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乾十八年,這一年從年頭便有了不祥之兆。當文宗皇帝率百官在天壇設祭,虔誠地叩拜下去之時,天空中突然閃過一道霹靂,皇帝愕然抬首,清楚地看到青天白日被撕裂開來,裂縫中迸出一陣經久不絕的沉悶雷聲,便像是有一支不堪負荷的車隊從崎嶇嶙峋的山路上連綿駛過。
當夜,北郢地震。
沒等帝國的都城自百年一遇的天災中振作起來,三月的桃花汛一發不可收拾,那條貫穿了整個帝國疆土的大江,似乎不再憐惜這些寄生在它的血脈之上螻蟻一般的生民,泛濫的江水衝毀了條條大壩,淹沒了無數的村莊、鎮縣、城市,硬生生殺出一條新的入海血路。泛著白沫的江水在烈日之下歡騰唿嘯,昔日的千裏沃野變成了一望無邊的汪洋。
大災過後又是大疫,文宗皇帝第三次下罪己詔,徒步走到天壇祈雨,許下了終生茹素的誓言……卻也直到一個月以後,老天爺才降下了那場救命的雨。
如果說天災尚未能動搖這個龐大帝國的基石的話,當六月過半,睿王臥病難起的流言傳出京城,這一次,整個端朝的天下徹底被震動了。
由佑康至承乾兩朝,睿王不敗軍神的形象早已深入民心,且他自佑康年間便開始推行的新政卓有成效,小民尤其受惠。雖然聖人說民可使由之不可知之,但自古以來小民心裏就有一把秤,在這杆秤上麵,並沒有秦相他們鼓吹的聖賢正道,也並不覺得睿王就是包藏禍心的曹操。他們信奉著一個樸素的真理:能讓他們吃飽飯的官,就是好官。
睿王是好官,賢王,那他就不該死,也不能死。
一夕之間,從帝國最南端的紅岩島到最北端的迴雁關,家家戶戶齋戒沐浴、晝夜焚香禱告,不知有多少人向多少神明許下宏願,亦也不知有多少受恩深重的信徒,流著淚但求以身相代。即便是政治敏感的帝都北郢,隻要一入夜,見月寺前的直道上香客絡繹不絕,不時可見瘦弱的老婦人頂著三柱香,一步一磕頭地攀爬上那一百一十一級台階。
或許民心即是天心,等到九月,睿王的病終於有所起色。九月中旬,睿王勉強上朝理事,在站班時由於病後體弱晃了一晃,這麽一晃,竟引得站在左側文官方陣頭位的秦輔之和高踞龍椅之上的文宗皇帝同時躍步近前,伸手欲扶。
君臣三人相視一笑,無論秦相與睿王過去多少針鋒相對,這一刻恩仇泯然,下頭百官無分文武也看得心頭澎湃,有心思細膩的更感動得流下淚來。
所謂否極泰來,承乾十八年至此,一切災劫似乎都告一段落,帝國上下在災難麵前反而緊密地團結起來,君臣一心、君民一心,一麵暗暗咒罵著翻臉無情的老天爺,一麵數著日子等這倒黴的一年趕緊過去。
沒有人知道,九霄之上來自神靈的震怒還沒有真正到達這片多災多難的土地;沒有人知道,將要撕裂帝國心髒的那隻血淋淋的獸爪,才剛剛磨利了爪尖。
===
十一月,高懸在帝國上空的利劍終於斬了下來!
端朝立國已逾百年,太祖皇帝敬仰前明成祖“天子守國門”的豪言壯語,毅然定都北郢,讓他的曆代子孫與這個新興的都城一起,牢牢扼守住夷狄南下的必經之道。
“迴雁關被破,北狄三十萬大軍長驅直入”的急報送入宮中,比祭天當日的晴天霹靂更甚,生生把羸弱的文宗皇帝給震暈了過去。
北狄騎兵的速度並不比信使慢上多少,睿王當機立斷,立即下令封閉九門,由陛下統禦城內,召西山營兵馬入京守衛外城,再敕令兵部尚書:集順天府、五城兵馬司、金吾衛等各部兵馬上城門迎敵。
睿王自己則領了虎符,帶了幾個從人易服而出,快馬疾馳往各地征調兵馬,重新布防京畿,以圖解北郢之圍。
相比邱讚當初困守迴雁關,北郢城被北狄大軍圍攻的時日並不久,兩軍交鋒的慘烈程度卻是前者的數倍。
帝都北郢畢竟不同於普通的郡縣,饒是北狄人習慣了旋風般來去的燒殺搶劫,對於攻城掠地沒有過多的執著,也被即將攻陷一國都城的前景刺激得血脈賁張。
短短的五天裏,北狄人發起了無數次攻城的衝鋒,領軍的是北狄大王子潞鄂森,麾下盡是曆經百戰的精銳,西山營三萬兵卒如摧枯拉朽般敗下陣來,更遑論從未上過戰場的五城兵馬司、順天府、金吾衛等部。
到後來,數萬人的屍體像山一樣堆起來,成了城牆之外的另一道屏障,整個北郢城的上空彌漫著濃鬱的血腥氣和屍體腐爛發臭的味道,紅的、白的、黃的醬狀液體順著城牆緩慢地流瀉下來,在平直的長街上劃出一道道縱橫交錯的圖案。整個城市所有的烏鴉都集合起來,淒厲地大叫著,黑壓壓地盤旋在北郢上空,乘著雙方休兵的短暫間隙,撲下來啄食無分敵我的屍體……
文宗皇帝昏厥未醒,秦輔之為六閣首輔,有實無名的宰相,隻得挺身而出號令群臣。到這個時候了,也不用他多說,潞鄂森素有屠城的暴虐聲名,北郢上下有誌一同:守城便是保命,城破即是亡國!
所有人都動員起來,上至王公貴胄,下至販夫走卒,隻要還能動的青壯年都被驅趕上了城樓。由於沒有時間對他們進行初級的軍事訓練,不少人甚至沒有躲過第一波的箭矢,便懵懵懂懂地從。城牆牒口栽倒下去,成為屍山屏障的一部分。
為防逃兵,秦輔之親自到城門督戰,將新招募的守卒緊急編製成隊,仿前明正統年間的名臣於謙,下令:“臨敵隊長不顧小隊先行退卻的,斬隊長!隊員不顧隊長先退卻的,後隊斬前隊!”
震天的喊殺聲幾不停歇地響了五天,北郢城青壯死傷過半,婦孺老人自發地組織起運輸、後勤隊伍,整座城市不眠不休地掙紮著、堅挺著,在血泊中苦苦乞求一線生機。
那是最黑暗的時分,最恐怖的時分,最絕望的時分。那是所有北郢人內心恆久的痛,那是帝國胸膛上一道永不磨滅的傷痕。
===
五天後,睿王集各地勤王之師迴轉,潞鄂森率軍倉皇逃竄,想要循原路而迴,卻被奪迴了迴雁關的邱讚來了一式關門打狗,盡殲其麾下精銳,並且生擒了潞鄂森。
當邱讚押著潞鄂森輕騎疾返北郢的途中,不知有沒有做過封侯的美夢,但他恐怕做夢也不會想到,迎接他的不是榮耀,再也沒有鮮花與笑容。
而是一座傷痕累累的都城,以及,整個帝國的怒火。
當夜,北郢地震。
沒等帝國的都城自百年一遇的天災中振作起來,三月的桃花汛一發不可收拾,那條貫穿了整個帝國疆土的大江,似乎不再憐惜這些寄生在它的血脈之上螻蟻一般的生民,泛濫的江水衝毀了條條大壩,淹沒了無數的村莊、鎮縣、城市,硬生生殺出一條新的入海血路。泛著白沫的江水在烈日之下歡騰唿嘯,昔日的千裏沃野變成了一望無邊的汪洋。
大災過後又是大疫,文宗皇帝第三次下罪己詔,徒步走到天壇祈雨,許下了終生茹素的誓言……卻也直到一個月以後,老天爺才降下了那場救命的雨。
如果說天災尚未能動搖這個龐大帝國的基石的話,當六月過半,睿王臥病難起的流言傳出京城,這一次,整個端朝的天下徹底被震動了。
由佑康至承乾兩朝,睿王不敗軍神的形象早已深入民心,且他自佑康年間便開始推行的新政卓有成效,小民尤其受惠。雖然聖人說民可使由之不可知之,但自古以來小民心裏就有一把秤,在這杆秤上麵,並沒有秦相他們鼓吹的聖賢正道,也並不覺得睿王就是包藏禍心的曹操。他們信奉著一個樸素的真理:能讓他們吃飽飯的官,就是好官。
睿王是好官,賢王,那他就不該死,也不能死。
一夕之間,從帝國最南端的紅岩島到最北端的迴雁關,家家戶戶齋戒沐浴、晝夜焚香禱告,不知有多少人向多少神明許下宏願,亦也不知有多少受恩深重的信徒,流著淚但求以身相代。即便是政治敏感的帝都北郢,隻要一入夜,見月寺前的直道上香客絡繹不絕,不時可見瘦弱的老婦人頂著三柱香,一步一磕頭地攀爬上那一百一十一級台階。
或許民心即是天心,等到九月,睿王的病終於有所起色。九月中旬,睿王勉強上朝理事,在站班時由於病後體弱晃了一晃,這麽一晃,竟引得站在左側文官方陣頭位的秦輔之和高踞龍椅之上的文宗皇帝同時躍步近前,伸手欲扶。
君臣三人相視一笑,無論秦相與睿王過去多少針鋒相對,這一刻恩仇泯然,下頭百官無分文武也看得心頭澎湃,有心思細膩的更感動得流下淚來。
所謂否極泰來,承乾十八年至此,一切災劫似乎都告一段落,帝國上下在災難麵前反而緊密地團結起來,君臣一心、君民一心,一麵暗暗咒罵著翻臉無情的老天爺,一麵數著日子等這倒黴的一年趕緊過去。
沒有人知道,九霄之上來自神靈的震怒還沒有真正到達這片多災多難的土地;沒有人知道,將要撕裂帝國心髒的那隻血淋淋的獸爪,才剛剛磨利了爪尖。
===
十一月,高懸在帝國上空的利劍終於斬了下來!
端朝立國已逾百年,太祖皇帝敬仰前明成祖“天子守國門”的豪言壯語,毅然定都北郢,讓他的曆代子孫與這個新興的都城一起,牢牢扼守住夷狄南下的必經之道。
“迴雁關被破,北狄三十萬大軍長驅直入”的急報送入宮中,比祭天當日的晴天霹靂更甚,生生把羸弱的文宗皇帝給震暈了過去。
北狄騎兵的速度並不比信使慢上多少,睿王當機立斷,立即下令封閉九門,由陛下統禦城內,召西山營兵馬入京守衛外城,再敕令兵部尚書:集順天府、五城兵馬司、金吾衛等各部兵馬上城門迎敵。
睿王自己則領了虎符,帶了幾個從人易服而出,快馬疾馳往各地征調兵馬,重新布防京畿,以圖解北郢之圍。
相比邱讚當初困守迴雁關,北郢城被北狄大軍圍攻的時日並不久,兩軍交鋒的慘烈程度卻是前者的數倍。
帝都北郢畢竟不同於普通的郡縣,饒是北狄人習慣了旋風般來去的燒殺搶劫,對於攻城掠地沒有過多的執著,也被即將攻陷一國都城的前景刺激得血脈賁張。
短短的五天裏,北狄人發起了無數次攻城的衝鋒,領軍的是北狄大王子潞鄂森,麾下盡是曆經百戰的精銳,西山營三萬兵卒如摧枯拉朽般敗下陣來,更遑論從未上過戰場的五城兵馬司、順天府、金吾衛等部。
到後來,數萬人的屍體像山一樣堆起來,成了城牆之外的另一道屏障,整個北郢城的上空彌漫著濃鬱的血腥氣和屍體腐爛發臭的味道,紅的、白的、黃的醬狀液體順著城牆緩慢地流瀉下來,在平直的長街上劃出一道道縱橫交錯的圖案。整個城市所有的烏鴉都集合起來,淒厲地大叫著,黑壓壓地盤旋在北郢上空,乘著雙方休兵的短暫間隙,撲下來啄食無分敵我的屍體……
文宗皇帝昏厥未醒,秦輔之為六閣首輔,有實無名的宰相,隻得挺身而出號令群臣。到這個時候了,也不用他多說,潞鄂森素有屠城的暴虐聲名,北郢上下有誌一同:守城便是保命,城破即是亡國!
所有人都動員起來,上至王公貴胄,下至販夫走卒,隻要還能動的青壯年都被驅趕上了城樓。由於沒有時間對他們進行初級的軍事訓練,不少人甚至沒有躲過第一波的箭矢,便懵懵懂懂地從。城牆牒口栽倒下去,成為屍山屏障的一部分。
為防逃兵,秦輔之親自到城門督戰,將新招募的守卒緊急編製成隊,仿前明正統年間的名臣於謙,下令:“臨敵隊長不顧小隊先行退卻的,斬隊長!隊員不顧隊長先退卻的,後隊斬前隊!”
震天的喊殺聲幾不停歇地響了五天,北郢城青壯死傷過半,婦孺老人自發地組織起運輸、後勤隊伍,整座城市不眠不休地掙紮著、堅挺著,在血泊中苦苦乞求一線生機。
那是最黑暗的時分,最恐怖的時分,最絕望的時分。那是所有北郢人內心恆久的痛,那是帝國胸膛上一道永不磨滅的傷痕。
===
五天後,睿王集各地勤王之師迴轉,潞鄂森率軍倉皇逃竄,想要循原路而迴,卻被奪迴了迴雁關的邱讚來了一式關門打狗,盡殲其麾下精銳,並且生擒了潞鄂森。
當邱讚押著潞鄂森輕騎疾返北郢的途中,不知有沒有做過封侯的美夢,但他恐怕做夢也不會想到,迎接他的不是榮耀,再也沒有鮮花與笑容。
而是一座傷痕累累的都城,以及,整個帝國的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