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投石問路
[紅樓]有仇不報枉為人子 作者:歸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韓皇後的罪並不好議, 帝後共享君榮,往大了說罪名是謀反,往小了也可以說是帝後夫妻倆鬧矛盾, 戰態升級了,動起刀劍了。
但, 韓皇後持劍殺了明、慧皇貴妃,刮花了章妃的臉, 這總不是帝後口角了吧。
後宮不是尋常人家,妃嬪也是大戶人家的大家閨秀, 當然,(柳家和章家這倆另說, 立身不正, 一個陰奉陽違, 尋死覓活要入宮的,另一個,把親妹妹推到水裏,自個爬床的, 尋常大家閨秀也沒這樣的)。
暫且不管舊年那堆糟心事,就是小門小戶的主母,對妾婢之流也不許打打殺殺的,律法上明文寫明的, 不得濫用私刑。
皇後貴為一國之母,天下女子之典範,竟公然打殺妃嬪, 此等大罪,怎能縱容。
最開始大臣們不計較,一是顧忌天子之怒,二是阮太後出麵安撫了柳家章家,韓皇後人都死了,還想怎麽樣?逼著韓家魚死網破,造反謀逆不成?
章家是外戚,自然以帝王事事為先,帝王讓忍,那就忍吧。
柳家是礙於昭陽大長公主在世,不得不應,昭陽大長公主的脾氣,拿喬作態,一個不好,她老人家就敢給你栽個謀反的名頭,冤不冤?
但此刻又是另說了,五殿下板上釘釘的下一任儲君,定海神針昭陽大長公主也化成灰了。
柳家和章家怎能甘心?唾手可得的帝位之尊,一朝一夕竟要換人?
擱誰身上能甘心況,章家與柳家都和楚元昭頗有嫌隙,說句血海深仇不足為過?
眼睜睜的看著楚元昭坐上太子之位?自家大禍臨頭?絕不可能!
章家和柳家的結盟是必然,亦是情理之中。
對章家和柳家而言,一點一滴削弱楚元昭的聲望,韓皇後是最好的由頭,隻要除掉了楚元昭,日後無論他們兩家的皇子,哪一個登上大位,那就各憑手段,聽天由命。
反正無論怎樣,總不會比現在的處境更差。
---------------
禦史清流開始拈韓皇後的由頭,勢必不能讓韓皇後諡號之事落空,這一找不要緊,所有人都傻眼了。
這,這,這,中書省起居注上,韓皇後自盡那一日的忤逆之舉消失了?
再找後宮錄,柳妃猝死,另附有在場宮人,禦醫診斷,宮廷仵作驗屍篇章,章妃遭人行刺,附一行小字,刺客伏法,其同夥交由錦衣衛。
再往下看,韓皇後因思子之痛,鬱鬱而亡。
高位妃嬪,一個皇後,一天之內死了倆,還有一個毀了容,也就遇刺這一說法了。
但這上麵寫的,明顯胡說八道,糊弄鬼呢?
刑部楊尚書和蘇慕爭奪次輔之位失利後,每每見了蘇慕就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楊尚書以武官晉身朝堂,骨子裏就輕視文官,更別說,蘇慕這個罪臣之後,比他小了十來歲,竟巧言令色陰了他的次輔之位。
在楊尚書看來,他和蘇慕這個黑心貨色有不共戴天之仇,楊尚書的為官之道素來中正,能在六部博個尚書之位,一坐十來年的,也不可能是傻瓜,楊尚書年幼時喜讀公案雜記,生平最佩服的人是狄仁傑。
楊尚書自個是勳貴出身,卻動輒宣揚自個不畏權貴的名頭,便是因狄文惠為官之時的清名,就連想進內閣,奪次輔,也是因狄公曾拜中書令,唐時宰相,和現在的內閣首輔一樣一樣的。
楊尚書這個人吧,委實是個奇葩,肚子裏沒那麽多彎彎繞繞,專愛和人對著幹,按說這種刺頭自個才華不顯,早被人幹掉了,無奈人命好,家裏有個同胞弟弟,楊夙,字錦行,生來聰慧,五歲就能誦讀《詩經》、《論語》及先秦兩漢辭賦,六歲賦詩一首,名動京城,神童之名,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九歲舍棄國子監生員的名額,出外遊學,十一歲,小試牛刀,會試即中解元。
楊家的人那陣子出門走路都帶風,話裏話外,舉手透足,沾沾自喜的倨傲。
許是天妒,或是早慧之命格注定,楊夙迴京之時,突逢山崩,命保住了,腿殘了。
楊夙仕途之路斷絕,天子驕子,光輝的一生尚未開始,便已走到了盡頭,京城各戶人家或憐憫,或慶幸,少不得登門惋惜一番。
就在楊夙之名被世人遺忘之時,楊家長子楊修低調的迴到了京城,當這位侯門小將不聲不響爬上刑部侍郎的位置,這個離邢部尚書一步之遙的位置,眾人恍惚間又記起了楊夙這個名字。
楊尚書這個人憑借著弟弟這個智囊軍師,兄弟倆人合作無間,牢牢把持了邢部十餘年,隻等著資曆到了,入內閣,做一做首輔的威風,未曾想,被蘇慕這個後輩截了胡。
楊尚書心頭那叫一個惱怒喲,見了蘇慕明朝暗諷,陰聲怪氣都是家常便飯,蘇慕涵養極好,對楊尚書一直秉持無視的態度,被人指著鼻子罵點酸話,就當春風拂麵了。
耿直不可怕,莽夫又如何,蘇慕並不怕,蘇慕忌憚的是楊府那位不出世的鬼才,得罪那樣的人,才是□□煩。
蘇慕滑不溜手,楊尚書心頭更堵了,時不時拉著自個弟弟念叨著,要給姓蘇的點顏色看看,楊夙不以為然,使楊尚書又攢了一堆暗火。
楊尚書還是頗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沒有弟弟這個軍師的襄助,他是絕對鬥不過蘇慕的,而弟弟,已經拿定了主意,不準備對蘇慕下手。
楊尚書尋思著,弟弟不好使,那就自個來吧,時不時小打小鬧一番,但凡不是機要大事,楊尚書一門心思和蘇慕對著幹,蘇慕讚成的,他反對,蘇慕反對的,他舉雙手讚同。
內閣議韓皇後之事,蘇慕諂媚的態度,楊尚書一個沒收住,把查辦韓皇後之事攬到了自個身上。
其實話說出了口,楊尚書就後悔了,不說天家之事,外臣不好牽涉其中,就說五殿下,上朝才五天,就把禦史台的尚書給幹掉了。
楊尚書有點後悔,不,是很後悔,但悔意在接收到蘇慕嘲諷的眼神後,霎時化為烏有。
楊尚書梗著脖子,對寧首輔大言不饞放話曰,韓皇後之事,由下官親自督辦。
寧首輔微微頷首,溫和的目光中帶著嘉許,楊尚書自欺欺人的想,沒準韓皇後的事,沒那麽難辦。
此時的楊尚書,早把自家弟弟千叮萬囑的叮囑,拋到九宵雲外去了。
此時在別院修養的楊夙並未想到,自家長兄給自己準備了一個天大的驚喜(驚嚇)。
既是查案,必要人證物證才好,韓皇後的事,真正查起來,楊尚書才慌了手腳,起居注,後宮錄沒有聖意,不得更改,他總不能巴巴跑到帝王麵前,質問陛下為何篡改起居錄。
就是要質問,也總要拿證據說話,那就找吧,刑部忙得人仰馬翻,連喝口水的功夫都抽不出來。
這一忙,就忙了三天三夜,看著擺在麵前的證據,楊尚書的心徹底涼了,三伏天了,打心窩裏直冒寒意。
當年韓皇後大逆之舉並不是秘密,最起碼,韓皇後挾持帝王,百官都親眼見到了,但倘若帝王拿含光劍說事,一口咬定帝後矛盾,那外人也沒啥好說的,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看帝王對五殿下縱容的態度,擺明了不追究韓皇後當年犯上的行為,何況,帝王還命內閣議韓皇後的諡號。
那明、慧皇貴妃之死,總不能說成帝後私事了吧,後宮錄上記得不準,那就找人證,人總不能說謊,後宮裏頭那麽多雙眼睛呢。
難就難在這裏,韓皇後的確辱罵了章柳二人,但沒人親眼見到韓皇後殺了明、慧皇貴妃,包括二皇子、四皇子、六皇子,三位皇子在前朝後宮經營了這麽多年,愣是找不到一個親眼目睹的人證,不是死的死,就是不知所蹤。
楊尚書威、逼、利誘的心都有了,總得找個口子,案子才好往下辦不是?
既然找不到明、慧皇貴妃,那就章妃吧,這個活著的受害者,鐵得不能再鐵了,萬萬沒想到,章妃病重,命宮人來傳話說,確是韓皇後傷的她,但當年在場的宮人同樣各種理由不在了。
楊尚書心涼透透的,他早該想到了,即便不是為了韓皇後,為了帝王顏麵,當日牽涉其中的宮人,看到帝王受辱的宮人,是絕無可能活下來的。
果然,牽涉到韓皇後之事,棘手至極,案子辦成了,得罪了五殿下,案子辦不成,楊家危矣。
楊尚書心中滿是懊悔,直到此時,他才想起,五殿下未迴京時,自家弟弟凝重的神色,疾言厲色近乎訓斥的口吻,寧可得罪其他皇子,也不要開罪五殿下。
見手下的官吏灰頭土臉,楊尚書歎了口氣,道:“都迴去吧,我再看看卷宗。”
小吏們麵露遲疑,不多時,偌大的邢部大堂走了個幹幹淨淨。
楊府門前,楊尚書坐在馬車上,長籲短歎,不敢下馬車,說句難聽的,他打心眼裏害怕自家弟弟,想到馬上要見多智近妖的弟弟,楊修心裏犯怵,特別是他昏了頭,捅了個大簍子出來,心更虛了。
“蘇大人”蘇慕那廝來幹嘛?楊修掀開車簾,果然是蘇慕這廝,小廝們早鋪好了馬凳,楊修下了馬車,挺起胸膛,沒好氣的說:“你來幹什麽?放心,我就是褪下這身皮,也不讓你笑話。”
蘇慕一身常服,他容貌長得清俊,皮膚白皙,保養得當,年歲愈長,愈發顯得溫文爾雅,微微一笑道:“我激你接了韓皇後的案子,特來登門致歉。”
楊修重重哼了一聲,輸人不輸陣,冷聲道:“誰怕了,要你假惺惺?”一麵說著,一麵大步往裏走。
進了門口,楊修厲眼一瞪,寒著臉吩咐人關門,小廝結結巴巴的說:“大爺,二爺請蘇大人過府一敘。”
楊修這才罷了,嗤了一聲,蘇慕亦不惱怒,也不計較他冒犯上官,不緊不慢的向楊府內書房走去。
----------
楊夙和楊修相差近二十歲,比蘇慕還要小幾歲,但三人的相貌氣態,迥然各異,楊夙早年從軍,人生得高大威猛,在邢部摸爬滾打了幾十年,自有一種威嚴正氣。
蘇慕以文入仕,難免沾染了幾分文弱書生之氣,常被人讚斯文儒雅,蘇慕偶爾聽到,心下失笑,聽得次數了,蘇慕想儒雅,不管內裏如何,外表扮個溫和模樣。
但今天見到楊夙,蘇慕怔了,這是蘇慕第一次見楊夙,事實上,自這位名動天下的楊二公子遭難後,楊夙再沒在外頭露過麵。
初見楊夙,縱是見多識廣的蘇慕也要讚一聲,芝蘭玉樹,好風采,楊夙並非那等雌雄莫辯的容貌,亦非貌若潘安的絕頂姿容。
他整個人最獨特的是清貴之氣,從骨子裏透出的清貴,眉目清朗,肌膚如玉,手握書卷,坐在梨花木的輪椅,膝上披著一條鬆毯,靜靜地坐著,抬起頭,眾人便無法忽略他。
上天似乎用另一種方式,彌補不良於行的昔年神童,若不是蘇慕知曉楊夙的年紀,定誤以為眼前是位才至弱冠的青年公子。
如蘇慕這等城府,心底都有些泛酸,這保養的也忒好了。
心思不過一瞬,蘇慕斂去眸中驚豔,拱手笑道:“聞名久矣,小楊大人。”
楊夙輕聲道:“次輔大人謬讚,若您不嫌棄,喚晚生的字即可,恕晚生不便起身見禮。”
蘇慕一笑,不動聲色道:“像錦行這樣不出門,而知天下事的聰明人,就不必我多言了吧。”
楊夙微微蹙眉,看著蘇慕道:“但我不明白,大人為何陷我楊家於不義呢?”
蘇慕輕笑:“機遇是天意,亦是人為,事在人為,錦行自然比我更懂。”
門外珠簾作響,小廝捧著玉盤入內,楊夙輕咳了兩聲,道了聲失禮,端起藥一飲而盡。
蘇慕噙著一抹笑,但笑不語,楊夙端茶略沾了沾唇,才慢條斯理的說:“多謝大人美意,晚生重病之軀,擔不起。”
蘇慕意味深長的笑了笑,道:“那便是蘇某冒昧了,告辭。”
楊夙並未開口挽留,亦不見惶恐之態,靜靜的坐著,目送蘇慕遠去的背影。
楊修聽得稀裏糊塗,摸不著頭腦的問:“他到底來幹嘛的?”
楊夙的眸中劃過一抹凝重,自言自語的說:“他來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他來楊府,不過是為了確定我的立場,不愧是一朝次輔,果然有幾分手段。”
但你的立場又是什麽呢?蘇延厚,你為什麽突兀的向五殿下示好呢?真的是為了淺薄的從龍之功嗎?若是如此簡單,又何必親來試探?
但, 韓皇後持劍殺了明、慧皇貴妃,刮花了章妃的臉, 這總不是帝後口角了吧。
後宮不是尋常人家,妃嬪也是大戶人家的大家閨秀, 當然,(柳家和章家這倆另說, 立身不正, 一個陰奉陽違, 尋死覓活要入宮的,另一個,把親妹妹推到水裏,自個爬床的, 尋常大家閨秀也沒這樣的)。
暫且不管舊年那堆糟心事,就是小門小戶的主母,對妾婢之流也不許打打殺殺的,律法上明文寫明的, 不得濫用私刑。
皇後貴為一國之母,天下女子之典範,竟公然打殺妃嬪, 此等大罪,怎能縱容。
最開始大臣們不計較,一是顧忌天子之怒,二是阮太後出麵安撫了柳家章家,韓皇後人都死了,還想怎麽樣?逼著韓家魚死網破,造反謀逆不成?
章家是外戚,自然以帝王事事為先,帝王讓忍,那就忍吧。
柳家是礙於昭陽大長公主在世,不得不應,昭陽大長公主的脾氣,拿喬作態,一個不好,她老人家就敢給你栽個謀反的名頭,冤不冤?
但此刻又是另說了,五殿下板上釘釘的下一任儲君,定海神針昭陽大長公主也化成灰了。
柳家和章家怎能甘心?唾手可得的帝位之尊,一朝一夕竟要換人?
擱誰身上能甘心況,章家與柳家都和楚元昭頗有嫌隙,說句血海深仇不足為過?
眼睜睜的看著楚元昭坐上太子之位?自家大禍臨頭?絕不可能!
章家和柳家的結盟是必然,亦是情理之中。
對章家和柳家而言,一點一滴削弱楚元昭的聲望,韓皇後是最好的由頭,隻要除掉了楚元昭,日後無論他們兩家的皇子,哪一個登上大位,那就各憑手段,聽天由命。
反正無論怎樣,總不會比現在的處境更差。
---------------
禦史清流開始拈韓皇後的由頭,勢必不能讓韓皇後諡號之事落空,這一找不要緊,所有人都傻眼了。
這,這,這,中書省起居注上,韓皇後自盡那一日的忤逆之舉消失了?
再找後宮錄,柳妃猝死,另附有在場宮人,禦醫診斷,宮廷仵作驗屍篇章,章妃遭人行刺,附一行小字,刺客伏法,其同夥交由錦衣衛。
再往下看,韓皇後因思子之痛,鬱鬱而亡。
高位妃嬪,一個皇後,一天之內死了倆,還有一個毀了容,也就遇刺這一說法了。
但這上麵寫的,明顯胡說八道,糊弄鬼呢?
刑部楊尚書和蘇慕爭奪次輔之位失利後,每每見了蘇慕就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楊尚書以武官晉身朝堂,骨子裏就輕視文官,更別說,蘇慕這個罪臣之後,比他小了十來歲,竟巧言令色陰了他的次輔之位。
在楊尚書看來,他和蘇慕這個黑心貨色有不共戴天之仇,楊尚書的為官之道素來中正,能在六部博個尚書之位,一坐十來年的,也不可能是傻瓜,楊尚書年幼時喜讀公案雜記,生平最佩服的人是狄仁傑。
楊尚書自個是勳貴出身,卻動輒宣揚自個不畏權貴的名頭,便是因狄文惠為官之時的清名,就連想進內閣,奪次輔,也是因狄公曾拜中書令,唐時宰相,和現在的內閣首輔一樣一樣的。
楊尚書這個人吧,委實是個奇葩,肚子裏沒那麽多彎彎繞繞,專愛和人對著幹,按說這種刺頭自個才華不顯,早被人幹掉了,無奈人命好,家裏有個同胞弟弟,楊夙,字錦行,生來聰慧,五歲就能誦讀《詩經》、《論語》及先秦兩漢辭賦,六歲賦詩一首,名動京城,神童之名,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九歲舍棄國子監生員的名額,出外遊學,十一歲,小試牛刀,會試即中解元。
楊家的人那陣子出門走路都帶風,話裏話外,舉手透足,沾沾自喜的倨傲。
許是天妒,或是早慧之命格注定,楊夙迴京之時,突逢山崩,命保住了,腿殘了。
楊夙仕途之路斷絕,天子驕子,光輝的一生尚未開始,便已走到了盡頭,京城各戶人家或憐憫,或慶幸,少不得登門惋惜一番。
就在楊夙之名被世人遺忘之時,楊家長子楊修低調的迴到了京城,當這位侯門小將不聲不響爬上刑部侍郎的位置,這個離邢部尚書一步之遙的位置,眾人恍惚間又記起了楊夙這個名字。
楊尚書這個人憑借著弟弟這個智囊軍師,兄弟倆人合作無間,牢牢把持了邢部十餘年,隻等著資曆到了,入內閣,做一做首輔的威風,未曾想,被蘇慕這個後輩截了胡。
楊尚書心頭那叫一個惱怒喲,見了蘇慕明朝暗諷,陰聲怪氣都是家常便飯,蘇慕涵養極好,對楊尚書一直秉持無視的態度,被人指著鼻子罵點酸話,就當春風拂麵了。
耿直不可怕,莽夫又如何,蘇慕並不怕,蘇慕忌憚的是楊府那位不出世的鬼才,得罪那樣的人,才是□□煩。
蘇慕滑不溜手,楊尚書心頭更堵了,時不時拉著自個弟弟念叨著,要給姓蘇的點顏色看看,楊夙不以為然,使楊尚書又攢了一堆暗火。
楊尚書還是頗有自知之明的,他知道,沒有弟弟這個軍師的襄助,他是絕對鬥不過蘇慕的,而弟弟,已經拿定了主意,不準備對蘇慕下手。
楊尚書尋思著,弟弟不好使,那就自個來吧,時不時小打小鬧一番,但凡不是機要大事,楊尚書一門心思和蘇慕對著幹,蘇慕讚成的,他反對,蘇慕反對的,他舉雙手讚同。
內閣議韓皇後之事,蘇慕諂媚的態度,楊尚書一個沒收住,把查辦韓皇後之事攬到了自個身上。
其實話說出了口,楊尚書就後悔了,不說天家之事,外臣不好牽涉其中,就說五殿下,上朝才五天,就把禦史台的尚書給幹掉了。
楊尚書有點後悔,不,是很後悔,但悔意在接收到蘇慕嘲諷的眼神後,霎時化為烏有。
楊尚書梗著脖子,對寧首輔大言不饞放話曰,韓皇後之事,由下官親自督辦。
寧首輔微微頷首,溫和的目光中帶著嘉許,楊尚書自欺欺人的想,沒準韓皇後的事,沒那麽難辦。
此時的楊尚書,早把自家弟弟千叮萬囑的叮囑,拋到九宵雲外去了。
此時在別院修養的楊夙並未想到,自家長兄給自己準備了一個天大的驚喜(驚嚇)。
既是查案,必要人證物證才好,韓皇後的事,真正查起來,楊尚書才慌了手腳,起居注,後宮錄沒有聖意,不得更改,他總不能巴巴跑到帝王麵前,質問陛下為何篡改起居錄。
就是要質問,也總要拿證據說話,那就找吧,刑部忙得人仰馬翻,連喝口水的功夫都抽不出來。
這一忙,就忙了三天三夜,看著擺在麵前的證據,楊尚書的心徹底涼了,三伏天了,打心窩裏直冒寒意。
當年韓皇後大逆之舉並不是秘密,最起碼,韓皇後挾持帝王,百官都親眼見到了,但倘若帝王拿含光劍說事,一口咬定帝後矛盾,那外人也沒啥好說的,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看帝王對五殿下縱容的態度,擺明了不追究韓皇後當年犯上的行為,何況,帝王還命內閣議韓皇後的諡號。
那明、慧皇貴妃之死,總不能說成帝後私事了吧,後宮錄上記得不準,那就找人證,人總不能說謊,後宮裏頭那麽多雙眼睛呢。
難就難在這裏,韓皇後的確辱罵了章柳二人,但沒人親眼見到韓皇後殺了明、慧皇貴妃,包括二皇子、四皇子、六皇子,三位皇子在前朝後宮經營了這麽多年,愣是找不到一個親眼目睹的人證,不是死的死,就是不知所蹤。
楊尚書威、逼、利誘的心都有了,總得找個口子,案子才好往下辦不是?
既然找不到明、慧皇貴妃,那就章妃吧,這個活著的受害者,鐵得不能再鐵了,萬萬沒想到,章妃病重,命宮人來傳話說,確是韓皇後傷的她,但當年在場的宮人同樣各種理由不在了。
楊尚書心涼透透的,他早該想到了,即便不是為了韓皇後,為了帝王顏麵,當日牽涉其中的宮人,看到帝王受辱的宮人,是絕無可能活下來的。
果然,牽涉到韓皇後之事,棘手至極,案子辦成了,得罪了五殿下,案子辦不成,楊家危矣。
楊尚書心中滿是懊悔,直到此時,他才想起,五殿下未迴京時,自家弟弟凝重的神色,疾言厲色近乎訓斥的口吻,寧可得罪其他皇子,也不要開罪五殿下。
見手下的官吏灰頭土臉,楊尚書歎了口氣,道:“都迴去吧,我再看看卷宗。”
小吏們麵露遲疑,不多時,偌大的邢部大堂走了個幹幹淨淨。
楊府門前,楊尚書坐在馬車上,長籲短歎,不敢下馬車,說句難聽的,他打心眼裏害怕自家弟弟,想到馬上要見多智近妖的弟弟,楊修心裏犯怵,特別是他昏了頭,捅了個大簍子出來,心更虛了。
“蘇大人”蘇慕那廝來幹嘛?楊修掀開車簾,果然是蘇慕這廝,小廝們早鋪好了馬凳,楊修下了馬車,挺起胸膛,沒好氣的說:“你來幹什麽?放心,我就是褪下這身皮,也不讓你笑話。”
蘇慕一身常服,他容貌長得清俊,皮膚白皙,保養得當,年歲愈長,愈發顯得溫文爾雅,微微一笑道:“我激你接了韓皇後的案子,特來登門致歉。”
楊修重重哼了一聲,輸人不輸陣,冷聲道:“誰怕了,要你假惺惺?”一麵說著,一麵大步往裏走。
進了門口,楊修厲眼一瞪,寒著臉吩咐人關門,小廝結結巴巴的說:“大爺,二爺請蘇大人過府一敘。”
楊修這才罷了,嗤了一聲,蘇慕亦不惱怒,也不計較他冒犯上官,不緊不慢的向楊府內書房走去。
----------
楊夙和楊修相差近二十歲,比蘇慕還要小幾歲,但三人的相貌氣態,迥然各異,楊夙早年從軍,人生得高大威猛,在邢部摸爬滾打了幾十年,自有一種威嚴正氣。
蘇慕以文入仕,難免沾染了幾分文弱書生之氣,常被人讚斯文儒雅,蘇慕偶爾聽到,心下失笑,聽得次數了,蘇慕想儒雅,不管內裏如何,外表扮個溫和模樣。
但今天見到楊夙,蘇慕怔了,這是蘇慕第一次見楊夙,事實上,自這位名動天下的楊二公子遭難後,楊夙再沒在外頭露過麵。
初見楊夙,縱是見多識廣的蘇慕也要讚一聲,芝蘭玉樹,好風采,楊夙並非那等雌雄莫辯的容貌,亦非貌若潘安的絕頂姿容。
他整個人最獨特的是清貴之氣,從骨子裏透出的清貴,眉目清朗,肌膚如玉,手握書卷,坐在梨花木的輪椅,膝上披著一條鬆毯,靜靜地坐著,抬起頭,眾人便無法忽略他。
上天似乎用另一種方式,彌補不良於行的昔年神童,若不是蘇慕知曉楊夙的年紀,定誤以為眼前是位才至弱冠的青年公子。
如蘇慕這等城府,心底都有些泛酸,這保養的也忒好了。
心思不過一瞬,蘇慕斂去眸中驚豔,拱手笑道:“聞名久矣,小楊大人。”
楊夙輕聲道:“次輔大人謬讚,若您不嫌棄,喚晚生的字即可,恕晚生不便起身見禮。”
蘇慕一笑,不動聲色道:“像錦行這樣不出門,而知天下事的聰明人,就不必我多言了吧。”
楊夙微微蹙眉,看著蘇慕道:“但我不明白,大人為何陷我楊家於不義呢?”
蘇慕輕笑:“機遇是天意,亦是人為,事在人為,錦行自然比我更懂。”
門外珠簾作響,小廝捧著玉盤入內,楊夙輕咳了兩聲,道了聲失禮,端起藥一飲而盡。
蘇慕噙著一抹笑,但笑不語,楊夙端茶略沾了沾唇,才慢條斯理的說:“多謝大人美意,晚生重病之軀,擔不起。”
蘇慕意味深長的笑了笑,道:“那便是蘇某冒昧了,告辭。”
楊夙並未開口挽留,亦不見惶恐之態,靜靜的坐著,目送蘇慕遠去的背影。
楊修聽得稀裏糊塗,摸不著頭腦的問:“他到底來幹嘛的?”
楊夙的眸中劃過一抹凝重,自言自語的說:“他來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他來楊府,不過是為了確定我的立場,不愧是一朝次輔,果然有幾分手段。”
但你的立場又是什麽呢?蘇延厚,你為什麽突兀的向五殿下示好呢?真的是為了淺薄的從龍之功嗎?若是如此簡單,又何必親來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