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螺絲結頂說的應該是這裏才對,現在有些人甚至質疑揚州十日的真實性,最大的觀點就是,揚州十日被屠殺的屍骸並沒有找到,如今我們發現的這些屍骨完全能證明揚州十日的存在。”沈不悔說。
“質疑?這他媽還用質疑,死了這麽多人,難道這些質疑的人眼睛是瞎的?”田雞破口大罵。
“揚州十日之後,清軍得到多鐸的命令封刀,清軍開始開始收集和焚燒屍體,大多受害者都被付之一炬。”葉知秋神情凝重說。“如今我們看見的屍骸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
“什麽?冰山一角?!”宮爵都大吃一驚。“這裏少說也有上萬具屍體,揚州十日到底死了多少人?”
一時間青銅宮內鴉雀無聲,知道真相的她們好像都不願意提及和麵對這個數字,直到最後薛心柔才低沉的說出來:“八十萬……”
“清軍當時應該在汶河河道旁邊挖掘萬人塚,把屍骸丟棄其中掩埋,後來汶河被填平之後,這些屍骸就再也無法重見天日,或許就是這個原因,一直以來鮮有關於揚州十日受害者的遺跡被發現。”沈不悔環顧四周聲音沉重。“估計向這樣的壘屍及頂還有很多處地方。”
“就是說,當時攻入揚州城的清軍在無意中發現了青銅宮,並且從中帶走了九鼎。”葉九卿說。
“可如果是清軍得到九鼎的話,我就想不明白另一件事。”葉知秋說。
“什麽事?”我問。
“九鼎如此重要,象征著天下和正統,當時清軍入關就是為了問鼎中原,不過大清並非有十足必勝的把握,當時的局勢相當混亂和負責,各個勢力之間相互牽製,但並非沒有抗擊清軍的能力,一旦這些力量聯合起來清軍必敗無疑。”葉知秋若有所思說。
“你的意思是說,清軍既然得到了九鼎,為什麽不用九鼎來號令天下,九鼎是國之重器,失傳幾千年,重新出現又被大清所到,古人相信天命所歸,有九鼎在手更能讓天下歸心。”薛心柔反應過來。
“對,我就是這樣想的,可奇怪的是縱觀清朝曆史,並沒有關於九鼎的記載,如果九鼎落入清朝的手中,為什麽對九鼎隻字不提呢?”
“若是想用九州鼎讓天下歸心,最重要的就是民心所望,在揚州屠殺手無寸鐵的居民八十萬,大清此舉早已失了民心,可見大清得到九鼎之後,根本沒有想過利用這件國之重器。”葉九卿說。
“爸,您說的挺有道理,揚州十日之後,清兵還有嘉定三屠的暴行,由此可見大清根本沒有想靠得民心得天下。”
“所以我才說,九鼎應該不在關內,否則的話,怎麽也該有風聞傳出來。”沈不悔說。
“姐,你是說,大清在得到九鼎後,秘密運迴了關外。”
“那就奇怪了,大清不可能不知道九鼎的重要,幹嘛要把九鼎重見天日的事秘而不宣呢?”宮爵喃喃自語。
我聽完這些後,一直默不作聲,望著青銅宮外的屍骸沉默了良久。
“你在想什麽?”葉九卿走到我身邊問。
我眉頭微微一皺,疑惑不解的迴答:“八十萬,這不是一個小數目,清兵攻破揚州城之後,為什麽要對一些毫無反抗之力的居民大開殺戒呢……”
第711章 掩人耳目
“雖說成王敗寇,疆場生死與人無尤,但是屠戮平民而且還如此慘絕人寰,的確有些說不過去。”宮爵也有些想不明白。
“清軍入關時最開始隻是看到中原混戰,僅僅想要搶掠城池,並沒有問鼎中原之意,要知道大清雖然在當時強大,可中原畢竟疆域遼闊,真要打起來清軍完全沒有勝算,其他不說,當時吳三桂若不降清,引清軍入關的話,估計清軍連山海關都過不了。”葉知秋說。
“的確也是,即便後來大清入主中原後,最開始也沒有想過長治久安,順治帝還下詔給後世君王,說江山能守就守,守不住便放棄返迴關外,可見那個時候大清自己都沒想過坐穩江山。”薛心柔點點頭說。“因此在清初,入關的八旗軍除了征伐之外,做的最多的便是把從中原搜刮的財富大量運往關外。”
“既然是這樣,豈不是很矛盾,一方麵擔心江山不穩,另一方麵又大肆屠城,如此駭人聽聞的殺戮一旦激起民怨,就大清入關那點兵力,估計會在很短的時間被圍剿。”葉九卿說。
“所以我才奇怪,清軍長途跋涉才入關,而且當時中原混戰不斷,局勢不明,一旦這些勢力聯合起來,清軍完全無法抵禦,到底是什麽原因,讓清軍能不惜擔負天怒人怨的威脅,在揚州大開殺戒呢?”我說。
“關於揚州十日的原因後世的史學家也有過研究。”沈不悔對這方麵最為熟悉,她對我們說。“滿清入關之初,采取了一係列緩和矛盾、取消苛捐雜稅的措施,使沿途百姓多未進行抵抗,像揚州十日這樣的事絕無僅有,至於原因至今也眾說紛紜。”
最多的一種說法是,前明降臣孫之獬因自己受到同僚排擠,向多爾袞建議重新采取剃發易服之策,多爾袞認為此時已占領北京,大勢已定,便采納了這個建議。
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發令,強令漢人剃發易服,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滿清頒布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發,衣冠皆宜遵滿洲之製,而此時恰逢兵臨揚州,揚州人在史可法領導下對清朝的攻擊下的頑強抵抗,惹惱了統帥多鐸親王。”葉知秋在旁邊補充。“很多人史學家認為,清軍在揚州屠城有威懾之意。”
“易服令雖然隻是對著裝要求和限製,但在統治層麵上,這是滿清要求漢人無條件的臣服,用這樣的方法來試探漢人反抗的決心到底有多大,剛好揚州有戰事,算是殺一儆百威懾中原所有漢人。”沈不悔點點頭說。
“其他的說法呢?”我問。
“揚州地處南北交通樞紐位置,曆來得漕運、鹽運之利,向稱富庶地區,商業繁榮,所以清軍破城之後開始燒殺搶掠中飽私囊,估計是這個過程中遭遇反抗,從而引發了屠城。”沈不悔說。
“但這個說法並沒有什麽說服力,因為當時統軍的是滿清多鐸,此人是鑲白旗旗主,能征善戰的猛將,但並非隻是一介武夫,多鐸在攻占南京時就頒布嚴令,勿殺無辜,勿掠財富,勿焚廬舍。”葉知秋在旁邊想了想說。“多鐸治軍極嚴,說到富庶,南京遠比揚州繁榮,南京都沒有發生變故,為什麽偏偏要搶掠揚州呢,何況多鐸下達的是軍令,清兵即便有燒殺搶掠的行為,但還不至於敢做出揚州十日這樣駭人聽聞的屠城。”
我來迴走了幾步,這兩種說法都不足以讓我信服,揚州十日屠殺的雖然是平民,可如此暴行傳揚出去,或許的確能收到威懾的作用,但任何事都是有兩麵的。
清軍如此殘暴,降與不降結果都一樣,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奮起抵抗,這無疑能讓漢人軍民一心同仇敵愾,要知道當時的漢人若是聯合起來,大清入關的那些兵馬完全不足為懼。
多鐸既然知道頒布三勿法令,可見此人心知肚明卻不可失了民心,一個如此文韜武略的帥才,又怎麽會在揚州幹出這樣沒有任何意義的事。
“清軍是什麽時候攻入揚州城?”我轉頭問沈不悔。
“清世祖順治二年的五月二十日。”
“屠城是什麽時候開始的?”
“五月二十三日。”
“三天之後”我揉了揉額頭深思熟慮說。“所謂一鼓作氣,若是清軍殺意難平,宣泄在揚州平民身上,屠城應該在揚州破城之日開始,為什麽卻發生在三天之後呢?”
“不悔,揚州被清軍包圍時,如今我們所在的青銅宮這片區域是什麽時候被清軍占領的?”葉九卿好像想到了什麽。
“青銅宮的上麵是文津橋,是當時揚州一條很重要的橋梁,和清軍對持的時候,南明守軍曾想鑿斷文津橋,但挖掘到一半時,清軍就占領了這裏,並且在此加固文津橋以便大軍通過。”
“清軍在這裏駐紮過”葉九卿忽然眼睛一亮,看著我說。“有沒有這個可能,清軍駐紮在這裏的時候,發現了文津橋下的青銅宮。”
我眉頭微微一皺,至少時間是吻合的,清軍先發現的青銅宮,然後在攻破揚州城,三日後清軍開始屠城
“對!這才是揚州十日的真正原因!”我終於把疑惑想明白。
“揚州十日和青銅宮有什麽關係?”沈不悔一臉疑惑。
我走後到青銅宮之中,指著青銅上的紋路說:“這些是饕餮紋,在殷商之前,這種紋路代表著神,再看看這裏,這是夔龍紋,是從紅山文化的玉豬龍演化而來,但比玉豬龍更為逼真,並非像玉豬龍那樣抽象,而是很生動的表現出羽龍的模樣,南明守軍即便發現這裏,頂多以為是一處不為人知的遺跡,但清軍看到這個,結果就完全不一樣。”
“質疑?這他媽還用質疑,死了這麽多人,難道這些質疑的人眼睛是瞎的?”田雞破口大罵。
“揚州十日之後,清軍得到多鐸的命令封刀,清軍開始開始收集和焚燒屍體,大多受害者都被付之一炬。”葉知秋神情凝重說。“如今我們看見的屍骸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
“什麽?冰山一角?!”宮爵都大吃一驚。“這裏少說也有上萬具屍體,揚州十日到底死了多少人?”
一時間青銅宮內鴉雀無聲,知道真相的她們好像都不願意提及和麵對這個數字,直到最後薛心柔才低沉的說出來:“八十萬……”
“清軍當時應該在汶河河道旁邊挖掘萬人塚,把屍骸丟棄其中掩埋,後來汶河被填平之後,這些屍骸就再也無法重見天日,或許就是這個原因,一直以來鮮有關於揚州十日受害者的遺跡被發現。”沈不悔環顧四周聲音沉重。“估計向這樣的壘屍及頂還有很多處地方。”
“就是說,當時攻入揚州城的清軍在無意中發現了青銅宮,並且從中帶走了九鼎。”葉九卿說。
“可如果是清軍得到九鼎的話,我就想不明白另一件事。”葉知秋說。
“什麽事?”我問。
“九鼎如此重要,象征著天下和正統,當時清軍入關就是為了問鼎中原,不過大清並非有十足必勝的把握,當時的局勢相當混亂和負責,各個勢力之間相互牽製,但並非沒有抗擊清軍的能力,一旦這些力量聯合起來清軍必敗無疑。”葉知秋若有所思說。
“你的意思是說,清軍既然得到了九鼎,為什麽不用九鼎來號令天下,九鼎是國之重器,失傳幾千年,重新出現又被大清所到,古人相信天命所歸,有九鼎在手更能讓天下歸心。”薛心柔反應過來。
“對,我就是這樣想的,可奇怪的是縱觀清朝曆史,並沒有關於九鼎的記載,如果九鼎落入清朝的手中,為什麽對九鼎隻字不提呢?”
“若是想用九州鼎讓天下歸心,最重要的就是民心所望,在揚州屠殺手無寸鐵的居民八十萬,大清此舉早已失了民心,可見大清得到九鼎之後,根本沒有想過利用這件國之重器。”葉九卿說。
“爸,您說的挺有道理,揚州十日之後,清兵還有嘉定三屠的暴行,由此可見大清根本沒有想靠得民心得天下。”
“所以我才說,九鼎應該不在關內,否則的話,怎麽也該有風聞傳出來。”沈不悔說。
“姐,你是說,大清在得到九鼎後,秘密運迴了關外。”
“那就奇怪了,大清不可能不知道九鼎的重要,幹嘛要把九鼎重見天日的事秘而不宣呢?”宮爵喃喃自語。
我聽完這些後,一直默不作聲,望著青銅宮外的屍骸沉默了良久。
“你在想什麽?”葉九卿走到我身邊問。
我眉頭微微一皺,疑惑不解的迴答:“八十萬,這不是一個小數目,清兵攻破揚州城之後,為什麽要對一些毫無反抗之力的居民大開殺戒呢……”
第711章 掩人耳目
“雖說成王敗寇,疆場生死與人無尤,但是屠戮平民而且還如此慘絕人寰,的確有些說不過去。”宮爵也有些想不明白。
“清軍入關時最開始隻是看到中原混戰,僅僅想要搶掠城池,並沒有問鼎中原之意,要知道大清雖然在當時強大,可中原畢竟疆域遼闊,真要打起來清軍完全沒有勝算,其他不說,當時吳三桂若不降清,引清軍入關的話,估計清軍連山海關都過不了。”葉知秋說。
“的確也是,即便後來大清入主中原後,最開始也沒有想過長治久安,順治帝還下詔給後世君王,說江山能守就守,守不住便放棄返迴關外,可見那個時候大清自己都沒想過坐穩江山。”薛心柔點點頭說。“因此在清初,入關的八旗軍除了征伐之外,做的最多的便是把從中原搜刮的財富大量運往關外。”
“既然是這樣,豈不是很矛盾,一方麵擔心江山不穩,另一方麵又大肆屠城,如此駭人聽聞的殺戮一旦激起民怨,就大清入關那點兵力,估計會在很短的時間被圍剿。”葉九卿說。
“所以我才奇怪,清軍長途跋涉才入關,而且當時中原混戰不斷,局勢不明,一旦這些勢力聯合起來,清軍完全無法抵禦,到底是什麽原因,讓清軍能不惜擔負天怒人怨的威脅,在揚州大開殺戒呢?”我說。
“關於揚州十日的原因後世的史學家也有過研究。”沈不悔對這方麵最為熟悉,她對我們說。“滿清入關之初,采取了一係列緩和矛盾、取消苛捐雜稅的措施,使沿途百姓多未進行抵抗,像揚州十日這樣的事絕無僅有,至於原因至今也眾說紛紜。”
最多的一種說法是,前明降臣孫之獬因自己受到同僚排擠,向多爾袞建議重新采取剃發易服之策,多爾袞認為此時已占領北京,大勢已定,便采納了這個建議。
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發令,強令漢人剃發易服,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
“滿清頒布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發,衣冠皆宜遵滿洲之製,而此時恰逢兵臨揚州,揚州人在史可法領導下對清朝的攻擊下的頑強抵抗,惹惱了統帥多鐸親王。”葉知秋在旁邊補充。“很多人史學家認為,清軍在揚州屠城有威懾之意。”
“易服令雖然隻是對著裝要求和限製,但在統治層麵上,這是滿清要求漢人無條件的臣服,用這樣的方法來試探漢人反抗的決心到底有多大,剛好揚州有戰事,算是殺一儆百威懾中原所有漢人。”沈不悔點點頭說。
“其他的說法呢?”我問。
“揚州地處南北交通樞紐位置,曆來得漕運、鹽運之利,向稱富庶地區,商業繁榮,所以清軍破城之後開始燒殺搶掠中飽私囊,估計是這個過程中遭遇反抗,從而引發了屠城。”沈不悔說。
“但這個說法並沒有什麽說服力,因為當時統軍的是滿清多鐸,此人是鑲白旗旗主,能征善戰的猛將,但並非隻是一介武夫,多鐸在攻占南京時就頒布嚴令,勿殺無辜,勿掠財富,勿焚廬舍。”葉知秋在旁邊想了想說。“多鐸治軍極嚴,說到富庶,南京遠比揚州繁榮,南京都沒有發生變故,為什麽偏偏要搶掠揚州呢,何況多鐸下達的是軍令,清兵即便有燒殺搶掠的行為,但還不至於敢做出揚州十日這樣駭人聽聞的屠城。”
我來迴走了幾步,這兩種說法都不足以讓我信服,揚州十日屠殺的雖然是平民,可如此暴行傳揚出去,或許的確能收到威懾的作用,但任何事都是有兩麵的。
清軍如此殘暴,降與不降結果都一樣,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奮起抵抗,這無疑能讓漢人軍民一心同仇敵愾,要知道當時的漢人若是聯合起來,大清入關的那些兵馬完全不足為懼。
多鐸既然知道頒布三勿法令,可見此人心知肚明卻不可失了民心,一個如此文韜武略的帥才,又怎麽會在揚州幹出這樣沒有任何意義的事。
“清軍是什麽時候攻入揚州城?”我轉頭問沈不悔。
“清世祖順治二年的五月二十日。”
“屠城是什麽時候開始的?”
“五月二十三日。”
“三天之後”我揉了揉額頭深思熟慮說。“所謂一鼓作氣,若是清軍殺意難平,宣泄在揚州平民身上,屠城應該在揚州破城之日開始,為什麽卻發生在三天之後呢?”
“不悔,揚州被清軍包圍時,如今我們所在的青銅宮這片區域是什麽時候被清軍占領的?”葉九卿好像想到了什麽。
“青銅宮的上麵是文津橋,是當時揚州一條很重要的橋梁,和清軍對持的時候,南明守軍曾想鑿斷文津橋,但挖掘到一半時,清軍就占領了這裏,並且在此加固文津橋以便大軍通過。”
“清軍在這裏駐紮過”葉九卿忽然眼睛一亮,看著我說。“有沒有這個可能,清軍駐紮在這裏的時候,發現了文津橋下的青銅宮。”
我眉頭微微一皺,至少時間是吻合的,清軍先發現的青銅宮,然後在攻破揚州城,三日後清軍開始屠城
“對!這才是揚州十日的真正原因!”我終於把疑惑想明白。
“揚州十日和青銅宮有什麽關係?”沈不悔一臉疑惑。
我走後到青銅宮之中,指著青銅上的紋路說:“這些是饕餮紋,在殷商之前,這種紋路代表著神,再看看這裏,這是夔龍紋,是從紅山文化的玉豬龍演化而來,但比玉豬龍更為逼真,並非像玉豬龍那樣抽象,而是很生動的表現出羽龍的模樣,南明守軍即便發現這裏,頂多以為是一處不為人知的遺跡,但清軍看到這個,結果就完全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