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嬌抱著劉瑤玉的手臂,臉上露出笑容,她真的很幸運,能有這麽好的家人。


    能夠在太晏重活一世,真好。


    姐妹倆的感情日益好起來,不知是不是受了餘嬌的影響,劉瑤玉對韜哥兒也沒那麽不喜了,在餘嬌這裏遇見韜哥兒,也會陪著他玩一會兒。


    晚上,餘嬌去給老夫人熏艾灸,劉瑤玉和韜哥兒也跟著一起去了保壽堂,三人是在保壽堂用的晚膳,許是人多熱鬧,劉老夫人很是高興,在韜哥兒央著要跟餘嬌一道去蓮溪庵玩的時候,竟是鬆口答應了。


    老夫人叫劉媽媽去跟大夫人知會了一聲,說她明日要帶著餘嬌、劉瑤玉、韜哥兒三人一起去蓮溪庵上香禮佛。


    餘嬌知道大夫人很是偏疼韜哥兒,也聽劉瑤玉說大夫人從來不準韜哥兒出府。


    過了一會兒劉媽媽迴來笑著說道,“夫人說帶著這麽多孩子,怕您累到,明個兒她也一同去。”


    這意思就是準了韜哥兒也跟去,韜哥兒一時開心地跟個孩子似的,他本也就是個孩子。


    “翠珠,我們迴去找衣裳,我要穿得像大哥哥那樣好看!”韜哥興奮得坐不住,拉著翠珠的手就要迴院子。


    翠珠朝老太太看去,老夫人擺擺手,讓她陪韜哥兒迴去。


    “三妹妹,明個一早你記得喊我,可千萬不要忘了我。”韜哥兒拉著翠珠往保壽堂門外走,又不放心的迴頭朝餘嬌道。


    餘嬌忍不住笑了笑,“好,明早我去東苑找你和二姐姐。”


    從保壽堂迴去後,餘嬌讓蒹葭把製好的卍字篆香和保和香餅找雕花木盒裝好,明日帶去蓮溪庵。


    次日一早,餘嬌就起身了,梳洗後,她用了些晨食,因是要去庵裏,餘嬌挑了件藕荷色的夾襖,配鴉素色挑線裙,蒹葭動作極輕的給餘嬌梳了個發髻,白露知道餘嬌一向不喜繁瑣的首飾,給餘嬌選了支羊脂玉簪。


    餘嬌眉眼靈動,很適合素色的打扮,愈發襯得她黑漆漆的杏眸空靈清澈,有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清豔感。


    她剛收拾好,院子裏就傳來韜哥兒興衝衝的聲音,“三妹妹,三妹妹,你好了嗎?”


    白露撩開毛氈簾子,韜哥兒帶著一身寒氣小跑進屋。


    瞧見餘嬌已經打扮好,韜哥兒拉起餘嬌往外走,嘴裏道,“三妹妹,你快去催催劉瑤玉,我剛剛過來的時候,她還在梳妝呢!”


    餘嬌跟著韜哥兒往外走,迴頭吩咐蒹葭把篆香和保和香餅帶上。


    出了映月榭,韜哥兒忽然想起自己束了發,他鬆開餘嬌的手,“三妹妹,你看我今日跟大哥哥像不像?”


    韜哥兒今日穿的是劉子期常穿的白色織錦直裰,頭上戴了翡翠發冠。


    他這樣一通打扮,散去了不少平常的孩子氣,若不做冒冒失失的舉動,乍一眼看上去,也是個翩翩佳公子。


    餘嬌笑著道,“韜哥兒跟大哥哥一樣好看。”


    韜哥兒咧嘴就笑了起來,很是高興。他喜歡親近餘嬌,是因為餘嬌跟他說話時,那雙眼睛總是澄澈真誠,不是在哄著他,不像府裏有些人,那些丫鬟小廝明明是笑著跟他說話,眼神卻讓韜哥兒不喜歡。


    兩人到了東苑,劉瑤玉已經梳妝打扮好了,她穿了件繡梨花紋的對襟夾襖,底下是雪青蜀錦湘裙,約是要出門,她臉上搽了胭脂,眉描如新月,很是小家碧玉。


    餘嬌才發現她們兄妹三人其實長得並無相像之處,劉瑤玉的眉眼更像大夫人,她可能是隨了自己的親生娘親,而劉子期的長相既不像大夫人也不像劉裕,但身上的謙和的書卷味與劉裕倒是如出一轍。


    “看傻了?”劉瑤玉走到餘嬌麵前晃了晃手,笑著道,“我有這麽好看嗎?”


    餘嬌笑著點頭,嘴甜的道,“好看。”


    劉瑤玉歡喜得不行,捏了捏餘嬌白嫩的小臉,“二姐姐沒白疼你。”


    劉夫人走過來,正看見這一幕,她臉上露出一絲笑容,走近後,她出聲道,“都收拾好了?那就去你們祖母那兒。”


    到了保壽堂,劉媽媽扶著劉老夫人,一行人在影壁處坐上馬車,原本大夫人是讓餘嬌和劉瑤玉陪老夫人坐一輛,好陪老人家聊天解悶,老夫人沒讓,幾個孩子好不容易出趟門,她不想拘著她們,大夫人便陪老夫人坐了一輛馬車,餘嬌、劉瑤玉和韜哥兒三人乘了另一輛馬車。


    蓮溪庵是依山而建,在城北圍場旁的小君眉山上,建庵已有百年,前朝有位太妃曾在庵中修行,百歲坐化後,留下了二十八顆舍利子,故而蓮溪庵的香火很是鼎盛,平日裏京城的太太們,但凡禮佛、求平安符、供長明燈都是來此處。


    哪怕時下因明正帝癡迷修道,道觀興盛,蓮溪庵的香客也不曾減少。


    到了蓮溪庵,餘嬌先下了馬車,她迴身要去扶劉瑤玉,一輛通體黑木的馬車,從一旁駛過,劉家的拉車的馬像是受到了驚嚇,往一旁躲了躲。


    餘嬌注意到,那黑木馬車拉車的馬是一匹黑色的高頭大馬,不知道是不是傳說中的烏騅駿馬,黑木馬車並未停留,而是徑直穿過蓮溪庵門口的山道,往一旁的夾道去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奸臣之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安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安年並收藏奸臣之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