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以一國之力開關迎戰, 擊敗楚、趙、魏、韓、燕五路聯軍, 嚇退遠征途中的齊國技擊之士。隨後, 秦軍一路追趕撕咬, 在修魚逼魏趙韓三國決戰,斬首八萬餘人, 咬得合縱聯盟鮮血淋漓。為結束戰爭, 韓國送太子為質,魏國請和。


    後來秦鬱才聽石狐子說,那是一場多麽驚心動魄的博弈, 死生懸於一線之間。


    此刻,馬蹄颯遝, 疾風撲麵,秦國的騎兵馳騁而過,似巨浪將原野吞入腹中。


    界碑震得歪斜, 修武二字蒙塵。


    漫天呐喊, 地動山搖。


    “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


    “豈曰無衣!”


    “與子同澤!”


    魏將大驚失色, 匆匆集合改令。


    “箭樓放箭!”


    “擺鹿角!”


    “長兵出擊!”


    “短兵預備!”


    魏國中軍大旗淩亂地揮動著, 畢方軍士尚來不及列隊, 便被秦國輕騎兵衝散。


    秦人騎在馬背上, 不加馬鞍, 不踩腳蹬,全憑雙腿駕馭方向;秦人無畏,一手執弩機, 一手握長矛,左肩背長劍,右肩扛箭筒;秦軍一人便可當三個兵種。


    “三百步!”秦人道。


    “三百步!”魏人道。


    兩邊的箭矢交錯飛過。


    眨眼間,畢方大營哀嚎遍地,可,箭樓射出的箭矢連秦軍的前鋒都碰不到。


    秦人的弩機用生牛皮弦,弦震動時發出的嘯音都要高出幾階,令人聞之膽寒。


    唿!唿!


    二百五十步,秦矢能穿甲而出。


    “放箭!”魏將吼道。


    魏弩的射程才勉強能夠著。


    秦騎靈活,繞開魏軍鹿角,已過武庫。


    “青狐!”秦鬱道。


    “先生小心!”


    石狐子馭著紅鬃,腳踩弩機拉動弓弦,扳機一扣,射死秦鬱身後舉劍的士兵。


    兩千銳士迅速包圍去,把參與論劍的諸國鑄劍師護在中心,與魏國軍隊隔離。


    “衝過箭樓!攻中軍大營!”


    石狐子換背弩機,拔出長劍。


    三千銳士拔劍。


    “砍旗!”


    得知論劍的消息之後,石狐子問公孫家族借得二曲的五千輕騎,以繞襲武庫為由,晝夜兼程穿出函穀,避關隘,借著隱蔽的山道奔來寧邑,僅僅隻用七日。


    即使旅賁也沒有過這樣的速度。


    卻是看見渾身染血的姒妤之時,石狐子才發覺,他遲到了,他遲到得太久了。


    他不能再遲一刻。


    兵貴神速,寧邑畢竟是魏國的領地,他們拖延得越久,遇到的阻力將會越大。


    秦騎兵攻入畢方中軍,似一支鋼鐵的楔子插入鬆軟的木塊,立刻撕開口子。


    長兵相接,魏人從盾後出戟勾啄,秦人的矛卻更勝一籌,精細鍛造的矛頭收放自如,直直插入豎刺與橫刃之間,隻消一撬,便撬斷了魏國長戟的焊接關節。


    “什麽?!”畢方主將的那隻捏著令牌的手在發抖,“短兵!上劍!上劍!”


    他們還有最後的武器——斬風


    “斬風!”


    聽到這兩個字,五千餘名畢方軍士再度振奮,他們站穩陣腳,亮出斬風劍。


    一次正麵交鋒即將來臨。


    “此劍不善,當心。”秦鬱暗道。


    高台之上,雀門人已被秦國銳士綁成一串兒。尹昭被義悠用匕首挾製在座位。


    “沒有用。”尹昭啞然笑道,“斬風克製鋼鐵,是專為對付應龍工藝設計的。”


    “你怕是忘記了魏國是如何失去河西的。”秦鬱道,“那時秦人隻有渾鑄劍。”


    尹昭閉眼不答。


    “這,這這樣的氣勢,誰,誰能擋得住,當真野蠻。”田戊梁嚇得尿了褲子。


    從此望去,濕潤的田野之上,玄青秦軍如劍,正紅魏軍似盾,碰撞一觸即發。


    “短兵相接!”


    畢方旗舞動。


    魏將道:“斬風!”


    三千斬風揮動,場中有磁鳴。


    正是這個時候,衝在秦軍最前麵的那一匹紅鬃揚起前蹄,發出一聲嘶鳴。


    “火攻!”石狐子道。


    秦人手中的長劍是嶄新的型號,劍鋒至劍刃兩邊鑿刻有血槽,槽中封著油脂。


    石狐子迴國三月,對應龍工藝進行了從模範至淬火的改變,變得讓中原陌生。


    石狐子手腕一轉,劍鋒從油料尚未燃盡的箭鏃上晃過,霎時,火焰流竄劍身。


    三千銳士長劍皆披火。


    原野鎏金。


    魏將的瞳孔急劇收縮。


    那是一隻背插雙翅,渾身浴火的飛龍,龍睜開巨眼,朝寧邑噴吐赤紅的氣浪。


    短兵相接!


    天地染丹紅!


    兩邊的劍器在戰場之上相遇。


    怎料那應龍長劍,以春雨為淬水,以戰火為熔爐,竟時時刻刻處於低溫淬透之中。與之相碰的刃器,三寸之內將受侵染,交刃之時,眨眼之間便將燙傷折損。


    劍記冷暖,斬風吃不住應龍。


    秦劍兇猛挺進,直取畢方中軍大營。


    應龍所刺之處,濃稠的血水從油脂融化之後露出的血槽中流出,再無阻力。


    這是一把殺人的劍。


    畢方軍士四散而逃,斬風灰飛煙滅。


    “鳴金!”


    此刻,寧邑烽火直冒,在門樓觀望半日的寧懷敲響金令,哪怕隻有八百餘人聽見聲音及時撤迴,他也毫不遲疑地關閉了城門,徒留畢方軍營接受應龍的懲戒。


    畢方旗在烈焰之中傾倒。


    巨大的影子被石狐子踩在腳下。


    夕陽熔金,應龍巨大的軀體盤旋西郊,漸次收緊,秦軍俘魏人三千餘,不殺。


    清明雨止。


    ※※※※


    石狐子手執應龍劍,一步一步登台,繞著方形的藻席走了一圈,抬頭看劍旗。


    正紅、赤紅、紅青、青綠、藍青、紫金,六國之色昭然,唯獨沒有秦的玄色。


    “可憐雀門隻這點氣度,六國論劍,獨不請我。”石狐子的唇角抽動了一下。


    左千、趙悝點頭示意;邱子叔怔然;百裏登、田戊梁低垂腦袋,不敢看人。


    “先生。”石狐子來到秦鬱麵前。


    應龍的火焰剛熄滅,滾燙的劍刃迎著春雨,還在冒出一絲一絲紅白相間的氣。


    姒妤的身體卻已僵硬。


    那張麵龐依然素淨,是那種,在炎炎夏日會讓人想伸手貼上去冰敷的素淨。


    “姒大哥他……”石狐子眼眶通紅,卻剛開口就啞了嗓子,“他怎麽就……”


    秦鬱見能碰著人了,連忙奪過石狐子的劍,看他的手掌。手掌並沒有傷痕,秦鬱檢查劍器才發現其中的巧妙,原來石狐子把應龍改造之後,在劍格與劍身的焊接處留下一層空氣,因如此,劍身的溫度才不至於傳到劍莖,燙傷握劍的人。


    良久,秦鬱把劍還給石狐子。


    “青狐,姒郎有朏朏為伴。”


    石狐子道:“誰?”


    秦鬱道:“青狐。”


    石狐子咬了咬牙。


    “誰?!”


    眾人看向麵東之位。


    尹昭、何時、杜子彬、賀訣以及雀門各宮的工師的影子被夕陽投射得很長。


    “是我!”


    突然,賀訣掙紮著跪了出來:“姒相師是我所殺!解開繩索!我與你論劍!”


    石狐子道:“你不配。”


    劍光從天而降。劍鋒由賀訣大張的口腔插入,血漿從血槽噴射,一劍,到底。


    “你們呢?”石狐子拔出劍,拖地五尺,用劍弧一一抬起何時和杜子彬的頭。


    “讓我替他死!他從小受過太多苦,是我逼他上道的!”何時爬到杜子彬身前,深衣磨破,露出一片消瘦的胸膛,“新鄭之局,是我一人設計的!是我!”


    “很自豪麽!”


    石狐子一劍刺入杜子彬的胸膛。


    “不!!!”何時道。


    “誰活到如今沒有吃過一點苦!?”石狐子道,“偏偏是你要走這麽一條道!”


    何時眼前一黑。


    劍鋒從他的眼睛刺入,顱後穿出。


    石狐子雙手摁住劍柄,深吸一口氣,甩去指尖的血珠,緩緩走到尹昭的麵前。


    “殺吧。”尹昭笑道,“我不是輸給他,而是輸給你。你年輕,我不丟臉。”


    石狐子道:“好。”


    “離開洛邑!施桃氏之術於萬民!”應龍亮刃的一瞬間,尹昭衝著秦鬱喊道,“師弟!這就是先生清醒時對我說過的最後一句話!隻有你我相爭,才有此望!”


    秦鬱的眸中劃過一道波瀾,卻立刻恢複了安寧:“那,我們也算是盡力而為。”


    應龍落刃,血染白發。


    石狐子橫劍封了尹昭的喉。


    山林飛鳥,日落西山。


    “還有你,你們……”


    石狐子轉過身。


    夕顫了一下。雀門諸宮的十餘著名工師跪伏在地,全身瑟瑟發抖,不敢抬頭。


    石狐子歪頭,看著夕的眼睛,笑了笑道:“我不殺你們,甚至,我願請你們入我門下,為應龍添磚加瓦,但,從今往後天下隻有一個桃氏,桃氏的規矩唯有六卷律令,我秦國率先遵從,你們必須效法,不得逾越,這些,你們抄一百遍。”


    夕嘴唇發抖。


    “清楚沒有?!”石狐子道,“若要叛道,自己廢去雙手,莫再入桃氏之門!”


    “是!”眾工師道。


    ※※※※


    石狐子把劍器悉數收繳,以換取俘虜為條件,說服寧懷迎秦軍入駐,駐紮至秦國宣布接受魏國的請和要求為止。彼時,桃氏親眷一律平安,俘虜白衣釋放。


    “諸位工師遠道而來,受驚了。”石狐子站在西座之前,擋住尹昭的屍體,對六國鑄劍師深深鞠了一躬,“今日,應龍實屬不得已而為之,望你們寬容。”


    “小子。”


    石狐子抬起頭,見左千站在麵前。


    “今日論劍,即使你不來,秦先生也是贏。”左千道,“別以為你有多能。”


    石狐子頓了頓。


    “是,先生從未敗績。”


    “別的事,左某不管。”


    左千與秦鬱別過,乘舟而去。


    ※※※※


    天空中浮出一輪淺月。


    “先生。”石狐子道,“讓大家都先迴城中休息吧,安葬之事,我來負責。”


    秦鬱點了點頭。


    木輪轉動。


    吱呀,兩圈又半。


    秦鬱思考著,忽然追問道:“青狐,七日出函穀,避繞關隘,你向誰借的道?”


    石狐子止步。


    清冷月輝之下,各國的劍旗紛紛從高台撤去,如七彩的河在他們的身旁流淌。


    石狐子脫下皮甲,從濕透的衣襟之中取出一個繡袋,係繩解開,流出紅光。


    他本來想私下與秦鬱提這件事,但,既然秦鬱當眾問,他就必須按事實說。


    石狐子取出扳指,呈在掌中。


    “先生。”


    秦鬱怔著。


    那枚紅晶通透燦爛,似把光陰藏在了其中,永遠地,在方寸之間徜徉奔湧。


    那是他的玉夔。


    “先生。”石狐子在秦鬱的麵前跪下,拜三迴,立直之後,扯了片衣布擦手。他的氣息微喘,胸膛也顫,卻是平穩地執起秦鬱的手,把玉夔戴入秦鬱的拇指。


    經洛邑時,石狐子在王畿城前看到三個係著紅綢的竹飛子,因此,他與翟無有見了一麵。翟無有告訴他,經寧邑一案,桃氏所作所為皆在巨子眼中,於墨家的傳承而言,秦製確實比魏製更適合,於是,他們將不再追究桃氏使用惡金之事,且願意助秦鬱誅殺雀門。石狐子拿到玉夔,不敢置信。翟無有便把秦鬱的三年之約告訴了他。石狐子方才知道,秦鬱隻求千秋功成,本就沒有打算要活過三年。


    “青狐。”


    秦鬱看著那枚紅晶,心情再不能平複,他知道自從石狐子領悟火攻之計,便已征服應龍,超越自己,可即便這樣,石狐子依然把至高無上的玉夔還給了自己。


    “原來是無有兄借道於你。”秦鬱輕歎,收手的一瞬間,又被石狐子緊拉住。


    “應我一件事,先生。”


    “怎麽。”秦鬱道。


    “等我。”石狐子道,“我願日日為你梳頭束發,乘舟與你遊於九天之上。”


    秦鬱莞爾。


    “青狐也應我一事。”


    石狐子道:“先生說。”


    秦鬱望向東麵四十九把架在虎爪中的青龍白口劍,平和道:“你把她斬了。”


    石狐子道:“不。”


    秦鬱道:“你的技術已超越我,不必謙讓,你斬我的劍,我傳玉夔於你。”


    石狐子彎起眼睛,把雙手疊在秦鬱的手上,攏了一攏:“來日,好不好。”


    秦鬱緩緩點頭。


    月渡,無痕。


    ※※※※


    七日後,秦鬱按伯爵禮為姒妤舉辦喪葬,征求六丫的意思,在寧邑下葬立碑。


    碑為白玉,無文。


    秦鬱為姒妤的遺腹子起名為,矜。


    矜者無刃,不可殺傷,守仁義。


    自此,一代梟首尹氏雀門隕落,中原桃氏歸大統,弟子戒律清明,出入有度。


    天下縱橫之局暫告段落,秦國把矛頭轉向巴蜀,中原各國進入短時期的和平。


    桃氏各路弟子皆任重道遠。


    魏國,佩蘭、竹茹繼姒妤之任,發平安信於各地,大梁、朝歌、酸棗、昊陽……因申俞及時傳出名單,劫難中存活的工師共兩千有餘,從此,寧邑之製普及全國。


    韓國新鄭,寧嬰與雲姬聯手經營商會,挽迴殘局,之後,雲姬歸隱,雲遊天下而去。寧嬰遵其指點,在鄭老先生的草廬中尋得禺強。既得禺強,寧嬰心願已了,遂把產業交於下手,一人迴到楚國郢都開了冶坊,接采蘋與季兒同住。不久,石狐子差澹送來一個木箱子,便是趙宮門外的那抔泥土。寧嬰遂知曉浣舒之事,也再無故園之念,隻把泥土混入自家庭院,種出十幾株香草,自此,安居樂業。


    公子長容府中,毐與舊主重逢。長容因已掌權不必再畏縮,便讓毐摘下了麵具,原來二人相貌極其相似,竟如鏡中你我難以分辨,故而多年以來但逢險惡之事,毐就做替身,替長容出麵辦事,直至如今,毐不必再涉險,終於能專心侍劍。


    楚國雲夢澤,甘棠與文又得一女,名為仙草,他們的生活與世隔絕,專為江湖義士熔煉劍器,隻有一個固定的活動,便是每年都要去鄂城龍泉劍池參與論劍。


    趙國,趙悝迴到邯鄲之後,把衛邑坊從北城擴張至東、西二城,產鐵劍特貢王宮。趙王卻謙遜,自認資質不配,仍需磨礪,故令國民不許稱其為王。趙悝在銘文時僭越,稍稍吃過一次教訓,最終還是讓荊如風爭去半條街,雙方此消彼長。


    秦國,敏與荀三在漢中再次聚首,以各自工程競技,為秦軍征戰巴蜀做準備。


    ※※※※


    石狐子還兵於公孫邈,暫辭公冉秋,陪秦鬱去齊魯之地遊曆,看各地的風情。


    臨淄盛景令人感佩,凡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銚,鐵製農具完全普及,兼有六片冶區,青銅器、鋼鐵器品目不盡其數,極致繁榮,在一處冶署中,師徒二人甚至看見四千人同時為一口鍾而做工的場景,銘文七十二字,依然寫不下眾家。


    至魯國,登泰山。


    道路崎嶇陡峭,石狐子親自背著秦鬱一步一步地爬上頂峰,花去三天三夜。


    卯初,雲海日出。


    秦鬱望著西邊,隻道芸芸眾生苦,而自己的家在哪裏,他已經全然不記得了。


    石狐子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


    “先生,來日我領應龍子弟,必探索攻堅之道於臨淄,而後,立碑於曲阜。”


    一切安定之後,秦鬱決定迴洛邑。


    洛邑神社仍由桃氏鎮守。


    可是,自從鹿宴禍起,燭子三弟子離開之後,這裏久無人煙,已是荒草萋萋。


    秦鬱找人來打掃,領石狐子走過那棵參天的老榆樹,而後,去燭子碑前祭拜。


    高堂唯師徒二人。


    秦鬱手執律管,吹過一曲黃鍾宮調,把跟隨自己一生的青龍古劍放在劍架。


    石狐子拜過,雙手舉起應龍。


    “勉之!勉之!”


    刃下,榆木蕭蕭落葉。


    青龍斷,應龍生。


    周慎靚王五年,秦鬱傳玉夔扳指於其嫡傳弟子石狐,退掌門之位,歸隱人間。


    作者有話要說:補充資料


    柏楊白話版《資治通鑒》公元前三一八年:楚王國(首都郢都〔湖北省江陵縣〕)、趙國(首府邯鄲〔河北省邯鄲市〕)、魏王國(首都大梁〔河南省開封市〕)、韓王國(首都新鄭〔河南省新鄭縣〕)、燕王國(首都薊城〔北京市〕),聯合攻擊秦王國,大軍抵達函穀關。秦軍開關迎戰,五國聯軍敗退。(各國在不斷受挫之後醒悟,重提蘇秦倡議,但由楚王羋槐擔任盟約長,集結趙、魏、韓、燕、齊,共同攻擊秦王國。齊王國用田文的謀略,答應出兵,卻命遠征軍走得越慢越好。五國聯軍抵達函穀關,並不能同心,各國都要保存實力,誰都不敢、也不願先行攻擊。幾天之後,秦王國守將嬴疾出奇兵切斷楚王國糧道,楚軍陷於饑餓,先行撤退,其他四國也隻好跟著撤退。)


    正文至此就完結了,明天會發一些番外,如果仙女們有想看的劇情也可以留言,我為你們寫。


    思想解放、科技銳變、百家爭鳴


    是我心中的戰國。


    是我心中的鑄劍師。


    感慨還是挺多的,主線劇情全部原創,主要以同時期的人物為原型,在百度貼吧→曆史地圖吧→戰國曆史地圖地形版,有比較準確的地圖,但那段曆史非常複雜,即使正史《史記》之中也有多處自相矛盾,所以寫的時候真如履薄冰,幸好合縱連橫的大背景以及魏衰敗、秦崛起的主旋律是可以肯定的。


    我寫的很認真,即使功底不好,數據撲街,但仍然樂於其中。我希望能得到讀者的建議,這樣才會進步。


    最後溫馨提示:


    番外很甜


    崩人設的那種甜


    慎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秦先生和他的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又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又生並收藏秦先生和他的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