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阮家過往
[紅樓]有仇不報枉為人子 作者:歸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阮家的大郎君阮子淵擢升京城節度使的消息傳開後,京城內外幾家歡喜幾家愁。
阮家現任家主是阮太後之父,名誠,未致仕時追隨忠武候。
忠武候是韓婉儀的祖父,單名一個衍字,韓家的過往十分神秘,隻知韓家祖上亦曾顯赫,後隱居山林,不問世事,直到孝烈皇後的父親,大楚忠勇公平叛時,不幸遭難,流落深山,被韓家所救,至此,韓家現於世人眼前。
韓婉儀的曾祖父任職忠勇公麾下軍師一職,善謀略,有小諸葛之稱,忠勇公戰死沙場後,率軍民苦守北關七日,於城破之時,以上負君恩,下負黎民,無顏苟活於世,拔劍自刎。
其子韓衍年少從戎,立誓為父抱仇雪恨,驅除韃虜為己任,十五歲效終軍請纓,奔赴北關,元帝念其英勇,為其賜字宗卿,韓衍的一生光輝而榮耀,一生百十餘場戰役,自死未嚐一敗,飽受元帝信賴,亦為世間百姓所敬仰,有南靖安北宗卿之說。
韓衍未至弱冠,得封侯爵,皆因其驍勇善戰,赤膽忠心,戰功赫赫,威震寰宇,天下無人不知韓宗卿之名,奈何天妒,韓衍未至天命,老驥伏櫪,誌在千裏之時,病逝秦川,臨終之際,死不瞑目,怒發衝冠,瞋目扼腕,驚退蠻夷奇兵千餘人。
韓衍死後,江山同悲,舉國哀痛,八百裏秦塞於春暖之時,平天飛雪,大雪封路,攔住了蠻夷的狼子野心,等來了朝廷的救援,保住了大楚的北關。
阮誠時任左將軍,參軍幕僚,將北關軍務交付韓衍之子韓岑,正是韓婉儀的父親,後韓岑戰死沙場,妻兒不肯投降,死於蠻夷鐵騎之手,唯韓婉儀迴京探親保住了命,同時,昭陽公主自漠北奔赴秦川,掌管北關兵權。
阮誠在韓衍死後,上書致仕,舉國罵聲一片,阮誠皆置若罔聞,孝烈皇後素來不喜勉強臣子,隨他去了,隻是這致仕榮光麽,在朝臣的鄙視中,阮誠淡定的受封了一等侯。
同為將門出身,滿門子弟亦多半沙場浴血,世人對阮家和韓家的態度迥然不同,在世人眼中,韓家忠烈而肅穆,對大楚對天下居功至偉,有蓋世之功勳,肝膽之豪情,唯有孝烈皇後的母族歸德候府可與之相提並論。
至於阮家,那是個什麽玩意,老百姓念叨起來,都要吐口唾沫的,呸,那就是個縮頭烏龜,韓家的子弟享多大的榮光,都是理所應當,天經地義,阮家得了個一等候,就讓老百姓恨得牙根癢癢。
阮家的子弟那叫一個憋屈喲,悲憤的勁頭就甭提了,也不知阮家走了什麽狗屎運,百餘年來,沒一個子弟是戰死在沙場的,命大的讓大楚皇室看了都眼紅。
偏生阮家祖上有訓曰,後輩自戕者愧對雙親,有負烈祖烈宗,不得葬入阮家祖墳,阮家的子弟能怎麽辦?這世道,宗族祖訓比聖人之言都重要,誰也不想死後做個孤魂野鬼,好死不如賴活著,也隻能頂著世人的譴責,苟且偷生吧!
升米恩,鬥米仇,人情冷暖,沒有哪一家的王公子弟,比阮家子弟的感受更深刻,問題是,世人皆膚淺,隻看表麵,沒人記得阮家子弟打馬從戎的艱辛。
阮家的小輩年少時,少不得怨一怨家主阮誠的,奈何阮誠自打迴了京,就成了個渾不吝的性子,整日悶在府裏,賞花逗鳥,看書品茗,日子過得那叫一個滋潤哦,在外頭挨盡冷眼的阮家小輩們,看得眼裏直冒火。
阮誠是頂著朝臣百官的冷眼,泰然自若受封一等候的人,豈會畏懼小輩們區區幾個冷眼,隨意瞟兩眼,迫得小輩們老老實實低下頭裝鵪鶉。
阮太後和家族不親近是真的,並不是做戲給帝王看,阮太後年輕時,阮父不顧阮母以死相逼,執意定下阮太後這個長女和韓家的親事,沒想到,韓家的大兒子為國捐軀了,阮母白死了不說,阮太後還落下個克夫的名頭。
父女兩人之間的隔閡,夾雜著阮母的一條命,阮太後對阮父的恨,世間所有言語皆無法概述,那時阮父胞姐為懷敏太子妃,憐惜嫡親侄女年幼失恃,將其接入宮內撫養。
直待阮太後得封先帝繼後時,阮家父女的寒冰也沒有一分一毫融化的跡象。
阮太後做了繼後,乃至太後,阮家也沒有攀附榮華的興致,冷淡疏離的仿佛阮太後是外姓女一樣,自然,阮太後更沒有什麽嘉賞蔭封家族的心思。
阮太後和阮家實乃曆朝外戚中兩個奇葩,相敬如冰就不說了,就差反目成仇,橫眉冷對了。
早年,阮夫人,阮太後兄長阮諾之妻在阮太後染時役之時入宮探望,阮太後拒而不見,待迴了阮府,阮夫人據實告之夫君阮諾,阮誠得知後大發雷霆,勃然大怒不許阮家後輩入宮探望,阮誠積威甚重,治家甚嚴,其子阮諾性懦弱,不敢忤逆,自那以後阮家和阮太後形同陌路。
帝王的神來之筆,把阮家震了個頭昏眼花,不止閃瞎了百官的眼,就連阮大郎君這個當事人,自個也嚇得心驚肉跳,惶恐不安。
才下了朝,顧不得一眾同僚羨慕嫉妒的眼神,火急火燎的迴了阮府,直奔思賢居而來,思賢居是阮誠暮年養身之所,阮大郎他爹,性子懦弱就懦弱吧,偏生還懼內,阮誠這個親爹對大兒子的評價是,老子上輩子殺人放火,無惡不做,這輩子才攤上這麽個廢物做兒子。
阮大郎自少年時,便由阮誠接到膝下撫養,對兒子兒媳的說辭是,子嗣不能長與婦人之手,看他老子就知道了,把阮夫人這個長媳給氣的,就差拔劍和公爹刀劍相向了。
阮誠話說的不好聽,自個背著悠悠罵名,教導子孫還真不是蓋的,阮大郎被調理的堪稱文武全才,隻看不過而立,混上了三品大員,便知其才幹。
阮誠八十有五,精神矍鑠,鶴發童顏,渾身上下不見一絲老態,背著手慢悠悠逗廊簷下的貘,那貘憨態可掬,煞是喜人,懶洋洋的昂著頭,撲咬鮮翠欲滴的竹枝。
阮誠眯了眯小眼,隨意的一瞥,就令阮子淵焦灼的步伐靜了下來,欠身行禮,立在一旁。
阮誠把竹枝丟給廊下翹首以待的貘,小丫鬟送上熱水,阮誠用香胰子一絲不苟的洗了數次手,又用潔白無瑕的帕子,仔細的擦拭淨了,方歪在鬆軟的錦榻上,懶洋洋的道:“說說吧,什麽事讓你大驚小怪的?”
親祖父慢條斯理的一番窮講究,阮子淵再多的心神不穩也去了七七八八,沉聲道:“陛下晉孫兒代五城兵馬司。”
即便聽到長孫高升,阮誠的神情亦沒有太大變化,口吻仍是寡淡,即不歡喜,也不意外,仿佛長孫擢遷之事在他的意料之中,淡淡道:“太後娘娘行事端方,嘉獎阮家本就是理所應當之事,從前你如何做,日後遵循之前即可。”
阮子淵遲疑了片刻,忍不住說:“可是,陛下登基已有一十三載,忽恩待阮家是否有些詭異?”
阮誠冷笑:“盡忠報國,你盡了忠,阮家本分,知情識趣,陛下用著放心,就用了,五尺男兒猶豫不決,畏首畏尾,那你是怎麽想的?辭官歸隱山林?”
阮誠的眼中滿是嘲諷,被噎個半死的阮子淵,嘴唇動了動,還是沒敢點頭。
阮誠擺了擺手,望著窗外暗下來的天色,自言自語道:“時間過得真快,又是一年歲暮將起時。”
阮子淵低頭不語,十月是忠武候的忌日,每年秋盡之時,祖父會消沉數月,有的時候,他真的想不明白,忠武候是一個鐵骨錚錚的英傑,數十年了,祖父還是這樣傷心,那又為何不肯繼承忠武候的遺誌,保家衛國,戎馬兵關呢?
哪怕祖父在秦川多熬兩年,阮家的名聲,也不會如現下這般不堪,他不是怨責祖父,他隻是為族中親長不平,當年,他的父親中了進士,卻被主考官蓄意刁難,抑鬱後宅一生,而祖父從沒有對此解釋過半個字,甚至屢屢嘲笑父親懦弱。
阮子淵心頭掠過一抹極快的酸楚,他打小長於祖父膝下,祖父待他很好,但生為人子,哪個男兒不會敬仰自己的父親呢?
阮子淵暫代五城兵馬司一職,就此塵埃落定,阮家子弟的憑空出世,甚至蓋過了嘉安大公主賜婚東穆王府的風頭。
與此同時,沈容低調的迴了錦衣衛,繼續做他的大內統領,賈代善致仕的奏則,帝王留中不發,賈代善再乞骸,帝王準奏,另下旨表彰賈代善之功勳,體恤老臣,賞其次子賈政一個主事之銜,升了工部員外郎。
林家啟程迴姑蘇的日子很快就到了,林府眾人到榮府辭行,黛玉淚眼汪汪,抱著張氏一通哭,張氏亦是淚水潸然,好容易眾人勸住了,梨香院的嬤嬤又來道:“老爺請姑太太表小姐過去呢。”
黛玉的淚又忍不住了,哭哭啼啼的隨賈敏到梨香院來,淡定如賈敏,都禁不住黛玉這等悲嗆,皺了皺眉道:“玉兒,日後我們還會迴京,不必作此小兒女之態,倒惹得你外祖父傷心。”
黛玉眨了眨眼睛,抹著淚說:“母親,我的心裏難受,我舍不得外祖父,我們能不能把外祖父帶迴姑蘇去呀?”
看著黛玉期待的小眼神,仿佛隻要賈敏開口,就無所不能一般。
賈敏無言以對,揮了揮手說:“算了,你想哭就哭罷。”
阮家現任家主是阮太後之父,名誠,未致仕時追隨忠武候。
忠武候是韓婉儀的祖父,單名一個衍字,韓家的過往十分神秘,隻知韓家祖上亦曾顯赫,後隱居山林,不問世事,直到孝烈皇後的父親,大楚忠勇公平叛時,不幸遭難,流落深山,被韓家所救,至此,韓家現於世人眼前。
韓婉儀的曾祖父任職忠勇公麾下軍師一職,善謀略,有小諸葛之稱,忠勇公戰死沙場後,率軍民苦守北關七日,於城破之時,以上負君恩,下負黎民,無顏苟活於世,拔劍自刎。
其子韓衍年少從戎,立誓為父抱仇雪恨,驅除韃虜為己任,十五歲效終軍請纓,奔赴北關,元帝念其英勇,為其賜字宗卿,韓衍的一生光輝而榮耀,一生百十餘場戰役,自死未嚐一敗,飽受元帝信賴,亦為世間百姓所敬仰,有南靖安北宗卿之說。
韓衍未至弱冠,得封侯爵,皆因其驍勇善戰,赤膽忠心,戰功赫赫,威震寰宇,天下無人不知韓宗卿之名,奈何天妒,韓衍未至天命,老驥伏櫪,誌在千裏之時,病逝秦川,臨終之際,死不瞑目,怒發衝冠,瞋目扼腕,驚退蠻夷奇兵千餘人。
韓衍死後,江山同悲,舉國哀痛,八百裏秦塞於春暖之時,平天飛雪,大雪封路,攔住了蠻夷的狼子野心,等來了朝廷的救援,保住了大楚的北關。
阮誠時任左將軍,參軍幕僚,將北關軍務交付韓衍之子韓岑,正是韓婉儀的父親,後韓岑戰死沙場,妻兒不肯投降,死於蠻夷鐵騎之手,唯韓婉儀迴京探親保住了命,同時,昭陽公主自漠北奔赴秦川,掌管北關兵權。
阮誠在韓衍死後,上書致仕,舉國罵聲一片,阮誠皆置若罔聞,孝烈皇後素來不喜勉強臣子,隨他去了,隻是這致仕榮光麽,在朝臣的鄙視中,阮誠淡定的受封了一等侯。
同為將門出身,滿門子弟亦多半沙場浴血,世人對阮家和韓家的態度迥然不同,在世人眼中,韓家忠烈而肅穆,對大楚對天下居功至偉,有蓋世之功勳,肝膽之豪情,唯有孝烈皇後的母族歸德候府可與之相提並論。
至於阮家,那是個什麽玩意,老百姓念叨起來,都要吐口唾沫的,呸,那就是個縮頭烏龜,韓家的子弟享多大的榮光,都是理所應當,天經地義,阮家得了個一等候,就讓老百姓恨得牙根癢癢。
阮家的子弟那叫一個憋屈喲,悲憤的勁頭就甭提了,也不知阮家走了什麽狗屎運,百餘年來,沒一個子弟是戰死在沙場的,命大的讓大楚皇室看了都眼紅。
偏生阮家祖上有訓曰,後輩自戕者愧對雙親,有負烈祖烈宗,不得葬入阮家祖墳,阮家的子弟能怎麽辦?這世道,宗族祖訓比聖人之言都重要,誰也不想死後做個孤魂野鬼,好死不如賴活著,也隻能頂著世人的譴責,苟且偷生吧!
升米恩,鬥米仇,人情冷暖,沒有哪一家的王公子弟,比阮家子弟的感受更深刻,問題是,世人皆膚淺,隻看表麵,沒人記得阮家子弟打馬從戎的艱辛。
阮家的小輩年少時,少不得怨一怨家主阮誠的,奈何阮誠自打迴了京,就成了個渾不吝的性子,整日悶在府裏,賞花逗鳥,看書品茗,日子過得那叫一個滋潤哦,在外頭挨盡冷眼的阮家小輩們,看得眼裏直冒火。
阮誠是頂著朝臣百官的冷眼,泰然自若受封一等候的人,豈會畏懼小輩們區區幾個冷眼,隨意瞟兩眼,迫得小輩們老老實實低下頭裝鵪鶉。
阮太後和家族不親近是真的,並不是做戲給帝王看,阮太後年輕時,阮父不顧阮母以死相逼,執意定下阮太後這個長女和韓家的親事,沒想到,韓家的大兒子為國捐軀了,阮母白死了不說,阮太後還落下個克夫的名頭。
父女兩人之間的隔閡,夾雜著阮母的一條命,阮太後對阮父的恨,世間所有言語皆無法概述,那時阮父胞姐為懷敏太子妃,憐惜嫡親侄女年幼失恃,將其接入宮內撫養。
直待阮太後得封先帝繼後時,阮家父女的寒冰也沒有一分一毫融化的跡象。
阮太後做了繼後,乃至太後,阮家也沒有攀附榮華的興致,冷淡疏離的仿佛阮太後是外姓女一樣,自然,阮太後更沒有什麽嘉賞蔭封家族的心思。
阮太後和阮家實乃曆朝外戚中兩個奇葩,相敬如冰就不說了,就差反目成仇,橫眉冷對了。
早年,阮夫人,阮太後兄長阮諾之妻在阮太後染時役之時入宮探望,阮太後拒而不見,待迴了阮府,阮夫人據實告之夫君阮諾,阮誠得知後大發雷霆,勃然大怒不許阮家後輩入宮探望,阮誠積威甚重,治家甚嚴,其子阮諾性懦弱,不敢忤逆,自那以後阮家和阮太後形同陌路。
帝王的神來之筆,把阮家震了個頭昏眼花,不止閃瞎了百官的眼,就連阮大郎君這個當事人,自個也嚇得心驚肉跳,惶恐不安。
才下了朝,顧不得一眾同僚羨慕嫉妒的眼神,火急火燎的迴了阮府,直奔思賢居而來,思賢居是阮誠暮年養身之所,阮大郎他爹,性子懦弱就懦弱吧,偏生還懼內,阮誠這個親爹對大兒子的評價是,老子上輩子殺人放火,無惡不做,這輩子才攤上這麽個廢物做兒子。
阮大郎自少年時,便由阮誠接到膝下撫養,對兒子兒媳的說辭是,子嗣不能長與婦人之手,看他老子就知道了,把阮夫人這個長媳給氣的,就差拔劍和公爹刀劍相向了。
阮誠話說的不好聽,自個背著悠悠罵名,教導子孫還真不是蓋的,阮大郎被調理的堪稱文武全才,隻看不過而立,混上了三品大員,便知其才幹。
阮誠八十有五,精神矍鑠,鶴發童顏,渾身上下不見一絲老態,背著手慢悠悠逗廊簷下的貘,那貘憨態可掬,煞是喜人,懶洋洋的昂著頭,撲咬鮮翠欲滴的竹枝。
阮誠眯了眯小眼,隨意的一瞥,就令阮子淵焦灼的步伐靜了下來,欠身行禮,立在一旁。
阮誠把竹枝丟給廊下翹首以待的貘,小丫鬟送上熱水,阮誠用香胰子一絲不苟的洗了數次手,又用潔白無瑕的帕子,仔細的擦拭淨了,方歪在鬆軟的錦榻上,懶洋洋的道:“說說吧,什麽事讓你大驚小怪的?”
親祖父慢條斯理的一番窮講究,阮子淵再多的心神不穩也去了七七八八,沉聲道:“陛下晉孫兒代五城兵馬司。”
即便聽到長孫高升,阮誠的神情亦沒有太大變化,口吻仍是寡淡,即不歡喜,也不意外,仿佛長孫擢遷之事在他的意料之中,淡淡道:“太後娘娘行事端方,嘉獎阮家本就是理所應當之事,從前你如何做,日後遵循之前即可。”
阮子淵遲疑了片刻,忍不住說:“可是,陛下登基已有一十三載,忽恩待阮家是否有些詭異?”
阮誠冷笑:“盡忠報國,你盡了忠,阮家本分,知情識趣,陛下用著放心,就用了,五尺男兒猶豫不決,畏首畏尾,那你是怎麽想的?辭官歸隱山林?”
阮誠的眼中滿是嘲諷,被噎個半死的阮子淵,嘴唇動了動,還是沒敢點頭。
阮誠擺了擺手,望著窗外暗下來的天色,自言自語道:“時間過得真快,又是一年歲暮將起時。”
阮子淵低頭不語,十月是忠武候的忌日,每年秋盡之時,祖父會消沉數月,有的時候,他真的想不明白,忠武候是一個鐵骨錚錚的英傑,數十年了,祖父還是這樣傷心,那又為何不肯繼承忠武候的遺誌,保家衛國,戎馬兵關呢?
哪怕祖父在秦川多熬兩年,阮家的名聲,也不會如現下這般不堪,他不是怨責祖父,他隻是為族中親長不平,當年,他的父親中了進士,卻被主考官蓄意刁難,抑鬱後宅一生,而祖父從沒有對此解釋過半個字,甚至屢屢嘲笑父親懦弱。
阮子淵心頭掠過一抹極快的酸楚,他打小長於祖父膝下,祖父待他很好,但生為人子,哪個男兒不會敬仰自己的父親呢?
阮子淵暫代五城兵馬司一職,就此塵埃落定,阮家子弟的憑空出世,甚至蓋過了嘉安大公主賜婚東穆王府的風頭。
與此同時,沈容低調的迴了錦衣衛,繼續做他的大內統領,賈代善致仕的奏則,帝王留中不發,賈代善再乞骸,帝王準奏,另下旨表彰賈代善之功勳,體恤老臣,賞其次子賈政一個主事之銜,升了工部員外郎。
林家啟程迴姑蘇的日子很快就到了,林府眾人到榮府辭行,黛玉淚眼汪汪,抱著張氏一通哭,張氏亦是淚水潸然,好容易眾人勸住了,梨香院的嬤嬤又來道:“老爺請姑太太表小姐過去呢。”
黛玉的淚又忍不住了,哭哭啼啼的隨賈敏到梨香院來,淡定如賈敏,都禁不住黛玉這等悲嗆,皺了皺眉道:“玉兒,日後我們還會迴京,不必作此小兒女之態,倒惹得你外祖父傷心。”
黛玉眨了眨眼睛,抹著淚說:“母親,我的心裏難受,我舍不得外祖父,我們能不能把外祖父帶迴姑蘇去呀?”
看著黛玉期待的小眼神,仿佛隻要賈敏開口,就無所不能一般。
賈敏無言以對,揮了揮手說:“算了,你想哭就哭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