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份檢查終於讀完,但孔老夫子感到自己的心中似乎是千感交集,萬種滋味都有,說不上來這是一種什麽樣的反應,兩眼緊盯這行落款,弟子年扣謝口拜口拜,此扣謝而非彼叩謝,叩謝不但是一種感情,還有一種態度,但這一扣,似乎是什麽都沒有了,本是拜拜,現在多加了兩個口子,倒變成了要告別的意思,縱觀全文,似乎這家夥確實已得我真傳,有點才氣,但上來就氣得我差一點暈倒,結尾又來了個口拜口拜,好象這又不是故意所為,那麽不是故意就是天意,既然天意如此,看來我們師徒之緣份已盡,就隻好口拜口拜了。
待年來到之後,那孔老夫子還是很耐心地解說道:“年哪,老師近來心情不好,我已打算在幾千名弟子當中挑選出七十二賢人,帶他們去周遊列國,因此你從哪裏來還是到哪裏去吧。”
看到年滿臉的憂戚和委屈,孔老夫子又覺得於心不忍,又安撫道:“不然的話,我再給你重新引見一位高人,他就是楚國的老子李聃,你改投他的門下,學成之後,你不但能明白很多道理,而且一但得道,就能成仙,還會長生不老。”
不料那年忽然嘿嘿冷笑道;“你不想要我,明說就好了,幹嗎要拐彎抹角多廢唾沫,成仙得道有什麽好,我早知一人,更是了得,隻要對著一個“禪”子默默盤腿打坐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夠法力無邊,不要說長生不老,隻要一張嘴,就能把太陽和月亮吞下肚去,手掌一翻就能把日月的光輝遮住,用衣袖都能把天地都裝進去,這樣的能人我不去拜,幹嗎要去找什麽老子孫子的。”
見年如此之說,那孔老夫子是真心地難過,不由走上前來,用手輕撫著年的肩榜,解釋道:“老師沒有騙你,雖然老師是一介文人,但也有治國安天下的宏圖報負,可是時運不濟,那魯王剛剛起用了我三個月,見我能力非常,就聽從一些小人的挑撥,罷免了我的職務,使我的理想破滅了,因此,我要去尋得一個明君,將我的才華報負施展出來,造福於天下蒼生,因此,你要理解老師的苦衷,不要顛狂病發作,去瞎想有什麽嘴巴可吞日月,袖裏可裝乾坤的天方夜潭式的人物。”
不料那年冷笑的更曆害了,大聲辯解道:“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你當初就不相信我,其實我年什麽時候說過一句假話,此人原來是個王子,為救天下蒼生脫離苦海,王子不做,出家創立了佛教,現在人們都尊稱他是佛祖如來。”
見年說得有板有眼,看表情也不象是撒謊騙人,那孔老夫子隻好傻傻愣愣地站在那裏,嘴裏不由嘀咕道:“難道這天地之間果真有如來佛祖其人嗎?”
“請問這位兄台,我想向您打聽一個人,不知可否?”
畢竟跟那孔老夫子學了幾年,現在的年說話辦事也有點文文縐縐的斯文相,本來打算去查看查看什麽如來佛祖的,聽說路途遙遠,還在什麽伽緬陀羅國,那年想想都感到害怕,所以那年決定這次先來看看孔老夫子所說的老子李聃到底是什麽情況。也就剛進入宋國境內,就見一人看上去有五十多歲,騎在一個大青牛的背上在打盹,看那青牛高大偉岸,好象被喂養的還蠻好,對那路邊的小草也隻不過是慢慢騰騰的啃著,有時好像還有點挑肥揀瘦的架勢,。
見那端坐牛背之人好像睡得蠻香很沉,年本不忍心去打攪人家,不過看他長相有點怪異可笑,在他腰間還圍著一條細長的白布條,那年不解是何用意,一是產生了好奇,因此就走了過去彎腰施禮輕聲地問道。
“不知這位兄台要向我打聽何人?”那人好像還蠻警覺,聽見聲音立馬睜開了眼睛,一邊對年仔細的注視打量,一邊柔聲的詢問道。
“奧,我打聽的這個人名氣蠻大,姓李名耳,字老聃,也有人稱他為老子的,聽說他就是你們宋國人,不知這位兄台可知他現在住在哪裏,能否指引一二?”既是求人,那年可不敢非禮,隻好規規矩矩的的解釋道。
“奧,請問你找他有何事嗎?”那人好像微微一笑,還是不緊不慢的打聽詢問。
“奧,是這麽迴事,我聽人說這個老子不但博覽群書博學多才,而且創建了一個什麽道家學派,如果經他指點,一旦得道,就能夠長生不老,修煉成仙,因此我特意過來,準備向他拜師。”
這次那年沒有說什麽假話,聽那孔子一說,有老子這麽一個人,所以年就跑去向那些躲在深山老林修練的能人異士們打聽了一下,他們也說確有此人,並且把那來龍去脈,出生詳情都介紹了個仔細,這才引起了年的興趣,因而才決定過來一探究竟的。
“恐怕這要令你失望嘍。不知你對那老子李聃究竟了解了多少,不妨說來聽聽。”
見那牛背之人,好像對那老子之說有點不以為意,年感到心中頗為不快,所以就說道:“好吧,我就來給你說說老子其人。”
公元前577年夏六月,宋國國君共公去世,右師華元執掌國政。以左師魚石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謀政之心,無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見共公去世,欲乘機起事。由於謀事不密,走漏風聲,被以華元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國。此後,即任向戎為左師、老佐為司馬、樂裔為司寇;立新君,這就是****公。
魚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餘人逃往楚國,客居楚國三年。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國起兵伐宋,攻克宋國的彭城,封魚石、魚府守城,並留下三百乘戰車協助鎮守。
宋平王為此召朝臣議事,問道:“敵強我弱,楚兵侵占彭城,是我心腹!如坐視不理,後患無窮!誰願為我拔此要塞?”
話音剛落,班中走出一人道:“愚臣願往!”平王一看,隻見此人身高丈二,濃眉大眼,闊腮寬肩,威武雄健,原來是司馬老佐。華元表示憂慮,對平王說:“魚石狡詐,魚府兇殘,彭城盤踞著楚國戰車三百、守卒三千,力量很強。司馬雖藝高膽大、剛健勇猛,恐難必勝。”
老佐據理說道:“魚石,蛀書之蟲也;魚府,縛雞之犬也。有何懼哉!老佐願攜家小以圍彭城,城不克臣不歸!”平王允諾。遣老佐為上將軍,率二萬人馬去收複彭城。
話說宋國圍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軍士氣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軍便危在旦夕。
一日,魚石、魚府在城上督戰,見宋軍人多如蟻,個個奮勇,架梯登城,人人爭先;又見一員大將銀盔銀甲、金戈白馬,馳騁於疆場之上,調兵遣將。一楚將問道:“這位宋將是誰?”魚石答道:“是新任司馬、圍兵主將老佐。”
楚將紛紛議論說:“攻城主將,不在軍後觀敵了陣,卻突於軍前左馳右騁,怎能不鼓舞士氣!如此看來,彭城太危險了!”
但魚石是個有心計的人,他又對部下說:“事將成而敗,事將敗而成,曆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軍必敗?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這是他成功之本;剛愎自用,目中無人,這又是他失敗之根。又怎知他的軍隊必勝?”楚將問:“左師好像成竹在胸,有什麽好計策?”魚石迴答說:“兩軍相對,帥在前還是在後,要見機行事。現在宋兵攻城,主將突出在前,冒著箭矢而馳騁,這是兵家的大忌呀!我有一條小計,如果照計行事,宋軍成敗,還很難說。”
原來魚石是讓部下放暗箭,射殺老佐,老佐正在軍前督戰,忽然飛來一箭,入胸五寸。不幸墜馬身亡。宋軍群龍無首,潰不成軍,四散逃竄。
老佐眷屬正處宋營軍帳中,有侍女、十數家將、數十侍衛。忽聞老佐陣亡,又見潰軍如潮湧來,眾家將急忙駕車,保老夫人奔逃。且戰且逃,至傍晚,追兵至鹿邑太清宮玄元殿,但老夫人身旁僅剩下兩名侍女、一位駕車家將了。
家將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擇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時分,來到一個偏僻村莊,向村民問去宋都之路,均搖頭說不知。家將隻知應向西行,豈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繞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見宋都,卻來到了陳國相邑。
正行之時,老夫人突覺腹中疼痛。原來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為踐君前諾言,以必勝之心攜眷出征。此時兵敗,老夫人又有喪夫之悲,亡命他國,心中焦慮,身體疲勞,以至腹中胎動,疼痛難忍。侍女驚慌無措,家將忙停車於路旁,奔至村中尋一老婦前來。不過幾刻時光,隻聽篷車之內響起“哇哇”哭聲,一個早產男嬰出世,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
老子降生,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因其出生於庚寅虎年(公元前571),親鄰們又唿之曰小狸兒,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間人們把“貓”喚作“狸兒”,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兒”便成為大名“李耳”就這樣傳下來了。
接生老婦見母子可憐,讓一行五口住進自己家中。老丈以開藥店為生,陳姓,人稱陳老爹,所以都稱老婦為陳媽媽。陳媽媽膝下無兒無女,為人厚道熱情,讓出三間西廂房,留老夫人一家居住。老夫人在危難之際,遇此善良之人,心中感激不盡;雖說戰亂中顛沛流離,畢竟出於大戶人家,隨身攜帶細軟尚夠度日。加之家將常幫陳老爹營生,二位侍女料理家務,老幼五口,日子過得也還滋潤。從此,宋國戰將老佐的妻兒便在陳國住了下來。
老聃自幼聰慧,靜思好學,常纏著家將要聽國家興衰、戰爭成敗、祭祀占卜、觀星測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龍,請一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間人為貴,眾人之中王為本。”老聃問道:“天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問:“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問。“清者窮盡處為何物?”先生道:“先賢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仰頭觀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為何物,徹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倫,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倫,故尊卑長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長短堅脆可別也。”老聃問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長幼,何人定而分之?長短堅脆,何人劃而別之?”先生道:“皆神所為也。”老聃問道。“神何以可為也?”先生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為也。”老聃問:“神之能何由而來?神之功何時而備?”先生道:“先師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視物而思,觸物而類,三日不知飯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禦者也。君不行天意則廢,民不順君牧則罪,此乃治國之道也。”老聃問道:“民生非為君也,不順君牧則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則如將在外也;將在外則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則天意有所不領。”老聃問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聽命之君乎?”先生道:“先聖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濕,迎風不覺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為貴。失和則交兵,交兵則相殘,相殘則兩傷,兩傷則有害而無益。故與人利則利己,與人禍則禍己。”老聃問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爭,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則得小禍,然而君可以治也。國爭,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則得大禍,大禍者,君之過也,何以自治?”老聃問:“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遍訪相邑之士,遍讀相邑之書,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來向老夫人辭行道:“老夫識淺,聃兒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學授?今來辭行,非老夫教授無終也,非聃兒學之不勤也。實乃老夫之學有盡。聃兒求之無窮,以有盡供無窮,不亦困乎?聃兒,誌遠圖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閉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周都,典籍如海,賢士如雲,天下之聖地也,非入其內而難以成大器。“
老夫人聞聽此言,心中犯難:一乃聃兒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難返,去周都豈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隻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獨行?正猶豫不知怎麽迴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為難處,忙說:“以實相告,老夫師兄為周太學博士,學識淵博,心胸曠達,愛才敬賢,以樹人為生,以助賢為樂,以薦賢為任。家養神童數位,皆由民間選來。不要衣食供給,待之如親生子女。博士聞老夫言,知聃兒好學善思,聰慧超常,久願一見。近日有家仆數人路經此地,特致書老夫,意欲帶聃兒去周。此乃千載難逢之良機,務望珍惜!”
老夫人聽後,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薦,使聃兒有緣入周,登龍門有路;悲母子分別,何日能見?思至此,好似聃兒已在千裏之外,不覺心酸難抑,潸然淚下。老聃撲人母親懷中,泣言道:“母親勿須傷心,聃兒決不負老師厚望,待我業成功就,定然早日來接母親!”說罷,母子二人相抱而泣。
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轉而為喜,拜謝先生舉薦之恩。三天後,全家與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裏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馬隨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遙望聃兒身影遠去,方才鬱鬱入車,悶悶返迴。
老聃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曆》《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而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
老聃處其中,如蛟龍遊入大海,海闊憑龍躍;如雄鷹展翅藍天,天高任鳥飛。老聃如饑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後又遷任守藏室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
待年來到之後,那孔老夫子還是很耐心地解說道:“年哪,老師近來心情不好,我已打算在幾千名弟子當中挑選出七十二賢人,帶他們去周遊列國,因此你從哪裏來還是到哪裏去吧。”
看到年滿臉的憂戚和委屈,孔老夫子又覺得於心不忍,又安撫道:“不然的話,我再給你重新引見一位高人,他就是楚國的老子李聃,你改投他的門下,學成之後,你不但能明白很多道理,而且一但得道,就能成仙,還會長生不老。”
不料那年忽然嘿嘿冷笑道;“你不想要我,明說就好了,幹嗎要拐彎抹角多廢唾沫,成仙得道有什麽好,我早知一人,更是了得,隻要對著一個“禪”子默默盤腿打坐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夠法力無邊,不要說長生不老,隻要一張嘴,就能把太陽和月亮吞下肚去,手掌一翻就能把日月的光輝遮住,用衣袖都能把天地都裝進去,這樣的能人我不去拜,幹嗎要去找什麽老子孫子的。”
見年如此之說,那孔老夫子是真心地難過,不由走上前來,用手輕撫著年的肩榜,解釋道:“老師沒有騙你,雖然老師是一介文人,但也有治國安天下的宏圖報負,可是時運不濟,那魯王剛剛起用了我三個月,見我能力非常,就聽從一些小人的挑撥,罷免了我的職務,使我的理想破滅了,因此,我要去尋得一個明君,將我的才華報負施展出來,造福於天下蒼生,因此,你要理解老師的苦衷,不要顛狂病發作,去瞎想有什麽嘴巴可吞日月,袖裏可裝乾坤的天方夜潭式的人物。”
不料那年冷笑的更曆害了,大聲辯解道:“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你當初就不相信我,其實我年什麽時候說過一句假話,此人原來是個王子,為救天下蒼生脫離苦海,王子不做,出家創立了佛教,現在人們都尊稱他是佛祖如來。”
見年說得有板有眼,看表情也不象是撒謊騙人,那孔老夫子隻好傻傻愣愣地站在那裏,嘴裏不由嘀咕道:“難道這天地之間果真有如來佛祖其人嗎?”
“請問這位兄台,我想向您打聽一個人,不知可否?”
畢竟跟那孔老夫子學了幾年,現在的年說話辦事也有點文文縐縐的斯文相,本來打算去查看查看什麽如來佛祖的,聽說路途遙遠,還在什麽伽緬陀羅國,那年想想都感到害怕,所以那年決定這次先來看看孔老夫子所說的老子李聃到底是什麽情況。也就剛進入宋國境內,就見一人看上去有五十多歲,騎在一個大青牛的背上在打盹,看那青牛高大偉岸,好象被喂養的還蠻好,對那路邊的小草也隻不過是慢慢騰騰的啃著,有時好像還有點挑肥揀瘦的架勢,。
見那端坐牛背之人好像睡得蠻香很沉,年本不忍心去打攪人家,不過看他長相有點怪異可笑,在他腰間還圍著一條細長的白布條,那年不解是何用意,一是產生了好奇,因此就走了過去彎腰施禮輕聲地問道。
“不知這位兄台要向我打聽何人?”那人好像還蠻警覺,聽見聲音立馬睜開了眼睛,一邊對年仔細的注視打量,一邊柔聲的詢問道。
“奧,我打聽的這個人名氣蠻大,姓李名耳,字老聃,也有人稱他為老子的,聽說他就是你們宋國人,不知這位兄台可知他現在住在哪裏,能否指引一二?”既是求人,那年可不敢非禮,隻好規規矩矩的的解釋道。
“奧,請問你找他有何事嗎?”那人好像微微一笑,還是不緊不慢的打聽詢問。
“奧,是這麽迴事,我聽人說這個老子不但博覽群書博學多才,而且創建了一個什麽道家學派,如果經他指點,一旦得道,就能夠長生不老,修煉成仙,因此我特意過來,準備向他拜師。”
這次那年沒有說什麽假話,聽那孔子一說,有老子這麽一個人,所以年就跑去向那些躲在深山老林修練的能人異士們打聽了一下,他們也說確有此人,並且把那來龍去脈,出生詳情都介紹了個仔細,這才引起了年的興趣,因而才決定過來一探究竟的。
“恐怕這要令你失望嘍。不知你對那老子李聃究竟了解了多少,不妨說來聽聽。”
見那牛背之人,好像對那老子之說有點不以為意,年感到心中頗為不快,所以就說道:“好吧,我就來給你說說老子其人。”
公元前577年夏六月,宋國國君共公去世,右師華元執掌國政。以左師魚石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謀政之心,無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見共公去世,欲乘機起事。由於謀事不密,走漏風聲,被以華元為首的戴氏宗族逐出宋國。此後,即任向戎為左師、老佐為司馬、樂裔為司寇;立新君,這就是****公。
魚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餘人逃往楚國,客居楚國三年。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國起兵伐宋,攻克宋國的彭城,封魚石、魚府守城,並留下三百乘戰車協助鎮守。
宋平王為此召朝臣議事,問道:“敵強我弱,楚兵侵占彭城,是我心腹!如坐視不理,後患無窮!誰願為我拔此要塞?”
話音剛落,班中走出一人道:“愚臣願往!”平王一看,隻見此人身高丈二,濃眉大眼,闊腮寬肩,威武雄健,原來是司馬老佐。華元表示憂慮,對平王說:“魚石狡詐,魚府兇殘,彭城盤踞著楚國戰車三百、守卒三千,力量很強。司馬雖藝高膽大、剛健勇猛,恐難必勝。”
老佐據理說道:“魚石,蛀書之蟲也;魚府,縛雞之犬也。有何懼哉!老佐願攜家小以圍彭城,城不克臣不歸!”平王允諾。遣老佐為上將軍,率二萬人馬去收複彭城。
話說宋國圍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軍士氣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軍便危在旦夕。
一日,魚石、魚府在城上督戰,見宋軍人多如蟻,個個奮勇,架梯登城,人人爭先;又見一員大將銀盔銀甲、金戈白馬,馳騁於疆場之上,調兵遣將。一楚將問道:“這位宋將是誰?”魚石答道:“是新任司馬、圍兵主將老佐。”
楚將紛紛議論說:“攻城主將,不在軍後觀敵了陣,卻突於軍前左馳右騁,怎能不鼓舞士氣!如此看來,彭城太危險了!”
但魚石是個有心計的人,他又對部下說:“事將成而敗,事將敗而成,曆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軍必敗?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這是他成功之本;剛愎自用,目中無人,這又是他失敗之根。又怎知他的軍隊必勝?”楚將問:“左師好像成竹在胸,有什麽好計策?”魚石迴答說:“兩軍相對,帥在前還是在後,要見機行事。現在宋兵攻城,主將突出在前,冒著箭矢而馳騁,這是兵家的大忌呀!我有一條小計,如果照計行事,宋軍成敗,還很難說。”
原來魚石是讓部下放暗箭,射殺老佐,老佐正在軍前督戰,忽然飛來一箭,入胸五寸。不幸墜馬身亡。宋軍群龍無首,潰不成軍,四散逃竄。
老佐眷屬正處宋營軍帳中,有侍女、十數家將、數十侍衛。忽聞老佐陣亡,又見潰軍如潮湧來,眾家將急忙駕車,保老夫人奔逃。且戰且逃,至傍晚,追兵至鹿邑太清宮玄元殿,但老夫人身旁僅剩下兩名侍女、一位駕車家將了。
家將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擇路,沿西南方向奔去。第二日天明時分,來到一個偏僻村莊,向村民問去宋都之路,均搖頭說不知。家將隻知應向西行,豈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繞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見宋都,卻來到了陳國相邑。
正行之時,老夫人突覺腹中疼痛。原來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為踐君前諾言,以必勝之心攜眷出征。此時兵敗,老夫人又有喪夫之悲,亡命他國,心中焦慮,身體疲勞,以至腹中胎動,疼痛難忍。侍女驚慌無措,家將忙停車於路旁,奔至村中尋一老婦前來。不過幾刻時光,隻聽篷車之內響起“哇哇”哭聲,一個早產男嬰出世,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
老子降生,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因其出生於庚寅虎年(公元前571),親鄰們又唿之曰小狸兒,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間人們把“貓”喚作“狸兒”,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兒”便成為大名“李耳”就這樣傳下來了。
接生老婦見母子可憐,讓一行五口住進自己家中。老丈以開藥店為生,陳姓,人稱陳老爹,所以都稱老婦為陳媽媽。陳媽媽膝下無兒無女,為人厚道熱情,讓出三間西廂房,留老夫人一家居住。老夫人在危難之際,遇此善良之人,心中感激不盡;雖說戰亂中顛沛流離,畢竟出於大戶人家,隨身攜帶細軟尚夠度日。加之家將常幫陳老爹營生,二位侍女料理家務,老幼五口,日子過得也還滋潤。從此,宋國戰將老佐的妻兒便在陳國住了下來。
老聃自幼聰慧,靜思好學,常纏著家將要聽國家興衰、戰爭成敗、祭祀占卜、觀星測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龍,請一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間人為貴,眾人之中王為本。”老聃問道:“天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問:“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問。“清者窮盡處為何物?”先生道:“先賢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仰頭觀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為何物,徹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倫,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倫,故尊卑長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長短堅脆可別也。”老聃問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長幼,何人定而分之?長短堅脆,何人劃而別之?”先生道:“皆神所為也。”老聃問道。“神何以可為也?”先生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為也。”老聃問:“神之能何由而來?神之功何時而備?”先生道:“先師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視物而思,觸物而類,三日不知飯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禦者也。君不行天意則廢,民不順君牧則罪,此乃治國之道也。”老聃問道:“民生非為君也,不順君牧則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則如將在外也;將在外則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則天意有所不領。”老聃問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聽命之君乎?”先生道:“先聖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濕,迎風不覺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為貴。失和則交兵,交兵則相殘,相殘則兩傷,兩傷則有害而無益。故與人利則利己,與人禍則禍己。”老聃問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爭,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則得小禍,然而君可以治也。國爭,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則得大禍,大禍者,君之過也,何以自治?”老聃問:“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家將,家將不能言。於是,遍訪相邑之士,遍讀相邑之書,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來向老夫人辭行道:“老夫識淺,聃兒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學授?今來辭行,非老夫教授無終也,非聃兒學之不勤也。實乃老夫之學有盡。聃兒求之無窮,以有盡供無窮,不亦困乎?聃兒,誌遠圖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閉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周都,典籍如海,賢士如雲,天下之聖地也,非入其內而難以成大器。“
老夫人聞聽此言,心中犯難:一乃聃兒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難返,去周都豈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隻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獨行?正猶豫不知怎麽迴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為難處,忙說:“以實相告,老夫師兄為周太學博士,學識淵博,心胸曠達,愛才敬賢,以樹人為生,以助賢為樂,以薦賢為任。家養神童數位,皆由民間選來。不要衣食供給,待之如親生子女。博士聞老夫言,知聃兒好學善思,聰慧超常,久願一見。近日有家仆數人路經此地,特致書老夫,意欲帶聃兒去周。此乃千載難逢之良機,務望珍惜!”
老夫人聽後,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薦,使聃兒有緣入周,登龍門有路;悲母子分別,何日能見?思至此,好似聃兒已在千裏之外,不覺心酸難抑,潸然淚下。老聃撲人母親懷中,泣言道:“母親勿須傷心,聃兒決不負老師厚望,待我業成功就,定然早日來接母親!”說罷,母子二人相抱而泣。
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轉而為喜,拜謝先生舉薦之恩。三天後,全家與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裏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馬隨博士家仆西行而去。老夫人遙望聃兒身影遠去,方才鬱鬱入車,悶悶返迴。
老聃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曆》《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而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
老聃處其中,如蛟龍遊入大海,海闊憑龍躍;如雄鷹展翅藍天,天高任鳥飛。老聃如饑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後又遷任守藏室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