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2章
秦始皇親媽的種田生活 作者:點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陸嬌嬌輕裝簡行帶著工匠去看剛從大王那兒批下來的兩塊地,三言兩語訂了章程,隨後帶著跟班去市場轉了一圈買了些小玩意兒迴宮。
作為一個新手老母親,走到哪兒都不能忘記自己的兒子,陸嬌嬌買什麽東西都讓人拿兩樣。
迴到林光宮,陸嬌嬌戎金說:“讓人把另一份給大王送去吧。”
戎金提著籃子,應道:“諾。”
“讓旁人去,你找兩個會做陶器能識字的工匠來。”
接下來要做許諾給秦王的玻璃燈罩。
其實古代也有玻璃,最早要追溯到春秋時期,此時玻璃還叫做頗黎,比較有名的有後世出土的蜻蜓眼和水晶杯。蜻蜓眼是在一個不規則的圓形玻璃球上鑲嵌幾層顏色不一的圓環,通常一個蜻蜓眼上有幾個這樣的組合,看上去像蜻蜓的眼睛,美麗精巧,很有異域風情。它來自於西亞人,他們偶然發現用石英石與天然蘇能做出會閃光的漂亮東西,循著商路帶著它們來到中國,果不其然這些美麗的小東西受到貴族的喜愛。有需求就有供應,不久之後,古代工匠也研究出了玻璃。這些精致稀有的玻璃製品被貴族作為奇珍,有人猜測與和氏璧同名的隨侯珠就是玻璃製品。
與現代所有的石英砂等原料製作出的透明玻璃不同,這時的玻璃主要有透明白、藍色、褐色、土黃色幾種顏色,主要原料是鉛鋇。
後人推測製作蜻蜓眼所用到的工藝非常高,它的加工溫度和手法一直是個謎。
陸嬌嬌覺得比起蜻蜓眼,矽酸鹽玻璃對這些能工巧匠來說應該是小意思。
幾天後,章台宮。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幾隻箱子打開,幹草屑裏埋著被麻布包起來的東西,內侍從中取出一枚,緩緩解開外頭的白麻口袋,露出裏麵透明玻璃燈罩。
下頭有個稍微大些的口子正好可以落在油燈盤子上,上頭留個稍微小的口子透氣,中間鼓起,弧度優美,整體看上去像一條頭朝下的魚。
玻璃顏色近水,內侍將東西隔著麻布捧在手裏,秦王能穿過兩層玻璃看到對方略微變形的衣襟紋路。
“這是太後令人送來的,說是給大王做燈罩用。”
內侍將東西捧上,秦王接過,扯下上頭的麻布袋子,先掃一眼,又慢慢將玻璃燈罩轉一圈,翻來覆去上下看個遍。
書桌邊就是一株十五連盞,青銅所製,枝幹關節榫卯結合,下端瑞獸昂首,枝幹上精巧鳥獸攀飛,火苗輕輕舞動,秦王起身走過去,將燈罩扣在其中一個燈座上,本來搖晃的火苗一下子穩住了,手指放在燈罩外頭隻感到溫度越來越熱,上頭瓶口細長,火苗怎麽也竄不出來。
“箱子抬過來。”
這些燈盞安排的略有緊密,安裝燈罩時秦王隨手卸掉幾個關節,隻留九盞,燈罩安好,他一伸手,內侍連忙遞上火折子,輕輕吹兩下火心微動,漸有火苗著了,順著燈罩上口進去碰到油燈芯線火苗漸起。
內侍眨眨眼,說道:“陛下,安上頗黎燈罩這火好像更亮了,才九盞燈,和十五盞也不差什麽。”
恰有一陣風從窗吹來,內侍習慣擋住風向,秦王也抬手遮了一盞燈,卻受到阻隔被燙了一下,但看罩子裏火苗冉冉,半點沒收到風的影響,光線都沒偏。
“這可真是好東西,夏日快到了,到時夜裏若是風大也不用合窗寫字了。”
秦王看了燈火一會兒,吩咐道:“明日令匠人重製燈架。”
“一共有多少燈罩?”
“三百隻,太後說若是這邊打破了可以直接令人去她的工坊拿新的來。”
秦王剛坐下,鋪平奏本,聞言微微挑眉,“又開了工坊?太後的田中的怎麽樣了?”
“工匠找好了,工坊還沒開起來。聽說太後派人在新得的兩塊地建房舍,雇了好些人搬磚壘石好不熱鬧,其中一處便要做工坊。”
“沒征徭役?”
“迴陛下,是沒有,隻讓派了些以工贖罪的隸臣妾。”
隸臣妾指的是罪犯、俘虜、因親屬罪連坐充當官奴婢者,男為隸臣,女稱隸妾,此為終身罪,但可以銀錢戰功或勞役贖免。
秦朝並無“後宮不得幹政”的說法,今日秦王尚未完全執掌朝政,權柄一分為二,由呂不韋趙姬共同執掌。雖然在後世曆史中呂不韋權傾朝野,趙姬幾乎隻在香豔傳說中留有姓名,但她的情人嫪毐在她的賞賜縱容下權柄幾近呂不韋,可見趙姬在秦始皇未理政時有怎樣的權力。現在陸嬌嬌成了趙姬,調動些隸臣妾是小意思。
隸臣妾是小事,秦王的注意力在趙姬種田上,她這次打發時間的事兒還算正經,他覺得自己有必要支持一下。
“讓人找兩個老農送去幫太後種地,至於人選,你親自盯著。”
微風徐徐,陽光明媚,陸嬌嬌站在林光宮一塊空地上,綠草才發芽,不遠處溪水潺潺,宮女內侍們持農具排成一行站在她前麵。
陸嬌嬌為了解此事農業水平特意叫人從官府找來這些農具,眼下還沒到春耕時分,不耽擱什麽。
內侍戎金稟告:“大王身邊內侍木有魚奉命帶來兩個老農,帶話說大王讓這二人為您分憂。”
“正好,讓他們過來看看這些東西用著怎麽樣。”
正好內侍帶著兩個老農過來,三人一同屈膝,陸嬌嬌眉頭一動,戎金立刻喝道:“不許跪!”
在場內侍將差點直接跪下的三人架住。
那兩個須發皆白皺紋滿麵的老農兩股戰戰,陸嬌嬌心裏想著別把人家下出什麽病來,她說:“近來我看人下跪就眼睛疼,難為你們了。”
“不難為不難為,多謝太後恩典。”內侍最先反應過來。
陸嬌嬌放下手裏的農具,對兩個老農說:“你們演示一下這幾樣東西是怎麽用的吧。”
兩個老農仿佛都有些羅鍋背,低頭弓背,身形枯瘦,陸嬌嬌說:“犁就不用試了,其他幾樣你們試試。”
秦時農具諸如耒、臿、钁、銚、耰、耨、鐮、鍾等等,名字難打難記,為了方便大家,在下文中就盡量將相關器物名稱直接寫作現代用具名稱。鑒於這是一篇不嚴謹的古言種田文,我們隻要知道古代有某種功能的農具就好,不對細節進行嚴格考據,也不用大量筆墨描寫古代農具形貌。
兩個老農和內侍一起演示了這些農具的用法。
陸嬌嬌總結一下
翻土用的工具:小型手持翻土工具外形是鎬頭,釘耙,鐵鍬,稍微大一些的是犁。
播種工具:腳踏播種機
除草工具:各種樣式的鋤頭
收割工具:各種樣式的鐮刀
其餘還有斧頭、砍刀等等。
幾樣農具雖然是鐵製,但和現在的鐵差距很大,純度低材質厚硬度也不理想,隻能說比石頭好些,遠不及此時的銅器。
春秋戰國時期銅的鍛造工藝達到巔峰,遠遠超過此時剛開始發展的冶鐵工藝,後世墓葬中出土的最好的銅劍與現代最好的鋼劍相當。秦以最鋒銳堅韌的金屬打造武器,最下等的金屬打造農具。軍中兵器皆為銅器,鐵器基本用於農具炊具製作。
現在我們陸嬌嬌眼前所見的農具基本都是主體的框架和把手為木製,鋒銳部分用鐵,至於很大的犁頭則是隻在尖頭用鐵。
這些工具很落後,不過至少比陸嬌嬌想象的好一點點,沒到用手刨坑擼草的程度。據說在原始社會人就有耒耜鐮刀之類的農具,曆史上也將是否使用工具作為人與動物的區別。
鋤頭在剛出草芽的地上留下幾道不算深的痕跡,有老農力氣不大的緣故,也有農具不鋒利的緣故,陸嬌嬌沉凝片刻,目光從地上農具上移到兩個老農身上:“你們耕地也是像現在這樣人拉著犁走?”
老農說:“迴稟太後,好些年前是人拉犁,現在家家戶戶都用耕牛,可與官府借用,如今這般隻有我們秦國才能做到。”
這麽說秦朝的農業生產力在幾國中間還是領先的?
而且他占有巴蜀之地,良田沃野無數,為天然糧倉,秦朝攻占六國的後勤基礎就是這麽攢下來的。
陸嬌嬌拿起鋤頭,兩個字評價一下,很重,木杆到哪朝都一樣,但是鋤頭的頭太厚太重了。她彎腰鏟了兩下,手感重而鈍,現在草根還淺就這樣,可以想象一下農民們是如何在地裏用這麽個笨重的東西一下一下摟草的。
刮開一層薄土,陸嬌嬌撐著鋤頭杆子,用鋤頭雖然不容易腰疼,一下子鏟掉一小片土,但也不算省力。
內侍從陸嬌嬌這兒迴去趁著秦王有空把這事兒說了,“奴婢過去正趕上太後看農具,讓那兩個老農演示一番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準備打造些好用的農具,兩個老農留下幫忙。”
燈光透過玻璃照亮秦王的側臉,他垂眸說道:“母親高興就好。”
古往今來就那些個農具,翻不出幾個花樣,研究這些最壞不過是浪費些木材鐵石。
隻要不生事隨便她怎麽浪費時間。
作為一個新手老母親,走到哪兒都不能忘記自己的兒子,陸嬌嬌買什麽東西都讓人拿兩樣。
迴到林光宮,陸嬌嬌戎金說:“讓人把另一份給大王送去吧。”
戎金提著籃子,應道:“諾。”
“讓旁人去,你找兩個會做陶器能識字的工匠來。”
接下來要做許諾給秦王的玻璃燈罩。
其實古代也有玻璃,最早要追溯到春秋時期,此時玻璃還叫做頗黎,比較有名的有後世出土的蜻蜓眼和水晶杯。蜻蜓眼是在一個不規則的圓形玻璃球上鑲嵌幾層顏色不一的圓環,通常一個蜻蜓眼上有幾個這樣的組合,看上去像蜻蜓的眼睛,美麗精巧,很有異域風情。它來自於西亞人,他們偶然發現用石英石與天然蘇能做出會閃光的漂亮東西,循著商路帶著它們來到中國,果不其然這些美麗的小東西受到貴族的喜愛。有需求就有供應,不久之後,古代工匠也研究出了玻璃。這些精致稀有的玻璃製品被貴族作為奇珍,有人猜測與和氏璧同名的隨侯珠就是玻璃製品。
與現代所有的石英砂等原料製作出的透明玻璃不同,這時的玻璃主要有透明白、藍色、褐色、土黃色幾種顏色,主要原料是鉛鋇。
後人推測製作蜻蜓眼所用到的工藝非常高,它的加工溫度和手法一直是個謎。
陸嬌嬌覺得比起蜻蜓眼,矽酸鹽玻璃對這些能工巧匠來說應該是小意思。
幾天後,章台宮。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幾隻箱子打開,幹草屑裏埋著被麻布包起來的東西,內侍從中取出一枚,緩緩解開外頭的白麻口袋,露出裏麵透明玻璃燈罩。
下頭有個稍微大些的口子正好可以落在油燈盤子上,上頭留個稍微小的口子透氣,中間鼓起,弧度優美,整體看上去像一條頭朝下的魚。
玻璃顏色近水,內侍將東西隔著麻布捧在手裏,秦王能穿過兩層玻璃看到對方略微變形的衣襟紋路。
“這是太後令人送來的,說是給大王做燈罩用。”
內侍將東西捧上,秦王接過,扯下上頭的麻布袋子,先掃一眼,又慢慢將玻璃燈罩轉一圈,翻來覆去上下看個遍。
書桌邊就是一株十五連盞,青銅所製,枝幹關節榫卯結合,下端瑞獸昂首,枝幹上精巧鳥獸攀飛,火苗輕輕舞動,秦王起身走過去,將燈罩扣在其中一個燈座上,本來搖晃的火苗一下子穩住了,手指放在燈罩外頭隻感到溫度越來越熱,上頭瓶口細長,火苗怎麽也竄不出來。
“箱子抬過來。”
這些燈盞安排的略有緊密,安裝燈罩時秦王隨手卸掉幾個關節,隻留九盞,燈罩安好,他一伸手,內侍連忙遞上火折子,輕輕吹兩下火心微動,漸有火苗著了,順著燈罩上口進去碰到油燈芯線火苗漸起。
內侍眨眨眼,說道:“陛下,安上頗黎燈罩這火好像更亮了,才九盞燈,和十五盞也不差什麽。”
恰有一陣風從窗吹來,內侍習慣擋住風向,秦王也抬手遮了一盞燈,卻受到阻隔被燙了一下,但看罩子裏火苗冉冉,半點沒收到風的影響,光線都沒偏。
“這可真是好東西,夏日快到了,到時夜裏若是風大也不用合窗寫字了。”
秦王看了燈火一會兒,吩咐道:“明日令匠人重製燈架。”
“一共有多少燈罩?”
“三百隻,太後說若是這邊打破了可以直接令人去她的工坊拿新的來。”
秦王剛坐下,鋪平奏本,聞言微微挑眉,“又開了工坊?太後的田中的怎麽樣了?”
“工匠找好了,工坊還沒開起來。聽說太後派人在新得的兩塊地建房舍,雇了好些人搬磚壘石好不熱鬧,其中一處便要做工坊。”
“沒征徭役?”
“迴陛下,是沒有,隻讓派了些以工贖罪的隸臣妾。”
隸臣妾指的是罪犯、俘虜、因親屬罪連坐充當官奴婢者,男為隸臣,女稱隸妾,此為終身罪,但可以銀錢戰功或勞役贖免。
秦朝並無“後宮不得幹政”的說法,今日秦王尚未完全執掌朝政,權柄一分為二,由呂不韋趙姬共同執掌。雖然在後世曆史中呂不韋權傾朝野,趙姬幾乎隻在香豔傳說中留有姓名,但她的情人嫪毐在她的賞賜縱容下權柄幾近呂不韋,可見趙姬在秦始皇未理政時有怎樣的權力。現在陸嬌嬌成了趙姬,調動些隸臣妾是小意思。
隸臣妾是小事,秦王的注意力在趙姬種田上,她這次打發時間的事兒還算正經,他覺得自己有必要支持一下。
“讓人找兩個老農送去幫太後種地,至於人選,你親自盯著。”
微風徐徐,陽光明媚,陸嬌嬌站在林光宮一塊空地上,綠草才發芽,不遠處溪水潺潺,宮女內侍們持農具排成一行站在她前麵。
陸嬌嬌為了解此事農業水平特意叫人從官府找來這些農具,眼下還沒到春耕時分,不耽擱什麽。
內侍戎金稟告:“大王身邊內侍木有魚奉命帶來兩個老農,帶話說大王讓這二人為您分憂。”
“正好,讓他們過來看看這些東西用著怎麽樣。”
正好內侍帶著兩個老農過來,三人一同屈膝,陸嬌嬌眉頭一動,戎金立刻喝道:“不許跪!”
在場內侍將差點直接跪下的三人架住。
那兩個須發皆白皺紋滿麵的老農兩股戰戰,陸嬌嬌心裏想著別把人家下出什麽病來,她說:“近來我看人下跪就眼睛疼,難為你們了。”
“不難為不難為,多謝太後恩典。”內侍最先反應過來。
陸嬌嬌放下手裏的農具,對兩個老農說:“你們演示一下這幾樣東西是怎麽用的吧。”
兩個老農仿佛都有些羅鍋背,低頭弓背,身形枯瘦,陸嬌嬌說:“犁就不用試了,其他幾樣你們試試。”
秦時農具諸如耒、臿、钁、銚、耰、耨、鐮、鍾等等,名字難打難記,為了方便大家,在下文中就盡量將相關器物名稱直接寫作現代用具名稱。鑒於這是一篇不嚴謹的古言種田文,我們隻要知道古代有某種功能的農具就好,不對細節進行嚴格考據,也不用大量筆墨描寫古代農具形貌。
兩個老農和內侍一起演示了這些農具的用法。
陸嬌嬌總結一下
翻土用的工具:小型手持翻土工具外形是鎬頭,釘耙,鐵鍬,稍微大一些的是犁。
播種工具:腳踏播種機
除草工具:各種樣式的鋤頭
收割工具:各種樣式的鐮刀
其餘還有斧頭、砍刀等等。
幾樣農具雖然是鐵製,但和現在的鐵差距很大,純度低材質厚硬度也不理想,隻能說比石頭好些,遠不及此時的銅器。
春秋戰國時期銅的鍛造工藝達到巔峰,遠遠超過此時剛開始發展的冶鐵工藝,後世墓葬中出土的最好的銅劍與現代最好的鋼劍相當。秦以最鋒銳堅韌的金屬打造武器,最下等的金屬打造農具。軍中兵器皆為銅器,鐵器基本用於農具炊具製作。
現在我們陸嬌嬌眼前所見的農具基本都是主體的框架和把手為木製,鋒銳部分用鐵,至於很大的犁頭則是隻在尖頭用鐵。
這些工具很落後,不過至少比陸嬌嬌想象的好一點點,沒到用手刨坑擼草的程度。據說在原始社會人就有耒耜鐮刀之類的農具,曆史上也將是否使用工具作為人與動物的區別。
鋤頭在剛出草芽的地上留下幾道不算深的痕跡,有老農力氣不大的緣故,也有農具不鋒利的緣故,陸嬌嬌沉凝片刻,目光從地上農具上移到兩個老農身上:“你們耕地也是像現在這樣人拉著犁走?”
老農說:“迴稟太後,好些年前是人拉犁,現在家家戶戶都用耕牛,可與官府借用,如今這般隻有我們秦國才能做到。”
這麽說秦朝的農業生產力在幾國中間還是領先的?
而且他占有巴蜀之地,良田沃野無數,為天然糧倉,秦朝攻占六國的後勤基礎就是這麽攢下來的。
陸嬌嬌拿起鋤頭,兩個字評價一下,很重,木杆到哪朝都一樣,但是鋤頭的頭太厚太重了。她彎腰鏟了兩下,手感重而鈍,現在草根還淺就這樣,可以想象一下農民們是如何在地裏用這麽個笨重的東西一下一下摟草的。
刮開一層薄土,陸嬌嬌撐著鋤頭杆子,用鋤頭雖然不容易腰疼,一下子鏟掉一小片土,但也不算省力。
內侍從陸嬌嬌這兒迴去趁著秦王有空把這事兒說了,“奴婢過去正趕上太後看農具,讓那兩個老農演示一番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準備打造些好用的農具,兩個老農留下幫忙。”
燈光透過玻璃照亮秦王的側臉,他垂眸說道:“母親高興就好。”
古往今來就那些個農具,翻不出幾個花樣,研究這些最壞不過是浪費些木材鐵石。
隻要不生事隨便她怎麽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