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來,幾點碎瓊,染白了宮闈深處。
一襲身影漫步小徑,緩緩前行。
寧太後身穿豎領月華錦衣,搭配一件縷金彩雲紋紗宮裝繡裙,外罩大紅羽縐白狐狸皮的鶴氅,雍容典雅又不過分素淨。
那張淡妝濃抹總相宜的麵龐上,氤氳著若有若無的悵惘。
還於舊都將近一年,她還是第一次走進這座瓊華園,獨自一人安靜地欣賞在江南不多見的雪景——身後不遠處跟著一群宮人,盡皆眼觀鼻鼻觀心,沒人發出任何不適宜的響聲。
河洛皇宮有將近兩百年的曆史,論占地規模、殿宇規製、布局精巧、形勝雅跡各個方麵都要遠遠勝過永嘉皇宮。
前朝承天、太極、紫宸三大殿自不必多說,後宮除去勤政殿、文德殿等天子理政之處,帝後嬪妃居住的寢宮,還有一大片皇家苑囿,如瓊華園、玉津園、富景園、集芳園等等,亭台樓閣掩映其中,堂軒山水星羅棋布。
這一年來寧太後甚少閑暇,宮裏和朝廷的事情永無止歇,她還要操心年幼天子和兩位太皇太後的各種情況,因此一直沒什麽時間逛一逛這座恢弘巍峨的皇宮。
不過隨著五月份總理新政衙門成立,陸沉以及他麾下的能臣扛起推行新政的重任,不光中書和朝廷各部衙肩上的擔子輕了不少,寧太後也能輕鬆很多。
如此一來,寧太後終於有了一些屬於自己的時間,不再是一睜開眼就要麵對處理不完的政務和看不完的奏章。
但這是她想要的生活嗎?
寧太後無法確定。
她不是戀棧權柄之人,那些年從親王妃到太子妃再到皇後,她從未覬覦過權力,頂多就是在李宗本困擾煩悶的時候,用柔情撫平他眉心的褶皺。後來李適之勾結許太後弑君謀逆,她為了丈夫留下來的皇位和年幼的兒子,不得不坐在那個位置上。
這幾年她盡心竭力顧全大局,麵對陸沉不斷退讓,也曾有過試探和算計。
或許這是上不得台麵的小手段,但是她除了這些小手段還能做什麽?
更何況那些手段並未阻止陸沉的腳步,如今總理新政衙門的地位和權柄一天高過一天,再加上始終被陸沉緊緊握在手中的軍權,她很清楚天家的劣勢已經無法挽迴。
輕輕唿出一口氣,看著眼前凝成白霧,寧太後心裏的疲憊和無力感再度湧來。
眼前靜謐雅致的雪景似乎也失了韻味,她停下腳步,轉身道:“迴去罷。”
若嵐連忙應道:“是,陛下。”
走出瓊華園登上鳳輦,寧太後雙眼微閉,似在沉思。
及至文德殿東暖閣,見到迎上前來行禮的李道明,她才壓下那些惆悵的情緒,溫言道:“今日的功課做完了?”
李道明的身量又長了一些,他還有兩個月便滿九歲,在如今這個人皆早熟的時代,其實已經懂了很多事情,更不必說他身為天子,無論主動還是被動都要明白盡快長大這四個字的含義。
尋常百姓家的孩子這個年紀或許剛剛開蒙,但李道明已經度過了那個階段,如今給他上課的是翰林院那些飽讀詩書的學士,還有薛若穀這種榜眼出身、儲相之選的清貴文臣。
“母後,我已經做完了功課。”
李道明一絲不苟地行禮,唇邊的絨毛顯示出他的真實年齡,一舉一動卻已有了幾分大人的模樣。
寧太後牽著他的手來到榻邊坐下,溫聲道:“雖說讀書在於勤之一字,但你畢竟還小,不可急於一時而熬壞了身體。哀家聽苑玉吉說,你最近每次都要先生們多上一會課,是嗎?”
李道明恭敬地說道:“母後,隻是多上一刻鍾,不礙事的。先生們的講課很精彩,我有時候聽入了迷,所以就懇求先生多講講。我知道母後很辛苦,想多學點能為,將來好幫母後分擔。”
他如此懂事乖巧,寧太後自然感覺很欣慰,暗歎這幾年的辛勞付出沒有白費,誇讚道:“好孩子。”
李道明靦腆一笑,然後帶著幾分好奇問道:“母後,秦王何時能迴京城?”
寧太後左右看看,周遭都是心腹女官,便問道:“怎麽了?”
李道明想了想,緩緩道:“母後,您還相信秦王是大齊的忠臣嗎?”
寧太後默然。
其實在陸沉婉拒她提出的秉政十年之約時,她就知道對方不會放棄權柄,後麵發生的事情也在佐證這個判斷。
一如他在恩科舞弊大案爆發之時所言,他不想也不會成為第二個楊光遠。
片刻過後,寧太後艱難地說道:“皇兒,這世上的事情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秦王確實包攬了朝堂大權,但他做的事情利國利民,這一點沒人可以否認。就拿新政來說,在總理新政衙門成立之前,各項政策的推行磕磕碰碰,兩位宰相並非不盡全力,但他們終究比不上秦王的果斷決然。”
李道明毫不猶豫地說道:“那是因為秦王手握軍權,沒人敢反對他,如果軍權由朝廷掌握,我相信兩位宰相一定能比秦王做得更好。”
“這就是問題所在。”
寧太後不再像以前那樣迴避這些事情,道:“秦王的軍權不是誰施舍給他的,是他戎馬多年親冒矢石,靠著一場又一場勝利在軍中建立起威望,因此那些驕兵悍將才會心甘情願聽從他的號令,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即便哀家下一道諭旨,讓永定侯或者臨江侯去接手某支軍隊,如果沒有秦王點頭,那些將士們依然不會服從他們,說不定還會造成軍中嘩變。”
李道明思索片刻,鼓起勇氣說道:“那如果把將領們都換掉呢?下麵的士卒還會不聽號令嗎?”
寧太後一怔,她端詳著這一刻仿佛有些陌生的兒子,微微蹙眉道:“這是誰教你的法子?”
李道明搖搖頭,老老實實地說道:“母後,沒人會在我跟前說這些事,我隻是覺得母後太累了,成日裏為這些事情煩憂,因此想幫母後想些法子。”
寧太後看了他片刻,暫時按下疑惑說道:“這件事哪有那麽簡單?秦王是總理軍機大臣,任何關於軍中將領的調動都需要得到他的同意。”
李道明低下頭想了一會,苦笑道:“母後,照這樣說來,秦王不是隨時都可以逼我禪位嗎?”
寧太後心中一緊,下意識地抓緊他的手,喃喃道:“不會,他不會這樣做的。”
李道明不解地看著自己的母親,納悶道:“母後,他為何不會這樣做?”
“因為——”
寧太後想說陸沉心懷忠義、一直記著高宗皇帝對他的提攜之恩,想說天家並無過錯、大義名分仍然在手,想說大局最重、如今朝廷上下一心推動新政的局麵來之不易,也想說朝中忠於天家的大臣不在少數、陸沉應該不敢輕舉妄動。
但她最終什麽都沒有說出口。
因為一個很簡單的道理,陸沉需要的隻是時間而已。
等到新政收效顯著那一天,陸沉已經控製住整個朝堂,屆時無論他想做什麽都可以,哪怕他真的不想,也會有很多人推著他往前走,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見母親陷入沉默之中,李道明直白地問道:“母後,天家真的要坐以待斃嗎?”
寧太後看見他眼眸中的惶然,一時間隻覺心如刀割。
皇權更替哪有溫情可言,真到了不忍言那一天,她不覺得陸沉會允許她的兒子活下去,畢竟隻要李道明還活著,總會有人想利用這杆大旗做些事情,不論他出於公心還是私心。
寧太後用極大的毅力強迫自己冷靜下來,輕聲道:“皇兒,哀家知道你很懂事,但……但是很多事情並非你想象的那麽簡單,更不可一時衝動就倉促決定。你要相信母後,無論如何都會保護你平安長大,除此之外,旁的事情你莫要多想,好生跟著先生們讀書習文,聽見了嗎?”
李道明垂首道:“是,母後。”
在他低頭那一刻,眼中泛起清晰的失望之色。
他以為自己隱藏得很好,卻不知道這些反應被寧太後盡收眼底。
終究隻是一個將將九歲的孩子。
李道明退下之後,寧太後靠在榻上,陷入長久的沉思。
她知道自己的兒子早慧,因此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將來能夠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帝王,但是即便她盡一切可能為他隔開風雨,年幼的天子還是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麵的影響。
迴想著方才母子談心的每一個細節,以及李道明最後時刻眼中的失望,寧太後忽地坐起身來。
若嵐連忙上前道:“陛下,可有吩咐?”
寧太後淡淡道:“叫苑玉吉過來。”
若嵐領命而去。
約莫半炷香過後,內侍省少監苑玉吉匆匆忙忙趕來文德殿東暖閣,一眼便注意到除了幾名很受寧太後信任的女官,其他宮人皆已退下。
不知出了什麽事情,苑玉吉躬身行禮道:“參見陛下。”
“苑玉吉。”
寧太後清冷的語調讓苑玉吉心中一凜。
他小心翼翼地抬起頭,看見的是寧太後那雙冷峻的眼眸。
“哀家要聽實話,天子這段時間究竟做了什麽事。”
寧太後沉聲道:“你可以不說,念在你這麽多年對先帝忠心耿耿的份上,哀家不殺你,迴家養老罷。”
“陛下恕罪。”
苑玉吉很清楚這位貴人說得出做得到,因此為難地說道:“臣不知陛下指的是哪些事。”
寧太後搖了搖頭,略顯不耐地說道:“你下去罷。”
“臣說,臣什麽都說。”
苑玉吉終於亂了分寸,如果寧太後肯聽他的辯解,那麽還有轉圜的餘地,問題是對方根本不給他這個機會。
如果要被攆出皇宮,那他還怎麽做事?
聽著苑玉吉的陳述,寧太後眉尖緊蹙,神色越來越凝重。
一襲身影漫步小徑,緩緩前行。
寧太後身穿豎領月華錦衣,搭配一件縷金彩雲紋紗宮裝繡裙,外罩大紅羽縐白狐狸皮的鶴氅,雍容典雅又不過分素淨。
那張淡妝濃抹總相宜的麵龐上,氤氳著若有若無的悵惘。
還於舊都將近一年,她還是第一次走進這座瓊華園,獨自一人安靜地欣賞在江南不多見的雪景——身後不遠處跟著一群宮人,盡皆眼觀鼻鼻觀心,沒人發出任何不適宜的響聲。
河洛皇宮有將近兩百年的曆史,論占地規模、殿宇規製、布局精巧、形勝雅跡各個方麵都要遠遠勝過永嘉皇宮。
前朝承天、太極、紫宸三大殿自不必多說,後宮除去勤政殿、文德殿等天子理政之處,帝後嬪妃居住的寢宮,還有一大片皇家苑囿,如瓊華園、玉津園、富景園、集芳園等等,亭台樓閣掩映其中,堂軒山水星羅棋布。
這一年來寧太後甚少閑暇,宮裏和朝廷的事情永無止歇,她還要操心年幼天子和兩位太皇太後的各種情況,因此一直沒什麽時間逛一逛這座恢弘巍峨的皇宮。
不過隨著五月份總理新政衙門成立,陸沉以及他麾下的能臣扛起推行新政的重任,不光中書和朝廷各部衙肩上的擔子輕了不少,寧太後也能輕鬆很多。
如此一來,寧太後終於有了一些屬於自己的時間,不再是一睜開眼就要麵對處理不完的政務和看不完的奏章。
但這是她想要的生活嗎?
寧太後無法確定。
她不是戀棧權柄之人,那些年從親王妃到太子妃再到皇後,她從未覬覦過權力,頂多就是在李宗本困擾煩悶的時候,用柔情撫平他眉心的褶皺。後來李適之勾結許太後弑君謀逆,她為了丈夫留下來的皇位和年幼的兒子,不得不坐在那個位置上。
這幾年她盡心竭力顧全大局,麵對陸沉不斷退讓,也曾有過試探和算計。
或許這是上不得台麵的小手段,但是她除了這些小手段還能做什麽?
更何況那些手段並未阻止陸沉的腳步,如今總理新政衙門的地位和權柄一天高過一天,再加上始終被陸沉緊緊握在手中的軍權,她很清楚天家的劣勢已經無法挽迴。
輕輕唿出一口氣,看著眼前凝成白霧,寧太後心裏的疲憊和無力感再度湧來。
眼前靜謐雅致的雪景似乎也失了韻味,她停下腳步,轉身道:“迴去罷。”
若嵐連忙應道:“是,陛下。”
走出瓊華園登上鳳輦,寧太後雙眼微閉,似在沉思。
及至文德殿東暖閣,見到迎上前來行禮的李道明,她才壓下那些惆悵的情緒,溫言道:“今日的功課做完了?”
李道明的身量又長了一些,他還有兩個月便滿九歲,在如今這個人皆早熟的時代,其實已經懂了很多事情,更不必說他身為天子,無論主動還是被動都要明白盡快長大這四個字的含義。
尋常百姓家的孩子這個年紀或許剛剛開蒙,但李道明已經度過了那個階段,如今給他上課的是翰林院那些飽讀詩書的學士,還有薛若穀這種榜眼出身、儲相之選的清貴文臣。
“母後,我已經做完了功課。”
李道明一絲不苟地行禮,唇邊的絨毛顯示出他的真實年齡,一舉一動卻已有了幾分大人的模樣。
寧太後牽著他的手來到榻邊坐下,溫聲道:“雖說讀書在於勤之一字,但你畢竟還小,不可急於一時而熬壞了身體。哀家聽苑玉吉說,你最近每次都要先生們多上一會課,是嗎?”
李道明恭敬地說道:“母後,隻是多上一刻鍾,不礙事的。先生們的講課很精彩,我有時候聽入了迷,所以就懇求先生多講講。我知道母後很辛苦,想多學點能為,將來好幫母後分擔。”
他如此懂事乖巧,寧太後自然感覺很欣慰,暗歎這幾年的辛勞付出沒有白費,誇讚道:“好孩子。”
李道明靦腆一笑,然後帶著幾分好奇問道:“母後,秦王何時能迴京城?”
寧太後左右看看,周遭都是心腹女官,便問道:“怎麽了?”
李道明想了想,緩緩道:“母後,您還相信秦王是大齊的忠臣嗎?”
寧太後默然。
其實在陸沉婉拒她提出的秉政十年之約時,她就知道對方不會放棄權柄,後麵發生的事情也在佐證這個判斷。
一如他在恩科舞弊大案爆發之時所言,他不想也不會成為第二個楊光遠。
片刻過後,寧太後艱難地說道:“皇兒,這世上的事情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秦王確實包攬了朝堂大權,但他做的事情利國利民,這一點沒人可以否認。就拿新政來說,在總理新政衙門成立之前,各項政策的推行磕磕碰碰,兩位宰相並非不盡全力,但他們終究比不上秦王的果斷決然。”
李道明毫不猶豫地說道:“那是因為秦王手握軍權,沒人敢反對他,如果軍權由朝廷掌握,我相信兩位宰相一定能比秦王做得更好。”
“這就是問題所在。”
寧太後不再像以前那樣迴避這些事情,道:“秦王的軍權不是誰施舍給他的,是他戎馬多年親冒矢石,靠著一場又一場勝利在軍中建立起威望,因此那些驕兵悍將才會心甘情願聽從他的號令,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即便哀家下一道諭旨,讓永定侯或者臨江侯去接手某支軍隊,如果沒有秦王點頭,那些將士們依然不會服從他們,說不定還會造成軍中嘩變。”
李道明思索片刻,鼓起勇氣說道:“那如果把將領們都換掉呢?下麵的士卒還會不聽號令嗎?”
寧太後一怔,她端詳著這一刻仿佛有些陌生的兒子,微微蹙眉道:“這是誰教你的法子?”
李道明搖搖頭,老老實實地說道:“母後,沒人會在我跟前說這些事,我隻是覺得母後太累了,成日裏為這些事情煩憂,因此想幫母後想些法子。”
寧太後看了他片刻,暫時按下疑惑說道:“這件事哪有那麽簡單?秦王是總理軍機大臣,任何關於軍中將領的調動都需要得到他的同意。”
李道明低下頭想了一會,苦笑道:“母後,照這樣說來,秦王不是隨時都可以逼我禪位嗎?”
寧太後心中一緊,下意識地抓緊他的手,喃喃道:“不會,他不會這樣做的。”
李道明不解地看著自己的母親,納悶道:“母後,他為何不會這樣做?”
“因為——”
寧太後想說陸沉心懷忠義、一直記著高宗皇帝對他的提攜之恩,想說天家並無過錯、大義名分仍然在手,想說大局最重、如今朝廷上下一心推動新政的局麵來之不易,也想說朝中忠於天家的大臣不在少數、陸沉應該不敢輕舉妄動。
但她最終什麽都沒有說出口。
因為一個很簡單的道理,陸沉需要的隻是時間而已。
等到新政收效顯著那一天,陸沉已經控製住整個朝堂,屆時無論他想做什麽都可以,哪怕他真的不想,也會有很多人推著他往前走,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見母親陷入沉默之中,李道明直白地問道:“母後,天家真的要坐以待斃嗎?”
寧太後看見他眼眸中的惶然,一時間隻覺心如刀割。
皇權更替哪有溫情可言,真到了不忍言那一天,她不覺得陸沉會允許她的兒子活下去,畢竟隻要李道明還活著,總會有人想利用這杆大旗做些事情,不論他出於公心還是私心。
寧太後用極大的毅力強迫自己冷靜下來,輕聲道:“皇兒,哀家知道你很懂事,但……但是很多事情並非你想象的那麽簡單,更不可一時衝動就倉促決定。你要相信母後,無論如何都會保護你平安長大,除此之外,旁的事情你莫要多想,好生跟著先生們讀書習文,聽見了嗎?”
李道明垂首道:“是,母後。”
在他低頭那一刻,眼中泛起清晰的失望之色。
他以為自己隱藏得很好,卻不知道這些反應被寧太後盡收眼底。
終究隻是一個將將九歲的孩子。
李道明退下之後,寧太後靠在榻上,陷入長久的沉思。
她知道自己的兒子早慧,因此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將來能夠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帝王,但是即便她盡一切可能為他隔開風雨,年幼的天子還是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麵的影響。
迴想著方才母子談心的每一個細節,以及李道明最後時刻眼中的失望,寧太後忽地坐起身來。
若嵐連忙上前道:“陛下,可有吩咐?”
寧太後淡淡道:“叫苑玉吉過來。”
若嵐領命而去。
約莫半炷香過後,內侍省少監苑玉吉匆匆忙忙趕來文德殿東暖閣,一眼便注意到除了幾名很受寧太後信任的女官,其他宮人皆已退下。
不知出了什麽事情,苑玉吉躬身行禮道:“參見陛下。”
“苑玉吉。”
寧太後清冷的語調讓苑玉吉心中一凜。
他小心翼翼地抬起頭,看見的是寧太後那雙冷峻的眼眸。
“哀家要聽實話,天子這段時間究竟做了什麽事。”
寧太後沉聲道:“你可以不說,念在你這麽多年對先帝忠心耿耿的份上,哀家不殺你,迴家養老罷。”
“陛下恕罪。”
苑玉吉很清楚這位貴人說得出做得到,因此為難地說道:“臣不知陛下指的是哪些事。”
寧太後搖了搖頭,略顯不耐地說道:“你下去罷。”
“臣說,臣什麽都說。”
苑玉吉終於亂了分寸,如果寧太後肯聽他的辯解,那麽還有轉圜的餘地,問題是對方根本不給他這個機會。
如果要被攆出皇宮,那他還怎麽做事?
聽著苑玉吉的陳述,寧太後眉尖緊蹙,神色越來越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