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無端穿越之前和穿越之後的時空裏,都存在過朱明王朝,中國曆史在明代也都發生了同一件前無古人的外交大事:鄭和下西洋。
由“鄭和下西洋”可知,截至當時,中國無論是在製船和航海,乃至整體的科學技術水平都遙遙領先於世界,這樣的優勢一直持續到歐洲爆發第一次工業革命。
楊無端的曆史學得不算好,死文科生雖然將古代史大事件背得滾瓜爛熟,但她熟悉的是公元紀年的曆史,穿越後發現人們使用的是端曆,她就傻眼了。
在她還小的時候,是說這具軀體年紀尚幼,她被迫困在信陽寧府那段時間,她曾經以前明覆亡的嘉靖年間作為分界線,進行刻板的加減運算。但她很快發現,按這樣簡單粗暴的算法,歐洲早已經曆第一次工業革命,葡萄牙人的船也該到達澳門!現實卻完全不是這樣。
端朝立國之初,由於百廢待舉,不得已沿襲了前明現成的各項製度和政策,其中就包括備受爭議的“海禁”。這些泥沙俱下的製度存在不少隱患,因此之後的曆代皇帝和內閣都進行了修改和增補,動作最大的便是老睿王百裏頡在佑康和承乾年間兩次推出的新政。承乾年間那次,他力排眾議,不但廢除海禁,且規劃了入海口附近的三座城市為相互勾連的通商口岸,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和稅收優惠。
消息傳出,被禁海令搞得苦不堪言的東南沿海民眾奔走相慶,鞭炮聲震天,甚至有人在海神廟裏偷偷供上了老睿王的長生牌位。
正是由於百裏頡的高瞻遠矚,端朝並沒有延續前朝閉關鎖國的悲劇。相反,絲綢、瓷器、茶葉換迴來大量白銀,這個千瘡百孔的帝國靠著龐大的貿易順差補充了新鮮血液,依然堅強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楊無端穿越以後待得最長的地方是信陽,信陽府位於江北省,與端朝最為富庶的江南省相鄰,距離大江的入海口也不遠。這樣的有利位置,理所當然貿易發達。
等到楊無端年紀稍長一些,在府學讀書那段時間,她經常去碼頭和商貿區流連,見過不少遠道而來的外國商人。大多是大食、波斯等地的胡商,打扮得已經頗為中化,如果不看那卷曲的毛發和異色的瞳仁,很難從舉止或者口音分辨他們的原籍。也有無孔不入的傳教士,眼巴巴地等著和任何對他們的神有興趣的人攀談,所以她隻是稍加留意,便能得知外麵的世界在發生什麽。
沒有工業革命,來自英格蘭的神甫完全沒有聽說過蒸汽機,整個歐洲還停留在黑暗落後的中世紀。
楊無端並未因此而放寬心,種種跡象表明,這個世界與她熟知的那個世界運行軌道偏差不止一分半分,但同時,又有另一些跡象表明兩個世界存在詭異的重合。
譬如,在那個世界的史學界裏一直有種說法:明朝之所以覆亡,與當時小冰河期的糟糕天氣息息相關。小冰河期造成天災不斷,糧食大量減產,農民吃不飽肚子更交不起賦稅。朝廷收不到賦稅,就拿不出錢賑災,災民為了不被餓死隻得流竄為匪,朝廷更拿不出錢剿匪……種種惡性循環之下,終於被最大的流寇李自成斷送了朱家江山。
先不說這種論斷過於天真和簡單,楊無端關注的點在小冰河期這個背景上。據她穿越以來的見聞,端朝曆年氣溫偏低、天災肆虐,尤其是大小洪災,光是江水大規模的改道都有兩迴。這些跡象無一不符合小冰河期的氣象波動。
所以,楊無端懷疑:這個世界與那個世界處於兩條同一方向的並行軌道上,兩個世界的曆史進程或許有偏差,有時還會走岔路,但該發生的總是會發生。
這個假設在她進入翰林院接觸更多曆史資料以後得到進一步證明,她因此而愈發的焦躁,總覺得背後像有一頭張著大口的噬血猛獸在追趕,害怕自己還沒來得及做什麽,第一次工業革命就爆發了,或者南下的遊牧民族取得統治權,將曆史進程倒退百年……
她將這樣的憂慮和恐懼也寫入《經世致用》中。尼爾·弗格森在《文明》一書裏認為,西方之所以能在1500年後崛起並領先於世界其它地區,要歸因於“科學革命、法治和代議製政府、工作倫理”等一係列的體製革新。楊無端也據此提出,現階段的端朝就像一位重病患者,必須在休養和治病兩者間取得平衡,大規模變法堪比成功率太低的手術,並不適合當下。目前最迫切的,是要在真正掌握著這個帝國命脈的千萬讀書人腦子裏建立三個係統的概念:法製係統,經濟係統,科學係統。
===
楊無端突然失聲驚唿,那背對她畫圖的年輕人明顯被嚇到了,肩膀一聳,炭筆在紙上力道不輕地斜著拉出一道,立即將那張紙劃成皮開肉綻的兩截。
“哎呀!”楊無端和那年輕人又同時懊惱地叫出來,眼看那張橫切圖還差一點就完成,這下全廢了。
“沒關係,我記得。”都是她不好,做錯事就要勇於承擔,楊無端毅然道:“我賠你一張。”
她邊挽袖子邊繞到桌子對麵,隨手扯了張紙,又借用另一支炭筆和那年輕人攤在桌麵上的各式度量工具,小心地畫起來。
作為死文科生,楊無端隻是見過鍾表的橫切圖,這還是第一次親自動手畫。但她圖片記憶力超群,且長年練習毛筆字,一雙手非常穩,所以居然畫得很像樣子。
不同於那年輕人繪圖時的聚精會神,楊無端天性就愛開小差,畫著畫著又忍不住分心想起端朝的進出口貿易和她期望建立的科學係統。她有點疑惑地想,鍾表在端朝尚未打開市場,西方商人為了保持貿易地位,把其製作工藝視為絕密,這年輕人從哪兒學會畫鍾的橫切圖?總不能又是個穿越者吧?
胡思亂想中,她已經追上那年輕人原圖的進度,並且按記憶中類似的橫切圖進行了改良,刪掉一些不必要的線條,把各部分的標注改用簡單的阿拉伯數字--她本來用的字母,想想還是改成了對古代人來說更易分辨的阿拉伯數字。
等到終於完成了,楊無端輕輕地拈著紙的兩端將它托起來,閉上眼睛吹了吹,把紙麵上炭筆弄出來的黑灰和紙屑什麽的都吹開。她又端詳了一小會兒,沒發現明顯的差錯,這才揉著酸疼的脖子看向那年輕人。
她這邊剛抬頭,“咚”,那邊年輕人跪下了。
“師傅!”那年輕人重重地一個頭磕下去,大聲道:“求師傅收我為徒!”
------題外話------
這章前麵都很枯燥,哈哈
由“鄭和下西洋”可知,截至當時,中國無論是在製船和航海,乃至整體的科學技術水平都遙遙領先於世界,這樣的優勢一直持續到歐洲爆發第一次工業革命。
楊無端的曆史學得不算好,死文科生雖然將古代史大事件背得滾瓜爛熟,但她熟悉的是公元紀年的曆史,穿越後發現人們使用的是端曆,她就傻眼了。
在她還小的時候,是說這具軀體年紀尚幼,她被迫困在信陽寧府那段時間,她曾經以前明覆亡的嘉靖年間作為分界線,進行刻板的加減運算。但她很快發現,按這樣簡單粗暴的算法,歐洲早已經曆第一次工業革命,葡萄牙人的船也該到達澳門!現實卻完全不是這樣。
端朝立國之初,由於百廢待舉,不得已沿襲了前明現成的各項製度和政策,其中就包括備受爭議的“海禁”。這些泥沙俱下的製度存在不少隱患,因此之後的曆代皇帝和內閣都進行了修改和增補,動作最大的便是老睿王百裏頡在佑康和承乾年間兩次推出的新政。承乾年間那次,他力排眾議,不但廢除海禁,且規劃了入海口附近的三座城市為相互勾連的通商口岸,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和稅收優惠。
消息傳出,被禁海令搞得苦不堪言的東南沿海民眾奔走相慶,鞭炮聲震天,甚至有人在海神廟裏偷偷供上了老睿王的長生牌位。
正是由於百裏頡的高瞻遠矚,端朝並沒有延續前朝閉關鎖國的悲劇。相反,絲綢、瓷器、茶葉換迴來大量白銀,這個千瘡百孔的帝國靠著龐大的貿易順差補充了新鮮血液,依然堅強地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楊無端穿越以後待得最長的地方是信陽,信陽府位於江北省,與端朝最為富庶的江南省相鄰,距離大江的入海口也不遠。這樣的有利位置,理所當然貿易發達。
等到楊無端年紀稍長一些,在府學讀書那段時間,她經常去碼頭和商貿區流連,見過不少遠道而來的外國商人。大多是大食、波斯等地的胡商,打扮得已經頗為中化,如果不看那卷曲的毛發和異色的瞳仁,很難從舉止或者口音分辨他們的原籍。也有無孔不入的傳教士,眼巴巴地等著和任何對他們的神有興趣的人攀談,所以她隻是稍加留意,便能得知外麵的世界在發生什麽。
沒有工業革命,來自英格蘭的神甫完全沒有聽說過蒸汽機,整個歐洲還停留在黑暗落後的中世紀。
楊無端並未因此而放寬心,種種跡象表明,這個世界與她熟知的那個世界運行軌道偏差不止一分半分,但同時,又有另一些跡象表明兩個世界存在詭異的重合。
譬如,在那個世界的史學界裏一直有種說法:明朝之所以覆亡,與當時小冰河期的糟糕天氣息息相關。小冰河期造成天災不斷,糧食大量減產,農民吃不飽肚子更交不起賦稅。朝廷收不到賦稅,就拿不出錢賑災,災民為了不被餓死隻得流竄為匪,朝廷更拿不出錢剿匪……種種惡性循環之下,終於被最大的流寇李自成斷送了朱家江山。
先不說這種論斷過於天真和簡單,楊無端關注的點在小冰河期這個背景上。據她穿越以來的見聞,端朝曆年氣溫偏低、天災肆虐,尤其是大小洪災,光是江水大規模的改道都有兩迴。這些跡象無一不符合小冰河期的氣象波動。
所以,楊無端懷疑:這個世界與那個世界處於兩條同一方向的並行軌道上,兩個世界的曆史進程或許有偏差,有時還會走岔路,但該發生的總是會發生。
這個假設在她進入翰林院接觸更多曆史資料以後得到進一步證明,她因此而愈發的焦躁,總覺得背後像有一頭張著大口的噬血猛獸在追趕,害怕自己還沒來得及做什麽,第一次工業革命就爆發了,或者南下的遊牧民族取得統治權,將曆史進程倒退百年……
她將這樣的憂慮和恐懼也寫入《經世致用》中。尼爾·弗格森在《文明》一書裏認為,西方之所以能在1500年後崛起並領先於世界其它地區,要歸因於“科學革命、法治和代議製政府、工作倫理”等一係列的體製革新。楊無端也據此提出,現階段的端朝就像一位重病患者,必須在休養和治病兩者間取得平衡,大規模變法堪比成功率太低的手術,並不適合當下。目前最迫切的,是要在真正掌握著這個帝國命脈的千萬讀書人腦子裏建立三個係統的概念:法製係統,經濟係統,科學係統。
===
楊無端突然失聲驚唿,那背對她畫圖的年輕人明顯被嚇到了,肩膀一聳,炭筆在紙上力道不輕地斜著拉出一道,立即將那張紙劃成皮開肉綻的兩截。
“哎呀!”楊無端和那年輕人又同時懊惱地叫出來,眼看那張橫切圖還差一點就完成,這下全廢了。
“沒關係,我記得。”都是她不好,做錯事就要勇於承擔,楊無端毅然道:“我賠你一張。”
她邊挽袖子邊繞到桌子對麵,隨手扯了張紙,又借用另一支炭筆和那年輕人攤在桌麵上的各式度量工具,小心地畫起來。
作為死文科生,楊無端隻是見過鍾表的橫切圖,這還是第一次親自動手畫。但她圖片記憶力超群,且長年練習毛筆字,一雙手非常穩,所以居然畫得很像樣子。
不同於那年輕人繪圖時的聚精會神,楊無端天性就愛開小差,畫著畫著又忍不住分心想起端朝的進出口貿易和她期望建立的科學係統。她有點疑惑地想,鍾表在端朝尚未打開市場,西方商人為了保持貿易地位,把其製作工藝視為絕密,這年輕人從哪兒學會畫鍾的橫切圖?總不能又是個穿越者吧?
胡思亂想中,她已經追上那年輕人原圖的進度,並且按記憶中類似的橫切圖進行了改良,刪掉一些不必要的線條,把各部分的標注改用簡單的阿拉伯數字--她本來用的字母,想想還是改成了對古代人來說更易分辨的阿拉伯數字。
等到終於完成了,楊無端輕輕地拈著紙的兩端將它托起來,閉上眼睛吹了吹,把紙麵上炭筆弄出來的黑灰和紙屑什麽的都吹開。她又端詳了一小會兒,沒發現明顯的差錯,這才揉著酸疼的脖子看向那年輕人。
她這邊剛抬頭,“咚”,那邊年輕人跪下了。
“師傅!”那年輕人重重地一個頭磕下去,大聲道:“求師傅收我為徒!”
------題外話------
這章前麵都很枯燥,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