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古寺初見
[紅樓]有仇不報枉為人子 作者:歸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幽山古刹,暗空無月,涼夜如水,夾岸的高樹林影,輕微拂動,偶有鳥雀窸窸窣窣響動,不遠處,燈火微明之所,傳來悠揚的鍾聲。
黑衣人敲了敲馬車,低聲說:“我們到地方了,帶主子下來。”
粗衣布衫的中年婦人,抱著約摸五六歲的男童,目光中滿是依依不舍,叮囑道:“護好主子的血脈。”
黑衣人接過男童,點了點頭,躍起騰步,沒入山林中,眨眼間已看不到蹤跡。
留在原地的馬車,稍待片刻後,打馬飛輿,駛向相反的方向。
楚元昭依稀記得自己到了一座寺院之所,見到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和尚,老和尚似乎在念經,那經文聽得人昏昏睡,不知何時自個睡著了。
楚元昭醒來時,已是晨光熹微,“咦”,好像哪裏有點不對,頭上有點涼。
伸出小手一摸,光溜溜的,楚元昭傻眼了,迴過神來,扁扁嘴,嚎啕大哭。
昨日的老和尚走進來,笑眯眯的說:“妙遠,出來吃飯。”
楚元昭怒吼道:“我不,程叔呢?”
老和尚似乎歎了聲,楚元昭睜著兩顆黑葡萄的大眼睛,氣乎乎的對愈走愈近的老和尚怒目而視。
老和尚笑了笑,竟自顧自打開房門出了屋子。
楚元昭聽到劈裏啪啦的響動,他知道門被鎖上了,環顧四遭,屋內地下擺著兩個舊菩團,洗得發白的被褥,楚元昭嫌棄的撇了撇嘴。
坐在菩提團上發呆,他知道,天變了,一切都變了,趙嬤嬤叮囑他不能提起母後兩個字,嬤嬤告訴他再也不會見到母後。
他知道,母後一定是死了,他不知道什麽是死,但他知道,死就是像皇兄和三皇兄那樣,他們死了,消失了,再也沒有出現過。
而現在,母後也死了,他再也不會見到自己的母後了,楚元昭悲從心來,將小腦袋埋在膝上失聲痛哭。
不知哭了幾時,門竟悄無聲息的開了,一個贏弱的小姑娘,俏生生的站在門口,隻見那小姑娘約摸兩歲,穿著精致的蝶花衣,年歲極小,卻能看出容貌不俗來,說不出具體好看,隻是楚元昭見了她便覺得麵善,心中猛然生出一股親近之意。
楚元昭胡亂抹了把淚,問她:“你也是被壞和尚關起來的嗎?”
小姑娘不言語,羞澀的笑了笑,手中舉著帕子,執拗的遞過來。
楚元昭才走到跟前,本想抱起小姑娘,忽聽一女子溫柔的嗔怪:“玉兒,你又調皮了。”
小姑娘把帕子擲給楚元昭,咯噔咯噔的奔向來人,小聲的說:“母親,玉兒才沒有調皮。”
稚嫩的女童嗓音宛若黃鸝,卻又帶著江南韻味獨有的軟糯,楚元昭傾耳去聽,聽到女子低聲說了句話,似乎將女童交給了下人,女童不滿的抗議了兩聲,步伐漸漸遠去了。
楚元昭不知為何老氣橫秋的歎了口氣,迴過神來,一位容貌姣好的夫人含笑看著他,眼中透著說不出的憐惜。
見楚元昭愣愣的看著她,女子摸了摸楚元昭的頭,牽起了楚元昭的手,待邁出門檻,楚元昭才發現,這是一座不太大的院落,牆角數枝寒梅冷雋,傲然綻放,梅花簇簇,極為好看。
女子牽著他左拐右拐,就到了一處暖室,親手倒了盅熱茶遞予楚元昭,楚元昭低頭嗅了嗅,隻聞到濃烈的花香,氤氳的水汽令楚元昭有些失神,他恍惚記起,幼時在母後處,他似乎也見過這樣香氣四溢的花茶。
楚元昭抿了抿嘴,嬤嬤告訴他日後不能相信任何人,否則,會惹來殺身之禍。
女子定定的看著他,徐徐上升的水霧繚繞中,楚元昭看到女子眸中淚光晶瑩,映著窗欞鋪灑的日光,竟讓他的心中陡然一悸,心中的悸動,甚至催生著他有一股衝動逃離這間屋子,躲開眼前的女子,但楚元昭沒有逃,他自椅上站了起來,麵無表情的看著女子。
女子頓了頓,輕歎聲,方開口道:“昭兒,你好好聽著,今日的話,我隻能說一次,你要牢牢記在心裏。”
“你的母親在你離宮之日,當晚於景泉宮自盡,趙媽媽引開追兵,馬車墜落懸崖,生死不明,程護衛不會在你的麵前出現,他必須隱藏蹤跡,否則,你的小命就保不住了。”
楚元昭沒有哭,當母後不在人世的消息,有人當麵告訴他的時候,他表現了不符合年紀的沉穩,他張了張嘴,小手緊緊握成拳頭,眼前混沌一片,他仍然用最大的力氣控製自己,艱難的問:“我還能相信誰,連我的父親大人,我也不能相信了嗎?”
女子的美目中滿是不忍,輕柔的話語,如在雲端飄蕩,盤旋入楚元昭的耳中心間。
“你也知道,他是大人,既是大人,自然不會在乎兒女情長之事,他不止是你一個人的父親,更是許多人的父親,如果你的父親靠得住,你的母親就不會處心積慮送你出宮了!”
楚元昭喉頭哽咽了一下,女子的聲音很輕,輕的必須聚精會神,仔細聆聽。
“阿昭,忘記你的名字,忘記你的母親,忘記你的出身和姓氏,從今以後,你姓王,乃是晉陽王家的遠親,雙親罹禍,惡仆不義,卷財私走,覺遠大師生性慈悲,在桃花源畔見到你,孤身一人,被河水衝至江邊,遂將你帶迴寒山寺。”
“好”,出乎意料的是楚元昭,很平靜,平靜的近乎詭異,他甚至效仿平日的僧侶那般,雙手合十,向女子行了個禮,垂眸道:“妙遠見過夫人。”
女子潸然淚下,匆匆還了個禮,忍著悲嗆道:“我姓賈,出身榮國府,後嫁入江南林家,夫君是文啟六年的探花,我年青時,曾為孝烈皇後殿前女官,你方才見過小女,她生來體弱,醫者不能解其症,有道人說她與佛家有緣,日後叨擾小師父了。”
楚元昭合十為禮,輕聲道:“林夫人,言重了。”
女子別過臉拭淚,環佩叮當,羅裳疊影,推門之際,頭也不迴的道:“你的母親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保住你的命,此刻,你能做的就是好好活下去,待日後。”
女子沒有說下去,也不必說下去,楚元昭心如明鏡,低聲道:“請林夫人放心,小僧明白。”
待林夫人走後,屋內院外歸為寂靜,楚元昭的沉穩再也端不住,放任自己哭了個撕心裂肺,昏天暗地,生生把自己哭得厥了過去。
楚元昭燒得迷迷糊糊,感覺到有女子輕柔的探他的額間,他抓著那隻手腕,一聲聲的喚母後,有童聲咿咿呀呀的嘟囔。
五日後,楚元昭身子恢複了,他換上了榻間擺放整齊的僧服,默默的坐起身,在窗前看心經。
清晨,有中年僧人前來對他道:“妙遠,該去早課了。”
他放下手中的經書,隨著僧人到了大殿,寺中人並不多,不過數位,以覺遠大師為首,敲響大磬率領僧眾們頌經,沒有人對楚元昭的到來,表示疑惑,或者好奇,進殿之時,僧人們抬頭看了一眼小和尚,低下頭繼續誦經。
覺遠大師笑著對他點了點頭,楚元昭似模似樣的合手為禮,跪坐在末首。
楞嚴咒的經文繁瑣冗雜,僧人們誦得認真而專注,餘音繞梁,在抑揚頓挫的流經聲中,楚元昭感覺到一種詳和,這種詳和由經文散發,佛家的真義迴蕩其中。
楚元昭木木的端跪,待早課畢,僧人起身用膳,覺遠大師道:“妙遠,你稍待。”
楚元昭走到覺遠大師麵前,欠身一禮,他不知道那位林夫人和眼前的覺遠大師,能不能信任,但他知道,別無選擇。
覺遠大師笑意通透,清澈純淨的雙眼,泛著看破俗塵的智慧,大師撚著拂珠慢慢道:“妙遠,經文聽得懂嗎?”
楚元昭迴道:“聽不大懂,聽得入神了,隻覺得心靜。”
覺遠大師一笑,道:“那你的心真的靜嗎?”
楚元昭想了想,搖了搖頭,道:“即便我心煩意亂,我也應該恪守本分。”
覺遠大師一歎,眼中似有些出神,垂頭片刻,方道:“我很久沒有見過像你這般早慧的稚童了。”
楚元昭垂著頭,看不清神色,覺遠大師看了他一會,溫聲道:“眾生皆苦,世間不易,妙遠你和佛家無緣,又有緣,緣法隻在你的一念之間,明悟,隱忍,不是長法,你要學會汲取安寧,你的心靜了,才得心安,而心安唯有善。”
楚元昭躬身而禮,輕聲道:“謹聽大師教誨,弟子記下了。”
覺遠大師笑了笑,闔上眼念誦經文,木石敲打瑞魚磬的渾厚之聲,震入心腑。
楚元昭佇在原地,聽了一會,當他走出大殿之時,朝暉滿地,麗日當空,迴眸看佛中寶像莊嚴的佛祖塑像,金光萬丈。
楚元昭複行一禮,他明白覺遠大師的好意,玉樓金閣,他迴不去了,怨恨憤慨毫無意義,不苟言笑的母後他見不到了,他現在是荒山野寺的小沙彌,孤苦伶仃的小沙彌。
黑衣人敲了敲馬車,低聲說:“我們到地方了,帶主子下來。”
粗衣布衫的中年婦人,抱著約摸五六歲的男童,目光中滿是依依不舍,叮囑道:“護好主子的血脈。”
黑衣人接過男童,點了點頭,躍起騰步,沒入山林中,眨眼間已看不到蹤跡。
留在原地的馬車,稍待片刻後,打馬飛輿,駛向相反的方向。
楚元昭依稀記得自己到了一座寺院之所,見到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和尚,老和尚似乎在念經,那經文聽得人昏昏睡,不知何時自個睡著了。
楚元昭醒來時,已是晨光熹微,“咦”,好像哪裏有點不對,頭上有點涼。
伸出小手一摸,光溜溜的,楚元昭傻眼了,迴過神來,扁扁嘴,嚎啕大哭。
昨日的老和尚走進來,笑眯眯的說:“妙遠,出來吃飯。”
楚元昭怒吼道:“我不,程叔呢?”
老和尚似乎歎了聲,楚元昭睜著兩顆黑葡萄的大眼睛,氣乎乎的對愈走愈近的老和尚怒目而視。
老和尚笑了笑,竟自顧自打開房門出了屋子。
楚元昭聽到劈裏啪啦的響動,他知道門被鎖上了,環顧四遭,屋內地下擺著兩個舊菩團,洗得發白的被褥,楚元昭嫌棄的撇了撇嘴。
坐在菩提團上發呆,他知道,天變了,一切都變了,趙嬤嬤叮囑他不能提起母後兩個字,嬤嬤告訴他再也不會見到母後。
他知道,母後一定是死了,他不知道什麽是死,但他知道,死就是像皇兄和三皇兄那樣,他們死了,消失了,再也沒有出現過。
而現在,母後也死了,他再也不會見到自己的母後了,楚元昭悲從心來,將小腦袋埋在膝上失聲痛哭。
不知哭了幾時,門竟悄無聲息的開了,一個贏弱的小姑娘,俏生生的站在門口,隻見那小姑娘約摸兩歲,穿著精致的蝶花衣,年歲極小,卻能看出容貌不俗來,說不出具體好看,隻是楚元昭見了她便覺得麵善,心中猛然生出一股親近之意。
楚元昭胡亂抹了把淚,問她:“你也是被壞和尚關起來的嗎?”
小姑娘不言語,羞澀的笑了笑,手中舉著帕子,執拗的遞過來。
楚元昭才走到跟前,本想抱起小姑娘,忽聽一女子溫柔的嗔怪:“玉兒,你又調皮了。”
小姑娘把帕子擲給楚元昭,咯噔咯噔的奔向來人,小聲的說:“母親,玉兒才沒有調皮。”
稚嫩的女童嗓音宛若黃鸝,卻又帶著江南韻味獨有的軟糯,楚元昭傾耳去聽,聽到女子低聲說了句話,似乎將女童交給了下人,女童不滿的抗議了兩聲,步伐漸漸遠去了。
楚元昭不知為何老氣橫秋的歎了口氣,迴過神來,一位容貌姣好的夫人含笑看著他,眼中透著說不出的憐惜。
見楚元昭愣愣的看著她,女子摸了摸楚元昭的頭,牽起了楚元昭的手,待邁出門檻,楚元昭才發現,這是一座不太大的院落,牆角數枝寒梅冷雋,傲然綻放,梅花簇簇,極為好看。
女子牽著他左拐右拐,就到了一處暖室,親手倒了盅熱茶遞予楚元昭,楚元昭低頭嗅了嗅,隻聞到濃烈的花香,氤氳的水汽令楚元昭有些失神,他恍惚記起,幼時在母後處,他似乎也見過這樣香氣四溢的花茶。
楚元昭抿了抿嘴,嬤嬤告訴他日後不能相信任何人,否則,會惹來殺身之禍。
女子定定的看著他,徐徐上升的水霧繚繞中,楚元昭看到女子眸中淚光晶瑩,映著窗欞鋪灑的日光,竟讓他的心中陡然一悸,心中的悸動,甚至催生著他有一股衝動逃離這間屋子,躲開眼前的女子,但楚元昭沒有逃,他自椅上站了起來,麵無表情的看著女子。
女子頓了頓,輕歎聲,方開口道:“昭兒,你好好聽著,今日的話,我隻能說一次,你要牢牢記在心裏。”
“你的母親在你離宮之日,當晚於景泉宮自盡,趙媽媽引開追兵,馬車墜落懸崖,生死不明,程護衛不會在你的麵前出現,他必須隱藏蹤跡,否則,你的小命就保不住了。”
楚元昭沒有哭,當母後不在人世的消息,有人當麵告訴他的時候,他表現了不符合年紀的沉穩,他張了張嘴,小手緊緊握成拳頭,眼前混沌一片,他仍然用最大的力氣控製自己,艱難的問:“我還能相信誰,連我的父親大人,我也不能相信了嗎?”
女子的美目中滿是不忍,輕柔的話語,如在雲端飄蕩,盤旋入楚元昭的耳中心間。
“你也知道,他是大人,既是大人,自然不會在乎兒女情長之事,他不止是你一個人的父親,更是許多人的父親,如果你的父親靠得住,你的母親就不會處心積慮送你出宮了!”
楚元昭喉頭哽咽了一下,女子的聲音很輕,輕的必須聚精會神,仔細聆聽。
“阿昭,忘記你的名字,忘記你的母親,忘記你的出身和姓氏,從今以後,你姓王,乃是晉陽王家的遠親,雙親罹禍,惡仆不義,卷財私走,覺遠大師生性慈悲,在桃花源畔見到你,孤身一人,被河水衝至江邊,遂將你帶迴寒山寺。”
“好”,出乎意料的是楚元昭,很平靜,平靜的近乎詭異,他甚至效仿平日的僧侶那般,雙手合十,向女子行了個禮,垂眸道:“妙遠見過夫人。”
女子潸然淚下,匆匆還了個禮,忍著悲嗆道:“我姓賈,出身榮國府,後嫁入江南林家,夫君是文啟六年的探花,我年青時,曾為孝烈皇後殿前女官,你方才見過小女,她生來體弱,醫者不能解其症,有道人說她與佛家有緣,日後叨擾小師父了。”
楚元昭合十為禮,輕聲道:“林夫人,言重了。”
女子別過臉拭淚,環佩叮當,羅裳疊影,推門之際,頭也不迴的道:“你的母親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保住你的命,此刻,你能做的就是好好活下去,待日後。”
女子沒有說下去,也不必說下去,楚元昭心如明鏡,低聲道:“請林夫人放心,小僧明白。”
待林夫人走後,屋內院外歸為寂靜,楚元昭的沉穩再也端不住,放任自己哭了個撕心裂肺,昏天暗地,生生把自己哭得厥了過去。
楚元昭燒得迷迷糊糊,感覺到有女子輕柔的探他的額間,他抓著那隻手腕,一聲聲的喚母後,有童聲咿咿呀呀的嘟囔。
五日後,楚元昭身子恢複了,他換上了榻間擺放整齊的僧服,默默的坐起身,在窗前看心經。
清晨,有中年僧人前來對他道:“妙遠,該去早課了。”
他放下手中的經書,隨著僧人到了大殿,寺中人並不多,不過數位,以覺遠大師為首,敲響大磬率領僧眾們頌經,沒有人對楚元昭的到來,表示疑惑,或者好奇,進殿之時,僧人們抬頭看了一眼小和尚,低下頭繼續誦經。
覺遠大師笑著對他點了點頭,楚元昭似模似樣的合手為禮,跪坐在末首。
楞嚴咒的經文繁瑣冗雜,僧人們誦得認真而專注,餘音繞梁,在抑揚頓挫的流經聲中,楚元昭感覺到一種詳和,這種詳和由經文散發,佛家的真義迴蕩其中。
楚元昭木木的端跪,待早課畢,僧人起身用膳,覺遠大師道:“妙遠,你稍待。”
楚元昭走到覺遠大師麵前,欠身一禮,他不知道那位林夫人和眼前的覺遠大師,能不能信任,但他知道,別無選擇。
覺遠大師笑意通透,清澈純淨的雙眼,泛著看破俗塵的智慧,大師撚著拂珠慢慢道:“妙遠,經文聽得懂嗎?”
楚元昭迴道:“聽不大懂,聽得入神了,隻覺得心靜。”
覺遠大師一笑,道:“那你的心真的靜嗎?”
楚元昭想了想,搖了搖頭,道:“即便我心煩意亂,我也應該恪守本分。”
覺遠大師一歎,眼中似有些出神,垂頭片刻,方道:“我很久沒有見過像你這般早慧的稚童了。”
楚元昭垂著頭,看不清神色,覺遠大師看了他一會,溫聲道:“眾生皆苦,世間不易,妙遠你和佛家無緣,又有緣,緣法隻在你的一念之間,明悟,隱忍,不是長法,你要學會汲取安寧,你的心靜了,才得心安,而心安唯有善。”
楚元昭躬身而禮,輕聲道:“謹聽大師教誨,弟子記下了。”
覺遠大師笑了笑,闔上眼念誦經文,木石敲打瑞魚磬的渾厚之聲,震入心腑。
楚元昭佇在原地,聽了一會,當他走出大殿之時,朝暉滿地,麗日當空,迴眸看佛中寶像莊嚴的佛祖塑像,金光萬丈。
楚元昭複行一禮,他明白覺遠大師的好意,玉樓金閣,他迴不去了,怨恨憤慨毫無意義,不苟言笑的母後他見不到了,他現在是荒山野寺的小沙彌,孤苦伶仃的小沙彌。