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時間轉瞬即逝,三月初三這一天,北郢城再度沸騰起來。
楊無端寅時便被菊蕊和琴兒喚醒,服侍著洗涮梳頭,換上了一整套鮮亮的緋紅色無補官袍。這是端朝給新科進士準備的製服,隻能在傳臚大典穿著,如果進士被取中一榜,則還要在官帽上簪花。
因為是嶄新的紵絲袍,披在身上的感覺輕飄飄的,腰帶也束得很緊,逼得她不得不把往常裹在裏麵的那層偷偷解掉。
好不容易打扮好了,楊無端在那個黃澄澄的銅鏡裏照了照,實在看不出什麽,隻得詢問地看向兩個丫鬟。
菊蕊抿唇笑了笑,拖著不知何時又在發呆的琴兒退後一步,兩人齊齊地蹲身福下去:“恭祝七少爺金榜題名,再占鼇首。”
“起來吧,承你們吉言了。”
可惜,她的好運氣似乎到頭了。
楊無端無聲地歎口氣,又在兩個丫鬟沒有發現之前掛起一個微笑來,伸手推開房門。
===
天還黑著,楊府的正堂內點起了粗如兒臂的巨燭,照得明如白晝。這間一年到頭隻有祭祀、恭迎貴賓等重要時刻才會啟用的堂屋被清潔得一塵不染,深紫色的紫檀木家私表麵鋥光發亮、簡直能照見人的臉。
府中有頭有臉的仆人全都換上了新衣,分男女在堂下排成兩列,一間房內聚了五十餘人,卻靜得一聲咳嗽不聞。
楊瓚和楊穆氏並肩坐在居中的位置,楊瓚一身官服,楊穆氏也換上了全套三品淑人的命婦裝束。
兩夫婦都目不斜視地正襟危坐,楊瓚的孤寒之氣板起臉時更甚,楊穆氏嬌豔不減,卻像一朵層層疊疊的重瓣牡丹,因為極豔而生出莊嚴貴重來。
楊無端跨過大堂高高的門檻,用眼角偷瞄了兩人一眼,心中如是想。
楊瓚高踞在大堂之上,看見那少年一身羅衣款款行來,遠遠望去蜂腰一搦,廣袖輕拂,明明隻是普普通通地穩步前行,卻給人一種分花拂柳、蝶繞鶯纏的錯覺。
她走進大堂,極快地抬頭看了一眼,隻那一眼間,黑發白膚、粉頰紅唇,北郢三月的妍桃嬌李統統不及她三分顏色。
楊瓚心頭劇震,眼前的畫麵與過往中的一幕重疊,他仿佛一瞬間神魂離體,高高地漂浮在空中,觀看著多少年以前,也是這樣一個天色未白的時分,同樣有一名紅衣的少年躊躇滿誌地走進來,深深地拜下去。
在楊瓚眼前心上,兩個少年的影子重疊到了一起。
===
傳臚大典,科舉時代的讀書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
紫禁城的午門洞開,禦街兩側排滿了文武百官,杏黃袍、紫袍、緋紅袍像不要錢似的鋪了滿眼,金吾衛全都換上了新甲,頭盔和護甲在東邊破曉的微光下閃閃發亮,腰間的繡春刀柄上嵌滿五彩寶石,也反射著斑斕彩光。
大典的儀式在太和殿外舉行,元和十一年戊庚科的四百名新科進士過了金水橋,站在太和殿外的廣場上,緊接著文官方隊,數百上千人在開闊的廣場上仍顯得稀稀落落,渺小如螞蟻。
進士們站在禦街右側,垂涎三尺地望著漢白玉鋪就的禦街。這條禦街與懷遠門外的中街相通,卻比中街更甚,中街還可以允許皇親貴胄和三品以上文武官員行走,這條禦街除了皇帝本人,皇後也僅能在成親當日走這條街被從午門抬進紫禁城。
但是,請注意,但是,還有一種例外情況:科舉考試中考取一甲頭三名的進士,狀元、榜眼、探花這三位可以獲得從禦街步行走出午門,然後騎馬在中街上溜一圈,任由北郢的父老鄉親們瞻仰--也就是所謂“禦街誇官”的至高榮譽!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對於大多數出身寒微的士子,這短暫的風光勝過虛無飄渺的封候拜相,真正是他們耐以支撐過懸梁刺股的寒窗十載的力量。
當然,這些人裏不包括逛了無數遍紫禁城的楊無端……
楊無端終於如願近距離見到太和殿,初升的朝陽正掛在東邊的簷角上,金色的琉璃瓦映日生花。但她卻根本沒那個心情觀賞。
她很緊張,非常緊張,她沒吃早飯,但現在一點也覺不著餓,實際上她的胃裏就像有一塊鉛在往下墜,口幹舌燥,渾身都不得勁兒。
到此時此刻,她不能騙自己多麽坦然,她想要那個狀元,想要得不得了,如果可以,她願意拿之前的五次第一來換這一個狀元,如果掌管她運氣的大神還能再幫她這一次。
她要拚盡全身力氣才能控製住雙腿不要顫抖,但袖子裏的雙手還是默默地抖個不停,漸漸的,她的身體也開始發抖,皮膚表麵起了雞皮疙瘩,就像是發高燒或者受到了冷空氣刺激。
耳朵裏一直在嗡嗡作響,傳臚大典上奏樂無數,她一首也沒聽進去,前方的文武官員嚶嚶嚶地說著小話,那聲音聽在她耳中,卻像海潮一般越來越大、越來越近,劈頭蓋臉撲下來、徹底淹沒了她!
“出來了!”身後一名進士顫著聲音道:“謝天謝地不是古尚書!”
楊無端像是被人從深海區撈了出來,肺部終於能接觸到空氣,她深深地、貪婪地吸了一大口氣,抬頭望向太和殿前,那裏遠遠地站著一個紫袍的大佬。能有資格在傳臚大典上宣布最後名次的,若不是禮部尚書古斯通,那就隻能是現任的兵部尚書、內閣五位輔相之首的劉廷璣。
劉廷璣此人也是個奇人,楊瓚當日說百官中可能就他一個人沒黨,楊無端雖然不太明白他為什麽這麽說,卻也沒有把這一時的感歎當真。不說別人,就這位劉廷璣,舉朝上下,甚至北郢城內關心時事的販夫走卒,誰不知道劉相是一心隻忠於皇帝陛下的直臣。
劉廷璣也是進士出身,年輕的時候卻投筆從戎,在北疆很打了幾次勝仗。今上即位以後,親自將劉廷璣調迴來,從兵部侍郎幹到兵部尚書,劉廷璣在兵部經營二十來年,將個兵部弄得鐵桶一般,除了他和皇帝誰都不認。
據說劉廷璣鐵麵到什麽地步,當年他從北邊兒剛迴來,新黨和舊黨都想拉攏他,新黨懷柔,幾個同年、同鄉和天知道什麽親戚上門送禮拜會,跟著劉廷璣迴來的親兵直接就大棒子打出去,誰的麵子都不賣。舊黨則仗著位高權重在上朝的時候告刁狀,劉廷璣也不辯解,脫了帽子問皇帝,要我還是要他?就這樣逼著皇帝將舊黨的大佬們罵得狗血噴頭,再不敢輕言挑釁。
當初楊無端聽說劉廷璣的事跡還感歎過,古往今來都是一樣的,管你他媽的什麽黨,手中有槍才是硬道理。
但劉廷璣也不是一味強硬,自有其聰明的地方。他幾乎不碰民政,雖然做到內閣輔相首位,除了一心撲在兵部,其它幾部的事務卻是不聞不問,所以新舊兩黨忍氣吞聲過後,倒能與他和平共處。
這些八卦說起來多,其實隻是劉廷璣出現的一瞬間在楊無端腦中掠過,她急促地唿吸著,瞪大眼想把視野裏模糊的人影看清楚些。
她的努力收效甚微,那紫袍的人影往前走了幾步,依然看不清麵貌,音樂又換了一種節奏稍快的奏起來,鼓點敲響,每一下都像擊在她心上。
劉廷璣開始伴著音樂講起話來,楊無端一個字都沒聽清,太吵了,音樂聲、人聲、太陽在高空中爬行的聲音、透明的風吹過的聲音……
她吸氣、唿氣、吸氣、唿氣……唿吸調勻過後,心跳聲和耳鳴聲果然都降低到她能夠忽略的地步,她開始能聽到劉廷璣的聲音在太和殿前廣場上空幹巴巴地響著,太微不足道了,每一個字幾乎剛出口就可憐兮兮地撒落在偌大的廣場上,再也尋不著。
“……殿試一甲第一名,張環!”
劉廷璣身側站著兩列二十名大漢將軍,最上方的一對齊聲喊道:“殿試一甲第一名,張環!”餘音未歇,第二對緊跟著重複道:“殿試一甲第一名,張環!”這樣一對一對地傳遞下去,足足喊夠十遍。
“唰”一聲,不知多少顆頭顱轉了迴來,楊無端站在她的老位置--第一排第一位,所有人都先看到她,目光卻都視而不見地掠過她,在她身後的人堆裏急切地搜尋著真正的主角。
“……臣在!臣張環在!”
楊無端寅時便被菊蕊和琴兒喚醒,服侍著洗涮梳頭,換上了一整套鮮亮的緋紅色無補官袍。這是端朝給新科進士準備的製服,隻能在傳臚大典穿著,如果進士被取中一榜,則還要在官帽上簪花。
因為是嶄新的紵絲袍,披在身上的感覺輕飄飄的,腰帶也束得很緊,逼得她不得不把往常裹在裏麵的那層偷偷解掉。
好不容易打扮好了,楊無端在那個黃澄澄的銅鏡裏照了照,實在看不出什麽,隻得詢問地看向兩個丫鬟。
菊蕊抿唇笑了笑,拖著不知何時又在發呆的琴兒退後一步,兩人齊齊地蹲身福下去:“恭祝七少爺金榜題名,再占鼇首。”
“起來吧,承你們吉言了。”
可惜,她的好運氣似乎到頭了。
楊無端無聲地歎口氣,又在兩個丫鬟沒有發現之前掛起一個微笑來,伸手推開房門。
===
天還黑著,楊府的正堂內點起了粗如兒臂的巨燭,照得明如白晝。這間一年到頭隻有祭祀、恭迎貴賓等重要時刻才會啟用的堂屋被清潔得一塵不染,深紫色的紫檀木家私表麵鋥光發亮、簡直能照見人的臉。
府中有頭有臉的仆人全都換上了新衣,分男女在堂下排成兩列,一間房內聚了五十餘人,卻靜得一聲咳嗽不聞。
楊瓚和楊穆氏並肩坐在居中的位置,楊瓚一身官服,楊穆氏也換上了全套三品淑人的命婦裝束。
兩夫婦都目不斜視地正襟危坐,楊瓚的孤寒之氣板起臉時更甚,楊穆氏嬌豔不減,卻像一朵層層疊疊的重瓣牡丹,因為極豔而生出莊嚴貴重來。
楊無端跨過大堂高高的門檻,用眼角偷瞄了兩人一眼,心中如是想。
楊瓚高踞在大堂之上,看見那少年一身羅衣款款行來,遠遠望去蜂腰一搦,廣袖輕拂,明明隻是普普通通地穩步前行,卻給人一種分花拂柳、蝶繞鶯纏的錯覺。
她走進大堂,極快地抬頭看了一眼,隻那一眼間,黑發白膚、粉頰紅唇,北郢三月的妍桃嬌李統統不及她三分顏色。
楊瓚心頭劇震,眼前的畫麵與過往中的一幕重疊,他仿佛一瞬間神魂離體,高高地漂浮在空中,觀看著多少年以前,也是這樣一個天色未白的時分,同樣有一名紅衣的少年躊躇滿誌地走進來,深深地拜下去。
在楊瓚眼前心上,兩個少年的影子重疊到了一起。
===
傳臚大典,科舉時代的讀書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
紫禁城的午門洞開,禦街兩側排滿了文武百官,杏黃袍、紫袍、緋紅袍像不要錢似的鋪了滿眼,金吾衛全都換上了新甲,頭盔和護甲在東邊破曉的微光下閃閃發亮,腰間的繡春刀柄上嵌滿五彩寶石,也反射著斑斕彩光。
大典的儀式在太和殿外舉行,元和十一年戊庚科的四百名新科進士過了金水橋,站在太和殿外的廣場上,緊接著文官方隊,數百上千人在開闊的廣場上仍顯得稀稀落落,渺小如螞蟻。
進士們站在禦街右側,垂涎三尺地望著漢白玉鋪就的禦街。這條禦街與懷遠門外的中街相通,卻比中街更甚,中街還可以允許皇親貴胄和三品以上文武官員行走,這條禦街除了皇帝本人,皇後也僅能在成親當日走這條街被從午門抬進紫禁城。
但是,請注意,但是,還有一種例外情況:科舉考試中考取一甲頭三名的進士,狀元、榜眼、探花這三位可以獲得從禦街步行走出午門,然後騎馬在中街上溜一圈,任由北郢的父老鄉親們瞻仰--也就是所謂“禦街誇官”的至高榮譽!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對於大多數出身寒微的士子,這短暫的風光勝過虛無飄渺的封候拜相,真正是他們耐以支撐過懸梁刺股的寒窗十載的力量。
當然,這些人裏不包括逛了無數遍紫禁城的楊無端……
楊無端終於如願近距離見到太和殿,初升的朝陽正掛在東邊的簷角上,金色的琉璃瓦映日生花。但她卻根本沒那個心情觀賞。
她很緊張,非常緊張,她沒吃早飯,但現在一點也覺不著餓,實際上她的胃裏就像有一塊鉛在往下墜,口幹舌燥,渾身都不得勁兒。
到此時此刻,她不能騙自己多麽坦然,她想要那個狀元,想要得不得了,如果可以,她願意拿之前的五次第一來換這一個狀元,如果掌管她運氣的大神還能再幫她這一次。
她要拚盡全身力氣才能控製住雙腿不要顫抖,但袖子裏的雙手還是默默地抖個不停,漸漸的,她的身體也開始發抖,皮膚表麵起了雞皮疙瘩,就像是發高燒或者受到了冷空氣刺激。
耳朵裏一直在嗡嗡作響,傳臚大典上奏樂無數,她一首也沒聽進去,前方的文武官員嚶嚶嚶地說著小話,那聲音聽在她耳中,卻像海潮一般越來越大、越來越近,劈頭蓋臉撲下來、徹底淹沒了她!
“出來了!”身後一名進士顫著聲音道:“謝天謝地不是古尚書!”
楊無端像是被人從深海區撈了出來,肺部終於能接觸到空氣,她深深地、貪婪地吸了一大口氣,抬頭望向太和殿前,那裏遠遠地站著一個紫袍的大佬。能有資格在傳臚大典上宣布最後名次的,若不是禮部尚書古斯通,那就隻能是現任的兵部尚書、內閣五位輔相之首的劉廷璣。
劉廷璣此人也是個奇人,楊瓚當日說百官中可能就他一個人沒黨,楊無端雖然不太明白他為什麽這麽說,卻也沒有把這一時的感歎當真。不說別人,就這位劉廷璣,舉朝上下,甚至北郢城內關心時事的販夫走卒,誰不知道劉相是一心隻忠於皇帝陛下的直臣。
劉廷璣也是進士出身,年輕的時候卻投筆從戎,在北疆很打了幾次勝仗。今上即位以後,親自將劉廷璣調迴來,從兵部侍郎幹到兵部尚書,劉廷璣在兵部經營二十來年,將個兵部弄得鐵桶一般,除了他和皇帝誰都不認。
據說劉廷璣鐵麵到什麽地步,當年他從北邊兒剛迴來,新黨和舊黨都想拉攏他,新黨懷柔,幾個同年、同鄉和天知道什麽親戚上門送禮拜會,跟著劉廷璣迴來的親兵直接就大棒子打出去,誰的麵子都不賣。舊黨則仗著位高權重在上朝的時候告刁狀,劉廷璣也不辯解,脫了帽子問皇帝,要我還是要他?就這樣逼著皇帝將舊黨的大佬們罵得狗血噴頭,再不敢輕言挑釁。
當初楊無端聽說劉廷璣的事跡還感歎過,古往今來都是一樣的,管你他媽的什麽黨,手中有槍才是硬道理。
但劉廷璣也不是一味強硬,自有其聰明的地方。他幾乎不碰民政,雖然做到內閣輔相首位,除了一心撲在兵部,其它幾部的事務卻是不聞不問,所以新舊兩黨忍氣吞聲過後,倒能與他和平共處。
這些八卦說起來多,其實隻是劉廷璣出現的一瞬間在楊無端腦中掠過,她急促地唿吸著,瞪大眼想把視野裏模糊的人影看清楚些。
她的努力收效甚微,那紫袍的人影往前走了幾步,依然看不清麵貌,音樂又換了一種節奏稍快的奏起來,鼓點敲響,每一下都像擊在她心上。
劉廷璣開始伴著音樂講起話來,楊無端一個字都沒聽清,太吵了,音樂聲、人聲、太陽在高空中爬行的聲音、透明的風吹過的聲音……
她吸氣、唿氣、吸氣、唿氣……唿吸調勻過後,心跳聲和耳鳴聲果然都降低到她能夠忽略的地步,她開始能聽到劉廷璣的聲音在太和殿前廣場上空幹巴巴地響著,太微不足道了,每一個字幾乎剛出口就可憐兮兮地撒落在偌大的廣場上,再也尋不著。
“……殿試一甲第一名,張環!”
劉廷璣身側站著兩列二十名大漢將軍,最上方的一對齊聲喊道:“殿試一甲第一名,張環!”餘音未歇,第二對緊跟著重複道:“殿試一甲第一名,張環!”這樣一對一對地傳遞下去,足足喊夠十遍。
“唰”一聲,不知多少顆頭顱轉了迴來,楊無端站在她的老位置--第一排第一位,所有人都先看到她,目光卻都視而不見地掠過她,在她身後的人堆裏急切地搜尋著真正的主角。
“……臣在!臣張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