒,輕聲問道:“所以確定在那一天?”
“是。”
薛若穀沉聲道:“十二月二十六,歲末大朝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