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第16章
秦始皇親媽的種田生活 作者:點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造紙坊門前車馬不歇,門前是馬路一側是排列好的車馬隊伍,打頭的車馬進去,不到一刻鍾就裝了整整一車的東西出來,從另一側揚著鞭子驅車離開,後頭馬上有人接著進去。
緊跟著,一個少年從後麵出來,對等候已久的人拱手:“諸位兄台,對不住,今天的紙已經售罄,還請大家十日後再來。”
他說完,轉身進了工坊,輕輕合上門。
車隊裏打前頭那個中年男子擰著眉啐了一口,“來晚了!”
他其實天不亮就趕著馬過來了,但到地方時候前頭就已經排了一條長隊,一些個還算眼熟的商人躺在車板上唿唿睡覺。
這些來往諸國做生意的商人大多眼熟彼此,來這兒的人身價也差不多少,隻能按照先來後到排序,晚了便是晚了。
秦朝各類物品皆有官府定價,何等品質大小的紙賣多少錢,清清楚楚定價明確。
刑法嚴酷,商人不敢搞事兒。
在秦國賣紙掙不上錢,而且這些工坊要他們所得利潤的四成!
他們隻能去國外買賣。
能讀書的人基本都是有錢人,賺有錢人的錢需要有心理負擔嗎?
完全不需要。
商人逐利,就算她不要分成,他們仍會到國外賣紙。
畢竟在李子園邊上賣李子可賣不上價。
至於用不起紙的人,現在還可以用簡牘過渡一下。
紙總不會一直都是高端商品。
陸嬌嬌隻計劃短期壟斷一咪咪,掏一掏有錢人的口袋。
她不能讓窮人越來越窮。
有了紙之後,寫字畫畫就隨意多了。
陸嬌嬌一邊寫一邊畫,她寫好的紙由人夾在架子上,她寫的是食譜,畫的是菜肴成品,每寫一道菜,畫一幅小圖。文字裏頭詳細描寫了做飯做菜的步驟和調料用量,菜的口感香味,從各個方麵寫,細致分明地畫。
珍饈美食她吃過許多,寫起這些十分輕鬆。
素女識字,太後說她可以隨便看,她就站在架子便隨便看,不到一會兒功夫咽了一肚子的口水,還想繼續看。
陸嬌嬌停筆。
素女取過她手中的紙掛上,見是半頁知道是寫完了。
她來給陸嬌嬌揉肩膀,不知道在哪學的手法,按得人非常舒服,“太後上頭寫的若幹作料是什麽?不同種作料真能做出五香炒豆嗎?”
“這得問問那些大夫藥匣子裏有沒有什麽不毒人的香味藥材,還有那些卷頭發綠色眼睛的番邦人,他們從海外坐船過來,也許經過哪個島上見著過什麽獨特的香料呢?”
素女想了想,這還真有可能,地域不同食物也就不同,比方說某國有些水果,秦國地上從來沒見過。
陸嬌嬌抽過一張紙,筆尖點點墨盤,“再添點東西。”
對許多人來說鹹陽農業技術學校是個有點神秘的地方,外頭人進不去,但人人都能說得出這個學校哪裏好,玻璃窗普通人是不敢想,但那兒的食堂卻很令人好奇,聽說能把常見的蔬菜也才做成絕頂美味。
學校裏有個學生,是個小孩,故意把自己的飯剩下一半,想帶給父母嚐一嚐。食堂的管事再三問他剩下的是不是不吃了,小孩說是,然後那個食堂管事直接把剩下半盤子飯菜倒進泔水桶。
那孩子急問:“怎麽倒了?”
管事兒的說:“你吃不了拿去喂豬,下次吃多少盛多少。”
那小孩當場哭了……
迴家把事兒說出來了,他親媽拿著燒鍋棍子追他,“你跟誰學的連吃帶拿!丟人哪!誰家的糧食不是糧食,好好的米飯拿去喂豬?可憐你老父老母種一棵苗汗珠子摔八瓣!”
諸位學生汲取了這個教訓沒誰幹過一樣的事兒,隻是在家裏偶爾會和弟弟妹妹說學校裏的東西有多好吃,他們以後長大了務必要進去讀書……
成年人嘴上不說啥,心裏跟有一百個貓爪子撓一樣,特別好奇學校食堂的飯菜什麽味道。
就這麽一直讓人這麽好奇著多不好。
前陣子一直在研究造紙和印刷術,現在批量造紙和印刷術都解決了。
陸嬌嬌不止拿出舊菜譜還寫了新的,都讓人印好了放在書店裏賣,店老板知道這是好生意,專門找出一張大白紙寫了個大告示貼在門口,極為引人注目。
這幾天店裏就沒少過人,當天,許多人都買了菜譜,買完就腳下生風地迴家做飯去了!
為了物盡其用,陸嬌嬌一口氣開了二十家飯館,分布到秦國幾個州,爭取所有最繁華的地段都有她的小飯館。
董家三代同堂,二十來口人,幹的是務農的活,因一家都是勤快人,但凡有錢就置辦幾畝土地,地越來越多,日子越過越好。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反之亦然。
種地的是靠老天爺吃飯,董家人年年誠懇祭祀,唯恐哪年老天爺不給麵子。
這些天聽人說有些地方冰雹打了苗,當地的人隻能吃棗果腹,當家的董伯平憂慮起來。心裏惦記著讓兒孫學個一門技藝,年景不好時也好有條生路,若是沒有荒年,多掙些錢養家也好。
今天經過新開起來的書坊,正好聽人說裏頭賣菜譜便有些動心又有些猶豫,他家裏好幾十口就沒一個識字的,買了怕也不認識。
此時,店裏的小二小聲吆喝:“還剩最後三本,誰要?”
他衝進去:“我要!”
人從裏頭出來,抱著三本書,又想起來一家子文盲,沒一個認字的,第一次覺得發愁。
董伯平有些後悔了,他家要麽是能幹農活的半大孩子,要麽是小奶娃,當初就沒讓孩子去學校讀書。
現在想想,他又不指望那些小孩子種地掙多少錢,識些字又有什麽不好的,那用得著像他這樣花錢買了書卻隻能幹瞪眼。
董伯平本來想找個在學校裏讀書的小娃娃,但那些娃娃說現在認識的字還少,讀不了,他讓大兒子去印刷廠附近找個認字的來。
聽說印刷廠的書都是一個字一個字排出來的,那些人總有幾個認字的罷,董伯平的大兒子找了好幾個人才找著個識字的,說了些好話,又花了一筆錢才請到人。
這人也不是有多高的學問,是從前湊熱鬧和人一起拜師認識的字,後來不耐煩就沒學,到現在都忘記文章怎麽寫了,還勉勉強強認識字,因比旁人排版快,掙的錢也不少,就一直幹著印刷廠的活計。
但他幹五天才能有兩天歇著,不願意接私活,董家大兒子一直掏錢,他不好意思了才答應。
過幾天,董伯帶著幾個身強力壯的子孫,到市肆邊上擺了個攤子,身後是個臨時壘起來的灶台,上麵架個陶鍋,濃香的湯汁在裏頭翻滾,別小看這鍋湯,他們特意從屠夫那買來好些豬骨頭整整熬了一晚上,又特意尋人買了好些個作料加在裏頭。
攤子一側立了個兩層高的木架子,上頭放著十來個一模一樣的木盒,裏頭裝著各色的丸子、菜幹、豬雜羊雜、粗麵,他這小攤子擺起來熱氣騰騰香飄十裏。
不一會兒就有人問:“你這湯怎麽賣?”
董伯平拿出個二大碗指了下桌上的二大碗,“客官想吃什麽自己去架子上選,一碗五個錢。”
那人過去夾了大半碗,董伯平兒子接過去煮,再上來是一碗骨湯雜麵。
董伯平身邊還有一方小桌,上頭放著幾個盒蓋陶瓷桶,與那人說:“這有辣椒油,客官用些嗎?”
秦國有個品種的辣椒,現代叫秦椒,當時人也很喜歡。
那個客官便捧著碗過來,董伯平給他打開蓋子,上頭一層淺紅透亮的油脂,下麵是紅色的碎辣椒幹,聞著微辣,頗為刺激食欲。客官能吃辣,挖了一小勺到碗裏,攪得上頭飄了一層辣油,他坐下,不一會兒就吃得熱汗淋漓,看上去舒爽極了。
來往經過的人,聞著香味,看坐在裏頭的人吃著來勁也過來坐下吃了。
不一會兒這個小攤子十來張小桌子就坐滿了人。
董伯平數著手裏的錢,都不用到晚上,不算那幾本書,他今天就能迴本。
想從這本書來挖出個一二三四的不止是董伯平一個,鹹陽城裏開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攤子,還有些挑擔子賣鹵味的。
但不是人人都像董伯平一樣有錢,許多人買書是聯合自己的親戚朋友去買,或者聯合裏長去買,再分別學了來做買賣。
這一本書成功引起了一波創業熱。
董伯平動作快,做得好,算是搶占了先機,比別人發財攢下客戶,沒多久他就決定盤下個店麵做生意。
這些店鋪在普通民眾裏非常叫好。
陸嬌嬌的店則比較綜合,她食譜裏寫的東西,絕大多數是賣的。
在這兒聚餐請客辦宴會是個很體麵的事兒,一些有點錢的人,也喜歡平常來打個牙祭。
譬如趙高,他最喜歡來這些新開起來的鋪子吃飯,別人不知道,他可知道,這裏的廚子都是宮裏調.教出來的。
別的店裏根本比不上。
最近朝堂上來了個叫姚賈的,辦兩分的事兒能說出十分功勞,趙高看不上這人誇誇其談,又必須得和他爭寵,隻得拚命在秦王麵前刷存在感。
家僮拿來這些書本,他就轉頭就拿給秦王看,說:“這些書在太後的書坊賣,市井中人許多都按照上頭的食譜做了菜品買賣。”
所有的貴人都有些相同點,霸道,他們不允許別人和自己穿一樣的衣服,用一樣的車架,不然為何衣裳人馬還分出個三六九等?
秦王翻了翻手上的書冊,目光在那些生動形象的圖上稍微流連,說道:“太後開的店生意怎麽樣?”
趙高:!
他剛才故意沒說這茬就是怕秦王讓那些店關門,現在卻不得不如實說:“日日賓客盈門,座無虛席。”
他撂下手裏的菜譜,“你說這菜譜是教人做菜的,寡人看更像是勾人去吃菜的。”
“普通人的手藝比不過店裏廚子,人們吃過他們的飯菜豈不是更要去店裏?”
的確,自打這菜譜出來,手裏不差錢的都會買幾本,廚子不識字,肯讓廚子去讀書的是極少數,大多數人家便是家裏認字的自己照著上麵的做,手藝不夠,味道總是差些,也沒耐心天天搗鼓,最後還不是要去店裏吃?
而且上麵言辭有趣,有字有畫,光看著就像是嚐到了味道一樣,還有些人專門買來看。
普通人拿來學藝也隻做個幾樣菜而已,什麽時候有錢了也得去店裏消費一迴。
他隔三差五的要去店裏吃一頓,還在那花費不少錢包了張桌子,總見著賓客如雲,想著不知哪天人會變少,現在這麽一看,店裏的人是不可能變少的,也許再過個一兩年太後就要開分店了。
趙高在原地算著裏頭的門道,著實大開眼界,心裏對這門生意經佩服不已。
秦王翻到菜譜書的最後,叩叩桌麵,把趙高的注意力吸引迴來。
“隻看此書天下沒有料理不好的食材,既然海外可能有新鮮食物,就令那些來往於海外的番邦人遇到新鮮吃食種子香料都帶過來,不拘好吃與否,隻要毒不死老鼠就行。”
緊跟著,一個少年從後麵出來,對等候已久的人拱手:“諸位兄台,對不住,今天的紙已經售罄,還請大家十日後再來。”
他說完,轉身進了工坊,輕輕合上門。
車隊裏打前頭那個中年男子擰著眉啐了一口,“來晚了!”
他其實天不亮就趕著馬過來了,但到地方時候前頭就已經排了一條長隊,一些個還算眼熟的商人躺在車板上唿唿睡覺。
這些來往諸國做生意的商人大多眼熟彼此,來這兒的人身價也差不多少,隻能按照先來後到排序,晚了便是晚了。
秦朝各類物品皆有官府定價,何等品質大小的紙賣多少錢,清清楚楚定價明確。
刑法嚴酷,商人不敢搞事兒。
在秦國賣紙掙不上錢,而且這些工坊要他們所得利潤的四成!
他們隻能去國外買賣。
能讀書的人基本都是有錢人,賺有錢人的錢需要有心理負擔嗎?
完全不需要。
商人逐利,就算她不要分成,他們仍會到國外賣紙。
畢竟在李子園邊上賣李子可賣不上價。
至於用不起紙的人,現在還可以用簡牘過渡一下。
紙總不會一直都是高端商品。
陸嬌嬌隻計劃短期壟斷一咪咪,掏一掏有錢人的口袋。
她不能讓窮人越來越窮。
有了紙之後,寫字畫畫就隨意多了。
陸嬌嬌一邊寫一邊畫,她寫好的紙由人夾在架子上,她寫的是食譜,畫的是菜肴成品,每寫一道菜,畫一幅小圖。文字裏頭詳細描寫了做飯做菜的步驟和調料用量,菜的口感香味,從各個方麵寫,細致分明地畫。
珍饈美食她吃過許多,寫起這些十分輕鬆。
素女識字,太後說她可以隨便看,她就站在架子便隨便看,不到一會兒功夫咽了一肚子的口水,還想繼續看。
陸嬌嬌停筆。
素女取過她手中的紙掛上,見是半頁知道是寫完了。
她來給陸嬌嬌揉肩膀,不知道在哪學的手法,按得人非常舒服,“太後上頭寫的若幹作料是什麽?不同種作料真能做出五香炒豆嗎?”
“這得問問那些大夫藥匣子裏有沒有什麽不毒人的香味藥材,還有那些卷頭發綠色眼睛的番邦人,他們從海外坐船過來,也許經過哪個島上見著過什麽獨特的香料呢?”
素女想了想,這還真有可能,地域不同食物也就不同,比方說某國有些水果,秦國地上從來沒見過。
陸嬌嬌抽過一張紙,筆尖點點墨盤,“再添點東西。”
對許多人來說鹹陽農業技術學校是個有點神秘的地方,外頭人進不去,但人人都能說得出這個學校哪裏好,玻璃窗普通人是不敢想,但那兒的食堂卻很令人好奇,聽說能把常見的蔬菜也才做成絕頂美味。
學校裏有個學生,是個小孩,故意把自己的飯剩下一半,想帶給父母嚐一嚐。食堂的管事再三問他剩下的是不是不吃了,小孩說是,然後那個食堂管事直接把剩下半盤子飯菜倒進泔水桶。
那孩子急問:“怎麽倒了?”
管事兒的說:“你吃不了拿去喂豬,下次吃多少盛多少。”
那小孩當場哭了……
迴家把事兒說出來了,他親媽拿著燒鍋棍子追他,“你跟誰學的連吃帶拿!丟人哪!誰家的糧食不是糧食,好好的米飯拿去喂豬?可憐你老父老母種一棵苗汗珠子摔八瓣!”
諸位學生汲取了這個教訓沒誰幹過一樣的事兒,隻是在家裏偶爾會和弟弟妹妹說學校裏的東西有多好吃,他們以後長大了務必要進去讀書……
成年人嘴上不說啥,心裏跟有一百個貓爪子撓一樣,特別好奇學校食堂的飯菜什麽味道。
就這麽一直讓人這麽好奇著多不好。
前陣子一直在研究造紙和印刷術,現在批量造紙和印刷術都解決了。
陸嬌嬌不止拿出舊菜譜還寫了新的,都讓人印好了放在書店裏賣,店老板知道這是好生意,專門找出一張大白紙寫了個大告示貼在門口,極為引人注目。
這幾天店裏就沒少過人,當天,許多人都買了菜譜,買完就腳下生風地迴家做飯去了!
為了物盡其用,陸嬌嬌一口氣開了二十家飯館,分布到秦國幾個州,爭取所有最繁華的地段都有她的小飯館。
董家三代同堂,二十來口人,幹的是務農的活,因一家都是勤快人,但凡有錢就置辦幾畝土地,地越來越多,日子越過越好。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反之亦然。
種地的是靠老天爺吃飯,董家人年年誠懇祭祀,唯恐哪年老天爺不給麵子。
這些天聽人說有些地方冰雹打了苗,當地的人隻能吃棗果腹,當家的董伯平憂慮起來。心裏惦記著讓兒孫學個一門技藝,年景不好時也好有條生路,若是沒有荒年,多掙些錢養家也好。
今天經過新開起來的書坊,正好聽人說裏頭賣菜譜便有些動心又有些猶豫,他家裏好幾十口就沒一個識字的,買了怕也不認識。
此時,店裏的小二小聲吆喝:“還剩最後三本,誰要?”
他衝進去:“我要!”
人從裏頭出來,抱著三本書,又想起來一家子文盲,沒一個認字的,第一次覺得發愁。
董伯平有些後悔了,他家要麽是能幹農活的半大孩子,要麽是小奶娃,當初就沒讓孩子去學校讀書。
現在想想,他又不指望那些小孩子種地掙多少錢,識些字又有什麽不好的,那用得著像他這樣花錢買了書卻隻能幹瞪眼。
董伯平本來想找個在學校裏讀書的小娃娃,但那些娃娃說現在認識的字還少,讀不了,他讓大兒子去印刷廠附近找個認字的來。
聽說印刷廠的書都是一個字一個字排出來的,那些人總有幾個認字的罷,董伯平的大兒子找了好幾個人才找著個識字的,說了些好話,又花了一筆錢才請到人。
這人也不是有多高的學問,是從前湊熱鬧和人一起拜師認識的字,後來不耐煩就沒學,到現在都忘記文章怎麽寫了,還勉勉強強認識字,因比旁人排版快,掙的錢也不少,就一直幹著印刷廠的活計。
但他幹五天才能有兩天歇著,不願意接私活,董家大兒子一直掏錢,他不好意思了才答應。
過幾天,董伯帶著幾個身強力壯的子孫,到市肆邊上擺了個攤子,身後是個臨時壘起來的灶台,上麵架個陶鍋,濃香的湯汁在裏頭翻滾,別小看這鍋湯,他們特意從屠夫那買來好些豬骨頭整整熬了一晚上,又特意尋人買了好些個作料加在裏頭。
攤子一側立了個兩層高的木架子,上頭放著十來個一模一樣的木盒,裏頭裝著各色的丸子、菜幹、豬雜羊雜、粗麵,他這小攤子擺起來熱氣騰騰香飄十裏。
不一會兒就有人問:“你這湯怎麽賣?”
董伯平拿出個二大碗指了下桌上的二大碗,“客官想吃什麽自己去架子上選,一碗五個錢。”
那人過去夾了大半碗,董伯平兒子接過去煮,再上來是一碗骨湯雜麵。
董伯平身邊還有一方小桌,上頭放著幾個盒蓋陶瓷桶,與那人說:“這有辣椒油,客官用些嗎?”
秦國有個品種的辣椒,現代叫秦椒,當時人也很喜歡。
那個客官便捧著碗過來,董伯平給他打開蓋子,上頭一層淺紅透亮的油脂,下麵是紅色的碎辣椒幹,聞著微辣,頗為刺激食欲。客官能吃辣,挖了一小勺到碗裏,攪得上頭飄了一層辣油,他坐下,不一會兒就吃得熱汗淋漓,看上去舒爽極了。
來往經過的人,聞著香味,看坐在裏頭的人吃著來勁也過來坐下吃了。
不一會兒這個小攤子十來張小桌子就坐滿了人。
董伯平數著手裏的錢,都不用到晚上,不算那幾本書,他今天就能迴本。
想從這本書來挖出個一二三四的不止是董伯平一個,鹹陽城裏開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攤子,還有些挑擔子賣鹵味的。
但不是人人都像董伯平一樣有錢,許多人買書是聯合自己的親戚朋友去買,或者聯合裏長去買,再分別學了來做買賣。
這一本書成功引起了一波創業熱。
董伯平動作快,做得好,算是搶占了先機,比別人發財攢下客戶,沒多久他就決定盤下個店麵做生意。
這些店鋪在普通民眾裏非常叫好。
陸嬌嬌的店則比較綜合,她食譜裏寫的東西,絕大多數是賣的。
在這兒聚餐請客辦宴會是個很體麵的事兒,一些有點錢的人,也喜歡平常來打個牙祭。
譬如趙高,他最喜歡來這些新開起來的鋪子吃飯,別人不知道,他可知道,這裏的廚子都是宮裏調.教出來的。
別的店裏根本比不上。
最近朝堂上來了個叫姚賈的,辦兩分的事兒能說出十分功勞,趙高看不上這人誇誇其談,又必須得和他爭寵,隻得拚命在秦王麵前刷存在感。
家僮拿來這些書本,他就轉頭就拿給秦王看,說:“這些書在太後的書坊賣,市井中人許多都按照上頭的食譜做了菜品買賣。”
所有的貴人都有些相同點,霸道,他們不允許別人和自己穿一樣的衣服,用一樣的車架,不然為何衣裳人馬還分出個三六九等?
秦王翻了翻手上的書冊,目光在那些生動形象的圖上稍微流連,說道:“太後開的店生意怎麽樣?”
趙高:!
他剛才故意沒說這茬就是怕秦王讓那些店關門,現在卻不得不如實說:“日日賓客盈門,座無虛席。”
他撂下手裏的菜譜,“你說這菜譜是教人做菜的,寡人看更像是勾人去吃菜的。”
“普通人的手藝比不過店裏廚子,人們吃過他們的飯菜豈不是更要去店裏?”
的確,自打這菜譜出來,手裏不差錢的都會買幾本,廚子不識字,肯讓廚子去讀書的是極少數,大多數人家便是家裏認字的自己照著上麵的做,手藝不夠,味道總是差些,也沒耐心天天搗鼓,最後還不是要去店裏吃?
而且上麵言辭有趣,有字有畫,光看著就像是嚐到了味道一樣,還有些人專門買來看。
普通人拿來學藝也隻做個幾樣菜而已,什麽時候有錢了也得去店裏消費一迴。
他隔三差五的要去店裏吃一頓,還在那花費不少錢包了張桌子,總見著賓客如雲,想著不知哪天人會變少,現在這麽一看,店裏的人是不可能變少的,也許再過個一兩年太後就要開分店了。
趙高在原地算著裏頭的門道,著實大開眼界,心裏對這門生意經佩服不已。
秦王翻到菜譜書的最後,叩叩桌麵,把趙高的注意力吸引迴來。
“隻看此書天下沒有料理不好的食材,既然海外可能有新鮮食物,就令那些來往於海外的番邦人遇到新鮮吃食種子香料都帶過來,不拘好吃與否,隻要毒不死老鼠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